听说高考要变成3+3,物理化学选考,你怎么看?

闯过江湖的白大褂


高考新政策解读

英语改革

  可以看到,高考并没有削弱英语的重要性,而是巩固了语、数、外作为三大主科的绝对地位。'英语实行一年两考',表明英语率先突破了'一考定终身'的传统高考制度,使得学生能够在整个高中阶段有多次机会刷新高考英语分数。其目的有二,一是分散学习压力,注重平时积累,而不要到了高三才想到突击英语;二是分散心理压力,让学生有机会多次挑战自我,从头再来。

  可以预见,这个政策的转变将带来的结果是:孩子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将有两条主线,一个是日常学校教学所关注的'课本主线',一条是从高一便开始发力冲刺高考的'应试主线'。前者是由《教学大纲》所决定的,即学校老师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规定的进度完成高中三年的英语教学任务;后者是由高考新政策决定的--既然国家允许学生'一年两考',那么肯定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利用每一次机会来'刷分',正如许多准备托福、雅思等出国考试的学生一样,'即使前几次成绩考得不理想,也要先体验几次,积累考场经验'。于是,在日常学校英语学习之外,由于迫切的'刷分'需要,学生很可能愿意跟着应试经验丰富、提分效果明显、教学针对性强的机构和老师进行大量课外英语补习,以巩固和提高考试成绩,应对每半年一次的高考英语应试机会。

  三、备考建议

  2014年是'高考英语改革元年',虽然'政策改革'尚未实行,但各省都已经进行了重要的题型改革。各省的题型改革纷纷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号:高考英语依然重要,对于孩子的能力要求更高。

  在'基础知识'方面,新高考更侧重对语言的'感知能力'的考察,传统死记硬背单词语法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只有在语境中学会的、带着生命力的英语知识才能帮你赢得高考。如山东卷增加了一篇故事性很强的'小完型',全国卷删掉了传统的'单项选择'题,代之以一篇对语境感知力要求极强的'语法填空'题,都体现了新高考英语对于'语言生命力'的要求。

  在'应试能力'方面,新高考更侧重考察'用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北京卷删掉了一篇华而不实的'看图议论文',代之以一篇朴素务实的'应用文',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此外,各省试卷中的三大传统题型--阅读理解、完型填空、书面变动不大,相当于告诉我们:高考英语难度也并未发生明显改变,未来考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容松懈。今年的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除了要关注本省历年真题外,也要认真研读上海、浙江以及全国新课标I卷II卷的题型

  英语考试的成绩是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的综合结果。只学基础知识而忽视应试能力的培养,孩子很难把所学到的知识在考场上100%发挥出来;而一味迷恋'解题技巧'而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则会让孩子的成绩提升缺乏'后劲'。只有系统学习基础知识、科学培养应试能力,不回避真正的问题、不放弃必要的努力,才能让孩子稳步提分。

2017年高考改革英语增加了一次考试机会:加强对听说的考量

  改革后英语是否会削弱?

  专家称,改革对高考英语没有太大冲击

  按照《意见》规定,外语仍与语文、数学一样全国统考,分值不变,但增加了一次考试机会。

  根据此前北京中考[微博]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拟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比重,英语满分从150分拟降至100分。

  【解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微博]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文秋芳曾参与过上海一家外国语杂志组织的专题讨论,他们曾在两个月前撰写反对降低高考英语比重的报告,交给相关部门。

  上述参与此轮改革制度设计的核心专家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其提倡将英语按照等级进行评价、计分,但“讨论中阻力很大”,最终还是规定按照分值计算,且分值不变。

  “这次改革对高考英语没有太大冲击。”文秋芳认为,首先,外语分值不变;其次,增加一次考试机会也并非不可能,像托福[微博]、雅思[微博]一年都组织多次考试,但需要确保两次考试难度相近。而先在上海、浙江进行试点,也是基于改革要谨慎前行的考虑。

  由于今年北京中考、高考在题型上有所变化,语文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考核,英语加强对听、说能力的考量,

  因此,新学期开学,不少学校根据考试改革风向标的变化,适当地调整了日常教学内容。记者了解到,国学、曲剧、太极等传统文化课程新学期走进“课表”。此外,英语课堂上,听、说训练占据半壁江山。

  英语和学业水平考试两考增加机会

  《意见》指出,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而对于学业水平考试,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这意味着,计入高考总成绩的六门科目中,将有四门有两次考试机会。

  阳江一中英语老师黄老师认为,英语有两次考试,增加了学生们的考试机会,“如果学生能够在高二考一次,高三再考一次,就分散了学习压力,特别是对于心理素质不太好、但英语成绩不错的学生来说,这对他们是个好消息。”

  今年高中毕业的卢俊宇十分赞同为学生提供两次机会,“今年高考我英语考得不理想,平时都有110分左右,这次不知是不是答题卡填错了,只有66分。如果有两次机会,我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卢俊宇觉得自己没有遇到改革,十分遗憾。

  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有利于高考公平

  “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是一大亮点,对大多数考生更加公平。”程老师说,阳江是欠发达地区,而这些加分一般都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所以这一改革对阳江等偏远地区来说更加公平。


阳光数学课堂


高考“3+3”模式指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高考“3+3”模式指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6个省份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除上海和浙江外,分别是北京、河北、江苏、江西、山东、广东、海南、甘肃、青海、广西、宁夏、湖南、贵州和西藏。其中,改革招生批次和科目设置为重点,文理不分科成趋势。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表示,目前上海和浙江正处于试点时期,2017年开始整体实施。因此,虽然现在很多省份已经公布方案,但还要根据上海和浙江最终的试点经验情况,再开始施行。

这样挺好的,最后高考就三门,其他选考的平时都考了,但是会感觉整个高中都在不停高考,没错就是这样的。


化学君


高考改来改去,风向标乱转悠,扰乱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纯属于乱弹琴,拍脑袋做事!多年后又会改回去,瞎折腾。一个国家要想振兴,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必然少不了科学技术学科基础教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是当今重要学科,高中初级教育会引导重多学生将来迈向科学创新之路,或成为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人才。说白了会造就两方面的人才,一个是科学家一个是工程师!语文英语是语言文字工具,具备了足够用的就可以了,没必要非得具备语言大师级水平再去搞科研。历史科目需要了解,否则无法承前启后,不连贯的思维会影响人类的发展,但也没必要做为刷人的高考工具。鉴于此,选拔优秀的高中生,应该重点必考数理化和语文,其次是辅助考生物地理历史,再次是政治英语(可多次考试取其高分)。


江苏大猫84632296


三加三是语数外必考,其余不分文理科六选三或者七选三。就是物化生政史地,有的地方还有通技。物化可以一起选。外语一年两次社会化考试。以后决定高考胜负的是语文,至少对尖子生是这样。数学大家都可以140多,英语多考几次也是,选的科目也是按段划分,到最后高手的比拼就在语文上。我理科好啊,为啥上不了清华?因为语文不够好!


漠北散人


物理化学选考的结果是很少有人去考,以至于高等教育萎缩,科学发展难以为继。中国教育要开始走下坡路了。事实上,就是不选考科教兴国也都是口号,要真正实现,还得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教育体制。

什么3+3?又是花拳绣腿而已,起不了作用,反而不利于教育成长。太过于注重形式,问题在于实质。


电影老赵


浙江省今年亲新高考第一年,反应非常好,极大减轻学生的高考压力,高三时提前半年就进行7选3和英语高考,复习一门就考一门,而且都有两次机会,择高分的那次录用,避免了学生发挥不正常显不出应有的水平。非常人性化,到了7月份高考日只需考语数英就好。重要的是填志愿太简单了,上至清华北大下至专科可以填80个专业。滑落到哪就是哪,基本很少浪费掉分数的。值得全国推行


王者大卫1


一个拿物理当选学的国度,未来会怎样?如此高含金量的学科,变成了选学是中国科学教育的悲哀,是中国未来的悲伤。我表示不理解!!!数学的功能远不及物理:语文的作用更远不及物理。但,物理招谁惹谁啦。唉!我猜,领导都是文科生。物理难一点又怎么啦?各种立国重器哪个学科最重?物理也!手机、IT、交通、生活哪个学科最最重?物理也!做这事情的专家不用说文科生最多,我!深表失望?


空心151280624


在广东,以前就试过文理分科,3+ x大类,大文大理,现在又螺旋式3+3,因为全省全国人民都在“专家”的带领下摸索高考中考……其目的是让“二代三代”获得更好的机会而折腾,按这个规律,若干年再会转变成文/理科的。无他,因为大概这才是简单实用的,折腾成本大且乱自然会改回来,就是类似目前的文理分科加小修正,不信过若干年再回头看。


A沉吟至今


改来改去还不如原来的分文理,这样一弄有点四不像,完全可以看出来这是学人家西方,但又是一个学人家的皮毛的改革方案,最后的结果是,西方那一套没学明白,自己原来的应试教育优势也没了


卷饼8688


谈看法的,应该是高考生本人(而不应该是其他人的)。

如果都快面临高考了,对这个问题还缺乏见地(或者是尚未拿定主意)的话,那又如何能够放心得下(孩子的大学及以后到社会上以后的情形)?

风险与利益同在,最起码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