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當代社會,極簡主義無處不在。

商品裝飾越少越好,手機軟件越精簡越越好,常用衣物,甚至人際關係也要保持在一定的數量。

我們總是想用最高的效率、最快的速度,做最正確的事情。

有人把極簡視為一種精神境界,也有人把極簡當作生活的捷徑。

極簡在今天,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形式和意義。

極簡式成功學

距離山下英子提出“斷舍離”的觀念,已過去了20年。

這個曾被選為2010年日本流行語,短短几年間風靡全球的生活觀念,在中國也成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存在。山下英子的著作《斷舍離》,在國內曾創下400多萬冊的銷量。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用“斷”剋制購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的衝動,用“舍”摘除生活中多餘的事物,用“離”擺脫對物品的執著,專注自我的需求。

在山下英子的概念中,“斷”和“舍”皆是為了最後的“離”而服務,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心靈上的寧靜。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日本近年來出現的“極限民”群體,將“斷舍離”和極簡主義發揮到了最頂峰。

《我決定簡單地生活》的作者佐佐木,曾是一個喜愛漫畫和相機等物品的收集者,太多物品讓他覺得搬家是一種巨大的痛苦。

後來將自己收集的物品送人或賣掉,只留下了極少量的物品——最後搬家時間包括安裝電燈在內,只花了半小時:沒有床、沒有電視、也沒有桌子,衣櫥裡只掛著三件一模一樣的襯衣、外套及褲子。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在媒體營銷號的帶領下,極簡的生活方式被無數人錯誤擁躉。

“靠50件物品生活,丟掉100件事物就能獲得輕鬆,女生擁有20件衣服就夠了……”

這樣的“斷舍離”就成為了一種形式,又或者是複製式的自我管理。用刪除的快感,驅逐對自我認知不足的不安。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如果一個人對極簡的追求,甚至會困擾到要不要丟掉燙傷膏上,那建議還是重新思考一下自己這個行為的意義究竟何在吧。

畢竟也不是東西越少,幸福感就能越多的。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而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的另一種形態,通過刪繁從簡,走向更高級。但這份高級未必是精神的,而是身份上的錯覺。這一切還要從喬布斯和扎克伯格說起。

喬布斯是一個徹底的極簡主義者。網上有一張喬布斯的衣著時間表,十年如一日的黑上衣、牛仔褲和運動鞋。他的家中佈置也極為簡單,一張愛因斯坦的照片、一盞 Tiffany 桌燈、一把椅子和一張床。

當然除了生活,他也將理念踐行到了產品中。蘋果公司掀起的極簡風潮,已經成為當下電子產品的共同風格。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扎克伯格也是如此。他曾發過一張自己的衣櫥圖片,一排一摸一樣的灰色T恤和外套。他的觀念是,儘量不做任何對於社會毫無貢獻的決定,也不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無用的事情上,例如衣著。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兩個成功的創業巨頭所踐行的生活方式,重點本應是他們對自我價值的判斷,但在過度的傳播和營銷下,極簡成為了成功人士的特點。

制服化的衣著,成了身份和高級的象徵,不假思索的丟棄,彷彿也能讓精神世界清爽。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這不過是用極簡主義包裝的成功學罷了。

不願付出和用心,就把極簡主義生活來當逃離的藉口。“不是我不想努力,我是在追求極簡的生活。”

極限民也好,喬布斯也好,合理的極簡,其實是自律和專注。認清自己的需要,不代表要消滅慾望。

極簡是一個探索和反思的過程,一個簡約了的哲學觀念。若憑一些指南就能達到的極簡,是慾念營造的變相炫耀,和矯枉過正的自我滿足。



美化的消費


極簡主義最早出現在20世紀50、60年代的藝術領域,在80年代成熟的“北歐設計風格”引領下,逐漸商業化。

如今的市場上充斥著貼著ins風、日式、北歐風標籤的各類商品,彷彿只要色調統一,不加裝飾就是一件設計優良的商品。

但這又何嘗不是審美的捆綁,和創造上的偷懶呢。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以極簡聞名的ZIIIRO,出過一款無指針手錶。佩戴者需要從漸變區域分辨小時,中心線條讀取分鐘。創意十足,也的確簡約,卻不符合正常人的讀表習慣,反而更模糊了時間。

這樣的極簡主義,只是形式上的極簡。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宜家的極簡,是為了節約空間,提高利用率;無印良品的極簡,採用了環保的材料,力圖迴歸自然性。無論是哪種極簡的概念,背後都遵循著“實用”這一需求,看似“無用”,實則“必用”,因此它們才能成為消費潮流的引導者。

脫離了實用性的極簡主義,是譁眾取寵。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德國設計師凡德羅提出的“少即是多”,和阿道夫·魯斯的“裝飾即罪惡”是極簡主義設計的核心理念,但這兩個原則,在今天早已脫離了設計本身,融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就連信息閱讀,也越來越極簡化。

極簡心理學、極簡世界史、極簡人際關係學......有些還會提示讀完這些需要花費你多久的時間,你可以自己衡量。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用極簡的方式,力求快速瞭解各個領域的知識,這樣的人實在不需要花錢去買那些極簡史和幾分鐘一堂課的講座,他們需要的是一個百度百科。

這種閱後即忘的極簡式閱讀,很難說會留下多少真正有效的感悟或知識。如果一部電影用三分鐘的解說就能瞭解,一本書幾百字的提綱就能看透,看似可以在短時間汲取大量信息,但卻無法留在腦海中。

極簡的閱讀並不是提高效率,而是單一接受他人提煉後的內容和思想,長此以往,我們則會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近年來流行的各種生活方式名詞,教導留白生活的“斷舍離”也好,力求不多不少剛剛好的“lagom”也好,又或是早些年流行的享受生活中的小確幸的“hygge”,都在同它們原本的意義發生偏移。

它們一面宣揚著生活要樸素適度,一面為信奉者打造了新的空白,而為了彌補這份空白,就產生了新一輪的生產和消費的循環。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信息時代,社會過度的龐雜, 已經讓我們的大腦負荷過重,因此極簡主義的流行也是必然。

只是本是反消費的極簡主義,就這樣變成了另一種消費主義,打著消費降級的旗號,實則完成的卻是消費升級。



極簡不簡


極簡主義的根源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哲學觀,它的主角根本不是物品,而是我們自己。

但是“大道至簡”沒有說的那麼簡單,沒有時間和經驗的支撐,沒有體驗過繁華的極簡,總帶著一種為簡而簡,自我欺騙的味道。

真正的極簡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要經歷繁複和頓挫的折磨。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生活上的極簡是節制和自律。

它張弛有度,需要對自我生活進行打磨。村上春樹每天4點起床,寫作5小時,下午跑步1小時或游泳1.5小時,然後讀書、聽音樂,晚上9點就寢。這樣的作息,從未改變。

村上春樹的規律和秩序不是依靠市面上的守則建議,而是根據自身需求的設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並非越簡單就越適合自己。所謂極簡生活,其實是知道怎樣的生活習慣是適合自己的,能讓自己更有效率,更幸福。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追求上的極簡是純粹和熱愛。

德國考古學家海因裡希·施裡曼出身於貧窮的牧師家庭,自小迷戀希臘神話故事,希望有朝一日能親自考據這些那時還不被承認的歷史。

為了完成這個願望,他自學了希臘語、阿拉伯語等十餘種語言,並在近二十年的經商生涯裡攢下了大筆資金,支撐自己36歲的時候前往希臘進行考古挖掘。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施裡曼經商也好、學習也好、旅遊也好,他的全部規劃都是為了還原童年時期的希臘夢。最後他發現了特洛伊、邁錫尼和克諾索斯的遺址,證實了《荷馬史詩》的真實性,完成了自己童年的夢想。

儘管一生經歷複雜,施裡曼卻始終為一個單純的目標,這未嘗不是一種極簡。他人沉浮在花花世界中,他卻利用這份繁,達成了簡。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極簡還需要專注。

發展於佛學中的日本美學“侘寂”,可以說代表了極簡的真諦。侘寂是接受生活的複雜後,崇尚著簡單。

“侘”(wabi)代表著“簡陋樸素的優雅之美”,“寂”(sabi)傳達了“時間易逝和萬物無常”。侘寂合在一起,即不刻意突出裝飾和外表,強調內在,不為時間和世間所困擾。

被誤解了的極簡主義

極簡亦是如此。

“極簡”到最後,是能遊走在天真與清醒之間,自我與天地之間。

但這是又一個何其漫長又艱難的過程,非時間與閱歷不可。若想真“簡”,就必須先經歷“繁”。而不是扔一些衣物,用風格來標籤自己,又或效仿營銷媒體的行為就能尋找到的狀態。

極簡的確可貴,但是在對“繁”的足夠理解上。繁與簡的關係,就像一個槓桿的兩端,當它們平衡之時,也是互通之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