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從《大染坊》來看清末民國時期山東的經濟發展

《大染坊》這部電視劇我已經看過好多遍了。這部電視劇不光劇情好,還反映出來很多當時的歷史信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清末民國時期山東省,甚至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情況。

《大染坊》的原著作者叫陳杰,他的爺爺陳立亭創辦的染坊是濟南第一紡織廠的前身。《大染坊》中的“陳壽亭”以陳立亭為原型創作的。這部電視劇並不是完全虛構的,而是有一定的事實根據的。

下面說一下,《大染坊》透漏出的歷史信息。

1.膠濟鐵路與沿線城市的開放與發展。

陳壽亭先後在周村、青島、濟南經商,染廠的夥計都來自周村、張店、桓臺。陳的好友苗瀚東是桓臺人。這三地都是淄博市所屬的區縣。

為什麼是這幾個地方,不是山東其他地市呢?

1897年德國趁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之機,強佔膠州灣。1898年3月6日,李鴻章、翁同龢等人簽訂了《中德膠澳租借條約》,規定將膠州灣及南北兩岸租與德國,租期九十九年。

為了在山東採礦和貿易。1904年,德國人修建了青島至濟南的膠濟鐵路。這樣一來,鐵路沿線的城市勢必要對外開放。與其被迫開放,不如主動開放,這樣還能更好的維護地方利益。

所以,當時的山東巡撫袁世凱就上書朝廷,主動開放了膠濟鐵路沿線的濟南、周村(淄博)、濰縣等地。

從《大染坊》來看清末民國時期山東的經濟發展

這樣,膠濟鐵路沿線地區率先對外開放,經濟發展領先省內其他地區。《大染坊》中周村的染布業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陳壽亭就曾沿著膠濟鐵路賣坯布。

從《大染坊》來看清末民國時期山東的經濟發展

山東境內的第二條鐵路兗日鐵路則在1985年才建成通車,比膠濟鐵路整整晚了81年。所以,山東南部更落後保守一些。

2.青島是被德國人所佔,德國人無法收中國人的稅,山東地方官也不敢到德國人的地盤來收稅。青島就成了一個沒有稅收的地方,民族工商業蓬勃發展。

青島正是當時中國的縮影。沒有了苛捐雜稅,中國人見縫插針,馬上就鼓搗出很多企業,經濟馬上就出現繁榮。中國人的創富精神,不服不行。

3.清末時城市的社會風氣已經比較開放,已經有很多留學生。苗瀚東、盧家駒、訾文海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從《大染坊》來看清末民國時期山東的經濟發展

4.當時中國的底層人民過得非常艱苦,吃了上頓沒下頓。布鋪裡工作的夥計只管飯,連工資都沒有。很多工廠也沒有工資,只管飯。

5.外國資本家橫行,擠壓中國民族企業

中國的企業家們之間雖然也有競爭,但對中國企業威脅最大的還是外國資本。沒有強大的政府和國防,民族經濟根本無法發展壯大。

從《大染坊》來看清末民國時期山東的經濟發展

藤井等日本商人受到日本的支持,而中國的企業家們卻只能靠自己。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經商卻被外國人欺壓,最後走投無路。只有國家強大了,國民才能致富和有尊嚴。

大家可以說下自己的看法或推薦一些其他好看的電視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