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从《大染坊》来看清末民国时期山东的经济发展

《大染坊》这部电视剧我已经看过好多遍了。这部电视剧不光剧情好,还反映出来很多当时的历史信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清末民国时期山东省,甚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大染坊》的原著作者叫陈杰,他的爷爷陈立亭创办的染坊是济南第一纺织厂的前身。《大染坊》中的“陈寿亭”以陈立亭为原型创作的。这部电视剧并不是完全虚构的,而是有一定的事实根据的。

下面说一下,《大染坊》透漏出的历史信息。

1.胶济铁路与沿线城市的开放与发展。

陈寿亭先后在周村、青岛、济南经商,染厂的伙计都来自周村、张店、桓台。陈的好友苗瀚东是桓台人。这三地都是淄博市所属的区县。

为什么是这几个地方,不是山东其他地市呢?

1897年德国趁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之机,强占胶州湾。1898年3月6日,李鸿章、翁同龢等人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规定将胶州湾及南北两岸租与德国,租期九十九年。

为了在山东采矿和贸易。1904年,德国人修建了青岛至济南的胶济铁路。这样一来,铁路沿线的城市势必要对外开放。与其被迫开放,不如主动开放,这样还能更好的维护地方利益。

所以,当时的山东巡抚袁世凯就上书朝廷,主动开放了胶济铁路沿线的济南、周村(淄博)、潍县等地。

从《大染坊》来看清末民国时期山东的经济发展

这样,胶济铁路沿线地区率先对外开放,经济发展领先省内其他地区。《大染坊》中周村的染布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陈寿亭就曾沿着胶济铁路卖坯布。

从《大染坊》来看清末民国时期山东的经济发展

山东境内的第二条铁路兖日铁路则在1985年才建成通车,比胶济铁路整整晚了81年。所以,山东南部更落后保守一些。

2.青岛是被德国人所占,德国人无法收中国人的税,山东地方官也不敢到德国人的地盘来收税。青岛就成了一个没有税收的地方,民族工商业蓬勃发展。

青岛正是当时中国的缩影。没有了苛捐杂税,中国人见缝插针,马上就鼓捣出很多企业,经济马上就出现繁荣。中国人的创富精神,不服不行。

3.清末时城市的社会风气已经比较开放,已经有很多留学生。苗瀚东、卢家驹、訾文海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从《大染坊》来看清末民国时期山东的经济发展

4.当时中国的底层人民过得非常艰苦,吃了上顿没下顿。布铺里工作的伙计只管饭,连工资都没有。很多工厂也没有工资,只管饭。

5.外国资本家横行,挤压中国民族企业

中国的企业家们之间虽然也有竞争,但对中国企业威胁最大的还是外国资本。没有强大的政府和国防,民族经济根本无法发展壮大。

从《大染坊》来看清末民国时期山东的经济发展

藤井等日本商人受到日本的支持,而中国的企业家们却只能靠自己。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经商却被外国人欺压,最后走投无路。只有国家强大了,国民才能致富和有尊严。

大家可以说下自己的看法或推荐一些其他好看的电视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