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 北京城里的那些职业女性们


民国时期 北京城里的那些职业女性们

民国时期 北京城里的那些职业女性们

临近三八妇女节,在疫情防控的重要阶段,我们看到了无数的逆行者,其中不乏巾帼女英雄们的身影。所谓“红妆不输男儿志,巾帼女将展英姿”,她们有的在一线奋力拼搏,有的再后方全力募捐,有的在一线社区志愿值守,有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她们,为抗疫阻击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其实,在清末之前,封建社会里,女子地位很低,多是依附男子而生,没有经济权利。直到清末民初,随着新思潮的涌入,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才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职业女性:政界的女议员、教育界的女教员、报界女记者、医界女医生和护士、文艺界的女演员……她们走向社会,从事职业,追求经济的独立与人生的价值。

与此同时,在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女子职业,每每出现,都是当时轰动全市的大新闻,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几种。

女子工厂:兴工业而抚寒黎


女子工厂,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厂,旧时一般称之为“女子平民工厂”,是为城内贫困妇女能够自谋生计而开办的一种社会慈善事业。

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12月7日的《顺天时报》就有相关报道:

“京师有某志士纠集同志,捐资在阜成门外广化寺设立工艺局及女习艺所,收养孤贫儿女,教习各项工艺,以兴工业而抚寒黎。”

另外,《顺天时报》还曾详细报道过西单北辟才胡同的京师首善第一女工厂,甚至还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刊登了《京师首善第一女工厂招考女工徒广告》。

民国时期 北京城里的那些职业女性们

辟才胡同

京师首善第一女工厂,分速成(16—25岁,一年毕业)、完全(12—15岁,3年毕业)两科,各80人,分别设织布、毛巾、缝纫、造花、编物、绘画、绣工7个工种,同时也开设识字、珠算、家政、卫生(完全科另加笔算和习字)课程。这不就是一所综合性的妇女职业技术学校吗?

因为学校本是是慈善性质,上学不收学费,但进厂需报名考试,毕业后发给文凭,除留本厂外,还可以担任女子小学、女子工厂的教习。

办学初衷是好的,一年后的成果也不错:速成班的女徒工毕业时,厂里举行了展览会,将产品分类展出,还请到了农工商部的大臣视察。

办学第二年,也就是宣统元年(1909)七月,首善女工厂续招女生,报考60余人。

办学第三年,也就是宣统二年(1910)七月十四日,《政治官报》还曾刊登《农工商部奏首善第一女工厂办有成效恳准立案摺》。

据报道可知,首善女工厂是一处有官办慈善性质的女子工厂,由度支部左侍郎绍英和农商部参议上行走候补参议魏震共同发起,向各方劝捐1.7万余两向银,作为开办经费,官方每年拨银4600两,作为常年经费。

民国时期 北京城里的那些职业女性们

度支部左侍郎绍英

民国时期,也兴起了许多女子工厂,其初衷则更多的强调帮助女子经济独立。

如上世纪20年代初,朱其慧(熊希龄夫人)、吴弱男(章士钊夫人)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染织系学生赵世德共同发起的女子平民工厂。

民国时期 北京城里的那些职业女性们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今鲁迅中学)

她们在《创办女子平民厂缘起》中说明了其宗旨与目的:

独立。经济独立。女子经济独立。……本着一丝之微可成束帛的意思……收容贫苦的妇女,教以染织缝纫种种的方法,制造各种布匹、地毯及他种物品。工作之外,教他们读书识字及生活常识。学成之后就可以自食其力。行之有效,继续招收,亦可解决一部分女子的经济问题。”


女子银行:外足以清偿外债,内足以资建设

早在民国肇始的1912年,上海昆山籍进步女性张凤如女士就曾在上海《民立报》(于右任主办,宋教仁、章士钊等先后主编)上发表《发起女国民银行之说明》一文,提出创设“女子银行”的想法:


“二万万女子以平均每人有银二两,九百万人,平均每人有金二两,积金一千八百万两,尚有男子及幼孩之金银饰物,保存于女子手者,统计殆不下二千余兆。……以此巨资,为女子国民银行之资本,其伟大足冠全球,以之贷诸政府,外足以清偿外债,内足以资建设,诚能做到,女国民之能力,实足以夺六国银行团之席而代之”。

当时中国有“四万万国民”之说,其中一半的女同胞便成为了构想中“中华女国民银行”的潜在客户和股东。如果能把“二万万女子”手中的金银资物集中起来,必定能和垄断中国的六国银行一较高下。但是,构想固然宏大,可实施性却显然不高,因此早在倡议阶段便告夭折。

1921年秋,北京诞生了中国现代第一家女子银行,名为“中国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地址在前门外打磨厂。

民国时期 北京城里的那些职业女性们

前门外打磨厂西口

银行以“提倡女子职业,促成女子经济独立”为主旨,发起人多为当时政要的夫人们,朱其慧、赵君默、陆建三夫人为董事,陈丽华等人为监察。银行分商业部和储蓄部,其董事、监察及30名职员均为女性。

银行的开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前同年的3月,这些政要夫人们先是在西城蒙养院成立了女子簿记学校,培养银行女职员。朱其慧担任校长,并且在簿记学校成立会上发表了“妇女亟宜自立”的演说。报名的多为中学或师范学校毕业的女学生,约有百人。

10月22日,中国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正式开业。资本为50万,开行之初,便吸收了30余万元的存款,股东也多为女性。

女子簿记学校和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出现,被时人称为“此诚我国女子职业运动发展之第一声也!

不过,可惜的是,这家中国近代第一家女子银行也仅仅是昙花一现

。1925年7月,受北京“九六公债”(北洋政府发行的一项公债总额9600万元,故有此称)风潮的影响被迫停业了。


女子商店:买卖铺不再是光棍堂

过去北京有句歇后语:“买卖铺的灶王爷——光棍堂”,说的就是当时商店铺户里都是男子,没有女性。

上世纪20年代,北京一五一百货公司以提倡女子职业为号召,聘请了20多名女子,担任售货员、会计、出纳。她们身着公司统一服装,佩戴证章。这开创了女子从事商业服务业的先河,国内第一批女店员随之产生。

不过,毕竟是商店店员,比不得银行女职员,工作比较繁重,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月薪却只有16元。

到40年代,北京西单牌楼北福寿商场内也出现了一家女子百货商店,名为“紫园”。这在当时可是大新闻,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围观,甚至一些住在东城的人,也要跑到西单商场来看看。

民国时期 北京城里的那些职业女性们

福寿商场(西单第五商场)平面图

紫园只有一大间门脸,店员有七、八个人,出售的是一般商品。店里除了一个干杂活的小男孩外,全部工作均由女售货员承担。她们住在统一的宿舍(西牛角胡同),经理为了女售货员的安全,每天上下班接送。紫园有严格的店规:不许说笑打闹,不准聊天,不准和买主闲谈等等。

百货商店名为“紫园”,顾名思义,店内的一切布置都与紫色分不开。商店的门脸全部用紫色装饰起来,窗帘是紫色的,各种陈设货柜货架也是紫色的,装点商店的花束和图案也是紫色的,包括女售货员的工作服也都是紫色的旗袍。

这家紫园地处商业繁华的西单,又有卖点,一开始生意十分红火。因此,不久后福寿商场里又出现了一个“蓝园”,也是百货商店,不同的是一个紫色、一个蓝色。

民国时期 北京城里的那些职业女性们

西单食品商场 (也叫第一商场,往北走不远便是福寿商场)

可惜的是,紫园和蓝园的存在时间都十分短暂。因为妇女的地位低,工作也得不到保障,经常有流氓地痞前来捣乱,戏弄女售货员。所以,紫园从1941年开业不到两年就关门了。蓝园的经营时间则更短。


民国时期 北京城里的那些职业女性们


这些新兴女子职业的出现,的确解决了一部分城市女子的生计问题,但毕竟只是少数人,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是其意义却是极其深刻的。


恩格斯说过:“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时间的时候,才有可能解放妇女。


清末民初,这些女子工厂、女子银行、女子商店等新兴女子职业的出现,标志着女性地位的转折性变化。毕竟,在此之前,女子的传统职业多为刺绣纺织等家庭手工业,以及女佣婢女等等侍候人的服务。


可以说,这些新兴的女子职业,颠覆了几千年封建这谁一以贯之的传统女性职业的窠臼。


如今,疫情当前,更是有无数的职业女性们为抗疫前线贡献者自己的力量。临近三八妇女节,祝天下所有的姐妹们,吉祥安康!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章

[1] 王岫雯主编,旧日西单商场,北京出版社

[2] 刘宁元. 清末民初北京女子职业的出现及其历史意义[J]. 生产力研究, 2009, 000(019):88-89,114.

[3] 一山. 奇女子张幼仪与“女子银行”[J]. 企业观察家, 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