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一心求死的文天祥也曾怕死过吗?希望能当个道士归老故乡

南宋末年,大宋王朝风雨飘摇。忽必烈和他的蒙古铁骑,所向披靡,一路高歌猛进,将南宋朝廷逼到绝境。文天祥以区区五千兵马奋起抗争,结果兵败被俘。公元1279年十月初一,张弘范把文天祥押解到大都。文天祥一个人的战争,就此展开了。

宋朝已亡,他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在失去依恃的情况下,为了坚守志节,文天祥苦战苦熬将近四年。元朝统治者为了让文天祥投降,使出了怎样的招数呢?

一心求死的文天祥也曾怕死过吗?希望能当个道士归老故乡

博罗采取了种种方法劝文天祥投降。先是让他的两个小妾、两个女儿来看望他。

文天祥有两个儿子,六个女儿。长女定娘和六女寿娘病死在惠州河源县三角村。1277年八月,空坑之败,文天祥的元配欧阳静娴,两个小妾颜靓妆和黄琼英,以及二女儿柳娘、三女儿环娘、二儿子文佛生,全部落入元军之手,被押往大都。二儿子文佛生不堪折磨,病死途中。其他亲人到了大都,在宫中为奴。大儿子文道生,1278年八月,在潮州染上瘟疫,病死了,同一月,文天祥的母亲也死了。1278年腊月,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被俘,四女儿监娘、五女儿奉娘在那次兵败中走散,再无音讯,极有可能被杀。

这时在元朝宫中被迫为奴的二女儿柳娘、三女儿环娘,年龄都是十四岁。元朝统治者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让他两个小妾两个女儿过来劝降。她们“哀哭劝公叛”。文天祥痛断肝肠,但仍然说:“汝非我妻妾子女也,果曰真我妻妾子女,宁肯叛我而从贼耶?”文天祥在给大妹妹文懿孙的信中道:“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至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国既破,家亦不能全,因为骨肉团聚就意味着变节投降。

亲情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又变换手法,戴上木枷,酷刑折磨。十月初五,文天祥被带出会同馆,押到兵马司衙门,关入土牢。文天祥在《正气歌》序中这样说:

一心求死的文天祥也曾怕死过吗?希望能当个道士归老故乡

予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窗)短窄,汙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

土牢只有一扇小门,终年不见天日。冬天寒冷彻骨,夏天闷热潮湿。不许亲友送饭,要文天祥自己生火做饭,火炉就在囚室内,烟熏火燎。下雨时,雨水倒灌,床铺泡在水中。老鼠横行,虫子乱爬。大小便也不能出去,就地解决。身上虱子抓不完,接着长癞,背上长疽。生活的折磨,使他病倒了。元朝统治者以为,宋朝宰相是吃不了这些苦的。木枷除掉了,又系上铁链子。土牢不通风,什么气味都有,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腥臭难闻。但他凭借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对抗七种邪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就是天地间的正气。于是,《正气歌》产生了。我们摘抄几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大意是:天地间存在着刚正之气,杂乱地构成了各种变化形式;在下的是黄河和五岳,在上的是太阳和星星。体现在人身上就是浩然之气,浩荡无边充塞着苍天大地。在天下太平清净的时候,蕴蓄祥和表现为政治清明。国运艰难时才出现有气节操守的人,永垂青史。

元朝政府进行了十几次的劝降活动,书信居多。原南宋官员王积翁写信劝降。文天祥回信“管仲不死,名显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万年。”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饭食。文天祥说,吾不食官饭数年矣。

一心求死的文天祥也曾怕死过吗?希望能当个道士归老故乡

元朝统治者见书信不起作用,就派人过来,面对面的劝降,这样的活动有六次,来打头阵的是谁呢?原南宋丞相留梦炎。

这个在临安危急关头逃跑的人,降元后做了高官。元朝统治者这样想,文天祥是丞相,留梦炎也是丞相;文天祥是状元出身,留梦炎也是状元出身,一个重量级的,应该有共同语言。

但他们想错了。

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责以大义:你,身为大宋重臣而卖宋,是卖国;身为衢州百姓而卖衢州,是卖祖;身为汉人而卖汉节,是卖身……

留梦炎羞惭而退。

既然丞相不行,第二次,换了一个更高级别的。谁呀?早已投降了的原皇帝宋恭帝赵显。元朝朝廷想,文天祥忠君爱国,皇帝的话,他一定服从。宋恭帝赵显被押到大都后,忽必烈封他为“瀛国公”。被俘虏的时候他五岁,这时候九岁。文天祥给这九岁的原皇帝磕了一个头,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然后伏地长哭。九岁的原皇帝也大哭。劝降行动又告失败。

一心求死的文天祥也曾怕死过吗?希望能当个道士归老故乡

第三次,宰相阿合马。

阿合马要文天祥下跪。

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

“你何以至此?”

“南朝若早用我为相,北人去不了南方,我也不会到你这里来,你有什么神气的。”

阿合马对左右说:“此人生死由我。”

文天祥说:“要杀便杀,说什么由不由你。”

阿合马悻悻而出。

第四次,丞相博罗。他要文天祥跪下。遭到断然拒绝。博罗手下抓胳膊按头,迫使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索性坐地不起了。

“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天祥今日至此,幸早施行。”

听文天祥说了句“天下事,有兴有废”,博罗便说:“盘古到今,几王几帝,逐一说来。”

“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不是考博学宏词科(选拔博学能文之士的考试),没工夫跟你废话!”

“明知南宋必亡,为何还要硬做?”

“只要活一天,就要尽我一天力。做为孝子,如果父母有病,明知救不了,难道你就不用药?文某到此,只求速死。”

“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要囚着你!”

“死都不怕,还怕你囚?”

博罗想立刻把文天祥杀了,以解心头之气。可忽必烈仍想求才,盼望文天祥能屈服,为元朝出力。

第五次,派出了一个特殊的人物。丞相、皇帝都已经出场了,还有什么特殊的人物呢?有。文天祥的亲弟弟,文璧。文天祥有三个弟弟:文壁、文霆、文璋,文霆死得早。文壁小文天祥一岁,1278年冬天,元军进攻文壁驻守的惠州,他开城投降。1279年三月,文天祥被押解到广州,文壁也前来与兄长告别。他是否解释了自己的变节,文天祥当时的态度如何?都不得而知。

1280年五月,文璧从惠州来觐见忽必烈。右丞相帖木儿不花启奏:“陛下,他就是文天祥的兄弟,排行第二。”

当问到文璧的情况时,阿合马奏道:“是将惠州城子归附的。”

忽必烈说:“是孝顺我的。”

文天祥面对弟弟的劝降,一言不发,只是给他写了一首诗,《闻季万至》。季万,是他弟弟的字。

去年别我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

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

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

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曰横苍烟。

兄弟二人,一个在囚牢之中,一个骑着高头大马。虽然同父同母,但是,不同天。这个“天”字的涵盖性很强,既指南宋政权,又指心中的道德信念。

他弟弟羞惭而去。

第六次,最高级别的人物,元世祖忽必烈出场了。他的亲自出场,能否动摇文天祥的坚定意志?

答案是:不能。

文天祥见到忽必烈,依然只是长揖而不跪。忽必烈知道他的气节,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苦口婆心地劝说:

“我很钦佩你的忠烈。但你们的皇帝都归顺我了,你也不妨做我的丞相。我不会亏待你的。”

文天祥不屑一顾:“我是大宋的宰相,哪能再为另一个朝廷服务!”

忽必烈觉得还有商量的余地:“当两朝宰相或许有违你的观念,那么可否主管枢密院?照样能为老百姓做些实事嘛!”文天祥默然不言。

忽必烈气急败坏,怒问到:“那你到底想怎样?”

文天祥昂首回答:“一死之外,别无所求!”

忽必烈沉默了,他知道,自己的蒙古铁骑可以征服全天下的臣民,却唯独征服不了这个南方汉人的心。

他默默地退出牢房,对手下的人只说了三个字:杀了吧!

一心求死的文天祥也曾怕死过吗?希望能当个道士归老故乡

第一,如果降元,文天祥不需要背负多少道义包袱,因为当时已经山河易姓,而且文天祥也一直都在抗元。

第二,如果降元,文天祥应该仕途顺畅,因为蒙元高层对文天祥颇为重视。

第三,文天祥死节之前却并不苛求兄弟同样死节。

总而言之,文天祥是在可以不坚持的情况下选择坚持,这样的坚持是真正的坚持,难能可贵。

《宋史 · 列传一百七十七》: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国家灭亡,我应当以死殉国。假如你们宽大,允许我回归故里,做个道士,将来以世俗外的身份做一个顾问,是可以的。

这是文天祥在被押送至元大都之后,面对招降时说的一段话。

它让我们知道,一心求死的文丞相,也想过要活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