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預測卷(一)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預測捲來咯,小夥伴們可以抽時間做做這些題檢測一下自己啦。

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預測卷(一)

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預測卷(一)

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預測卷(一)

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預測卷(一)

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預測卷(一)

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預測卷(一)

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預測卷(一)

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預測卷(一)

國家教師資格考試 預測試卷(十三)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特朗普制是由美國教育家勞伊德·特朗 普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這種教學組織形式把大班教學、小班研究和個別 教學三種教學形式結合起來。

2.B【解析】題幹中“自己組織”等詞語體現了課外活 動自主性的特點。

3.D【解析】題乾的描述體現了教師勞動的複雜性的 特點。

4.D【解析】根據一節課所完成任務的類型數,可分 為單一課和綜合課。

5.B【解析】補充必要的鄉土材料是貫徹理論聯繫實 際原則的要求之一。

6.B【解析】短時記憶是指人腦中的信息在1分鐘之 內加工與編碼的記憶,是信息從感覺記憶到長時 記憶的過渡階段。處在工作狀態中的短時記憶, 或者在完成當前任務時起作用的短時記憶,就是 工作記憶。因此,同聲翻譯人員用的是短時 記憶。

7.B【解析】相對性評價具有甄選性強的特點,因而 可以作為選拔人才、分類排隊的依據。 8.A【解析】略。

9.C【解析】1897年,盛宣懷創辦的南洋公學,分為四 院,其中的外院即為小學,它是我國最早的公立 小學堂(這可算作中國公立小學的始祖)。

10.B【解析】 “模範人物”一詞體現了榜樣示範法的 特點。

11.B【解析】 《小學教師專業標準》關於“教育教學知 識”的內容主要有:(1)掌握小學教育教學基本 理論;(2)掌握小學生品行養成的特點和規律; (3)掌握不同年齡小學生的認知規律;(4)掌握 所教學科的課程標準和教學知識。

12.D【解析】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結可 因導致滿意的結果而加強,也可因導致煩惱的 結果而減弱。

13.A【解析】略。

14.C【解析】內部學習動機是指誘因來自學習者本 身的內在因素,即學生因對活動本身發生興趣 而產生的動機。

15.B【解析】老師讓學生觀察蠶寶寶,體現了演示法 的實物直觀演示。討論法是全班或小組成員在 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某一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 看法和見解,從而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 題幹中的老師讓學生在全班交流學習成果,這 體現了對討論法的運用。

16.D【解析】對骨折病人不要勉強解脫衣服,若受傷 肢體腫脹嚴重或活動受限時,應剪開衣服,儘量 避免不必要的搬動。骨折後發生的肢體彎曲、 扭轉等畸形不可勉強復原。切忌用不乾淨的小

物品填充傷口。應儘快就地取材,如用薄木板、 竹板、硬紙板、木棍等製作夾板,固定患部。

17.B【解析】略。

18.C【解析】略。

19.C【解析】學習困難,即學習技能缺乏,指在知識 的獲取、鞏固和應用的過程中缺乏策略和技巧,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因此, 即使學習上非常努力和勤奮,投入了大量的時 間和精力,學習成績還是不理想。

20.C【解析】觀察學習是個體通過對他人的行為及 其強化結果的觀察,從而獲得某些新的行為反 應或使已有的行為反應得到修正的過程。

二、簡答題(答案要點)

1.教育科學研究的意義有哪些?

(1)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

(2)提高教育質量;

(3)提升教師自身素質;

(4)完善和發展教育 理論。

2.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觀察力?

(1)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目的與任務,是良好觀察 的重要條件;

(2)充分的準備、周密的計劃、提出 觀察的具體方法,是引導學生完成觀察的重要條件。

(3)在實際觀察中應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 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4)引導 學生學會記錄整理觀察結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礎 上,寫出觀察報告、日記或作文;

(5)引導學生開 展討論、交流並彙報觀察成果,不斷提高學生的 觀察能力、培養良好的觀察品質。此外,教師還 應努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與優良的性格特徵, 如學習的堅韌性、獨立性等。

3.簡述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教育 的領導權是判斷和確定教育性質的最主要標 志。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權。

(3)社 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目的。

(4)社會政治經 濟制度決定著教育內容的取捨。

(5)社會政治經 濟制度決定著教育體制。

(6)教育相對獨立於社 會政治經濟制度。

三、材料分析題(答案要點)

1.(1)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歸屬與愛的需要,也稱社交需要,是指每個人都有被他人或群 體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的需要。王明作 為班集體的一員,希望被集體中的他人和整個班 集體接納、愛護、關注和鼓勵。而作為一個成績 一般的學生,他的歸屬與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所以他採用上課疊紙飛機的方式來吸引大家的注意。

(2)根據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英語老師所採取的 方法是懲罰的形式,這樣做不僅不會改變王明的 不良行為,反而迎合了他渴望被老師和同學注意 的需要。在本材料中,英語老師可以採用消退的 方法來消除王明的不良行為。消退是一種無強 化的過程,其作用在於降低某種反應在將來發生 的概率,以達到消除某種行為的目的。不去強化 而去淡化,既可消除不正確行為,又不會帶來諸 如懲罰等導致的感情受挫的副作用。材料中王 明在課堂上疊紙飛機並把飛機投向空中,是為了 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強化),老師與同學可以 不予理睬,不給予其希望得到的強化,那麼此類 行為就會逐漸減少。因此,消退是減少不良行 為、消除壞習慣的有效方法。

(3)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個體可以通過 替代強化,即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 受到強化。也就是說,老師最好的方法是在班級 中樹立榜樣,讓同學們都學習榜樣的積極行為, 從而抑制個別消極行為的出現。

2.(1)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要合理地設計問 題。①要循序漸進,由淺及深地設計不同層次的 問題。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循序而 問,步步深入,使學生積極思考,逐步得出正確結 論。②設計的問題要難易適中、深淺適度,符合 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特點,提出的問題最好能 位於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③提問的問題 之間應緊密聯繫、前後有序,不應孤立、零散。材 料中的楊老師在第一次上課時,沒有步步深入, 循序而問,提出的問題難度超出了學生思維的 “最近發展區”,因而學生回答不出來教師的 問題。

(2)在隨後的教學中,楊老師運用了啟發性的教 學原則。該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調動 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 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 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要求 教師設置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 生良好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材料中楊老師 第一堂課中提出的問題“‘強項’在現代漢語中是 什麼意思?”使課堂出現了“冷場”的局面,這是由 於沒有引起學生們的興趣,而在教學反思後的第 二堂課上,學生們能夠緊跟問題思考,最後“紛紛 舉手並給出自己的答案”,這說明學生們的積極 性被成功地調動了起來,證明教師的啟發有了 效果。

(3)該教師採用了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該教師在第一 次上課出現了課堂“冷場”的局面後,進行了反 思,使第二次上課沒有再出現冷場。這說明該教 師的教學反思是積極有效的。

四、教學設計題(答案要點)

1.(1)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文中出現的生字詞,理 解“驚弓之鳥、射箭能手、悲慘、癒合、孤單失群” 等詞語的意思;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利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 更羸最後說的四句話之間的邏輯關係。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瞭解課文內容,能從 更羸善於觀察、分析中受到啟發。

(2)導入語設計 “如果現在,空中飛著一隻大雁,大家想想,用哪 些辦法能把它打下來?”學生憑經驗紛紛說,用 箭射、用槍打、用彈弓彈……至此,首先肯定學 生的回答是正確的,然後說: “可是,在古時候有 個射箭能手更羸,卻只拉弓,不用箭, ‘嘣’的一 聲就把大雁射下來了,這究竟是什麼緣故呢? 答案就在課文中。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看誰 先把答案找到。” (設計意圖:聯繫學生的生活實踐,同時有意設置 疑問導入,從而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

(3)①“能手” (板書)是什麼意思? “射箭能手” (板 書)呢? “射箭能手”前加上 “有名的”說明什麼? (設計意圖: “能手”“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 手”這三個概念,前者包含後者,都是屬種關係。 對中年級學生來說,讓他們認識概念的屬種關 系,對於理解詞語的含義和發展思維能力都是有 幫助的。)

②“更羸是古時候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很短的 一句話,介紹了哪些內容?(介紹了誰,是什麼時 候、什麼國家、什麼身份的人。) (設計意圖:短句中包含多項信息,通過提取句子 中的信息,培養學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③第5自然段只有一句話: “更羸並不取箭,他左 手拿弓,右手拉弦,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隻大 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裡直掉 下來。”這是一個長句子,想一想,這句話講了幾 層意思?(講了兩層意思:一是更羸的行動,二是 大雁的行動。) (設計意圖:有的長句包含幾層意思,要培養學生 分析層次的能力。)

④更羸怎麼能聽出大雁叫的聲音很悲慘?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是依據課文內容提出的,重在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有一定的難度。 學生聯繫上文“有名的射箭能手”,由此推論出 “打獵很有經驗”,再由此推論出“能辨別大雁的 不同叫聲”。)

⑤“驚弓之鳥”在文中是什麼意思?生活中我們 說到這個成語時是要表達什麼意思?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知道“驚弓之鳥”的字面含 義,再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實際例子並加以說 明,不僅讓學生加深了對“驚弓之鳥”這個成語意 思的理解,並且有利於學生運用這個成語。)

2.(1)小數乘法法則:先按照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 算出積,再看因數中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 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如果位數不夠,就用 “0”補足。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小數乘小數的算理,掌 握小數乘小數的一般方法,能夠熟練地進行 筆算。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將小數乘小數轉化為整 數乘整數的過程,認識到轉化的方法是學習新知 識的工具。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小數乘法在生活 中的廣泛應用,培養數學思維,激發學習數學的 興趣。 教學重點:小數乘小數的算法及算理。

(3)實例3的教學環節設計

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提問:同學們從圖上看到什麼?要解決什麼 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條件具備嗎? 學生回答:要解決的問題是給長方形宣傳欄刷油 漆需要多少千克,所以要先計算長方形宣傳欄的 面積,知道長方形宣傳欄的長是2.4米,寬是0.8 米,就能計算出長方形宣傳欄的面積;知道每平 方米要用油漆0.9kg,就能計算出需要多少千克 油漆。

②同桌兩人一組合作探究兩個因數都是小數的 乘法怎麼計算 同學們先各自列豎式計算2.4×0.8的積,教師巡 視、指導。選取幾位同學將自己的計算過程寫在 黑板上,並簡述其中的道理。 可能的方法有: a.2.4米=24分米 0.8米=8分米 24×8=192(平 方分米) 通過單位換算得出192÷100=1.92(平方米),因此 2.4×0.8=1.92(平方米)。 b.2.4擴大到它的10倍是24, 0.8擴大到它的10倍是8,24×8=192,192縮小100倍:192÷100= 1.92,因此2.4×0.8=1.92。 教師給予及時的評價和鼓勵,然後指導學生看 書,著重讓學生說一說 “2.4×0.8”的計算原理。

③小結鞏固:組織學生探索因數和積的小數位數 關係 教師出示: 2.4×0.8的豎式計算與1.92×0.9的豎式 計算。 提問:兩個算式中因數一共有幾位小數呢?積 呢?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鼓勵並補充完整:第一個算式 中因數共有兩位小數,積也是兩位小數;第二個 算式中因數共有三位小數,積也是三位小數,兩 個算式中因數的小數位數與積的小數位數相同。

3.(1)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閱讀材料中與交通規則 有 關 的 生 詞 和 詞 組 traffic lights,on the right (left)sideof,trafficrules,並能準確分析閱讀材料 的結構,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藉助PPT、動畫、圖片和TPR 活動,學生準確理解並掌握閱讀材料中的生詞和 詞組以及閱讀材料內容。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分析和理解閱讀 材料,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交通規則,並養成自 覺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 (2)教學過程 Step1閱讀前活動(Pre⁃readingactivities) Chant: 學生按交通方式分為四組,拍手連環Chant: Groupbike:Igotoschoolbybike.Howdoyougo toschool? Groupbus:Igotoschoolbybus.Howdoyougoto school? …… 然後,教師用Chant節奏引出主題Thetraffic rules,板書課題並教授。 (設計意圖:Chant活動既讓學生複習舊知識,也 把學生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來,既為英語 學習做了鋪墊,又創造了一種良好的氛圍。) Step2閱讀中活動(While⁃readingactivities)

①泛讀 。學生默讀短文,然後組成小組討論並劃分短文的 意義層次。教師找幾個小組彙報討論情況,並和 全班同學一起總結短文的意義層次:本段短文共 分為三個意義層次,前三句為一個層次(交通規 則的共同點),四、五、六句為一個層次(交通規則的不同點),最後一句為一個層次(倡導人們瞭解 交通規則)。

②精讀 。學生默讀前三句話並圈出生詞和句子結構,教師 採用同學說、一起猜和教師講解三種方式處理生詞。最後一個生詞預設為thetrafficlights,猜過 詞義後,引入三種交通信號燈及各自含義。然後 通過Chant和TPR活動鞏固。 教師出示兩幅圖片,請學生仔細觀察並找出兩幅 圖片的不同,然後讓學生去短文中尋找兩幅圖不 同的原因,並圈出生詞。由此教授新詞組onthe rightsideoftheroad和ontheleftsideoftheroad。 然後,教師將短文中幾個國家的國旗分別貼到相 應的交通規則下。 學生讀短文最後一句話,教師通過舉例法,幫助 學生了解句子結構和含義。(設計意圖:這一過程是為了培養學生獲取信息 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 逐步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並提高在語境中猜 詞的能力。)

Step3閱讀後活動(Post⁃readingactivities)

①聽錄音,跟讀文章 根據教師的手勢提示,分別以個人、小組和集體 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 ②根據短文內容創設情境活動 學生組成6人小組,組內安排角色為交通指揮 員、交通信號燈(紅、黃、綠各一人)、行人,各組內 成員變換角色模擬演練短文中提到的各個國家 的交通規則。

③作業佈置(任選一題) A.與同伴合作將閱讀內容改為對話,並在下節課 前表演。 B.用自己的話複述閱讀材料,通過查閱更多資 料,講解你感興趣的國家的交通規則。 (設計意圖:在情境中總結並運用本課所學內 容,幫助學生建立並內化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的 觀念。)

(3)教學板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