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宁夏王”马鸿逵是怎样一个人?

雲绯


马鸿逵(1892~1970),字少云,乳名三元,回族,甘肃河州人。国民党西北军高级将领,陆军中将军衔。马鸿逵早年就读于兰州陆军学校,毕业后加入了同盟会,后来投靠袁世凯入京任侍卫武官,慢慢的开始步入军政界。袁世凯死后马鸿逵转投冯玉祥,后来又跟随了蒋介石,加入了国民革命军。


马鸿逵为人阴险毒辣,及其凶狠,执政期间长期统治霸占宁夏地区。与马福祥,马鸿宾并称为“宁夏三马”。由于其在宁夏贱淫掠夺无恶不作,胆大妄为,唯我独尊,独霸一方,势力之大无人敢与之抗衡又被称作“宁夏王”西北的“土皇帝”。

马鸿逵这个人从小就受家族的影响好习文弄武,父亲马福祥就是匪首出身,长期镇压回族民众,在甘肃宁夏一代无恶不作,马氏家族堪称土匪世家。


纵观马鸿逵的一生,虽然有功有过,但是究其在云南宁夏等地长期统治期间,民众对他的认相还是蛮坏的。马鸿逵这个人特别狡猾,诚服很深很有心计,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大敌当前火不烧到自家门前,马鸿逵都不带出手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是马鸿逵的一贯作风。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马鸿逵经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上级的命令不屑一顾,总是消极面对。马鸿逵的一生只顾着侵占地盘扩大势力,养兵簇拥,为己所用。在这个人是溜须拍马很有一套,见人下菜碟,早年依附袁世凯,黎元洪,后又加入冯玉祥部,最终投靠了蒋介石,见风使舵,墙头草,随风倒。在蒋介石这棵大树下,维持的很顺心。与蒋介石的关系也拉得很近,蒋介石就需要他这种人,因此马鸿逵那时深得老蒋的信任。在国民党军中马鸿逵被比作是一匹狡猾的“滑马”。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马鸿逵也随着去了台湾,在台湾期间马鸿逵受到了排挤后冷落,蒋介石在台湾就国民党失败总结原因,马氏家族也受到了打击,马鸿逵作为蒋介石手下大将昔日的“宁夏三马”难免受到牵连。明眼人一看这就是蒋介石搞得秋后算账,于是蒋介石以“擅自撤离”欲加之罪将马鸿逵撤职查办,马鸿逵在他台湾遭到弹劾。这就是史上所说的马鸿逵,马步芳“二马”弹劾案。

马鸿逵没想到自己死心塌地跟随蒋介石来到台湾,却落得如此下场,思前想后马鸿逵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于是带着自己的几个姨太太谎称看病为名,悄悄的离开了台湾去了香港,后来又从香港移居到了美国。就这样马鸿逵脱离了蒋介石这个魔掌逃过一劫。



马鸿逵晚年生活还算衣食无忧,然后因妻妾成群,儿女太多,难免会出现纷争,上梁不正下梁歪,子孙后代的不孝,也令马鸿逵这个老家伙生活的不得安宁。后来终因积劳成疾,马鸿逵于1970年1月14日在美国洛杉矶病逝,享年78岁。“宁夏王”马鸿逵在抑郁寡欢中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任驰赢天下


马鸿逵和父亲马福祥一样,其志向是步入中央,纵横捭阖,雄视天下。而不是割据一处,成为一个地方军阀。只是机缘巧合,最终成了一方诸侯。

1、三度纵横海内

马福祥在宁夏经略八年,且组织五马驱张广建,后又成绥远都统。在冯玉祥被奉直联军击败后,没有返回老家,选择了寄居天津,观时待变。

他的儿子马鸿逵也是这样。并没有一心想做地方诸侯。在民国初年,就进京先后担任袁世凯、黎元洪总统的侍从武官。

(马鸿逵)

在段祺瑞时代,担任混成旅旅长。在二次直奉战争中压宝冯玉祥,部队迅速扩编。在1926年随冯玉祥五原誓师,先后担任第四路军司令,第2集团军第1方面军第4军军长。从西北到中原,再到华北,战功赫赫。

在蒋冯战争中,率部与石友三、韩复榘脱离冯部,在中原大战中直接对冯作战,担任讨逆军十五路总指挥。

(父亲马福祥)

同时父亲马福祥在南京为奥援,自然得心应手,对回老家的想法并不强,虽然也控制着那里。

2、选择成为土皇帝

在乱世“有枪便是草头王”这句话没错,但中央政府的巨大号召力与影响力依然吸引人。马鸿逵在中原大战后,一直想担任河南省主席。


但表兄马鸿宾在甘肃被赶下台,父亲病死。加之西北政局不稳。中央失去奥援,后方不再稳固。才怏怏不乐率兵回西北,担任宁夏省主席。

(中原大战对西北格局影响巨大)

在任上,自辟僚属,强化集权。当然这些不足以对抗南京,还需要关键时刻压宝,即与南京方向一致。

在红军北上后,截击红军;在西安事变后,与关麟征结拜,共同反对张杨;在抗战后,积极支持抗战。

在每一次压宝正确中,坚持到49年,钟山风雨起苍黄,天地换色。结束了他的军阀命运。

总结:

西北诸马确实有强大的地方实力,但这只是一个基础。其实力远没有达到逐鹿中原的地步,很长时间里还是需要选择压宝来保障与提高自己的地位。北伐与中原大战基本就是西北诸马命运的节点。

和祖辈一样,他们依然羡慕京师的繁华,中原的富庶,希望成为国家的高级官员,纵横捭阖,而不是地方土财主。马鸿逵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土皇帝和马步芳的土皇帝是不一样的。

参考文献:

张学继.抗战胜利后第三战区在浙江的“洽降”与“受降”[J].浙江学刊,2017(05):219-224.

李文志. 从雷启霖倒马事件看宁夏社会矛盾[D].宁夏大学,2016.

邓华. 马鸿逵主政时期宁夏与南京国民政府关系研究[D].宁夏大学,2015.

张少强. 青马与宁马军阀政治统治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王喆. 国民党苏北敌后抗日游击战研究[D].南京大学,2011.

周靖程. 民国时期宁夏政治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成为一方诸侯都不容易,所以想要管住自己的一波人都需要有些手段,所以总得来说有手段,有能力这应该是一个军阀领导者应该都有的特点,而宁夏王马鸿逵是西北三马中的一员,其他两个是马步芳,马鸿宾,相比较而言,我认为马鸿逵是最奸诈的一个,这个奸诈就是形容在他的应变能力上。



宁夏王这个称号来源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马鸿逵在宁夏当了省政府主席十七年,有军权政权于一身,就相当于有一方自己的割据势力,独霸一方。

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得看他做事的样子处理事情的想法,以及看事情多眼光,就总体来说,马鸿逵没有马步芳那么凶残,马步芳的凶残大家应该都是听说过的,毫不夸张的说牲畜都不如,但是同时他又没有马鸿宾那么和善,有点类似于综合体,既不过于凶残也不太和善,这样很多事情就会有回转的余地,这就是他为什么善于应变的原因之一。



而善变的人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表面一套,自己心里又是另外一套,这样的人只会为了自己考虑,并不会真心实意的为什么人贡献什么,从他做过的几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他那种左右逢源的政治态度。

在1927年,蒋介石大力清党,马鸿逵居然背地里冒着风险把刘志丹等等一批人送走了,表面上答应蒋介石,其实也是在找机会结缘共党,他的态度就是两边都不想得罪。后来因为蒋介石的势力巨大,而马鸿逵也选择了效力蒋介石,但是蒋介石多次的命令马鸿逵总是不去尽力执行,比如围剿红军的时候,反正蒋介石无论叫他做什么都是坚决答应,说通大话,然后每次都是大的屁股尿流,而马鸿逵真的这么弱吗?不是,他是不想得罪人。



后来马鸿逵,马步芳等人都去了台湾,马步芳在有很多地方对蒋介石是有帮助的,而马步芳早就看出来了马鸿逵的不忠心,于是就告诉蒋介石,没想到这马鸿逵去了台湾还留了一手,居然以看病为理由跑去了美国。这样的人结局一定是不好的,因为是谁最后的胜利都不会要这样三心二意的臣子。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在民国时期, 马鸿逵、马步青、马步芳、马鸿宾四人曾割据西北地区数十年,有“西北四马”的称号。而在这四人中,“宁夏王”马鸿逵更是担任宁夏省主席(宁马派)长达17年。他对外审时度势,对内割据自守,俨然成了当时统治宁夏地区的“土皇帝”。
(“宁夏王”马鸿逵)

马鸿逵是甘肃的回族人,他的祖父就是清末有名的马千龄。马家在当地根基很深,属于一方豪强。马鸿逵的坐大,主要是因为他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蒋-冯-阎中原大战”中都站对了队,因此逐渐得到了南京方面蒋介石的器重。

不过,马鸿逵的身体十分肥胖,有足足200多斤,是个不折不扣的“胖子”。他脾气暴躁,性格易怒,时而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政见一拍即合,时而又与南京国民政府闹掰。因为在1931年的时候,南京国民政府就打算让马鸿逵担任宁夏省主席,由于马鸿逵自己有兵权,所以这是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不过马鸿逵的志气很大,一开始瞧不起宁夏。他嫌宁夏又穷又小,说自己的本事施展不开,不过后来却因为一些变故妥协了,乖乖到宁夏当主席去了。

1933年初,马鸿逵正式就任宁夏省主席。他在宁夏的17年里,多次组织军队开挖水渠,灌溉农田,又自掏腰包兴办教育,组织学生出国留洋,对宁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另一方面,他却在宁夏地区滥发纸币,变相地巧取豪夺,也搜刮了大量的民脂民膏,加速了宁夏百姓的贫困。同时,为了监视宁夏各地,他处处安插亲信,清除异己,手段比较血腥。

抗战全面爆发后,马鸿逵也曾多次派出宁夏骑兵攻击日军,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他始终奉行反共政策,为后来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到了1949年8月,马鸿逵眼见宁夏即将解放,带着7.5吨黄金举家移居到美国,后来病死在美国洛杉矶,可谓享尽了荣华富贵。



世界人文通史


在成为“宁夏王”之前,马鸿逵一度活跃在河南、山东两省,给蒋介石出过大力,尤其是1930年中原大战,蒋担心他倒向冯玉祥,极力拉拢,以“岁寒知松柏,板荡识忠臣”相勉。后在十九路军帮助下,马鸿逵部队总算得己攻克山东曲阜。


为了酬谢战功,蒋介石想发表马鸿逵为甘肃省政府主席,但有一个人反对,谁呢?马鸿逵的父亲马福祥,“我的儿子性情横暴,怕在地方上干不好,不如推荐我侄马鸿宾”。马爸爸不护犊,马鸿逵大闹情绪,蒋介石只好另外发表宁夏省政府主席。也就是说,要不是马爸爸一票否决权,马鸿逵可能成为“甘肃王”。

从目前公开出版的关于马鸿逵的文献资料来看,这个人非常负面。他统治宁夏17年,施行家天下,攫取了巨额财产,据说房地产很多,遍布兰州、临夏、银川、归绥、上海、天津、北京、香港等地,光是收租金一年就有5万多银元。

此外,马鸿逵还垄断宁夏土特产,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驰名天下的宁夏枸杞,为珍贵滋补药品,当时主要分布在中宁县境内。1937年,马鸿逵集官僚资本20万元,组织“富宁商行”,不准私人运销贩卖,责令宁夏银行压价收购,并由地方税务部门、军警限制药商采购,导致农民生活大受影响。从1942年到1949年,宁夏的枸杞园至少缩水三分之一。

坊间还流传一则马氏家族残暴政治的故事。马鸿逵的侄儿媳妇龙宝有个儿子叫小贝贝,八九岁,喜欢耍猴子,家里特别养了一只,爱同珍宝,从不离身。有一天正值封斋日,将猴交给丫环阿英惠看管,结果丫环疏忽大意,忘记了看猴,猴钻进厨房炉洞烧死了。小少爷又哭又闹,吵个不休,龙宝说:“你不要哭,婊子把你的猴子烧死了,我就把她也烧死。”就这样,为了一只猴子,要了丫环一条人命。


1950年10月,经台湾当局特许,马鸿逵移居美国洛杉矶,直至1970年病逝,享年79岁。


冯杰


三国中,张飞曾骂吕布为"三姓家奴“,而马鸿逵较此尤有过之。他出身回族马家,先投靠袁世凱,后倒向冯玉祥,最后投入蒋介石的怀抱,真可谓墙头草,随风倒。

马鸿逵生于甘肃河州,字少云。5岁即随父马福祥过着军旅生活。12岁花一千两纹银买了个知县虚缺,17岁进入甘肃陆军学堂学习。11年加入同盟会秘密参与反清起义。

:1914年其父为取得袁世凯信任,将马鸿逵送到北京做了袁世凯侍从武官。在京师官场中四年厮混,练就了他一副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本领。在帝制复辟事件上,即小露锋芒。

马氏父子依附冯玉祥后,采取了骑墙主义。眼看蒋介石势力不小,决定倒冯投蒋,他们串通后倒戈,使冯遭到了沉重打击。中原大战以蒋介石胜利告终,蒋论功行赏,任命马鸿逵为宁夏省主席。

:马鸿逵主政期间,建立了党政军一体的政治系统,集各大权于一身。当上了宁夏王,终于成为西北一霸。

真不仅把司法权、教育权、军权控制住,还抓了党权、纸币发行权、邮政检查权等。在他统治下,甚至军统机关都不敢在宁夏公开活动,只能隐蔽起来。
:马鸿逵把宁夏搞成自己的独立王国。他赶走了自己的堂兄,排挤蒋氏势力,进攻红军。

西安事变中,他再一次下注又赢了。然而他改不了反共本性,这也就注定了他要输个精光。

蒋家王朝即将覆灭,马惊恐万状,寑食难安,听到战犯二字就神色大变、心惊肉跳。他就像一个输不起的赌徒,关键时刻不能收手上岸,而是孤注一掷,最终滿怀怅惘光身而逃。


::逃往台湾台后,马仰天长叹:败军之将,鸡犬不如。后移居美国漂泊异乡,虽钱财不缺,但妻妾争风、子孙不睦,令他极为痛苦。

他生前对故乡刻骨铭心地思念,最终还是做了他乡之鬼,70年起缠绵病榻,大限已到,曾嘱家人说: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要埋在祖国的土地上。遵照他遗言,其子将其运回台北,埋葬于台北县三张犁回教墓地。


周勇华2


作为民国时期的西北军阀,马鸿逵当然不是什么“宁夏王”,当因他曾担任宁夏省主席17年之久,也就有了“宁夏王”的称谓。

要评价马鸿逵,悦史君认为应当放到他生活的那个环境,来做一番考量。

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马鸿逵出生在甘肃河州,自幼读书习武,曾入读甘肃陆军学堂。

1912年,马鸿逵担任宁夏新军都统,后来先后成为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等人的侍从武官。

1926年,马鸿逵依附冯玉祥,担任国民联军第4路军总司令,后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1方面军第4军军长。

1929年,马鸿逵投靠蒋介石,成为讨逆军第15路军总司令,参与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进攻。

1933年,马鸿逵就任宁夏省主席,陆续加授陆军上将衔、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7集团军总司令、西北军政副长官、西北行辕副主任等职务。

期间,马鸿逵参与“四马拒孙”,对抗青海西区屯垦督办孙殿英,后者不得不退回河南。

1935年开始,马鸿逵多次给蒋介石提出《剿共意见书》,与红军作战。

解放战争期间,马鸿逵发布《告宁夏全省民众书》反共总动员令,与解放军作战,并与盘踞青海的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等人不断发生冲突。

1949年,解放军进入兰州,马鸿逵逃到台湾,因西北败局影响被“撤职查办”,前往美国洛杉矶居住。

1970年,马鸿逵在洛杉矶去世。

从马鸿逵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是西北军阀的典型代表,一生追随袁世凯、冯玉祥、蒋介石等多个势力,盘踞宁夏多年,成为实际上的割据势力。

和当时的很多军阀一样,马鸿逵也是一心为己,扩军抢地盘,钱财女人一样不能少,干了很多坏事。

所幸历史也是公平的,马鸿逵晚年备受冷遇,最终在异国他乡郁郁而终。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马鸿逵是旧中国宁夏的“土皇帝”,他与其父马福祥、堂兄马鸿宾并称为“宁夏三马”。马鸿逵在宁夏统治十七年,苦心经营他的宁夏小朝庭,人民深受其害。
马鸿逵的伯父马福禄与父亲马福祥曾为清军统领、帮统。在八国联军进犯京城时,马福禄作战身亡。马福祥则率部保护慈禧和光绪逃到西安。马福祥因功后任西宁镇总兵、第二标标统、西路巡防统领等职。
1912年,马鸿逵在其父的部队中任营长,后为袁世凯、黎元洪两位总统的侍从武官。1919年,被段祺瑞政府任命为第五混成旅旅长。冯玉祥任西北督办时,马鸿逵投靠了冯玉祥,并任第七师师长。中原大战时,马鸿逵反冯投蒋,后被任命为宁夏省主席,开始了他在宁夏十余年的统治。宁夏是个贫瘠的地区,可马鸿逵嗜财如命、沟壑难填,巧立名目,千方百计地从百姓身上榨取油水,其财产不计其数。马鸿逵在平、津、宁、沪等十余个城市都有房产,还开金店、商号或收取房租等。他在逃离宁夏去往台湾时,仅租用美国人飞机空运的黄金就达七吨半之多。
马鸿逵曾在围剿红军苏区、军阀混战、进攻陕甘宁边区等充当蒋介石的急先锋,为蒋效命,取得其信任,不断地被提升官职。他先后任第十七集团军司令、西北军政副长官、西北行辕副主任,中将加授陆军上将衔。
1949年,解放大军横扫西北大地,马家军迅速土崩瓦解,也结束了马鸿逵在宁夏的长期统治。马鸿逵带领妻儿逃到台湾后,受到时任国防部次长郭寄峤等人的指控,要其对丢失西北地区负责。台湾当局给了马鸿逵撤职查办的处分。马鸿逵心灰意冷,便以看病为由,赴美就医,后长期居住在美国,成为台湾政府的弃子。
在美国的马鸿逵孤独、愤闷,直到1970年病逝。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马鸿逵,军阀+土匪!西北诸马之一,然此马非良马,害群之马也!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我想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说明是最好不过了:

“有兵就有权,有权就有钱。”

因此,马鸿逵的一切活动无不是以“抓兵”、“抓权”、“刮钱”为目的展开的!


同治年间,陕甘地区发动暴乱,左宗棠率军平乱。其中有一支暴动的队伍率部投降左宗棠,并被委以重任。该部的首领为马占鳌。

马占鳌的队伍中,有两股举足轻重的力量,分别马千龄家族、马海宴家族。因此马占鳌、马千龄、马海宴又被当地的人称为河州三马。

在后来的八国联军侵华中,河州三马为保护慈禧太后,出力不少,受到慈禧太后的重赏,从此三马家族开始了鱼肉西北的生涯。

北洋时期,马占鳌这一家族逐渐没落,而马千龄、马海宴家族开始做大。马步芳、马步青兄弟则是马千龄的孙辈;马鸿宾、马鸿逵兄弟则是马海宴的孙辈。

马鸿逵在民国年间先后依附于冯玉祥和蒋介石,任宁夏省主席长达十七年,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是不折不扣的“土皇帝”。


关于马鸿逵,说两个小故事吧。

其一:马鸿逵办公

马鸿逵统治宁夏地区长达17年之久,他在办公的时候非常有特色。

每天早上,马鸿逵手下的官员,必须清早就得在办公室门口候着,然后一个一个进去汇报工作。本来这也算不上什么大事,不过马鸿逵倒是别出心裁,他的办公室只有一张太师椅,再无其他座位。

谁坐?难道是进来汇报工作的人坐吗?那是不可能的!真实的场景是马鸿逵趾高气扬的坐在太师椅,下面的只能站着汇报工作。

诸位看官想到了什么?是不是和封建社会大臣上朝的场景有几分类似?

其二:马鸿逵抗日

很多为马家军洗白的人都会拿马家军抗日的事情来大做文章。

好吧,我承认,西北诸马组织人马抗日了,这确实不假。马鸿逵也确实组织人马抗日了,这也不假。但是请让我们来看一下真实的情况:

卢沟桥事变后,马鸿逵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七集团军总司令。当时日本人对于马鸿逵是有意拉拢的,马鸿逵几番犹豫,最终还是选择了拒绝。

但是别以为马鸿逵就会与日军浴血奋战,抗击侵略。马鸿逵假借着抗战的名义,大肆征兵。所谓“三丁抽一”、“五丁抽二”。

那么这些征来的兵他都拿去抗日了吗?当然没有,马鸿逵只派第一、二骑兵旅参加绥西抗战。

是的,两个骑兵旅。一个集团军总司令,派来两个骑兵旅去抗日,而且这两骑兵旅根本就不是马鸿逵的主力,只不过是战时临时抽调的。

是的,这两个骑兵旅在抗日战争损失惨重,他们是真正的抗日英雄,但是这个荣誉不应该算到马鸿逵的头上。


在解放战争中,马鸿逵赖以生存的马家军被秋风扫叶一般的瓦解,马鸿逵先跑到台湾,然后又跑到美国,与1970年在洛杉矶病逝。


小镇月明


民国期间,西北数个省份均处在马家军的统治之下,成为一大奇观。西北马家军阀有“西北三马”之称,分别为统治青海的马步芳,占据宁夏的马鸿逵和统领甘肃的马鸿宾。这三个马姓军阀,本身就有亲戚关系,也都出身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彼此之间,却纷争不休,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与其他马家军军阀一样,马鸿逵也是个名副其实的官三代。马鸿逵的祖父马千龄是同治回乱期间,跟着马占鳌一起投降左宗棠的回乱队伍将领之一,在左宗棠的麾下,马千龄屡立战功,并抓住一切机会扩充家族势力,马家在西北逐渐崛起。

到第二代,也就是马千龄的儿子马福禄和马福祥时,马福禄由于中了武进士,成为了清朝的一名武官,他多次率兵平定叛乱,屡立战功。在八国联军侵华时,马福禄率部与八国联军在廊坊激战,不幸身亡。他的弟弟,也就是马千龄的次子马福祥继承了马福禄的部队,成为了西北举足轻重的一支军阀力量。


马福祥也出身武举,先后担任宁夏护军使,绥远都统和青岛市长等职。马福祥老后,将马家势力传至他的儿子马鸿逵和马福禄的儿子,也就是他的侄子马鸿宾。

马鸿逵1892年在甘肃河州出生,毕业于兰州陆军学校。马鸿逵先后在同盟会、北洋军阀中任职。1926年冯玉祥五原誓师、响应北伐后,马鸿逵投靠冯玉祥,所部成为冯玉祥国民联军第四路军。1929年,马鸿逵再次叛冯投蒋,成为蒋介石麾下将领。

在蒋介石麾下,马鸿逵先后参加了中原大战,围剿红军革命根据地等战争。1933年,马鸿逵正式就任宁夏省主席,成为宁夏王。同所有的军阀一样,马鸿逵深知“有枪才是草头王”,他紧紧的握住军队。

由于地处西北的宁夏地区,土地贫瘠,人烟稀少,经济极为落后,马鸿逵为供养庞大的军队,对宁夏人民进行极力压榨,进一步加剧宁夏人民的苦难。但不同于马步芳,马鸿逵虽然鱼肉百姓,镇压群众,但同时他也有铲除大烟、创办教育、建设地方等功绩。




马鸿逵先后在满清政府、袁世凯、冯国璋、吴佩孚、冯玉祥、蒋介石等势力的麾下任职,靠着左右逢源,见风使舵的本事,实力不断扩大。并最终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宁夏王。

全面抗战爆发后,马鸿逵担任了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7集团军总司令。并派两个骑兵旅参加了抗战。解放战争期间,马鸿逵多次率兵进攻根据地,1949年解放军进军西北时,马鸿逵再次联合“青马”马步芳共同抵抗。


但由于两马之间各怀鬼胎,再加上解放军强大的实力,马鸿逵一败涂地。由于担心之前坚决反共被清算,马鸿逵于败亡之际飞抵台湾,后又很快到达美国,1970年,在美国洛杉矶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