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寧夏王”馬鴻逵是怎樣一個人?

雲緋


馬鴻逵(1892~1970),字少雲,乳名三元,回族,甘肅河州人。國民黨西北軍高級將領,陸軍中將軍銜。馬鴻逵早年就讀於蘭州陸軍學校,畢業後加入了同盟會,後來投靠袁世凱入京任侍衛武官,慢慢的開始步入軍政界。袁世凱死後馬鴻逵轉投馮玉祥,後來又跟隨了蔣介石,加入了國民革命軍。


馬鴻逵為人陰險毒辣,及其兇狠,執政期間長期統治霸佔寧夏地區。與馬福祥,馬鴻賓並稱為“寧夏三馬”。由於其在寧夏賤淫掠奪無惡不作,膽大妄為,唯我獨尊,獨霸一方,勢力之大無人敢與之抗衡又被稱作“寧夏王”西北的“土皇帝”。

馬鴻逵這個人從小就受家族的影響好習文弄武,父親馬福祥就是匪首出身,長期鎮壓回族民眾,在甘肅寧夏一代無惡不作,馬氏家族堪稱土匪世家。


縱觀馬鴻逵的一生,雖然有功有過,但是究其在雲南寧夏等地長期統治期間,民眾對他的認相還是蠻壞的。馬鴻逵這個人特別狡猾,誠服很深很有心計,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大敵當前火不燒到自家門前,馬鴻逵都不帶出手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就是馬鴻逵的一貫作風。

特別是在抗日戰爭中,馬鴻逵經常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於上級的命令不屑一顧,總是消極面對。馬鴻逵的一生只顧著侵佔地盤擴大勢力,養兵簇擁,為己所用。在這個人是溜鬚拍馬很有一套,見人下菜碟,早年依附袁世凱,黎元洪,後又加入馮玉祥部,最終投靠了蔣介石,見風使舵,牆頭草,隨風倒。在蔣介石這棵大樹下,維持的很順心。與蔣介石的關係也拉得很近,蔣介石就需要他這種人,因此馬鴻逵那時深得老蔣的信任。在國民黨軍中馬鴻逵被比作是一匹狡猾的“滑馬”。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馬鴻逵也隨著去了臺灣,在臺灣期間馬鴻逵受到了排擠後冷落,蔣介石在臺灣就國民黨失敗總結原因,馬氏家族也受到了打擊,馬鴻逵作為蔣介石手下大將昔日的“寧夏三馬”難免受到牽連。明眼人一看這就是蔣介石搞得秋後算賬,於是蔣介石以“擅自撤離”欲加之罪將馬鴻逵撤職查辦,馬鴻逵在他臺灣遭到彈劾。這就是史上所說的馬鴻逵,馬步芳“二馬”彈劾案。

馬鴻逵沒想到自己死心塌地跟隨蔣介石來到臺灣,卻落得如此下場,思前想後馬鴻逵決定“三十六計,走為上”,於是帶著自己的幾個姨太太謊稱看病為名,悄悄的離開了臺灣去了香港,後來又從香港移居到了美國。就這樣馬鴻逵脫離了蔣介石這個魔掌逃過一劫。



馬鴻逵晚年生活還算衣食無憂,然後因妻妾成群,兒女太多,難免會出現紛爭,上樑不正下樑歪,子孫後代的不孝,也令馬鴻逵這個老傢伙生活的不得安寧。後來終因積勞成疾,馬鴻逵於1970年1月14日在美國洛杉磯病逝,享年78歲。“寧夏王”馬鴻逵在抑鬱寡歡中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任馳贏天下


馬鴻逵和父親馬福祥一樣,其志向是步入中央,縱橫捭闔,雄視天下。而不是割據一處,成為一個地方軍閥。只是機緣巧合,最終成了一方諸侯。

1、三度縱橫海內

馬福祥在寧夏經略八年,且組織五馬驅張廣建,後又成綏遠都統。在馮玉祥被奉直聯軍擊敗後,沒有返回老家,選擇了寄居天津,觀時待變。

他的兒子馬鴻逵也是這樣。並沒有一心想做地方諸侯。在民國初年,就進京先後擔任袁世凱、黎元洪總統的侍從武官。

(馬鴻逵)

在段祺瑞時代,擔任混成旅旅長。在二次直奉戰爭中壓寶馮玉祥,部隊迅速擴編。在1926年隨馮玉祥五原誓師,先後擔任第四路軍司令,第2集團軍第1方面軍第4軍軍長。從西北到中原,再到華北,戰功赫赫。

在蔣馮戰爭中,率部與石友三、韓復榘脫離馮部,在中原大戰中直接對馮作戰,擔任討逆軍十五路總指揮。

(父親馬福祥)

同時父親馬福祥在南京為奧援,自然得心應手,對回老家的想法並不強,雖然也控制著那裡。

2、選擇成為土皇帝

在亂世“有槍便是草頭王”這句話沒錯,但中央政府的巨大號召力與影響力依然吸引人。馬鴻逵在中原大戰後,一直想擔任河南省主席。


但表兄馬鴻賓在甘肅被趕下臺,父親病死。加之西北政局不穩。中央失去奧援,後方不再穩固。才怏怏不樂率兵回西北,擔任寧夏省主席。

(中原大戰對西北格局影響巨大)

在任上,自闢僚屬,強化集權。當然這些不足以對抗南京,還需要關鍵時刻壓寶,即與南京方向一致。

在紅軍北上後,截擊紅軍;在西安事變後,與關麟徵結拜,共同反對張楊;在抗戰後,積極支持抗戰。

在每一次壓寶正確中,堅持到49年,鐘山風雨起蒼黃,天地換色。結束了他的軍閥命運。

總結:

西北諸馬確實有強大的地方實力,但這只是一個基礎。其實力遠沒有達到逐鹿中原的地步,很長時間裡還是需要選擇壓寶來保障與提高自己的地位。北伐與中原大戰基本就是西北諸馬命運的節點。

和祖輩一樣,他們依然羨慕京師的繁華,中原的富庶,希望成為國家的高級官員,縱橫捭闔,而不是地方土財主。馬鴻逵就是這樣的人,他的土皇帝和馬步芳的土皇帝是不一樣的。

參考文獻:

張學繼.抗戰勝利後第三戰區在浙江的“洽降”與“受降”[J].浙江學刊,2017(05):219-224.

李文志. 從雷啟霖倒馬事件看寧夏社會矛盾[D].寧夏大學,2016.

鄧華. 馬鴻逵主政時期寧夏與南京國民政府關係研究[D].寧夏大學,2015.

張少強. 青馬與寧馬軍閥政治統治比較研究[D].西北師範大學,2015.

王喆. 國民黨蘇北敵後抗日遊擊戰研究[D].南京大學,2011.

周靖程. 民國時期寧夏政治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成為一方諸侯都不容易,所以想要管住自己的一波人都需要有些手段,所以總得來說有手段,有能力這應該是一個軍閥領導者應該都有的特點,而寧夏王馬鴻逵是西北三馬中的一員,其他兩個是馬步芳,馬鴻賓,相比較而言,我認為馬鴻逵是最奸詐的一個,這個奸詐就是形容在他的應變能力上。



寧夏王這個稱號來源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馬鴻逵在寧夏當了省政府主席十七年,有軍權政權於一身,就相當於有一方自己的割據勢力,獨霸一方。

看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就得看他做事的樣子處理事情的想法,以及看事情多眼光,就總體來說,馬鴻逵沒有馬步芳那麼兇殘,馬步芳的兇殘大家應該都是聽說過的,毫不誇張的說牲畜都不如,但是同時他又沒有馬鴻賓那麼和善,有點類似於綜合體,既不過於兇殘也不太和善,這樣很多事情就會有迴轉的餘地,這就是他為什麼善於應變的原因之一。



而善變的人一個特點就是喜歡錶面一套,自己心裡又是另外一套,這樣的人只會為了自己考慮,並不會真心實意的為什麼人貢獻什麼,從他做過的幾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他那種左右逢源的政治態度。

在1927年,蔣介石大力清黨,馬鴻逵居然背地裡冒著風險把劉志丹等等一批人送走了,表面上答應蔣介石,其實也是在找機會結緣共黨,他的態度就是兩邊都不想得罪。後來因為蔣介石的勢力巨大,而馬鴻逵也選擇了效力蔣介石,但是蔣介石多次的命令馬鴻逵總是不去盡力執行,比如圍剿紅軍的時候,反正蔣介石無論叫他做什麼都是堅決答應,說通大話,然後每次都是大的屁股尿流,而馬鴻逵真的這麼弱嗎?不是,他是不想得罪人。



後來馬鴻逵,馬步芳等人都去了臺灣,馬步芳在有很多地方對蔣介石是有幫助的,而馬步芳早就看出來了馬鴻逵的不忠心,於是就告訴蔣介石,沒想到這馬鴻逵去了臺灣還留了一手,居然以看病為理由跑去了美國。這樣的人結局一定是不好的,因為是誰最後的勝利都不會要這樣三心二意的臣子。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在民國時期, 馬鴻逵、馬步青、馬步芳、馬鴻賓四人曾割據西北地區數十年,有“西北四馬”的稱號。而在這四人中,“寧夏王”馬鴻逵更是擔任寧夏省主席(寧馬派)長達17年。他對外審時度勢,對內割據自守,儼然成了當時統治寧夏地區的“土皇帝”。
(“寧夏王”馬鴻逵)

馬鴻逵是甘肅的回族人,他的祖父就是清末有名的馬千齡。馬家在當地根基很深,屬於一方豪強。馬鴻逵的坐大,主要是因為他在“第二次直奉戰爭”、“蔣-馮-閻中原大戰”中都站對了隊,因此逐漸得到了南京方面蔣介石的器重。

不過,馬鴻逵的身體十分肥胖,有足足200多斤,是個不折不扣的“胖子”。他脾氣暴躁,性格易怒,時而與南京國民政府的政見一拍即合,時而又與南京國民政府鬧掰。因為在1931年的時候,南京國民政府就打算讓馬鴻逵擔任寧夏省主席,由於馬鴻逵自己有兵權,所以這是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不過馬鴻逵的志氣很大,一開始瞧不起寧夏。他嫌寧夏又窮又小,說自己的本事施展不開,不過後來卻因為一些變故妥協了,乖乖到寧夏當主席去了。

1933年初,馬鴻逵正式就任寧夏省主席。他在寧夏的17年裡,多次組織軍隊開挖水渠,灌溉農田,又自掏腰包興辦教育,組織學生出國留洋,對寧夏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不過另一方面,他卻在寧夏地區濫發紙幣,變相地巧取豪奪,也搜刮了大量的民脂民膏,加速了寧夏百姓的貧困。同時,為了監視寧夏各地,他處處安插親信,清除異己,手段比較血腥。

抗戰全面爆發後,馬鴻逵也曾多次派出寧夏騎兵攻擊日軍,為抗日戰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他始終奉行反共政策,為後來的覆滅埋下了伏筆。到了1949年8月,馬鴻逵眼見寧夏即將解放,帶著7.5噸黃金舉家移居到美國,後來病死在美國洛杉磯,可謂享盡了榮華富貴。



世界人文通史


在成為“寧夏王”之前,馬鴻逵一度活躍在河南、山東兩省,給蔣介石出過大力,尤其是1930年中原大戰,蔣擔心他倒向馮玉祥,極力拉攏,以“歲寒知松柏,板蕩識忠臣”相勉。後在十九路軍幫助下,馬鴻逵部隊總算得己攻克山東曲阜。


為了酬謝戰功,蔣介石想發表馬鴻逵為甘肅省政府主席,但有一個人反對,誰呢?馬鴻逵的父親馬福祥,“我的兒子性情橫暴,怕在地方上幹不好,不如推薦我侄馬鴻賓”。馬爸爸不護犢,馬鴻逵大鬧情緒,蔣介石只好另外發表寧夏省政府主席。也就是說,要不是馬爸爸一票否決權,馬鴻逵可能成為“甘肅王”。

從目前公開出版的關於馬鴻逵的文獻資料來看,這個人非常負面。他統治寧夏17年,施行家天下,攫取了鉅額財產,據說房地產很多,遍佈蘭州、臨夏、銀川、歸綏、上海、天津、北京、香港等地,光是收租金一年就有5萬多銀元。

此外,馬鴻逵還壟斷寧夏土特產,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馳名天下的寧夏枸杞,為珍貴滋補藥品,當時主要分佈在中寧縣境內。1937年,馬鴻逵集官僚資本20萬元,組織“富寧商行”,不準私人運銷販賣,責令寧夏銀行壓價收購,並由地方稅務部門、軍警限制藥商採購,導致農民生活大受影響。從1942年到1949年,寧夏的枸杞園至少縮水三分之一。

坊間還流傳一則馬氏家族殘暴政治的故事。馬鴻逵的侄兒媳婦龍寶有個兒子叫小貝貝,八九歲,喜歡耍猴子,家裡特別養了一隻,愛同珍寶,從不離身。有一天正值封齋日,將猴交給丫環阿英惠看管,結果丫環疏忽大意,忘記了看猴,猴鑽進廚房爐洞燒死了。小少爺又哭又鬧,吵個不休,龍寶說:“你不要哭,婊子把你的猴子燒死了,我就把她也燒死。”就這樣,為了一隻猴子,要了丫環一條人命。


1950年10月,經臺灣當局特許,馬鴻逵移居美國洛杉磯,直至1970年病逝,享年79歲。


馮傑


三國中,張飛曾罵呂布為"三姓家奴“,而馬鴻逵較此尤有過之。他出身回族馬家,先投靠袁世凱,後倒向馮玉祥,最後投入蔣介石的懷抱,真可謂牆頭草,隨風倒。

馬鴻逵生於甘肅河州,字少雲。5歲即隨父馬福祥過著軍旅生活。12歲花一千兩紋銀買了個知縣虛缺,17歲進入甘肅陸軍學堂學習。11年加入同盟會秘密參與反清起義。

:1914年其父為取得袁世凱信任,將馬鴻逵送到北京做了袁世凱侍從武官。在京師官場中四年廝混,練就了他一副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的本領。在帝制復辟事件上,即小露鋒芒。

馬氏父子依附馮玉祥後,採取了騎牆主義。眼看蔣介石勢力不小,決定倒馮投蔣,他們串通後倒戈,使馮遭到了沉重打擊。中原大戰以蔣介石勝利告終,蔣論功行賞,任命馬鴻逵為寧夏省主席。

:馬鴻逵主政期間,建立了黨政軍一體的政治系統,集各大權於一身。當上了寧夏王,終於成為西北一霸。

真不僅把司法權、教育權、軍權控制住,還抓了黨權、紙幣發行權、郵政檢查權等。在他統治下,甚至軍統機關都不敢在寧夏公開活動,只能隱蔽起來。
:馬鴻逵把寧夏搞成自己的獨立王國。他趕走了自己的堂兄,排擠蔣氏勢力,進攻紅軍。

西安事變中,他再一次下注又贏了。然而他改不了反共本性,這也就註定了他要輸個精光。

蔣家王朝即將覆滅,馬驚恐萬狀,寑食難安,聽到戰犯二字就神色大變、心驚肉跳。他就像一個輸不起的賭徒,關鍵時刻不能收手上岸,而是孤注一擲,最終滿懷悵惘光身而逃。


::逃往臺灣台後,馬仰天長嘆:敗軍之將,雞犬不如。後移居美國漂泊異鄉,雖錢財不缺,但妻妾爭風、子孫不睦,令他極為痛苦。

他生前對故鄉刻骨銘心地思念,最終還是做了他鄉之鬼,70年起纏綿病榻,大限已到,曾囑家人說:我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鬼,要埋在祖國的土地上。遵照他遺言,其子將其運回臺北,埋葬於臺北縣三張犁回教墓地。


周勇華2


作為民國時期的西北軍閥,馬鴻逵當然不是什麼“寧夏王”,當因他曾擔任寧夏省主席17年之久,也就有了“寧夏王”的稱謂。

要評價馬鴻逵,悅史君認為應當放到他生活的那個環境,來做一番考量。

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馬鴻逵出生在甘肅河州,自幼讀書習武,曾入讀甘肅陸軍學堂。

1912年,馬鴻逵擔任寧夏新軍都統,後來先後成為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等人的侍從武官。

1926年,馬鴻逵依附馮玉祥,擔任國民聯軍第4路軍總司令,後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1方面軍第4軍軍長。

1929年,馬鴻逵投靠蔣介石,成為討逆軍第15路軍總司令,參與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進攻。

1933年,馬鴻逵就任寧夏省主席,陸續加授陸軍上將銜、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等職務。

期間,馬鴻逵參與“四馬拒孫”,對抗青海西區屯墾督辦孫殿英,後者不得不退回河南。

1935年開始,馬鴻逵多次給蔣介石提出《剿共意見書》,與紅軍作戰。

解放戰爭期間,馬鴻逵發佈《告寧夏全省民眾書》反共總動員令,與解放軍作戰,並與盤踞青海的西北軍政長官馬步芳等人不斷髮生衝突。

1949年,解放軍進入蘭州,馬鴻逵逃到臺灣,因西北敗局影響被“撤職查辦”,前往美國洛杉磯居住。

1970年,馬鴻逵在洛杉磯去世。

從馬鴻逵的經歷可以看出,他是西北軍閥的典型代表,一生追隨袁世凱、馮玉祥、蔣介石等多個勢力,盤踞寧夏多年,成為實際上的割據勢力。

和當時的很多軍閥一樣,馬鴻逵也是一心為己,擴軍搶地盤,錢財女人一樣不能少,幹了很多壞事。

所幸歷史也是公平的,馬鴻逵晚年備受冷遇,最終在異國他鄉鬱鬱而終。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馬鴻逵是舊中國寧夏的“土皇帝”,他與其父馬福祥、堂兄馬鴻賓並稱為“寧夏三馬”。馬鴻逵在寧夏統治十七年,苦心經營他的寧夏小朝庭,人民深受其害。
馬鴻逵的伯父馬福祿與父親馬福祥曾為清軍統領、幫統。在八國聯軍進犯京城時,馬福祿作戰身亡。馬福祥則率部保護慈禧和光緒逃到西安。馬福祥因功後任西寧鎮總兵、第二標標統、西路巡防統領等職。
1912年,馬鴻逵在其父的部隊中任營長,後為袁世凱、黎元洪兩位總統的侍從武官。1919年,被段祺瑞政府任命為第五混成旅旅長。馮玉祥任西北督辦時,馬鴻逵投靠了馮玉祥,並任第七師師長。中原大戰時,馬鴻逵反馮投蔣,後被任命為寧夏省主席,開始了他在寧夏十餘年的統治。寧夏是個貧瘠的地區,可馬鴻逵嗜財如命、溝壑難填,巧立名目,千方百計地從百姓身上榨取油水,其財產不計其數。馬鴻逵在平、津、寧、滬等十餘個城市都有房產,還開金店、商號或收取房租等。他在逃離寧夏去往臺灣時,僅租用美國人飛機空運的黃金就達七噸半之多。
馬鴻逵曾在圍剿紅軍蘇區、軍閥混戰、進攻陝甘寧邊區等充當蔣介石的急先鋒,為蔣效命,取得其信任,不斷地被提升官職。他先後任第十七集團軍司令、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中將加授陸軍上將銜。
1949年,解放大軍橫掃西北大地,馬家軍迅速土崩瓦解,也結束了馬鴻逵在寧夏的長期統治。馬鴻逵帶領妻兒逃到臺灣後,受到時任國防部次長郭寄嶠等人的指控,要其對丟失西北地區負責。臺灣當局給了馬鴻逵撤職查辦的處分。馬鴻逵心灰意冷,便以看病為由,赴美就醫,後長期居住在美國,成為臺灣政府的棄子。
在美國的馬鴻逵孤獨、憤悶,直到1970年病逝。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馬鴻逵,軍閥+土匪!西北諸馬之一,然此馬非良馬,害群之馬也!

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人,我想用他自己的一句話來說明是最好不過了:

“有兵就有權,有權就有錢。”

因此,馬鴻逵的一切活動無不是以“抓兵”、“抓權”、“刮錢”為目的展開的!


同治年間,陝甘地區發動暴亂,左宗棠率軍平亂。其中有一支暴動的隊伍率部投降左宗棠,並被委以重任。該部的首領為馬佔鰲。

馬佔鰲的隊伍中,有兩股舉足輕重的力量,分別馬千齡家族、馬海宴家族。因此馬佔鰲、馬千齡、馬海宴又被當地的人稱為河州三馬。

在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中,河州三馬為保護慈禧太后,出力不少,受到慈禧太后的重賞,從此三馬家族開始了魚肉西北的生涯。

北洋時期,馬佔鰲這一家族逐漸沒落,而馬千齡、馬海宴家族開始做大。馬步芳、馬步青兄弟則是馬千齡的孫輩;馬鴻賓、馬鴻逵兄弟則是馬海宴的孫輩。

馬鴻逵在民國年間先後依附於馮玉祥和蔣介石,任寧夏省主席長達十七年,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是不折不扣的“土皇帝”。


關於馬鴻逵,說兩個小故事吧。

其一:馬鴻逵辦公

馬鴻逵統治寧夏地區長達17年之久,他在辦公的時候非常有特色。

每天早上,馬鴻逵手下的官員,必須清早就得在辦公室門口候著,然後一個一個進去彙報工作。本來這也算不上什麼大事,不過馬鴻逵倒是別出心裁,他的辦公室只有一張太師椅,再無其他座位。

誰坐?難道是進來彙報工作的人坐嗎?那是不可能的!真實的場景是馬鴻逵趾高氣揚的坐在太師椅,下面的只能站著彙報工作。

諸位看官想到了什麼?是不是和封建社會大臣上朝的場景有幾分類似?

其二:馬鴻逵抗日

很多為馬家軍洗白的人都會拿馬家軍抗日的事情來大做文章。

好吧,我承認,西北諸馬組織人馬抗日了,這確實不假。馬鴻逵也確實組織人馬抗日了,這也不假。但是請讓我們來看一下真實的情況:

盧溝橋事變後,馬鴻逵任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七集團軍總司令。當時日本人對於馬鴻逵是有意拉攏的,馬鴻逵幾番猶豫,最終還是選擇了拒絕。

但是別以為馬鴻逵就會與日軍浴血奮戰,抗擊侵略。馬鴻逵假借著抗戰的名義,大肆徵兵。所謂“三丁抽一”、“五丁抽二”。

那麼這些徵來的兵他都拿去抗日了嗎?當然沒有,馬鴻逵只派第一、二騎兵旅參加綏西抗戰。

是的,兩個騎兵旅。一個集團軍總司令,派來兩個騎兵旅去抗日,而且這兩騎兵旅根本就不是馬鴻逵的主力,只不過是戰時臨時抽調的。

是的,這兩個騎兵旅在抗日戰爭損失慘重,他們是真正的抗日英雄,但是這個榮譽不應該算到馬鴻逵的頭上。


在解放戰爭中,馬鴻逵賴以生存的馬家軍被秋風掃葉一般的瓦解,馬鴻逵先跑到臺灣,然後又跑到美國,與1970年在洛杉磯病逝。


小鎮月明


民國期間,西北數個省份均處在馬家軍的統治之下,成為一大奇觀。西北馬家軍閥有“西北三馬”之稱,分別為統治青海的馬步芳,佔據寧夏的馬鴻逵和統領甘肅的馬鴻賓。這三個馬姓軍閥,本身就有親戚關係,也都出身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彼此之間,卻紛爭不休,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與其他馬家軍軍閥一樣,馬鴻逵也是個名副其實的官三代。馬鴻逵的祖父馬千齡是同治回亂期間,跟著馬佔鰲一起投降左宗棠的回亂隊伍將領之一,在左宗棠的麾下,馬千齡屢立戰功,並抓住一切機會擴充家族勢力,馬家在西北逐漸崛起。

到第二代,也就是馬千齡的兒子馬福祿和馬福祥時,馬福祿由於中了武進士,成為了清朝的一名武官,他多次率兵平定叛亂,屢立戰功。在八國聯軍侵華時,馬福祿率部與八國聯軍在廊坊激戰,不幸身亡。他的弟弟,也就是馬千齡的次子馬福祥繼承了馬福祿的部隊,成為了西北舉足輕重的一支軍閥力量。


馬福祥也出身武舉,先後擔任寧夏護軍使,綏遠都統和青島市長等職。馬福祥老後,將馬家勢力傳至他的兒子馬鴻逵和馬福祿的兒子,也就是他的侄子馬鴻賓。

馬鴻逵1892年在甘肅河州出生,畢業於蘭州陸軍學校。馬鴻逵先後在同盟會、北洋軍閥中任職。1926年馮玉祥五原誓師、響應北伐後,馬鴻逵投靠馮玉祥,所部成為馮玉祥國民聯軍第四路軍。1929年,馬鴻逵再次叛馮投蔣,成為蔣介石麾下將領。

在蔣介石麾下,馬鴻逵先後參加了中原大戰,圍剿紅軍革命根據地等戰爭。1933年,馬鴻逵正式就任寧夏省主席,成為寧夏王。同所有的軍閥一樣,馬鴻逵深知“有槍才是草頭王”,他緊緊的握住軍隊。

由於地處西北的寧夏地區,土地貧瘠,人煙稀少,經濟極為落後,馬鴻逵為供養龐大的軍隊,對寧夏人民進行極力壓榨,進一步加劇寧夏人民的苦難。但不同於馬步芳,馬鴻逵雖然魚肉百姓,鎮壓群眾,但同時他也有剷除大煙、創辦教育、建設地方等功績。




馬鴻逵先後在滿清政府、袁世凱、馮國璋、吳佩孚、馮玉祥、蔣介石等勢力的麾下任職,靠著左右逢源,見風使舵的本事,實力不斷擴大。並最終成為了割據一方的寧夏王。

全面抗戰爆發後,馬鴻逵擔任了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並派兩個騎兵旅參加了抗戰。解放戰爭期間,馬鴻逵多次率兵進攻根據地,1949年解放軍進軍西北時,馬鴻逵再次聯合“青馬”馬步芳共同抵抗。


但由於兩馬之間各懷鬼胎,再加上解放軍強大的實力,馬鴻逵一敗塗地。由於擔心之前堅決反共被清算,馬鴻逵於敗亡之際飛抵臺灣,後又很快到達美國,1970年,在美國洛杉磯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