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甲骨文的歷史只能追溯到三千年前?有人找到比甲骨文早的中國文字

甲骨文的歷史只能追溯到三千年前?有人找到比甲骨文早的中國文字

在甲骨文發現之前,我國年代最久遠的文字就是金文了。

金文,又稱“鐘鼎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既然已經可以鑄造青銅器,就說明社會生產力已經發展了一定高度,即金文決不是我國最早的文字。

在青銅尚未出現之前,中國的文字應該刻在哪兒呢?

晚清翰林院編修王懿榮於1899年患上了傷寒,太醫給他開的處方中有一味藥叫“龍骨”。

在從藥鋪抓來“龍骨”上,王懿榮目光銳利,發現了上面刻著,與銅器銘文相似的刀痕,從而斷定這是一種前所未見的古老文字!

甲骨文的歷史只能追溯到三千年前?有人找到比甲骨文早的中國文字

王懿榮尋根究底,查明來歷,派人到藥鋪揀出那些刻有文字的“龍骨”,以高價買回,共得1000多片,通過潛心研究,最終成為了把甲骨文考訂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

古老而系統的甲骨文,與埃及的紙草文字、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和印度的哈拉伯文字並稱為世界四大文字體系。

現在發現的甲骨文最早的是商朝的武丁時代——公元前1271年至公元前1213年,即甲骨文的歷史最早只能追溯到3000年前。

也就是說,甲骨文的發現,僅僅把我國始創文字的歷史往前推進了幾百年。

幾乎所有的中國考古學家都認為甲骨文並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目前,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古代中東和北非地區,蘇美爾文明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距今5000多年。

3000年前的甲骨文與之相比,只能是“小字輩”。

郭沫若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後,認為甲骨文已是六書具備的成熟文字,那麼它的發展和演變,從初創到成熟,起碼要經歷1500年以上。

甲骨文的歷史只能追溯到三千年前?有人找到比甲骨文早的中國文字

因此,中國考古學家都覺得,有朝一日,一定會找到堪與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年代媲美的中國文字!

畢竟,中華文明五千年,商代往前有夏代,夏代往前還有“三皇五帝”時期,這些先民一定有自己的文字!

198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遺址出土了數千件陶、石、骨、甲等質料遺物。

經碳14測定,這裡的文化層異常單純,屬於距今8000年且保存完好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

讓人驚奇的是,甲骨上竟然載有契刻符號!

新發現的甲骨契刻符號,多載於隨葬的帶孔龜甲甲板上。這類帶孔甲板,是與遠古時期人類占卜相聯的佩在身上的飾物。從部分契刻符號的形體來看,個別與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字形近似,從這種現象看來,安陽殷墟的甲骨卜辭應與此一脈相承。它為探索中國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至此,許多學者認為,中國文字的形成過程遠比人們想象中要緩慢得多,其源頭甚至可追溯到八千年前!

也就是說,賈湖新石器遺址發現的龜殼上的契刻痕跡,乃是最終演變成漢字體系已知的最早前身。

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探討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北京大學歷史系古文字學家葛英會也認為“這些符號應該是一種文字”。有的學者認為“賈湖契刻的發現,為商代甲骨文的歷史源頭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證據”。

不久,有考古學家宣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發現了中國西北大麥地巖畫中的圖畫文字,聲稱這是一種更為年代久遠的原始文字。

幾乎也在同時,安徽蚌埠有學者稱蚌埠雙墩遺址中,發現蚌埠雙墩刻畫符號……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這些原始文字,只是在一定範圍內使用的表意符號,介於符號和文字之間,使用範圍也比較狹窄,距離像甲骨文那樣成熟、系統的文字還差得很遠。他們指出,甲骨文之所以迄今仍被定為最早的文字,主要基於其字音、字義與現代漢字一脈相承,有音可讀、有形可釋、有意可解,可以成文,也可以通篇解讀。而上述“文字”顯然並不具備這些特徵,只能稱為“刻畫記事符號”。

甲骨文的歷史只能追溯到三千年前?有人找到比甲骨文早的中國文字

“刻畫記事”與“結繩記事”,不就一步之遙嗎?

我們能說那些數目不等、大小不一的繩結,就是一個個文字嗎?

由此可見,尋找中國更久遠的文字,除了激情和熱血,還需要理智和冷靜。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裡,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

歷史上也有山東壽光倉頡創造文字的記載。

甲骨文的歷史只能追溯到三千年前?有人找到比甲骨文早的中國文字

隨著現代考古工作的進展,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中國文明歷史的源頭應該在黃河的入海口南側。

人文始祖、東夷領袖太昊、黃帝、蚩尤和堯舜的故鄉就在山東。

即山東就是東夷文化的中心。

既然如此,那麼,中國文字的主要源頭會不會在山東呢?

考古人員在山東省莒縣大汶口文化遺址——陵陽河遺址發現有一組圖像,上為圓圓的太陽,下是五個山峰相連的山脈,中間似一簇火焰。

有學者考證:這些陶文刻畫在表面極顯著的位置,形體接近商代的青銅器銘文,可能與後來的甲骨文有一定聯繫。

但這種推測的結果和上面提到的賈湖刻符、中國西北大麥地巖畫、蚌埠雙墩刻畫符號的命運是一樣的,並不能解決中國更早文字的源頭。

可喜的是,從本世紀初的幾年時間裡,山東省內已出土了數百塊獸甲骨,刻著近千個圖文符號,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將這些獸甲骨集中起來,悉心研究,已找出了這些圖文符號的結構和佈局的規律,認為有些偏旁多次出現。

2005年,劉鳳君認為,這些獸甲骨的圖文符號已經具備了“六書”的特徵,即遵循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主要造字方法,屬龍山文化時期產生和流行的文字,遂將之定名為“骨刻文”。

甲骨文的歷史只能追溯到三千年前?有人找到比甲骨文早的中國文字

劉鳳君說,這些“骨刻文”是距今3600~4600年前的中國早期文字,比安陽甲骨文還要早1000年。

劉鳳君還進一步考證,甲骨文有可能是“骨刻文”發展到晚期後出現的成熟文字,歸商王室祭祀專用,但同時,傳統的骨刻文仍在民間繼續流傳使用,有些地區可能一直流傳使用到兩週或更晚期。1981年萊陽前河前村西周墓出土陶上的骨刻文類型字可資為證。

如果劉鳳君這一猜想被證實,文字史上1300年的空白就能夠被填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