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二戰日軍所用的擲彈筒是什麼構造和原理?

溫柔一棒92685031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二戰中的日軍大量裝備這款武器,每個日軍步兵小隊(相當於中國的排,人數在50人到70人之間,標準編制為54人)下轄3個步兵班(1個步兵班裝備1挺輕機槍)和1個裝備3具擲彈筒的擲彈筒班,不過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每個小隊僅有1挺輕機槍和1具擲彈筒。

擲彈筒既可以單人操作也可以又雙人操作,一般單人操作時射速可以達到每分鐘20發,雙人操作每分鐘40發,不過擲彈筒一般由一個擲彈筒發射手和一個彈藥手構成,對於一些日軍的精銳部隊,每個小組會多增加一個彈藥手以保證彈藥的充足和預防戰鬥中該小組可能有的減員。

八九式擲彈筒使用的彈藥是九一式手榴彈(此時要加裝發射藥盂,且因為手榴彈作為炮彈使用閉氣型不好,此時的射程大約在200米左右,它和二戰中日本步兵普遍攜帶的單兵手榴彈九七式手榴彈性能基本相同。採用圓柱形鑄鐵彈體,外有縱橫刻槽,將彈體分成50塊(中國人俗稱甜瓜手雷),爆破部裝有TNT炸藥65克,殺傷半徑為8米(相當不錯了)。

此外89式擲彈筒還有一種專用的彈藥,即89式榴彈,此彈彈體為黑色,上有紅色及黃色帶各一條,彈體下部有銅彈帶,彈替內裝TNT炸藥,彈徑49.6mm,全彈長143mm,全彈質量820克,上端裝有八八式小型瞬發引信,下端裝有硝化棉無煙發射藥3克,底部裝有底火,殺傷半徑10米;89式發煙彈,彈體為黑色,彈體上有一條紅色帶以及兩條白色帶,圓柱部有一白色日文字母,彈體下部有銅彈帶,彈體內裝有六氯乙烷混合發煙劑,引信為八九式小型曳火時間引信。彈徑49.6mm,全彈質量820克,全彈長145.5mm,在平坦開闊地面上連射5發時,煙霧直徑50米,可持續一分鐘。

八九式擲彈筒由特製的彈藥袋攜帶,一個彈藥袋可以攜帶8枚榴彈,一個二人擲彈筒小組可以攜帶16枚。大家也許覺得奇怪,為什麼擲彈筒射手和彈藥手攜帶的彈藥數量居然相同,這些因為彈藥手還有保護射手的義務,除了彈藥以外他還要攜帶一把步槍。

發射時 先由射手先拉動擊發杆,然後由彈藥手將彈藥從筒口裝入,完成彈藥的安裝。左手握住發射筒,根據目標距離轉動手柄直至調節杆達到對應長度,射手通過瞄準線進行概略瞄準後,拉動擊發機上的皮帶將榴彈射出。

擲彈筒是日軍小隊火力的支柱,據說日軍大多數的擲彈筒手都是身經百戰的老手,實戰中的400米內命中率高達在85%到95%,十分驚人。進攻戰中,日軍擲彈筒小組跟隨一線步兵作戰,主要打擊國民革命軍的機槍火力點。和大家想象的不同,日軍在抗戰八年中並非如同所謂的大日本武士一樣動不動就挺著刺刀衝鋒,而是以一種極為狡猾方式作戰,

實戰中,日軍一旦遭遇國軍較為堅固的重機槍或者輕機槍火力點,立即停止進攻隨地隱蔽。等待跟隨部隊前進的擲彈筒小組準確的將其打掉。

在淞滬會戰中,中央軍18軍14師42旅的36挺重機槍被小日本用平射炮和擲彈筒打掉了32挺,剩下的也沒有能夠發揮什麼作用。當時的國軍重機槍手回憶,他們一般只能打幾百發就要轉移陣地,不然日軍的擲彈筒就會準確的打來。而一挺近100斤的重機槍轉移起來談何容易!一旦國軍的機槍火力被摧毀,日軍立即以重機槍火力壓制住國軍火力,隨即立即以優勢兵力發起衝鋒。由於對於擲彈筒極端的依靠,一旦失去擲彈筒日軍甚至連怎麼作戰都不知道了。


每日點兵


八九式擲彈筒

二戰日軍使用的有兩種擲彈筒,分別是十年式擲彈筒和八九式擲彈筒,由於十年式擲彈筒主要是發射煙幕彈、照明彈和信號彈等。因此,筆者主要介紹一下以發射殺傷性彈為主的八九式擲彈筒。

八九式擲彈筒圖紙

八九式擲彈筒由十年式擲彈筒改良而成,開發時間在1922年開始,1925年技術本部的測試完成,1926至1930年間在陸軍步兵學校進行測試,並強化了炮身支柱與膛線修正,修正版本於1929年開始試產,設計於昭和五年4月大致定型,實際量產自1932年至1945年,總共生產了約12萬具。與十年式擲彈筒的差異點在於八九式擲彈筒車上了膛線並且可以使用專對應的八九式擲榴彈,因此在射程以及穩定度上有所提升。此裝備為日本陸軍步兵支援用兵器廣泛配發在各部隊中,一個小隊有2門擲彈筒編制。

八九式擲彈筒所發射的手榴彈與發射裝置

八九式擲彈筒的使用範圍介於手榴彈與迫擊炮的火力空白地帶,射擊範圍為190米至700米間。由於重量輕而且彈藥也便於攜帶,最低操作人數只需要2人,即可攜帶此裝備以及8-18發彈藥(重量6.4-14.4公斤)行動,加上將普通手榴彈加裝發射機構(發射機構由發射藥與保險組成)即可使用的功能,在戰術彈性上有很高的評價。發射筒內部有擊發裝置,用於擊發榴彈上的發射裝置。

由於八九式擲彈筒沒有瞄準鏡或是角度器,僅能憑經驗射擊,因此日軍評價,使用它要非常精巧的技術。其他的毛病還有前期榴彈僅有碰撞引信,在叢林中射擊還會因為自然干擾而提前引爆(例如撞到樹上),加上製造工藝技術不佳,因此擲彈筒會因為承受不了發射壓力而炸膛,或是因為不發彈留在發射管內沒有注意到,再次裝填榴彈而造成的炮管炸燬事件也發生過。


飛豬漲姿勢


八九式擲彈筒是日本陸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廣泛使用的榴彈發射器,美軍對此裝備有膝蓋迫擊炮的誤稱。

八九式擲彈筒由十年式擲彈筒改良而成,開發時間在1922年開始,但因關東大地震使得在1922年完成的設計圖以及試製品遭到摧毀,因此開發時間延遲到1923年11月才在密參第262號兵器研究方針命令下在日本陸軍技術本部進行裝備審查,1925年技術本部的測試完成,1926至1930年間在陸軍步兵學校進行測試,並強化了炮身支柱與膛線修正,修正版本於昭和四年(1929年)開始試產,設計於昭和五年4月大致定型,實際量產自1932年至1945年,總共生產了約12萬具。與十年式擲彈筒的差異點在於八九式擲彈筒車上了膛線並且可以使用專對應的八九式擲榴彈,因此在射程以及穩定度上有所提升;此裝備為日本陸軍步兵支援用兵器廣泛配發在各部隊中,一個小隊有2門擲彈筒編制。

美軍取得此裝備後以為發射方式是將鋤梭抵住大腿射擊,因此有膝蓋迫擊炮的誤解;據說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瓜達康納爾島擄獲此裝備試射時士兵的大腿骨被發射時產生後座力打碎。八九式擲彈筒的使用範圍介於手榴彈與迫擊炮的火力空白地帶,射擊範圍為190公尺至700公尺間。由於重量輕而且彈藥也便於攜帶,最低操作人數只需要2人,即可攜帶此裝備以及8-18發彈藥(重量6.4-14.4公斤)移動,加上將普通手榴彈加裝發射機構即可使用的功能,在戰術彈性上有很高的評價。


FriedrichWang


說起日本陸軍裝備,軍迷們腦海裡呈現的除三八大蓋和豆丁戰車外,恐怕就是擲彈筒了。擲彈筒是一種非常具有日軍特色的武器,從戰術上講,該武器有利彌補了手榴彈和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白,是一款非常出色的早期單兵榴彈發射器。

(擲彈筒在東亞戰場的中日軍隊中廣泛使用,圖為中國軍隊使用擲彈筒壓制日軍)

儘管擲彈筒在外形上與迫擊炮非常相似,但實際上兩者的構造和原理均不相同。

(擲彈筒的構造詳細可分為下圖七個關鍵部件)

構造上,二戰日軍常用擲彈筒——十年式和八九式擲彈筒,均由發射筒,支桿和駐鈑三部分構成,不同於迫擊炮的炮管,炮架,底座的結構。

發射系統:發射筒筒身和支桿有射程調節杆,用螺絲加工,內裝有擊針組件,筒身後部有調節手柄,可通過控制調節杆的伸縮長度來調整射程。再而通過拉動擊發機上的皮帶,實現開火。

(擲彈筒較為簡陋的瞄準方式,使得其準頭很依賴射手的個人技術和經驗)

瞄準系統:擲彈筒比迫擊炮瞄準更加簡單直接。發射筒外壁有凹槽,長度為筒身三分之二,內塗白漆,即瞄準線。在戰鬥中保持發射的固定45度角後,將白線對準攻擊目標實現瞄準。相較於迫擊炮,對炮手的經驗和技術要求更高。

在發射原理上,擲彈筒雖然和迫擊炮一樣安裝有擊針,並且炮彈均有底火,但其擊發時,不同於一般迫擊炮通過炮彈發射藥包,在彈膛內直接燃燒作工來實現發射的過程。

(擲彈筒的特殊發射原理,使得其主要通過調整彈膛長度來調整射距)

擲彈筒擊發時,發射藥燃在密閉環境彈膛內燃燒,進而產生高壓燃氣。當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後,燃氣衝破蓋板,通過小孔進入發射筒,推動炮彈向前運動來實現發射。該種發射方式,在相同初速的前提下,擁有帶來後坐力和震動更小的優點。當然這樣也使得起被迫採用調節膛壓空間大小,來實現調整射程的奇葩方法,射程也就更短。

兵器次元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希望親們點波關注,以方便給大家普及更多軍武知識!謝謝!


兵器次元


說到抗日戰爭中日本鬼子的武器,可能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著刺刀的“三八大蓋”和日軍軍官手持的武士刀了。而說到日軍的其他武器,則有各種日本風格的機槍和普通人分辨不出型號的火炮。這些武器因為經常出現在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中,所以人們往往對其有著很深的印象。但是事實上,有一種武器在抗日戰爭中被中日雙方大量使用,卻因為道具原因在大部分抗日題材的電視劇“失蹤”,只有極少數的抗日影視作品中出現,他就是被當時的中國人稱為“手炮”、“搗炮”的擲彈筒。‍‍

這種武器在二戰期間只有日本軍隊大量裝備,成為了日軍的“特色武器”,並被美軍評價為“日軍在二戰中唯一值得評價的武器”。中國軍隊則進行了一定規模的仿製。

擲彈筒屬於一種小型的榴彈發射器,設計製造的目的是為了彌補手榴彈與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白。因為經歷過日俄戰爭的親身經歷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觀察之後,日軍認為塹壕戰是未來戰爭中佔比較大的作戰形式,這就需要一種射程相比手榴彈更遠,彈道則與迫擊炮一樣為拋物線的武器,於是擲彈筒應運而生。

日軍最早研製成功的是大正十年式50mm擲彈筒,這種擲彈筒就已經具備了擲彈筒類武器輕便易攜和拋物線彈道的特點,其彈藥為一種專門設計的既可以用擲彈筒發射也可以人力投擲的“兩用”榴彈。但是這種擲彈筒因為是初創,所以也有射程近、工藝複雜等缺點,隨後,日本軍方研製出了八九式擲彈筒,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些問題。二戰期間,日軍所裝備的擲彈筒大部分都是八九式擲彈筒。

八九式擲彈筒全長610毫米,發射筒長度254毫米,口徑50毫米,全重4.7千克,最小射程120米,最大射程700米,如果使用九一式手榴彈發射,則可以達到1200米。除了發射榴彈外,還可以發射燃燒彈、白磷發煙彈、毒氣彈,性能與同口徑的迫擊炮相似。

擲彈筒的發射原理是將為擲彈筒特製的炮彈放入發射筒後,射手左手握住發射筒,右手拉動擊發杆,從而啟動擊針撞擊炮彈的底火進而點燃炮彈上的發射藥。發射藥被點燃後釋放出的燃氣,一方面會使炮彈底部的“彈帶”部件均勻膨脹並嵌入膛線,從而讓發射筒的炮彈以下形成密封,另一方面則會從炮彈底部的八個排氣孔衝排出,最後將炮彈“推出”發射筒。因此擲彈筒調節射程的方式便是通過調節杆伸入發射筒的尺寸,來調節炮彈與發射筒底部的距離,距離越短則射程越遠,反之則越近。

擲彈筒在日軍中的裝備量很大。在戰爭前期,通常每個步兵小隊就配備兩具擲彈筒,與輕機槍配備數量相同。日軍一個步兵聯隊共配備76具擲彈筒,炮彈7200發,相比之下一個聯隊的手榴彈只有3800枚,擲彈筒的裝備規模可見一斑。除此之外,在一些特別的作戰部隊中,擲彈筒的配備量更大,如著名的曾經深入抗日根據地,專門尋找、破襲中八路軍事指揮機關的“益子挺進隊”,每30—40人的小隊,擲彈筒就裝備了四具,每具配彈40發。

擲彈筒的主要功能,是在進攻和防禦作戰中擔任近距離火力支援的任務。在進攻作戰中,日軍主要用來集中攻擊中國軍隊的重機槍陣地。因為擲彈筒便於移動,發射準備時間短,往往重機槍陣地來不及轉移就會被擲彈筒發射的炮彈炸燬,這時日軍發動衝鋒,往往都會得手。在防禦作戰中,日軍主要將擲彈筒的曲射火力與機槍直射火力配合,將中國軍隊壓制在手榴彈投擲的範圍以外,對於缺乏火炮的中國軍隊來說,往往都能造成很大的傷亡。根據統計,冀中軍區1940——1941年間,我軍傷兵中被擲彈筒擊傷的比例達到了33%左右。

日軍如此大規模裝備的武器,並且擁有不錯的性能,與之作戰的中國軍隊自然會試圖獲取和仿製,以加強自己的戰力。抗戰期間,國、共雙方都曾繳獲並進行了仿製。

1938年底,國軍方面研發出了二七式擲彈筒,該型擲彈筒結構與大正十年式類似,但相比之下射程更長,並且可通用日製彈藥,因此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也使用過繳獲的二七式擲彈筒。截至1945年,二七式擲彈筒共生產了40909具。

八路軍、新四軍方面對擲彈筒的仿製則要困難得多。因為工業薄弱,生產能力低下,所以八路軍、新四軍對擲彈筒這種技術含量較高的武器很難進行直接仿製。於是為了適應自身的工業水平,八路軍作出了大量的修改,如晉綏根據地創制出的“鼎龍式擲彈筒”就是此類產品。抗戰期間,八路軍和新四軍方面製造的擲彈筒在數千具以上。

解放戰爭時期,擲彈筒在戰爭前期依然是國共雙方的重要裝備。1947年12月時,國民黨軍共裝備擲彈筒38364具。相比之下,解放軍則遜色得多,只有5050具。但到了1948年7月,解放軍裝備的擲彈筒數量已經基本和國民黨軍持平。

但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美式60毫米迫擊炮的使用逐漸廣泛起來。因為其相對簡單的生產和操作技術,漸漸取代了擲彈筒在解放軍裝備中的位置。1948年,華北解放區和膠東根據地相繼停止了擲彈筒的生產。至1950年底,擲彈筒開始退出解放軍的裝備序列,被徹底淘汰。

二戰結束後,雖然擲彈筒這種武器基本退出了戰爭舞臺,但是其部分技術仍然應用在了戰後的現役武器上。如以M79為代表的直瞄榴彈發射器,就一定程度上借鑑了八九式擲彈筒上的高低壓發射原理。解放軍裝備的QLT89式“三無彈射器”,也借鑑了擲彈筒的設計。可以說,擲彈筒的“血脈”仍然流淌在現代軍事裝備中。


冷兵器研究所


這玩意兒幾個大國都有隻不過和輕型迫擊炮融合了像英國的l9a1法國的那是什麼型號我忘了60毫米的、美國的m224有這功能也能像擲彈筒那樣手持發射。它現在主要用來壓制一千米內的目標。之前英國佬把他那個淘汰了想用ag36榴彈發射器代替,射程湊合著夠用威力差的太多。十一毫米的口徑差彈重 威力差的多了去瞭然後又招標60口徑的也不知道選上沒有?國內這不又裝備上了嗎也是51的。不知道為什麼不用60的和輕型迫擊炮彈藥通用能省不少事呢可能還是背不動的原因吧!毛子威武他是個個例根本看不上這麼小口徑的連82的都嫌小直接上120的。國內最近裝備的克瓦西里速射迫擊炮它就嫌自重過大口徑又太小沒用多久就全用2b11和2s系列的迫榴炮替換了一水兒的1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