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南昌宣戰“喪葬陋習”,推廣綠色殯葬,節地生態墓碑受歡迎

自古以來,死亡連接著生命的終點,讓每個人心中敬畏。對於生老病死的必然歸宿,所求無非是“生有所養,死有所葬”,因而對身後事的處理非常慎重。在中國古代,由於傳統孝道觀念的深入人心,對於親人的喪葬事宜往往秉承“事死如事生”的態度,重斂厚葬以對。並因此產生了一系列繁縟的喪葬禮儀習俗。

南昌宣戰“喪葬陋習”,推廣綠色殯葬,節地生態墓碑受歡迎

在江西省南昌市,傳統喪葬禮儀習俗便包括:舉喪、守靈、入殮、出殯、安葬、關山、接七等7個步驟,當中各種繁瑣的細節和佈置,大為耗費人力物力。其中一些喪葬習俗,比如出殯請八仙、遊喪、安葬落土燒紙錢等,不僅給喪屬家庭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而且對交通衛生、環境資源都產生了消極影響,是傳統殯葬習俗中了“陋習”。

在日益緊張的土地資源環境壓力下,南昌市開始全面深入殯葬改革,向這些“喪葬陋習”宣戰,移風易俗,推動綠色殯葬發展。

傳統喪葬陋習的消極影響

由於傳統“重斂厚葬”的喪葬習俗,在喪事活動中鬧喪、遊喪等屢見不鮮。每每有人逝世,往往可見搭靈棚、吹嗩吶、放鞭炮、撒紙錢等喪葬活動,不僅吵鬧不已,而且與文明城市的形象格格不入。現如今,喪葬時吹吹打打噪音擾民,撒紙錢放鞭炮汙染環境,遊喪送葬堵塞交通,已經成為喪葬習俗中不得不改造的“陋習”。

南昌宣戰“喪葬陋習”,推廣綠色殯葬,節地生態墓碑受歡迎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殯葬觀念相信人死後“入土為安”方能獲得靈魂的安息。因而,民間多以土葬處理逝者身後事。然而,實行土葬往往要起墳建墓,並且有很多人為了展現家族富貴而修建豪華墓,這些墓地多采用現代水泥修建,不僅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而且容易導致“青山白化”現象,嚴重破壞了自然環境。

南昌宣戰“喪葬陋習”,推廣綠色殯葬,節地生態墓碑受歡迎

正是因為這些“喪葬陋習”產生的消極影響,讓破除殯葬陋習,推行綠色殯葬成為大勢所趨。

宣戰“喪葬陋習”,推廣綠色殯葬

為了破除喪葬陋習,早在2013年南昌市便發佈了《南昌市人民政府關於整治喪葬陋俗的通告》,明確規定禁止在公共場所停放遺體、搭設靈棚、擺設花圈挽幛,禁止擺路祭、出水,禁止在殯儀館、火葬場、公墓、骨灰堂以外吹奏古樂,禁止在公共場所焚燒祭品,禁止沿途燃放鞭炮、拋撒紙錢紙花……如果發現有違反規定的,可以撥打電話舉報,對於在公共場所焚燒祭品,沿途燃放鞭炮、拋撒紙錢紙花,將被罰款200~500元不等。

南昌宣戰“喪葬陋習”,推廣綠色殯葬,節地生態墓碑受歡迎

不僅如此,在2017年入選國家首批80個殯葬綜合改革試驗區後,南昌市開始深化移風易俗,治理農村散埋亂葬等等問題。不僅發動黨員幹部的帶頭作用,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厚養薄葬新觀念,而且成立專門的殯葬執法隊伍,集中清理“三沿六區”的亂墳,並推出一系列惠民政策,對於採用火葬、生態葬的群眾進行現金補貼,免除遺體火化費用。

南昌宣戰“喪葬陋習”,推廣綠色殯葬,節地生態墓碑受歡迎

除此之外,不斷加強公益性公墓等殯葬基礎設施建設,在各大墓園相都繼開闢出草坪葬、格位葬、花壇葬,價格基本上在1萬元以下,並設置網上祭祀平臺,實現了生態葬式多元化,也為生態葬的推廣創造了和諧的殯葬環境。

隨著思想宣傳教育的加強,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認可和接受火葬和生態葬。節地生態墓碑開始大受歡迎,成為墓園墓碑市場的新寵兒。節地、藝術,是未來墓碑的發展方向,而生態、環保,是殯葬改革持續發展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