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郭德纲和姜昆到底有什么恩怨?

大连咩咩羊


如今,提起如今相声界的两个代表人物,很多人第一时间可能就会想起郭德纲和姜昆这两个人了吧!



两个人中,郭德纲是"非主流相声"代表人物之一,创建了德云社,并以一己之力提高了中国相声的影响力和地位,俨然是当前中国相声第一人;而姜昆则是”主流相声”代表人物之一,还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而且姜昆是马季的徒弟,侯宝林大师的徒孙,郭德纲则是侯耀文先生的徒弟,尽管不是侯门相声传人,但是基于侯耀文和马季两位先生的关系,姜昆和郭德纲两人之间的关系不应该这么僵。



但是,这些年郭德纲和姜昆两个人之间的恩怨可是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而引起两人之间骂战的起源则是因为郭德纲当时人气大火,在全国各地有很多人喜欢,对此“主流相声”代表人姜昆看不惯,并公开指责郭德纲人品有问题。



熟悉郭德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郭德纲是一个锱铢必较的人,姜昆公开指责他之后,郭德纲通过《济公传》表演时“济公帮皇帝治病的条件是要跟太后亲近亲近,这时旁边有个太监说:“你道德有问题!”,济公就说:“这是哪个太监说的”这一段暗讽姜昆是太监。


也正因如此,郭德纲和姜昆两人之间的梁子彻底结下来了。


之后,作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的姜昆举行了”反三俗“活动,点明郭德纲的相声作品内容粗俗,不雅观,不符合中国曲艺价值观,因此要抵制郭德纲,反对德云社。



郭德纲对于此事,在网上开始反驳,并有不少明星加入了这场撕逼大战,两人之间的恩怨也因此根深蒂固,达到了不可化解的程度。


此外,郭德纲和姜昆两人之间的恩怨除了个人感情上方面的之外,更多的还是创作理念和思想上的矛盾冲突,毕竟,姜昆是根正苗红的拿国家俸禄为群众演出的相声演员,创作的作品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内容价值观必须贴合国家要求,而郭德纲作为小剧场起家,有着一大帮的演员和徒弟要养活,如果按照姜昆的套路走,肯定活不下去,因此郭德纲创作内容必须贴合群众喜好和要求,而这也造成两人创作理念矛盾激化,再加上郭德纲在国内也越来越受欢迎,因此作为曲艺协会主席的姜昆必须采取一些行动打压郭德纲,因此,两人之间恩怨也越积越深。



不过,尽管两人恩怨很深,郭德纲也曾受到姜昆打压,但是现在无论是郭德纲还是德云社在娱乐圈的发展越来越好,这也印证了只有贴合群众的作品和演员才会深受大众的喜爱。


拾忆物语


说白了就是:街边摆摊的商贩和城管的关系。城管要维持城市街道整洁、卫生,不允许摆摊。商贩为了生计,又租不起店面,只好摆摊卖货,矛盾由此而产生。有几次城管执法,强制要把商贩的摊货收缴走,商贩奋起反抗,双方厮打起来了。

天津是相声界的大染缸,相声发祥之地。郭德纲生于此长于此,从小学习一身曲艺。三次闯北京,为的就是在代表相声官方的北京,加入体制内,能上电视说相声,同时尽可能谋一官半职。第三次进京,找关系托人,想拜李金斗为师,但遭到拒绝(后来李金斗澄清说不知道此事)。

德云社经过近十年艰难维持,终有点起色,2004年经于谦推荐认识并拜侯耀文为师,这事受到了体制内几位大佬的极力阻挡,好在侯耀文力排众议收下了郭德纲。此事给郭德纲造成了一定阴影,也是郭德纲和体制内第二次结怨。

姜昆的师父马季对郭德纲很认可,在马季和侯耀文健在时,相声界有了两三年的和谐。德云社也是在这段时期内名声大噪、遐迩闻名。2006年马季去世,2007年侯耀文去世,先是因为侯耀文遗产案,郭德纲和侯耀华闹翻。

北京相声市场的蛋糕就那么大,德云社的红火,无疑触动了其它团体的利益,就开始有人煽动相声界内斗,于是就有了2006年开始的姜昆提出的相声界“反三俗”运动,也就有了郭德纲经典之作《我要反三俗》的问世。这就把之前客套上的和睦,彻底揭翻了。

2010年的德云社,如同中年男人遇到本命年,流年不利,因郭德纲徒弟李鹤彪出手打记者,遭到北京电视台封杀。在此关键节点,儿徒何云伟、曹云金,以及合作伙伴李菁等纷纷出走,德云社元气大伤,只得关闭所有小剧场,停业整顿。徒弟的出走如果说没有体制内的人在使坏,没人会信,否则接着就是曹云金上春晚的事呢。

哎,陈年旧事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矣。如今的相声界还算“和谐”,既然玩不到一块,就各玩各的。你玩《相声小品大赛》,我玩《相声有新人》,其乐融融,都是在为相声艺术发展做贡献,挺好!


岑詮


一个弘扬主旋律,抵制三俗;一个坚持雅俗共赏,大俗大雅。一个是曲艺家协会的主席,一个是民间艺人,本来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到底有什么恩恩怨怨,为什么形同水火呢?


郭德纲当初闯荡北京城,其实也想成为体制内的相声演员,但是想拜师李金斗没成功 ,据说是因为郭德纲已经了正式的师父杨志刚,而李金斗与杨志刚关系还不错,碍于情面没收郭德纲。

加入相声体制内的愿望破灭后,郭德纲开始成立相声大会,即德云社的前身。刚开始那会郭德纲也积极邀请姜昆姜主席,莅临现场指导。



当时的姜昆对郭德纲还是挺欣赏的,郭德纲于谦参加相声比赛表演《西征梦》,姜昆就是评委,那时他们的关系还是不错的,网上有视频大家可以查阅。

他们矛盾的起因是,面对郭德纲的指导邀请,姜昆做为曲艺家协会的主席,从主旋律方面对郭德纲的作品提出了建议,希望郭德纲的作品摒弃一些低俗的东西。其实姜昆做为相声的掌门人,对新人提出这些问题,也无可指摘 。

但是郭德纲也是个不甘示弱的人,他不认为这些俗的内容就是糟粕,郭德纲坚持相声应该雅俗共赏。做为一个靠卖门票养家糊口的民间艺人,这么做也没什么!就是开开玩笑而已。谁会把这些东西真当真呢!

正是因为对相声的理念不同,导致两人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后来再加上相声界的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推波助澜,双方居然演变成势如水火,到最后姜昆点名郭德纲的相声低俗,庸俗,媚俗,即三俗,甚至要取缔小剧场。而郭德纲开始在相声段子里指桑骂槐。尤其是郭德纲在说《济公传》的时候,用了个桥段,济公说帮皇帝治病的条件是要跟太后亲近亲近,这时旁边有个太监说:“你道德有问题!”,济公就说:“这是哪个太监说的!”,从此两人就结下梁子。

当初马季老先生在世时,有人曾经希望马老能给二人调教矛盾。但是被马季老先生拒绝。马老公开表示,我喜欢相声,但是我讨厌说相声的人。马老曾经专门给德云社题字,也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是对于姜昆和郭德纲来说,既然德高望重的马季都不想插手调解,估计这辈子双方也再无和解的可能了。


靖逸轩主


郭德纲和姜昆有什么恩怨?回答这个问题,想起了大家熟悉的一个西方故事。两个商贸门市互相竞争,斗争很激烈,两个人都发财,后来人们发现,他们是一家人,两个亲弟兄。

姜昆提出反三俗,是在郭德纲已经有饭吃,但不太丰盛的时候。姜昆当时作为曲协的领导,提出反三俗,无可厚非,郭德纲的确有。通过反三俗这个名号,全国都知道了郭德纲,然后开始大红大紫。郭德纲是个才子,说相声挺好,但不是最好。个人以为,相声说的最好的是少马爷 ,不论传统和现代,可以说是顶峰,比他的父亲和师兄还要高。

但郭德纲更是一个商业人才,把相声商业化,把过去的相声不温不火,弄得风生水起,波浪荡漾,郭德纲功不可没。从迹象来看,姜昆是支持的,因为他提出反诉,只是说说而已,不明显的针对个人,别人可以对号入座,但姜昆是泛泛一说。姜昆没有行动,如果姜昆行动,郭德纲早就瘪了,到不了今天。而姜昆看到郭德纲的相声,到今天应该是高兴的。姜昆心胸很宽广 ,这是才子的宽广,提拔了很多人才 ,包括赵本山,陈佩斯。

所以,通过开始那个小故事,你就知道,相声发展到今天,姜昆,郭德纲功不可没。按照相声界的说法,两个人正在说相声,郭德纲是逗哏的,姜昆是捧哏的,还有这些粉丝们,正在看相声。希望相声,扩展到文艺,荡起双桨,越来越好!😄


大志远思想空间



郭德纲与姜昆之争,缘起相声流派之争

郭德纲与姜昆二人对相声的理解不同,表现手法不同。姜昆是主流相声代表,主张相声要与时代同步,做到寓教于乐。

而郭德纲是典型的非主流相声代表。主张相声就是图开心,我一说你一乐,就是相声。

一个在体制内的舞台,一个在小剧场



郭德纲尽管长长标榜自己非主流,但却是正统的师出有门,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又师从相声大师侯耀文。其间又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辗转梨园多年。


早在2006年,相声界就针对郭德纲的相声,提出要抵制相声中的庸俗、低俗、媚俗成分,但后来反被郭德纲信手拿来当了包袱。随后郭德纲借此创作了相声段子《我要反三俗》,被诸多人称之为“郭式相声”之中的经典。

郭德纲与姜昆的恩怨,在于“主流正统”相声的没落和“非主流剧场”相声的崛起之间的较量

相声的黄金期拥现出了大量的艺术家,大量的名段,可是由于相声的表现形式受到了时间舞台道具等等的限制,尤其是受到了时代的冲击,迅速衰落


那时的郭德纲对体制内的相声表演艺术家还是十分尊敬唯唯诺诺

可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主流相声的没落,正是剧场相声的崛起,随后郭德纲遍红遍大江南北

郭德纲与姜昆彻底决裂,开始真刀真枪是从2011年开始

  2011年姜昆向郭德纲开炮,姜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郭德纲,对郭德纲相声的流行表示了强烈质疑。

对此郭德纲在微博上发表56字小诗,矛头分明指向了姜昆,第一句就是:“楚河两岸硝烟障,从来暗箭起同行。”

随后二人你来我往正式开战




从此两人就结下梁子。


随后,姜昆还联合广大相声界同行发起抵制三俗倡议书,主题是自觉地拒绝低俗、庸俗、媚俗等相声界的“三俗”现象,并在期间暗中批评过郭德纲则拿反三俗作为笑料调侃,称其会遭到公众的抛弃。



但是郭德纲似乎越战越勇,在相声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旗下德云社的规模也逐渐壮大,自己和弟子也纷纷涉足各大综艺节目和影视界。相比比较姜昆近些年却很少有经典的作品出现了。

其实,无论姜昆还是郭德纲,作为相声演员,他们面临的困境是相同的。在文艺形式更加多样、娱乐手段无处不在的今天,要想包袱个个抖得响,受到大众持续不断的掌声,已经越来越难,但是郭德纲做到了,至少他让很多人重新喜欢上了相声,算得上是相声界的“一股清流”了。

码子不易,写文不易,感谢评论指正,也请关注我,第一时间给你带来娱乐圈的大事小情


减法娱乐


前几年的老郭,一遇见媒体,聊的话题无非就是两个:一是徒弟,二是同行。徒弟我们暂且搁置不谈,今天来聊聊老郭与同行的恩怨情仇!

不知从何时起,老郭总会在德云社演出里将相声演员划分为两大类:主流相声演员跟非主流相声演员。我们熟知的冯巩、马季、姜昆无疑属于前者,而郭德纲、于谦等等一众德云社演员自然属于后者。而老郭与姜昆的矛盾,自然也就成为了“主流相声界”与“非主流相声界”之间的矛盾!

本来二人没多大恩怨,老郭刚小有名气时,姜昆遇见媒体还说:“我挺看好郭德纲的,这个小伙子有想法,相声也说的不错。”但后来随着德云社的“做大”,郭德纲没有处理好跟同行间的关系,相声圈这么大的一块“蛋糕”,你怎么能自己独吞?再加上媒体的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姜昆带头提出抗议:“郭德纲道德有点小问题,不晓得观众为什么会喜欢他。”郭德纲也不甘示弱,马上做出回应:“楚河两岸硝烟障,从来暗箭起同行!”好嘛,梁子这就算是结下了。

之后,姜昆呼吁相声圈“抵制三俗”、对老郭相声里的“脏口”作出不点名批评、吐槽老郭代言产品……老郭创作相声《我要反三俗》、爆料姜昆之女为出名主动“被潜规则”分别给予回应。

归根结底,二人的恩怨是相声里“糟粕”的去留问题,姜昆想让相声“高雅”起来,郭德纲想让相声“草根”起来。

出发点是好的,奈何跑偏了……


归来时当如是


实事求是的说,真的没有什么恩怨,因为姜昆即捧过赵本山同样也捧过郭德纲,你问姜昆应该是“一头雾水”,你问郭德纲本人他不好意思说,他就是想当相声领军人物,混个“协会主席”干一干,好回天津有话题“白唬”:我郭德纲“人五人六”回来了。没想过老天爷不赏脸,所以就“龇牙咧嘴”有谁是谁的乱咬一气了。不喜欢“沾事”都跑了。他现在归澳大利亚当文化“大屎”了。


万能阿曼74257576


郭德纲进不了吃皇粮的曲艺团体,只能做个"小商小返养家糊口",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艺术和学识方面远远地超过了吃皇粮的主流相声"艺术家、一級演员"姜昆先生,把相声艺术从低谷中拉了出来,继承和发揚了相声事业,收入由糊口过渡到富人,相形见拙,无心、无形中打了姜昆的脸!!!所以姜昆千方百计要置郭德纲于死地,姜昆越是这样做,越自我打脸。郭德纲则认为我井水不犯你河水,我们小小民办曲艺团体向国家纳税养活了你们,你姜昆艺术水平不如我,"上帝"——观众不买你的账,你拿我来开刀我当然不服你,表面上看成了非主流和主流对抗,郭德纲和姜昆对抗,而实际上是新与旧的对抗!大多数观众和姜昆为首的小数人对抗……


莲花山山民


郭德纲与姜昆的恩怨,我觉得主要还是与体制有关。一个是把市场当上帝,没观众就没饭吃,生存就是动力。一个是把领导当上帝,吃皇粮,官本位,说别人可以大道理一套一套,站着说话不腰疼。说老实话,对姜昆反三俗我不觉得有什么错,因为建国以来,候宝林,马三立,马季都在用实际行动说新相声,而不是照搬解放前的老段子。比如说马三立塑造的马大哈,马季塑造的罗索,吹牛,都是在善意的讽刺。特别是马季,一生都在用相声的特点贴切现代生活,讽刺社会弊端,幽默风趣,回味无穷。可到了姜昆这里,就只能是做裁判员了,他不算个优秀的好运动员,所以他说的大道理别人不服。郭德纲的相声是纯市场经济,对挖掘,保留传统段子起到了突出作用。但作为一门艺术要发展,出路还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寂春居士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首先说,姜昆反三俗并不是针对郭德纲,反三俗开始提出是2003年,那时候的郭德纲啥都不是呢。

其次,姜昆作为曲协主席对下面的曲艺演员进行指导是本职工作,而且反三俗本身是没错的,在各种演出越来越下作的时候,如果曲协不进行讲话反而不正常。

再次,全国几万曲艺演员,德云社不过几百人,连一个点都不到,凭什么曲协主席的讲话每次都被心怀叵测之人往德云社身上扯?

再再次,德云社受到最大打击那次八月风波,起因是李鹤彪打北京卫视记者,后来的封杀也不是曲协干的,怎么好多人都把黑锅要姜昆身上扔呢?

最后,每次姜昆务虚的讲话,德云社都是支持的,为毛底下一帮人天天骂姜昆呢?

曲艺圈越来越像娱乐圈,喜欢制造人设,反体制人设?反体制英雄?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