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姜昆、李金斗领衔“首届非遗相声大会”,对行业有哪些积极影响?

观天下39648853


姜昆、李金斗这帮人所搞的“首届非遗相声大会”带来的唯一积极影响,就是让主流相声更团结,却离民众越来越远了。

“首届非遗相声大会”就是蹭德云社的热度

12月8日,由姜昆、李金斗等领衔的“首届非遗相声大会”开幕,将进行为期6天的表演,有30多家演艺团体,100多位相声演员共同参与,堪称相声界的一大盛会。


其中有点名气的相声演员有高晓攀、曹云金、何云伟、苗阜等等,其他大部分人都不认识,从来没听说过他们的名字,不知道什么来头。

郭德纲走红之前,相声已经快失传了,都没听说姜昆搞过类似活动,而现在相声复活,却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蹦出来了。他们之所以搞“非遗相声大会”,就是在蹭德云社的热度。


都知道是郭德纲把相声带火了,现在张云雷的粉丝又在举办“非遗在身边”的大型活动,带动了广大网友参与的积极性。

这个时候,不甘落后的姜昆便出来搞了这场非遗相声大会,但他们这不是卖票,而是有政府补贴的。

姜昆他们明明借了德云社的东风,光明正大要拨款,但却不把德云社放在眼里,不承认这股东风是德云社刮来的,这点其实挺可恨的。

促进主流相声演员更加团结

本次相声大会主流相声演员基本上全来了,是目前绝后的团结,比“反三俗”运动来的人还多,不得不说又是德云社的功劳。

非主流相声里只有德云社一家独大,能开商演,自食其力,名利双收,而其他团体都是苟延残喘。这种情况下,主流相声演员得更加紧紧团结在以姜昆为首的曲协周围,生怕丢了自己的饭碗。

姜昆说干什么都是一呼百应,立马出来一大批年轻相声演员,一切都是心甘情愿,听从安排,不敢有任何怨言和反抗,否则就怕没饭吃。

相声的繁荣其实就是虚假繁荣,只有德云社卖的出去票,其他人没有底气,更没有实力。即使百般不情愿,但为了生存只能忍辱负重,苟且偷生,说着自己也不喜欢的教育、歌颂类型的段子。这种情况对相声的发展并没有好处。

有很多相声演员为了糊口已经没有底线了,创作不出来与时俱进、很接地气的相声,他们只能抱团取暖。

主流相声越来越脱离民众

主流和非主流之间的矛盾,导致很多喜欢郭德纲的人对姜昆他们都有意见。

本来印象就不好,前段时间姜昆带领的曲协,竟然不分青红皂白恶意抹黑张云雷,更是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反感。现在的曲协已经严重丧失了民心。

尽管他们一直在蹭热度,举办首届非遗相声大会,但网友对他们并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去了解,即使是赠票的,也没人去看。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把观众的心伤透了。


从今往后,听相声只听德云社的,听京剧只听张云雷唱的。任凭姜昆他们怎么折腾,都捕获不了观众的心,反倒离观众越来越远。

这样看来,姜昆所举办的“首届非遗相声大会”类似的聚会是毫无意义的,就是劳民伤财,浪费国家资源,不如多做些有意义的事。


R娱记


首届《非遗相声大会》12月13日晚,已经圆满落幕。据悉演出阵容非常强大,各路相声大咖云集姜昆、戴志诚、李增瑞、赵伟洲、李金斗、王谦祥、刘伟、冯巩等上百位知名相声演员登台献艺,堪称主流相声界的盛宴。由此可见,主流相声界有着强大的号召力,老中青相声演员齐聚一堂,促进今后相声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此次活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场演出,剧场坐满了观众能容纳1100人。从票价上来看,这次演出活动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以弘扬相声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繁荣相声事业、继承非遗文化为目的,起到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此次《非遗相声大会》是由中国广播艺术团主办,中国广播说唱团承办。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花50块钱就可以看见这么多的相声明星大咖,确实很值,这还真得感谢国家对相声行业的大力支持。根据《北京青年报》记者报道,这是由国家非文化遗产专项资金支持的活动。今年是首届,看来今后每年都会看到50元一场如此规模的相声盛会了,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个好事。虽然《非遗相声大会》已经落幕,但在笔者看来,还是有一些遗憾的。

遗憾是,如此空前的主流相声界盛会,没能真正的实现相声市场化,依然靠国家专项资金来扶持。这意味着主流相声市场缺乏竞争力,类似《非遗相声大会》这样的活动,依旧不会依靠市场生存。如果类似活动今后常态化,也就意味着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那么笔者认为:今后不如让类似活动市场化,又能宣传非遗相声文化,又解决了资金问题(不向国家要一分钱),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其二,此次活动德云社依然缺席。笔者总觉得相声盛会缺少了德云社,犹如画龙少了点睛之笔,似乎也就是少了几分神韵

。德云社,虽然不是相声的开创者,但如今至少是商业相声的领路者。

这一次《非遗相声大会》,对于主流界相声界的影响应该比较深远,但对于同行德云社来说,基本没有任何影响。因为曲协的相声理念与德云社的相声理念完全不同,曲协认为:相声不能一味地向票房看齐,不能一味地向流量看齐,不能一味地迎合观众(有补贴)。而德云社作为商业相声的领头羊恰恰相反,每次商演的票都会售罄,德云社的招牌是自带流量的,演出内容比较接地气,迎合了大部分观众的需求。这可能也是德云社不能参加《非遗相声大会》的原因之一。

我们看,电影可以分成商业电影和文艺电影。商业电影赚到钱后,自然就会带动文艺电影的发展。其实相声同样也可以分成商业相声和文艺相声,两者并存并不矛盾。商业相声必须依靠票房生存,当商业相声火了,自然会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2005年德云社火了后就是个例子,虽然德云社总被同行批评,但不可否认相声行业今天的火爆,有德云社一大半的功劳。

最后笔者希望相声界有一天能够真正的团结一致,共同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不知大家是如何看的呢?


明辨是非123


提问者所附三张照片里的三个逗哏演员、乃是三个相声界的特殊人物:曲协主席姜昆、侯耀华爱徒何三云伟、以及另一位叫宋......什么来着?

郭德纲的经典作品《我要反三俗》里头,有一个很出彩的人物叫宋大德,极尽丑态。在郭德纲单口《济公传》里、也偶尔冒出了这个名号——一个满口谎言的小人物,可见“宋大德”在郭德纲内心深处还是很惦记的——只因为当年(2006年)那个“反三俗”大会正是这位浓眉大眼的“先生”撮合成功的。

实话实说,我虽然酷爱相声、但这个所谓“首届非遗相声大会”节目真没看过——也没兴趣看。勾不起“欲望”的原因很简单、曲协这些年没什么值得期待的作品和演出,尤其在去年办的“首届相声小品大赛”、真心彻底“绝欲”了。

有何三云伟和宋大德出现的相声舞台、那就更没有可以值得花时间去看的了,还不如听一段郭德纲的《丑娘娘》。这类用“小丑”拼凑的舞台——又曰“首届”、您说好得了吗?是在没意思。

“非遗”对于曲艺界来说是什么?传统曲艺啊,京剧、评剧、棒子、评书、大鼓、小曲小调等等之类传统艺术。对于相声界来说则是“说学逗唱”样样俱全,尤其是“学唱”。

可是现如今曲协的一众演员、除了说几段老掉牙的作品外(比如掉老虎洞、又掉老虎洞、还是掉老虎洞、TM的老掉老虎洞......)、还会太平歌词和传统唱段吗?即使是贵为曲协主席、又是相声演员出身的姜昆、连太平歌词《游西湖》也不会——这是铁的事实。

有人反驳说:太平歌词是旧社会相声艺人撂地演出时用于吸引路人的简单唱段,现代社会里艺人已经不需要撂地说相声、又是在建国后相声改革中所摈弃了的,姜昆等现代相声演员不会唱很正常啊。

这话看似有几分道理。相声自从登堂入室之后——尤其是在相声改革之后,太平歌词已经成了非“必修课”,体制内相声演员所表演的都属于现代相声艺术、都是与时俱进。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是“新时代相声”或曰“西装相声”、为何要扯上“非遗”呢?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传统的文化和艺术、目标是弘扬传统文艺。一群说现代相声、连简单传统唱曲都不会的体制内演员、干嘛也要和“非遗”染上关系呢?

“非遗”绝不是靠流行歌手去践行、也不是让用“街舞”说唱相声的姜昆去践行,更不是让一群连传统曲目都不会——或只会几小段——的衣食无忧的演员去继承。

你说你穿着西装、抹着满头香油、穿梭于咖啡和汉堡餐厅、又用RAP形式表演相声,然后说你是“非遗”继承人。有人信吗?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不信。


岑詮


一块干涸皴裂的土地,有人竭尽所能,扛铲子编背篓,穷尽一生之力,带领团队,夯实地层,引水灌溉、种草种树,这块土地呈现出了勃勃生机;有人打着挽救的旗号,兴师动众,乌泱泱的做表面文章,给地上刷绿漆、摆假花,表面花花绿绿,内里虚塌不堪,一场雨就漆破花倒!这块土地就是相声!这些人都是谁,大家心知肚明!


历史亦英雄1


总想高人一头,可是技不如人,顶个相声的名衔,不做相声演员的事。杨义老师说过,拜个师们,顶个名份,不做课不去学习,顶个大师的辈分,会说什么、会学什么、会逗什么、会唱什么,竞一天到晚招摇撞骗。你干啥!不蹭德云社的热度,会死啊!看看相声界的杨少华父子,看看郭德纲于谦老师,看看相声前辈马志明大师、在看看你们拿着国家补贴的的相声艺术家们。你们在做什么!对比一下,你们有脸这样去做吗?


意杯醉


第一娱记出品必属精品!

12月8日,由姜昆、李金斗等领衔的“首届非遗相声大会”开幕,将进行为期6天的表演,有30多家演艺团体,100多位相声演员共同参与,堪称相声界的一大盛会。那么这场大会,到底有何影响呢?

姜昆办相声大会,实则是慷国家之慨,谋自己之私?

姜昆为什么办这个“非遗相声大会”,有网友说,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刚刚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 》,在文件里说,如果被认定为传承人,国家拿会拿出一大笔钱做补贴,而且可以立项征地。姜昆现在办这个大会,只不过是在为他的“姜昆笑剧场”做的铺垫。

该网友还说,姜昆几次推迟笑剧场的营业时间,就是在等这个文件。现在文件下来了,春节后姜昆的笑剧场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开业了。可以说,姜昆笑剧场,就是为文旅部的这个文件量身定做的。而且他推算,姜昆笑剧场一年的收入,将会是几个亿。这也是张云雷宣传非遗,为什么会遭到“组合打击”的原因。因为张云雷动了非遗“即定受益人”都奶酪,那些人能让他好过?

为什么会有几个亿的收入呢?培训是笑剧场的经营项目之一,也是国家对非遗的要求。笑剧场一千个坐席,每个培训班可以是半个月或者一个月;每个人的培训费一万或者更多(以后开业了自有分晓),那么一个月的收入至少一,两千万以上。那么每年的培训费会是多少?这还不算国家补贴。笑剧场其它的功能,比如演出、展览、旅游,具体是多少很难估算,一年几个亿手到擒来。你可以看看,笑剧场的选址、立项、功能,和国家非遗保护和扶持的“点”都是十分契合。这会是偶然吗?

郭德纲已经让相声事业有了起色,姜昆再申遗不符合实际情况

在侯宝林、马三立等大师走后,在上世纪末期,相声确实开始没落,几乎没有人听相声,但是没想到突然蹦出一个郭德纲,把一个德云社搞得风生水起,开小剧场,全国巡演,办相声培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剧场,开始听相声,喜欢相声。可以这样说,在当下所有曲艺品类里,相声可以说是最热闹,最火的!

实事求是的说,如果没有郭德纲,没有德云社这么多年的努力,相声真有可能变成文化遗产了。在曾经的一段时间,很多演员说的相声,都脱离群众,曲高和寡,时间长了,观众肯定不买账,也不愿意听,不没落都不正常。

但是现在,相声已经成为了“显学”,德云社每到一处,呼声比明星演唱会还高,已经没有了“濒临灭绝”的可能,不知道为什么姜昆他们又开始折腾“非遗”。比相声更落寞的行业和曲艺品种还有很多,完全不符合“申遗”的条件啊!

相声来自人民群众,脱离群众肯定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姜昆等人办这个“非遗相声大会”明面上似乎在为相声事业出力,但是实际上已经不符合相声行业的实际情况,可能还另有目的!


第一娱记


积极的影响就是,他们终于在百忙当中想起了他们也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一个相声演员。相声不景气时他们消声灭迹了,相声被一个丞经被他们看不起的一个年轻后生盘活之后,才纷纷想起他们的真正身份相声演员。

姜昆、李金斗的首届非遗相声大会对声行业来说,是想招揽人才的一个法码,也是想打造另一个相声的平台。可问题是没有拿得出手的演员压得住阵脚的角儿。如果冯巩能出面镇场子,那还有点儿份量,姜昆、李金斗在相声舞台上还不够牌面儿,虽然他们名声在外,可时过境迁,官面儿上的影响力在相声的舞台上是两码事。

不管怎么说,首届非遗的演出说明主流非主流都在重视相声的舞台了,这是不是也从侧面证明了相声要从全面复苏的开端吧,也希望如此吧。重要的是坚持也希望他们能坚持得住,不要出现昙花一现的现向。





微风细雨4309


我是得着,有话直说。

任何一种文艺形式,如果能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把观众放在第一位,都会或多或少的促进这项艺术形式,在群众中生根发芽。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得着当然乐见德云社、嘻哈包袱铺、相声新势力这些新老民间相声社团的攻城略地,也欢迎姜昆、李金斗这些主流相声界标杆,领衔“首届非遗相声大会”。不带私人恩怨客观评价,这对相声这门传统艺术是好事,对观众也是好事。

自郭德纲领衔的“北京相声大会”(德云社前身),通过小剧场的厚积薄发,最终走进了大剧场,趟出了相声专场商演这条路。说到底,高高在上的“电视相声”没落了,只有践行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说观众喜闻乐见、听得懂的相声,才能得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都说姜昆等“艺术名家”不思进取,依然顽固的拘泥于当初“电视相声”带来的红利,以前这么说,没错。自从姜昆开始拉着一些“主流相声演员”,搞起了巡演性质的《姜昆“说”相声》,大家也看得出来,主流相声界也在表演方式的等方面,或明或暗的向民间相声团体“取经”、“学习”。

郭德纲不止一次说过,观众才是相声演员的“衣食父母”,这绝非是一句空洞的“客套话”,而是实打实的真理。没了观众,任何艺术形式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了大众审美、不被大众理解和欢迎,正应了李雪健老师的那句话: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此番“首届非遗相声大会”,说到底,就是主流相声界终于(对,终于)普遍认识到了,只有回归观众、回归剧场,才是一条“正路”。

回想一下,相声这种艺术形式远离央视春晚的舞台有几年了?自《曲苑杂谈》、《周末喜相逢》之后,还有多少观众把“电视相声”当回事?“电视相声”的没落,说到底还是脱离了观众,观众不买账,电视台也不可能不顾收视率的影响,总是赔本赚吆喝。

不过,哪怕是“名家云集、阵容豪华”的“首届非遗相声大会”,也很难与德云社成熟、有观众缘的商演比肩。

媒体报道上说,姜昆、李金斗领衔的这次为期6天的相声大会,共有30多家演艺团体、100多位相声演员参与,不乏高晓攀、白凯南、何云伟、曹云金、苗阜等知名相声演员。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得出,主流相声界这次真是“拼了”。

不过,从观众的反馈上来看,这届“相声大会”的社会反响只能用“一般”来形容:老年观众多,中青年观众少。究其原因,即便是有一定观众辨识度的演员,也没有使出全力,段子“不新不活”也是“硬伤”之一。

连国内电影人都知道,电影消费的主力已经从80后向90后甚至00后转变,中青年观众群体才是票房的主要来源,主流相声界虽然在演出形式和诚意上,努力向观众们靠拢了,但从实际的演出效果来看,依然还是“新瓶装旧酒”居多。

观众当然欢迎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表达,况且,这么多年来终于开始“开门办演出”,不能说主流相声界不努力,只是,在商演模式几近成熟、市场份额相对固定、观众群体逐渐固化的市场态势之下,即便拿出这么大的“诚意”,跟德云社等民间相声社团唱“对台戏”,也为时已晚了。

没错,这次“首届非遗相声大会”,再次证明的那句话:“昨日的我你爱答不理,今日的我你高攀不起”。


得着说


相声濒死的时候,他们怎么不站出来搞这种活动呢?这两年相声空前的火了,看到有人赚钱了,各位名家忽然想起自己还是个演员了?无非打着什么旗号是分杯羹而已,自己拿着国家补贴,又做不到的事,偏偏能站在某种位置上骂自食其力把事情做好的人,这种做事方式,这种现象,对本行业,对社会能有什么影响?有打压同行的心思和精力,不如去精进技艺,真正的爱相声应该放下包袝和架子,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对社会才有正面的影响,还好观众的心里都杆秤,一波又一波的打压让大多数人有了共情之心吧,所以无论怎样打压人家仍然一票难求,什么时候德云社不再一票难求了,主流不靠补贴也敢商演了,那时相声才真正活了吧?


不爱糖浆


一场商演而已,能对相声有多大影响呢?撑死了弄出一个全新的系列项目,尤其是在曲协跟各个文工团,以及附着于这些机构的民营社团,让他们每年多了一个可以交流和合作演出的平台罢了。

当然从规模来说,首届非遗相声大会基本把能请到的相声腕儿都请到了,除了德云系以及天津派系。姜昆冯巩石富宽苗阜何沄伟高晓攀李寅飞李丁卢鑫玉浩金菲陈曦等,如果把德云社作为相声界公敌,那么这次基本就是“德云复仇者联盟”+“中间派”同框。

硬要说意义的话,那就是说明姜昆在行业还是有很强的号召力,曲协跟各个文工团都会卖他面子,包括很久没演相声的冯巩也露了面,另外石富宽作为亲德云社的老人也去站台,再加上苗阜何沄伟高晓攀李寅飞等跟班,整个场面还是很壮观的。

当然从商业角度来看,首届非遗相声大会还是有点丢脸,这么呜呜泱泱几卡车艺术家卸工地上,门票还是半卖半送,具体上座率也就一般般。说明现在相声行业确实是日薄西山,而且德云社带起来的泛娱乐化风气,已经让相声这种表演形式严重分化。

喜欢德云社相声的人,杀了他们也听不了主流相声;

听惯了主流相声的人,看见德云社演员海报就想啐一口。



所以这次非遗相声大会那么热闹那么多腕儿,但其实一个德云社同行都没有,因为大家表演的不是同一种艺术。

相声从早期的市井和清门之分,到解放后的电视相声与剧场相声,如今终于分出了一个全新的门类——德云社相声。德云社相声不但跟公式相声不是同行,跟所有参加这次非遗相声大会的都不是同行。

因为德云社相声自带娱乐粉丝的属性,并且有抢票的功能,还把票房当成唯一的艺术指标。

对了,德云社相声还容易被翻老账。当然一旦被翻老账,德云社相声就跟主流相声变成了一条心,因为会有无数的粉丝要求一碗水端平,要死拉几个主流垫背等等。

这种热热闹闹的相声名家聚会,其实是相声的不幸,也是相声真正日薄西山的写照。既刷不出情怀,也激发不了活力,更像是一种圈子聚会和站队沙龙,无聊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