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龐統若沒死,能代替諸葛亮嗎?

孫淼傑


那當然不能,諸葛亮的位置無人能替代。但是,龐統的位置也沒人能替代!

(本文全是乾貨,行文較長,不說口水話。建議細細觀看。)

出仕前後諸葛亮和龐統的對比

1、陳壽的《三國志》有個特點,他喜歡把同級別的人物放在一起,比如後人稱呼的“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轉);“五虎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比如政治犯劉封、彭羕、廖立、李嚴、劉琰、魏延、楊儀(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而全書除了魏蜀吳三主單獨立傳外,單獨立傳的臣子只有諸葛亮和陸遜。

而龐統,則是和法正並列(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為什麼並列,我們後面會說。

諸葛亮的單獨列傳固然說明諸葛亮的名氣和實力得到了後人的認可,但是,你知道嗎?

要論龐統出名的時候,諸葛亮還默默無聞呢。遠非“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這是演義的說法,龐統若知,說不定還嫌棄自己當時竟會和諸葛亮齊名呢。

2、《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在南陽做個快樂的田園漢時,常以管仲、樂毅相比,時人卻不以為然,只有他的好友徐庶認為此比不虛。所以,當劉備正領兵駐紮新野時,求賢若渴的劉備接受了徐庶的推薦,親自前去拜訪了諸葛亮,相談甚歡,劉備甘拜下風,諸葛亮才開始邁出他人生的第一步,成為了劉備集團的大管家。

而龐統,《三國志》記載,年輕的他質樸魯鈍,沒有人瞭解他。直到在二十歲的時候,龐統拜訪了當時的名士司馬徽,結果二人一談就從白天談到黑夜。司馬徽十分驚奇,認為龐統是荊州南郡中出類拔萃的人物,從此,龐統的名聲才逐漸顯露出來。

(插個題外話,漢代在選拔官吏的制度上實行的是察舉制,主要特徵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而地方長官就那麼幾個,總不可能每個人都叫來面試一番吧?所以時人對自己的名聲非常非常重視,只有自己的名聲打響了,才能得到出仕的機會,才能打進上層人士的朋友圈。比如曹操年輕時,經常苦於自己沒有名望,不能大展宏圖。喬玄讓他找大名士許子將。面對曹操的死纏爛打,許子將說了一句:“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之後曹操便名聲大顯了。)

所以,早期的諸葛亮,純屬於自吹自擂,沒有得到名人的認可,大家只會覺得他名不符實。而龐統得到了號稱“有知人之明”的司馬徽的稱讚,這名氣那是蹭蹭地往上漲。

當時諸葛亮出使東吳,吃的就是沒名氣的虧,他在劉備賬下乾的是幕後功臣的活,自然認識他的人也少。但他憑藉驚人的政治手段,硬生生和孫權結下了盟約,才換來了劉備的發展,這點龐統是絕對幹不到的,外交和帶兵打仗完全是兩碼子事。

而龐統出仕的時候,最開始當的是周瑜手下的官員(周瑜是南郡太守,龐統是南郡的功曹),在周瑜去世之後,龐統送喪來到吳國,《三國志》記載“吳人多聞其名”。在他西返荊州時,吳國士人會聚昌門,陸績、顧劭、全琮都去了。去幹嗎?因為龐統是個“喜評人物”的主,大家都希望龐統能夠點評一下自己。為什麼大家都希望龐統能點評自己呢?因為龐統有名啊!他的話管用啊!一傳十十傳百啊!

可見,此時的龐統,是個很出名的人。


好基友,一輩子:劉備和龐統

3、看到這,大家可能就奇怪了。既然龐統那麼出名,為什麼他最開始在劉備手下,只能做到個小縣令呢?是因為真的長得很醜嗎?

真的冤啊,龐統的樣貌,歷史上根本沒有記載。就算不帥我們也不無憑無據說他醜吧?

龐統一開始沒得到重視的原因,主要還是劉備不瞭解。草根出身的劉備,選擇人才的時候,必定是親自交談,對名聲這種虛的東西,他向來嗤之以鼻。

建安十九年,劉備進圍成都。蜀郡太守許靖想翻越城牆投降劉備,結果被事先發現,失敗了。而劉備攻下成都後,屬下推舉許靖,但劉備聽說了他臨場投敵的事,有些看不起他。結果,法正跟劉備說許靖名氣很大,雖然沒什麼才幹,但如果你不禮遇他的話,天下人就會說你不重用賢才。許靖是當初評論曹操的名士許子將的哥哥,這種人,他的定位不在於才能,在於名氣,如果劉備不好好對待這類人的話,只會對自己造成不好的社會輿論,這對剛打下成都的劉備來說,不是件好事。於是,劉備厚待許靖。

說這事,是想告訴大家,龐統吃的正是這個虧。後來被罷官後,先是魯肅親自致書劉備說龐統非百里庸才。再是諸葛亮也向劉備推薦,劉備才與龐統相見。結果這一見面不得了。劉備立刻對其給予重視,任命為治中從事,對他的親信倚重僅次於諸葛亮(“親待亞於諸葛亮”)。也是龐統給了劉備進軍益州的建議。也是龐統的獻計,劉備最終得以兵臨成都城下。

4、可惜,龐統在率軍攻城時,倒在了雒縣的流箭之下。

相對於諸葛亮來說,劉備待諸葛亮,更像是對待一名老師。而劉備待龐統,更像是對待一名摯友。

劉備其實是很少哭的,一代梟雄,你要說真像演義裡那樣天天哭哭啼啼,鬼才信!張飛的死訊傳來時,劉備是大驚:“唉!張飛死了”。關羽死時,劉備是憤怒。只有龐統和法正死時,劉備是痛哭流涕,而且後來每次提到龐統,劉備就涕淚俱下。

當初,劉備在涪城大宴將士,他對龐統說:“今日聚會,真是快樂極了!”龐統說:“把征服別人領土當成歡樂,這恐怕不是仁者之兵吧!”當時劉備已醉,怒氣衝衝地說:“武王伐紂,軍隊前歌後舞,難道就不是仁者之師了嗎?你說話不對,快點退出宴會吧!”龐統立即退了出去。不一會兒,劉備醒悟而後悔了,又把龐統請了回來。龐統回到原位,並沒有向劉備致歉的意思,自斟自飲好像什麼也沒發生過。劉備問他:“剛才我們的爭論,究竟是誰的失誤呢?”龐統回答說:“君臣都有失誤。”劉備大笑,宴席間又恢復了原有的歡樂氣氛。

這像是君臣之間的對話嗎,我認為,更像是朋友間的對話,誰對誰錯,既往不咎。

劉備和龐統,就像曹操和郭嘉一樣,都是知心朋友。長年如影隨形相伴的軍旅生活,給二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而龐統作為一名謀士,為劉備的前期事業立下了無人可替代的功勞,而那時的諸葛亮,主要還是在荊州統領大後方,乾的是治理國家的活。

諸葛亮幹不了龐統的活,龐統也幹不了諸葛亮的活

5、龐統死得太早了,但幸運的是,有個法正接替了他。為什麼陳壽把龐統和法正並列一塊呢?我們前面說了,因為他倆是同級別的人物。那麼,法正受到了什麼待遇呢?

按《三國志》的記載來看的話,法正的地位,很高很高。一度做到蜀郡太守,“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地位隱隱約約要超過還在荊州的諸葛亮。曹操還評價法正:“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可惜的是,劉備當上漢中王的第二年,法正就去世了,劉備為此哭了好幾天。至此,劉備的高級謀士全沒了,諸葛亮不算謀士,定位不同。

法正和劉備的關係也很好,《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常稱讚法正的智謀很奇妙。劉備在東征孫權失敗後,逃回白帝城時,諸葛亮嘆息:“如果法孝直還活著,就能夠制止皇上,即使東征,也一定不會敗得這樣慘。”一方面反映了法正對於行軍打仗的在行,一方面反映了劉備聽得進法正的話,二人的關係不一般。法正也是劉備生前唯一加諡號的人。

說這些,是想告訴你們,和法正並列的龐統,是劉備相當倚重的一位謀士。可惜在我們的普遍認知中,都只停留在“鳳雛”這一稱號上,而忽略了龐統這個人本身對劉備的重要性,不只是謀士的存在,更多是摯友的存在。所以,龐統的地位無人能替代,他的死,對劉備個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6、龐統若沒死,也不可能替代到諸葛亮,諸葛亮的長處不在用兵謀略,而在治世之道。這點龐統肯定是做不到的了。諸葛亮是個與管仲、蕭何堪媲美的優秀之士。但管仲舉薦王子成父,蕭何舉薦韓信,他倆都沒有同時兼有文武之才,諸葛亮也一樣。如果出戰祁山的諸葛亮手下能有個和王子成父、韓信一樣的名將,統一大業能否成功呢?(諸葛亮只出過兩次祁山,不是演義中的“六出祁山”。)

但如果兩人皆在世,一個隨軍打仗,出謀劃策。一個在後方支援糧草,治理國家。就像劉宋時期劉裕和劉穆之那樣。劉備必能所向披靡,立下不世之功。


新奇角度看歷史



諸葛亮和龐統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不存在誰替代誰的問題。只是《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太過神化,說成無所不能,正象魯迅所說,諸葛亮多智近如妖。按《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是個經國治世的人才,也就是說他是個治理國家的政治家,而非謀士,且在軍事上也並非很強。而龐統不一樣,龐統是三國裡頂級謀士,軍事才能也非同一般,兩者互補相得益彰。

在劉備集團中,諸葛亮一直非謀士角色,而是幫劉備經國安幫的政治人才。龐統和法正才是兩個真正的謀士,這在劉備幾次領乒出征的人員安排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一次入川帶的是龐統,而諸葛亮留在荊州總理後方政務,並協助關羽防備曹操集團的進犯。第二次攻取漢中帶的是法正,而諸葛亮同樣是留守成都總理朝務。



如果龐統不死,諸葛亮和龐統一文一武珠連璧合,形成三國時期的最佳拍檔,不說天下無敵,的確也難尋對手。在軍事才能上龐統要強於諸葛亮,如果龐統領兵北伐,司馬懿也恐非龐統對手,或許整個關中地區,也是劉備的囊中之物。那樣蜀漢就由三國中最弱變成了第二,甚至於由於佔據關中戰略要地,可以於曹魏比肩。那樣北伐改西征,鹿死誰手就不一定了。

但凡事物都有兩重性,劉備在世諸葛亮和龐統可以相安無事,相互配合天下無敵。可劉備死後呢?一山不容二虎,兩人是否還能和平相處相互配合呢,這誰也難以預料,如果二人內訌,那帶給蜀漢的絕對是滅頂之災。所以劉備臥龍,風雛只能得其一。


無奈且向上


先不急下結論,分析一下龐統和諸葛亮的特點。

從文人氣度看,倆人都比較傲氣。

龐統初入劉備陣營,因為不是帥哥被嫌棄,礙於介紹人面子,打發去做個縣令。為此,龐統非常鬱悶,故意表面不理政務,成天飲酒作樂。

諸葛亮出山前,就折騰了一個三顧茅廬,目的無非是希望得到重視,能夠對他言聽計從。如果不這麼做,恐怕劉備也不會如此思賢若渴。



從治軍領兵看,倆人風格迥異。

龐統喜歡一線指揮,甚至喜歡身先士卒,他的骨子裡,應該注入了衝鋒的雞血。

諸葛亮正好相反,他喜歡搖搖鵝毛扇,遠遠地在山頂觀戰,待到打掃戰場時才款款而來。



從治國理政看,倆人都心思縝密。

龐統沒有更多表演治國理政的機會,唯一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就是當縣令時的假痴不顛。但是,這已經可以證明實力了,本來能讓張飛心服口服的人就沒幾個。

諸葛亮就不用說了,劉備在世時,諸葛亮的主要任務就是下馬治國,帶兵打仗那都是後話。劉備是個聰明人,知道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在最不放心的地方用最放心的人。



回到問題,如果西征路上,死的是諸葛亮,龐統成為了蜀漢的丞相,結果會怎樣?

首先,南蠻必亂。

諸葛亮七擒孟獲,不是因為他善良,而是他清楚,要威服蠻子只能以德服人。換上龐統,他可不會有這個耐心等三年打七仗,孟獲能二俘不死就燒高香了。

可是,如果孟獲真被蜀漢殺了,整個南蠻都會燃燒復仇的怒火,從而,蜀漢的後方將永無寧日。

其次,聯盟必毀。

孫劉聯盟雖然磕磕碰碰,並有關羽被殺之恨,兵潰白帝城之辱,但是,諸葛亮很清楚,三足鼎立格局的根基,就是孫劉聯盟不能毀。

在諸葛亮北伐時期,這個聯盟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但後方穩固,而且孫吳給予了策應支持。

如果換做龐統這樣的急性子,恐怕早就和孫吳撕破臉皮,就算不打仗,至少也會老死不相往來。

如果是龐統當丞相,那麼,蜀漢就不會有什麼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了。大部分時間,龐統都會在當消防隊長,沒有心思想外面的世界。


歷史扯吧


龐統,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賬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劉備用其中計。

劉備入川,留下諸葛亮,關羽守荊州,讓龐統跟著自己。進入蜀地後,劉備的軍事行動多用龐統計策,可惜在圍攻雒(luo)城是,被箭射中去世,享年36歲。有人說,要是龐統不死,劉備很可能會重用龐統,讓他擔任丞相。

真的會嗎?

我覺得不會。首先,諸葛亮是劉備請來的,而龐統是周瑜死後轉透來的。

而且留下諸葛亮守荊州是重用,這沒有被人能代替了。從能力上來說,諸葛亮是丞相的合適人選,而龐統並沒有表現出很強的行政能力。再可以瞭解瞭解龐統的性格。他的性格可能會為自己的仕途造成障礙。


掌心化雪丶


龐統跟諸葛亮的分工完全不一樣,他們之間不存在替代的問題。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的定位就是大管家,所有的內政就是歸諸葛亮管。



劉備想把龐統打造成一個能夠帶兵的謀士,因為劉備方面有勇有謀的將軍是太少了,這裡的有勇有謀指的是有戰略眼光的,實在是不夠用了。所以最後龐統他中箭死掉也就是死在作戰的第一現場。


這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劉備不可能讓一個人既管後勤又管軍事,那樣就是大權獨攬。劉備沒有傻到這種程度,也沒有任何一個帝王能夠做到這樣。當然後來劉禪時期,諸葛亮的確是內政和軍權一把抓。劉備死的時侯的設置的,也沒有把軍權交給諸葛亮。

軍權是諸葛亮慢慢的掌控去的。內政蜀漢方面也好。東吳方面也還沒有一個人能夠超過諸葛亮,諸葛亮可以說是內政的天才。不管誰都比不上,這是在整個三國裡面公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