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陳丹青,1953年出生於上海。著名畫家、文藝評論家以及作家。

光頭、圓眼鏡、黑色馬褂或風衣,似乎是他的標準裝備。不笑得時候,看起來有些嚴肅,凜然倔強的樣子讓人覺得他超脫於這俗世之外。

不過某種程度上來看,他確實如此。

陳丹青用自己的閱歷和超人的才華,使自己成為了一個經歷複雜,卻心思簡單的人。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1988年作 自畫像

他的簡單,在多次講座上表示,自己看的書非常少,大家都以為他是謙虛。你為了知識淵博而去讀書,你知道π後面的一萬位數字,知道某詩詞的下一句是什麼,卻只是碎片的重複,並沒有將它們的靈魂串聯起來,成為自己的思考。不管是文字也好,畫畫也罷,他都很純粹。有人問他人生意義的“光”是什麼,他說沒有,畫畫就是畫畫。

做事情是不好帶雜質的。他身上有很多面,也註定使他面臨著眾多非議。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陳丹青,1992 年攝於畫室

· 人生時光軸 ·

從青年時期到農村插隊,到改革開放後去紐約闖蕩,2000年後又回到國內。有陳丹青經常“直言不諱”,說一些離經叛道的話;卻在從他的書裡,從他的畫裡,能看到一個誠懇、委婉且真摯的人。

14歲,陳丹青第一次接觸美術,是跟著學校的美術老師,在好幾米的牆面上畫毛主席像,兩年畫了120多張。陳丹青白天畫毛主席,晚上臨摹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的素描,還用別人送給他的顏料臨摹列維坦的風景畫。

16歲,陳丹青初中畢業插隊成了知青。遠離家鄉,輾轉於條件惡劣的農村。“那是很絕望的一個記憶,我覺得全部黑下來了。”

黑暗承載著巨大的絕望,繪畫成為了他心靈的寄託。雨打在破屋子的瓦片上,三個大男孩擠在一起,老鼠悉悉嗦嗦地四處逃竄。就在那樣的條件下,他創作出了《邊防線上》《維佳的操行》等佳作,被稱作知青畫家。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邊防線上

20歲,他在蘇北某農村插隊。這次,會畫畫的他,被分配到畫骨灰盒的任務。一年的時間,他蹲著,畫了近千個骨灰盒,心似乎也跟著那些東西一起死了。後來,在美術上天賦極高的他被調入江西出版社參加連環畫學習班。帶著再也不用種地的喜悅心情,他在1973年出了《邊防線上》《智取情報》等三四本連環畫。次年又參加了省裡的油畫創作班,專畫革命油畫。

正兒八經的第一張油畫創作,就是這張《老將和小將》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1974年,陳丹青創作第一張油畫《老將和小將》

用他的話來說,藝術家是天生的,學者也是。

“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謂“天才”,而是指他實在非要做這件事情,什麼也攔他不住,於是一路做下來,成為他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他永遠記得1974年第一次來到北京看全國美展時的震驚,就像一個捱餓多年的孩子,突然走進了麵包房裡。儘管隨後的的幾年裡他仍然以知青的身份四處插隊,但他的油畫和素描作品已經在南京藝術界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 1976年,是一個轉折點 ·

陳丹青作為人才被調到西藏搞藝術創作,這為後來1980年二次進藏創作《西藏組畫》打下了基礎。

兩年後,25歲的他考上了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班的研究生。《西藏組畫》就是他的畢業作品。這七幅油畫分別名為《母與子》、《牧羊人》、《朝聖》、《進城之一》、《進城之二》、《洗頭》、《康巴漢子》。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西藏組畫之母與子》,1980年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進城之四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西藏組畫之康巴漢子》,1980年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西藏組畫之朝聖》,1980年

沒有救國救民的英雄、沒有限定的政治主題和虛假的喧囂,他的畫作裡傳達出了一種真實的美,成為了20世紀70、80年代交替之時寫實主義的發源。

後來,他留校任教於油畫系。

又後來,他辭職移居紐約,去探尋油畫的西方本源。

再後來,他回來了,成為了清華美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可從2000年第一次博士生招生開始,一些考生們繪畫成績優秀,卻被英語和政治的考試拒之門外。因而陳丹青曾經長達3年都招不進一個學生。甚至有一位女學生,連續兩年專業第一,第一年英語政治各差一分,第二年英語沒及格。陳丹青說:“我不想慫恿她考第三次。對一位想當藝術家的青年,這樣的考試是不折不扣的荒謬和侮辱。”

於是陳丹青不幹了。

“專業前3名的永遠考不進來

由於外語達不到那個分數

因此他們的畫形同廢紙

我們不能單憑英語分數

就把一個孩子粗暴地拒絕在門外”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西藏姑娘

· 對現實的憤怒 ·

2004年,他憤然離開了清華美院,引發了巨大的轟動。

自此以後,他成了媒體最愛的採訪對象。媒體中出現的陳丹青,像一把刀,閃著光,卻又鋒利而自負。

知青畫家、《西藏組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教授、言辭犀利、性情中人等等,這些都是他身上的標籤。誠然,這些標籤令他為世人所熟知,講座邀約不斷,一幅畫在2007年就能拍出上千萬的天價。可他並沒有被這些標籤侷限,而且遠不止於此。

2015年,理想國推出了的視頻節目《局部》,用陳丹青的眼睛帶你去看藝術。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豆瓣評分9.5,僅在剛上線10小時就點播超過100萬次。

這檔節目不是什麼觀點驚人的脫口秀,也不是什麼專業繪畫教學。陳丹青用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帶領觀眾去欣賞關於美的局部。

陳丹青調侃自己在節目裡念稿子像是在做報告。他佩服高曉松,卻又沒有那樣在大型機器注視下信手拈來的本領。甚至他的女兒在看完片頭後捧腹大笑,說他一本正經地穿著西裝坐在家裡的小圓桌旁,手捧書本在燈下翻看,一點也不像正經讀書的樣子。可就是這樣一個製作並不算那麼精緻的節目,打開了觀眾對於“美”的大門。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海邊的漁夫 梵高

我們好像一直以來都缺乏“美育”。從小到大的美術課,常常被其他課程所吞併,而陳丹青的《局部》就用他的“胡思亂講”,讓觀眾從一個有趣的切口感受到美。

“別把美術看得太高深。”陳丹青常常說這句話。

他在節目裡,不會過多介紹某某畫家哪年生死,更多地是“觀看”,是一種單純的內心感受。

今年《局部》第二季已經在紐約拍攝,我們也有足夠的理由期待他新的發現。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陳丹青喜歡忠於自己的感覺,喜歡認真做好手頭的每一件事。

他靠著一筆一筆的繪畫找到自己,我們也用一步一步的腳印見證著成長。

藝術本源於生活,生活亦是如此。

忠於自己,人生才不白活。

《名物志》為您講述更多一直在堅守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