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結盟築城|一說春秋,每天5分鐘讀透春秋

04 結盟築城|一說春秋,每天5分鐘讀透春秋

我們前面講到魯息姑繼位,攝政稱公對他的壓力特別大。所以他對內,低調謹慎,對外則是睦鄰友好。本年三月,在他的主導下,魯國和邾國結盟。

春秋時代的結盟主要是兩種形式:盟誓和胥命。

盟誓

春秋盟法,先在地上挖一個坑,用牛、羊、馬為犧牲。盟約時,在坑邊殺掉犧牲,割下左耳,取耳血放入容器中。然後,在神靈面前宣讀盟書。例如一方受到攻擊,各方都要來援。當然盟書也少不了懲罰條款,說些如果違背盟約,就人神共憤,國破家亡這樣的狠話,之後參加盟約的人一一微飲耳血,這也就是常說的歃血為盟。歃血完畢,將盟約正本放在犧牲上,一起在坑中埋掉,意思是這次盟誓由天神作證。副本則由參加盟者各自保存,一般存放於金匱石室中。金匱石室中,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檔案室。

各種犧牲之中,牛的級別最高,而割牛耳,取牛血,則是由主盟的國家負責,所以我們現在說一個人權利很大,就說他執天下執牛耳,這個牛耳就是指結盟歃血時用的牛耳。那麼執天下執牛耳翻譯過來,就是說,天下的主盟者,那自然權力很大了。

而犧牲之中級別最低的是雉,也就是野雞,所以後世在結拜兄弟的時候要喝雞血酒,這也是從歃血而來。

結盟的國家有大事要互相通報的義務,比如國君過世了,要向同盟的國家發出訃告,訃告中要寫明死亡時間,真實名諱是什麼。國家發生內亂,也要通知同盟的國家。如果遇事不通告或者亂通告,在當時是非常失禮的事情,動輒引起外交糾紛,甚至引發戰爭。

胥命

相對於盟來說,胥命就簡單很多。所謂胥,就是相互的意思,命,是口頭號令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相互口頭號令,翻譯成現代化說就是口頭約定。因為口頭約定嘛,就沒有具體的形式,方式方法都比較簡單,隨意。

在春秋中後期,霸主頻出,各式各樣的人都開始拉幫結派,所以盟會也就越來越多,一開始的時候,盟會都是由各國國君參加,後來盟會太多了,就轉由大夫來代理,而主盟的國家原來也是由國君參加,後來大夫的權力越來越大,就以大夫為主盟,盟會越靠後就越流於形式。春秋就認為,如果有誠意的話呢,與其搞這種繁瑣的盟誓,還不如胥命來得實在。《荀子》裡有一句話:故春秋善胥命,而詩非屢盟。意思就是說,《春秋》認為胥命比較好,《詩經》認為屢屢結盟,不如不盟。

外交邾國

和魯國結盟的邾國是東夷的一支小國。邾國,曹姓,都城最初在今曲阜縣東稍南,後遷都今鄒縣東南,春秋後八世被楚國所滅。邾儀父是邾國國君,以字稱呼他是為了表示尊重,不稱爵位是因為邾國的爵位不是周王所封。邾國雖是魯國的附庸,即國土不滿五十里依附於魯國的小國,但魯息姑剛剛攝政,想搞好與邾國的關係,所以舉行這次盟會。

魯息姑對外友好,可是國內對他的挑戰並沒有結束。夏四月,魯大夫費庈父(音費琴甫)帶軍修築郎(今山東省魚臺縣舊治東北十里)的城牆。

春秋時代的築城,主要是三種情況:

  • 日常修築

城牆的修建是非常消耗人力的工作,往往經年累月不能完成,對照現在西安的城牆就能理解。西安的城牆是明城牆,可是你把明城牆剖開之後,你會發現裡面還有唐代的殘牆。你在殘牆外面重新修築一個光鮮亮麗的外殼這不就是偷工減料嗎,可是我們試想一下,城牆厚就是十幾米,周長算下來就是十多公里,光堆那麼多的土,就需要很大的工作量,所以從古代修城牆,就是每年不停的加固,能借用地勢的地方,一定借用地勢,比如秦長城很多地方都借用了地勢,能夠利用殘牆的地方也一定不會錯過,一切都是為了節約人力。一般這種修築都是在農閒的時候,防止干擾農事。

  • 諸侯共同修築

後面會我們會講到衛國被消滅後要遷都到另外一個地方,可是這個地方沒有城牆無險可守,怎麼辦呢,就由每個國家出點人出點力,草創一個城牆出來,之後再交給衛國讓衛國自己修補。這也是一種修築城牆的方法,而且這種方法在日本戰國的時候也很多。比如像大阪城,江戶城,基本上都是由各個諸侯出人出力共同修築的。

  • 為了戰爭修築

因為春秋時代是冷兵器時代。討伐別人之前要先把自己保護好,所以在進攻之前會先加固自己的城牆。而費庈父在郎築城的這次,就是為了發動戰爭。

築城不是魯息姑的命令,所以春秋沒有記錄此事。春秋在記錄範圍和方法上有相當的規矩。沒有國君的命令而修葺城牆說重了是有不臣之心,輕的也是輕君亂命,從魯息姑的角度則是缺乏權威無法駕馭群臣,這個國君不好當啊。春秋的記錄者體諒隱公攝政的艱辛,沒有記錄是替他在祖先面前隱諱。雖然沒有留下文字,但記錄者們將不記錄的原因口頭傳播,最終在各傳中流傳了下來。類似這樣,春秋中記錄某事不記錄某事的情況很多,以下就不再一一說明。要說的是,一般的書籍通過留下文字傳遞信息,而春秋不留文字也是傳遞信息,值得稱奇。

當然,我就那麼一說,您就那麼一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