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父母的語言》:沉默的父母,難以爆發孩子響亮的人生

你知道孩子真正的差距嗎?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

我們經常在說“孩子與孩子之間差距怎麼那麼大呢?”當我們意識到孩子有差距的時候,基本都是在孩子上小學或者中學之後,表現在學習上、自控力上等明顯的可見的差距。

事實上,孩子在9個月—3歲時便有差距了。只是,這個時候的差距表現得不明顯,我們沒有意識到罷了。

我們先來聽一個小故事。

《父母的語言》作者達娜·薩斯金德醫生在一次研究項目中,有了一項奇怪的發現:扎克和米歇爾都是先天性耳聾,在7-8個月大時植入的人工耳蝸,獲得了聽力,但是幾年後,兩個孩子卻是截然不同的結局。

扎克性格開朗活潑,讀的正常小學,閱讀水平也達到了正常水平;然而相同年齡的米歇爾卻只能在“特殊學校”裡學習,只會簡單的手語,閱讀能力僅達到幼兒園水平。

《父母的語言》:沉默的父母,難以爆發孩子響亮的人生

明明兩個孩子智力相同,都有著愛自己的父母,手術都很成功,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最後,經過長時間的調查研究發現,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們父母的語言,也就是他們早期接觸的語言環境。原來,扎克的父母,經常跟他對話,刺激他的語言發育,而米歇爾的父母在他獲得聽力後,卻很少跟他互動交流,導致他的語言接受能力越來越弱。

也就是說,早期語言環境是孩子最終學習能力的關鍵。人類大腦掌握思考和學習的區域在孩子三歲時,便開始發揮作用。錯過孩子早期語言能力的培養,可能造成孩子以後在學習上與其他孩子的差距。

《父母的語言》:沉默的父母,難以爆發孩子響亮的人生

早期語言環境的2個重要因素

  • 父母對孩子說了多少話

美國有一項長達三年的研究證明,在孩子三歲時,不同家庭的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數量有本質的區別。其中,差別最大的是,中產家庭的孩子聽到的詞彙量,比接受社會福利救濟的孩子聽到的詞彙量要多出3200萬

需要說明的是,這3200萬個詞彙,是指英文字母,如果是中文漢字,數量上就會少一些。同時,並不是3200萬個不同的詞彙,是指說話的總數,包括重複的語句。

《父母的語言》:沉默的父母,難以爆發孩子響亮的人生

不同家庭的差距,最大差距3200萬

  • 父母對孩子怎麼說話

在研究中發現,那些中產家庭的父母,更愛對孩子說肯定的、正面的詞彙,比如“你真棒”“你可以的”等,而那些社會最底層家庭的父母,更愛說“你錯了”“你不行”“你沒用”等負面的、禁忌的詞彙。

據統計,中產家庭的孩子與社會最底層家庭孩子相比,聽到的肯定詞彙數量的比例是6:1,而聽到的禁忌詞彙數量的比例是1:2。

《父母的語言》:沉默的父母,難以爆發孩子響亮的人生

一年的差距

對比上面兩組數據,看似好像家庭條件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起著決定性作用,但在分析孩子早期語言學習經歷後可以發現,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有一定影響,但不是絕對的。影響孩子學習成績好壞的,最關鍵的因素是,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是否經常對孩子說了豐富的、多元的、肯定的語言,尤其是在他們0-3歲時。

為什麼父母的語言那麼重要?

  • “有毒的”語言環境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研究表明,在嬰兒時期,持續的“有毒的”語言環境,比如父母經常板著臉訓斥、否定孩子,就會讓孩子產生內在緊張源,就會分泌“壓力荷爾蒙”,也就是皮質醇。

當壓力水平持續攀升時,皮質醇就會慢慢滲透孩子的大腦,讓大腦構造發生永久性的改變,將會導致孩子一系列的行為問題和學習問題,而這些消極的影響是不可逆轉的。

從本質上來說,大腦發育的核心在於,孩子與一個有愛心、能夠積極回應自己的爸爸或媽媽或其他照料人之間的互動。

《父母的語言》:沉默的父母,難以爆發孩子響亮的人生

  • 早期語言環境的決定性影響——孩子腦回路的構建

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一千億條神經元潛能,能轉化為諸多不同的潛力。要想潛力發揮,這些神經元需要關鍵性的類神經連接。孩子0-3歲時,大腦每一秒都會產生700–1000條額外的類神經連接,但是如果數量如此龐大的類神經連接長期保留,大腦就會不堪負荷。

所以,大腦會自動通過“突觸削減”過程,淘汰較弱的、不經常用的類神經連接,保留那些經常用的。保留下來的部分,就成了關鍵性的類神經連接。

這就是為什麼小時候學習語言很容易,年紀大了學習一門新語言卻比較難的原因。

因此,孩子早期的語言環境,即父母提供的語言環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先天潛能的發揮。孩子經常聽到的語言,就在大腦裡形成持久的腦回路。比如,父母經常愛說髒話,那孩子也會說髒話。

《父母的語言》:沉默的父母,難以爆發孩子響亮的人生

除此外,父母的語言對孩子的自控能力、道德觀的建立、成長型思維等都密切相關。

那父母該如何跟孩子說話呢?

我們已經知道,早期的語言環境對於孩子的大腦發育至關重要。現在推薦給大家一套科學的且好操作的溝通方式,那就是4T原則。

第一個T:共情關注(Turn in)

共情關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孩子不可能完全跟著大人的節奏,那我們就要觀察孩子的行為,並理解這種行為,去共情孩子的感受。

比如,你正在孩子講繪本故事,你肯定希望孩子認真聽,那孩子突然去拿旁邊的玩具,那該怎麼做呢?

“寶貝,這是小汽車,藍色的,你很喜歡,對不對?那我們拿在手上吧,再繼續聽故事哦。”

只有孩子對某件事情感興趣時,那麼他們才會樂在其中,並從中學到更多的詞彙。

  • 使用兒向語言

兒向語言,就是嬰兒語,像孩子一樣語調說話。比起成人語,兒向語言韻律感強,有意思,孩子更喜歡聽。如果11—14個月大的孩子,一直接受兒向語言,那麼在2歲時,他們掌握的詞彙量比接受成人語孩子多2倍。

  • 關注孩子關注的一切

孩子關注什麼,那我們就關注什麼。即使孩子關注的東西一直在變化,我們也要遵循這一原則。就像上面的例子,在給孩子讀繪本時,孩子一會要拿玩具,一會要重複聽前面的內容。我們跟著孩子的關注點,對他們的行為做出積極的回應。

《父母的語言》:沉默的父母,難以爆發孩子響亮的人生

第二個T:充分交流(Talk more)

就是多跟孩子說話。前幾天坐高鐵,後面坐了一對母女,媽媽就一直在跟孩子描述沿途看到的事物,孩子的興致可高了,認真地觀察窗外的世界。

  • 經常給孩子描述日常生活

比如,在引導孩子刷牙的時候,可以這樣交流:

“刷牙時間到了,你先來還是媽媽先來?”

“我們開始找牙刷吧,你的是粉色的,媽媽的是綠的的。”

“現在我們把牙膏擠到牙刷上了啊,來,一點一點擠。”“好了,開始刷牙啦,上上下下,左左右右。”

  • 對3歲以下的孩子少用代詞

稱謂對孩子的詞彙意識和認知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理解。在跟孩子交流時,儘量少用“這個”“那個”之類的代詞。比如,你指桌上的書,對孩子說“給媽媽把這個拿過來”。這樣給孩子對話,不利於孩子接觸到更多的詞彙。正確的說法是“給媽媽把桌上的書拿過來”。

  • 訓練“脫離語境的語言”

當孩子3歲以下,我們談論的都是當下發生的事情,而孩子在3-5歲時,就會用語言來描述當下沒看到或沒體驗過的事物,這就是“脫離語境的語言”,即非現實交流。

比如,經常和孩子聊聊一起做過的某件事,孩子喜歡的書籍,在幼兒園和小夥伴的故事等。

孩子接觸的語料越豐富,他的詞彙理解能力就越強,在語言發育上就越好。

《父母的語言》:沉默的父母,難以爆發孩子響亮的人生

第三個T:輪流談話(Talk turns)

輪流談話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也是親子交流的黃金準則。簡單說,就是“你來我往”的親子互動交流。

  • 多向孩子提開放式問題

比如,在給孩子交流中,多問孩子“為什麼”和“怎麼辦”,讓孩子自己天馬行空,獨立思考,除了豐富語言,還可以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 用“因果思維”與孩子對話

因果思維讓孩子明白,每個行為的發生都源自一個理性的理由。父母要避免用“命令型”語言,而改用“建議提示型”語言。比如:你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最好不要命令口氣,而是給孩子講清楚因果關係,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選擇,要承擔的後果。

《父母的語言》:沉默的父母,難以爆發孩子響亮的人生

第四個T:關掉它(Turn it off)

關掉手機和電視。

現在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公共場合,經常看到孩子抱一部手機或者平板在看動畫片或者玩遊戲。很多家長覺得給孩子一部手機,讓他自己玩,大人也省事。

雖然現在的一些動畫片和益智小遊戲,確實能讓孩子學到一些東西,但是,電子產品,既不關注孩子,也不能與孩子深度交流,更不能代替父母給予互動和回應。

對於孩子來說,與父母進行語言上的互動交流,才是孩子學習過程中的關鍵要素。

2歲以下的孩子儘量不要看電子產品,2歲以上的可以在大人的監管下,每天看1-2個小時。父母在家也儘量不看手機和電視,高質量地陪伴孩子。

沒有天生聰慧的孩子,他們的聰慧源自於善於溝通的父母,父母的語言則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免費的教育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