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刘备被陆逊打的落花流水,假如诸葛亮指挥战争,结果会如何?

登西麦瑞


关羽死后,怒火中烧的刘备心痛二弟的离去,对于丢失的荆州更是捶胸顿足。于是,公元221年7月,蜀汉昭烈帝刘备,亲提大军,进攻东吴。在一路火花带闪电的迅猛操作后,公元222年8月,蜀军大败而归。此后,蜀国国力,迅速下降,对于本来就不行的蜀汉更是雪上加霜。带着一群残兵败将回到成都的刘备急火攻心、一病不起。十个月后,在白帝城病逝。相信在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中大家看到这里的之后,都是心里一声长叹。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刘备出征前,虽然没有听从诸葛亮息兵的劝告,但是依然把诸葛亮拉过来作为蜀军总指挥,刘备自己坐镇中央,那么夷陵之战的结果会不会不同呢?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看。第一个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第二个是三国志里的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罗贯中老爷子在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神话了许多。但是演义终究是演义,虽然要从演义的角度思考,但是最终依然是要回归正史。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可以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这本小说里登场的人物数不胜数,其中的谋士智囊也得多如牛毛,但是只有诸葛亮一个人担得起“智绝”这个称呼。真正是一个应急智囊、战场小百科、奇策制造机……。

如果是诸葛亮担任蜀军的总指挥,那么进攻东吴,结果会大大不同。前期都差不多,一路过关斩将、攻城略地,东吴朝野震动,然后陆逊来了。

首先,诸葛亮肯定不会像刘备那样把自己的军队的营地摆在一起,肯定还会考虑到风向,这就给陆逊火烧连营杜绝了机会。其次,别忘了演义里面陆逊后来是怎么差点回不去家的,往前走误入了诸葛亮所设的八卦阵,在里面是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还是遇见诸葛亮他老丈人才被放出来。那么诸葛亮对上陆逊之后,肯定会给吴军露一手先天八卦阵,这次没人领路他们基本就凉了。

陆逊凉了之后就很好办了,蜀军会继续势如破竹的进攻,这时候蜀国虽然没多少精兵良将了,但是东吴也没好到那去。不说没有合适的大都督,就是东吴十二虎臣都不剩几个了。自己的老家建业肯定能守住,但是大半的领土包括荆州,估计是守不住了,最终会求和告终。

看完演义,我们看看正史。

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就比较中肯了。首先,他不是军事奇才,他有军事能力但不是三国演义里呼风唤雨的那种。

所以如果是正史中的诸葛亮指挥,一个是兵力变化。正史上的夷陵之战中,蜀国兵力也就四、五万。远远不够演义里的七十五万大军。

那么战役初期还是会正常的势如破竹,一路东进。但是遇到陆逊后,诸葛亮没有能力击败他,毕竟人家是本土作战。不过依据诸葛亮的谨慎,他也不能像刘备那样怒发冲冠理智都没了,然后输的那么惨。最大的可能是,诸葛亮就此收兵,陆逊一来就不打了,直接撤退。最终虽然战果不大,但是保存了实力。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设定,诸葛亮会完成战略目标,一个是拿回荆州,一个是迫使孙权求和。但是如果按照三国志,那么诸葛亮只能让蜀国不承受太大的战损,顶多拿回一些小地方。不会有太大的战果。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欢迎关注,谈笑风史,感受古人的魅力!


魏门寒士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带上诸葛亮,还会被陆逊打的火烧连营吗?

诸葛亮与陆逊两个人指挥军队作战,将会演变成持久的消耗战。

首先,大家不要小看陆逊。

陆逊可不是《三国演义》里的毛头小子,他很早就出仕了,一直是孙权的幕僚,私下里为孙权出谋划策。吕蒙攻取荆州,其中也有陆逊在里面出谋划策,甚至可以说是,两个人合谋夺取的荆州,所以说关二爷死得不冤啊。

所以,后来在刘备伐吴的时候,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可不是没有人才可用、匆忙间下的决定,而是图谋已久。

陆逊也确实担当得起东吴大都督这个职务。

刘备大家都比较了解,一生穷困潦倒,一直都在到处逃窜。直到晚年,才有了荆、益二州作为安身之地,有了一点资本。可以说在刘备的一生之中,没有指挥过大规模的军队,进行对战。

再加上,刘备确实是报仇心切,所以中了陆逊的算计,也是应有之意。

但是大家可以再想象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物。

反正在我的印象之中,诸葛亮,就是一个特别谨慎的人物。各种事情,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治理朝政,都要治理的井井有条,非常的细致。而且,在诸葛亮对曹魏的战争中可以看出,明明蜀汉不管是军事实力、还是后勤补给方面,都不如曹魏。但是诸葛亮宁愿稳扎稳打,就是不采用魏延的奇兵之计,可以说是稳重到了极点。

所以,如果诸葛亮带兵与陆逊两个人打起来,结局应当是来回的拉锯战,两人开始排兵布阵,一点一点的拼消耗,直到有一方承受不住了,也就都退兵了。

绝对不可能存在一方打败另一方,甚至火烧连营的的情况。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演义中,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擒杀后,刘备为给其报仇,亲率七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江东。然而,“老油条”刘备“赔了夫人又折兵”,被“小年轻”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不但没给老二关羽报仇雪恨,还将自己的性命赔了进去。

如果诸葛亮代替刘备亲征东吴,结果如何呢?答案是不一定完胜,至少不会血本无归。以下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通过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综合能力,简要分析如下。


刘备综合能力:

刘备作为君主,最重要的能力便是识人用人,将人才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他在起兵镇压黄巾军时,偶遇关羽和张飞,慧眼识人,深知这两人日后不可限量,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因此,刘备和关羽、张飞在桃园义结金兰,收服了三国一流猛将。诸葛亮也是刘备发掘重用的,可见他堪称伯乐,能发现真正有才能之人。

刘备在去世时,告诫诸葛亮马谡徒有其名,只会纸上谈兵,不可重用。而诸葛亮还不以为然,重用其守卫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失利,功亏一篑。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

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相比刘备的识人用人来说,他的军事造诣处于普通水平,有待提高。早年,刘备经历很多失败,投奔过公孙瓒、吕布、曹操、依附过袁绍、刘表、孙权、刘璋。他的失败和出身有关,没办法,草根出身的刘备家底薄,在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没有任何优势。

刘备经过多次失败,有时输的连裤衩都没了,人称“常败将军”。就连袁绍手下上将文丑,也嫌弃刘备,怕粘上“常败将军”的晦气,只分给其三万兵马,让他负责殿后。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

文丑曰:“刘玄德屡败之将,于军不利。既主公要他去时,某分三万军,教他为后部。”


诸葛亮综合能力:

诸葛亮的识人用人相对刘备来说差远了,最明显的是他将刘备临终前的遗言当做耳旁风,没有认识到马谡是夸夸其谈之人,重用马谡为先锋,镇守军事要塞街亭。最后,马谡违背军事常识,于高山上安营扎寨,最后丢失街亭。诸葛亮也自食恶果,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诸葛亮的最大优点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为报三顾茅庐之恩。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位爱岗敬业的好同志。这是他的优点,也是最大的不足,军中就连责罚二十军棍的事情,也亲自过问。就是神仙,也经不住这样的折腾啊。司马懿凭此断定诸葛亮操劳过度,身体大不如前,即将病逝。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

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者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然而,他的军事能力和孙武、吴起、韩信之类的超级军事家是有很大差距的,还做不到百战百胜。他一生用兵谨慎,不求立功,但求无过,即使碰到不利局面,也会果断撤军,保证自己有生力量。

如六出祁山,诸葛亮胜多负少,失败也是力争保存实力,主动撤退。还有一点,刘备时期,诸葛亮一般是军师参谋,和主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不一定能独立领兵作战。这通过马谡失街亭就可以看出懂兵法,不一定是优秀的指挥官。

通过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优缺点,得出刘备识人用人,军事属于普通水平,早期常常失败,有很多实践经验;而诸葛亮的理论水平很高,实践相对较少,有“纸上谈兵”之嫌,但他有一个刘备没有的优点,即用兵谨慎,不会像赌徒一样输个精光。


还有一点,诸葛亮一生用火,曾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孟获、司马懿等。如果诸葛亮代替刘备讨伐东吴,第一想到的就是怎么避免阴沟里翻船,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只要蜀汉大军别被陆逊抓住机会,火烧连营七百里,就不会大败而归。最差的结局也就是,蜀汉和东吴相持不下,粮尽而还。

因此,夷陵之战,如果诸葛亮领兵讨伐东吴,不一定完胜,至少不会血本无归。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这个问题提的很有水平,其实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刘备登基前的很多战役都是诸葛亮指挥,而登基后的首战攻吴,不是派诸葛亮挂帅,而是刘备御驾亲征呢?就算是为关羽报仇,按常理也没有必要刘备亲自出马。如果挂帅出征的是诸葛亮,而非刘备,那这场战争的胜负结局又最有可能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来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汉中王刘备正式称帝建立蜀汉。登基伊始,刘备以为兄弟关羽报仇为名,不顾群臣反对,决定御驾亲征吴国。蜀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深入吴国境内,随后就陷入了长时间的僵持阶段。后来,吴主孙权拜陆逊为大将拒蜀,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击败了刘备,蜀军伤亡惨重。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退入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后去世。

  1. 刘备在乱世中奋斗了大半辈子,到他称帝建国的时候,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英雄暮年,往往意味着不再具有年轻时候的雄心壮志,对此,刘备很是担心。在外人看来,身处英雄辈出的乱世中群雄皆已灭,而他居然三分天下有其一,已算是很了不起的功业了。可刘备不满足于此,他最大的梦想是能像光武帝一样重振汉室江山。如今已然垂垂老矣,再不搏一把,恐怕就没有机会了。同时,太子刘禅暗弱,自己有生之年一定要给自己的孩子将江山打好基础。时不我待,必须搏一把了,于是刘备决定举倾国之兵讨伐吴国。这次刘备留下诸葛亮辅佐刘禅守两川,自己御驾亲征,是因为诸葛亮有着自己的一套战略布局,这种孤注一掷的战争,诸葛亮打从心里反对,是绝不可能答应挂帅的,即使勉强答应挂帅也会让征吴计划走了样。


  2. 刘备自信举倾国之兵能够很轻易的快速战胜吴国,除了对己方实力的自信,也来自于对吴国现状的认识。此时的吴国,周瑜、鲁肃、吕蒙已相继去世,刘备认为孙权手下已经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能臣良将,从而打心眼里瞧不起吴国。另外,吴国害死关羽本身就自觉理亏,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理由兴兵讨伐,蜀军在心理上和气势上均占了上风。在刘备看来,自己举倾国之力,沿长江一路东下,一定能够打吴国一个措手不及,吞并吴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让诸葛亮来指挥,一定会又打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不知道要打多少年才能结束,说不定错失了进攻良机,给敌人以喘息从而对蜀国加强防备,使得灭吴变得更加困难。

  3. 刘备虽然在很多事情上都指望诸葛亮出谋划策,但是他自己也不傻。诸葛亮的战略计划是先占领两川作为根据地,然后交好吴国一起攻魏,魏国一旦灭亡,吴国自然也就成了囊中物。但刘备清醒地认识到,凭借蜀国一隅之地,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人力发动恢复汉室的统一战争。要想获得统一所需的一切资源,必须先灭吴统一南方赢得半壁江山,最后再借助南方雄厚的财力、物力、人力发动灭魏战争。后来的事实证明,诸葛亮也不是战无不胜的,他的战略计划是不可取的,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最终都功亏一篑就是明证。刘备与诸葛亮在战略思想上暗暗发生了冲突,但又不便于挑明,因此留诸葛亮守两川,自己亲自挂帅出征,即使最后自己失败了,也还有诸葛亮保着刘禅偏安两川,以图恢复元气。

以上三点足以证明,如果是诸葛亮来指挥这场战争,虽然不至于出现被陆逊火烧连营这样战役上的重大失误,但也绝无可能迅速消灭吴国。吴国并不像刘备估计的那样不堪一击,人家只是不惹事,但也不怕事。诸葛亮将会把这场战争打成持久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消灭吴国,对于想要在有生之年看到恢复汉室江山的刘备来说太漫长了,他已经等不及了。况且,到底是先灭吴,还是先灭魏,刘备和诸葛亮各有自己的想法,以后会很难形成合力!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或有想法偏颇和理解错误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笑拥江山揽风月


一、首先刘备是不会让孔明挂帅伐吴的,原因如下:

A、孔明的战略规划能力,后勤保障能力、行政管理能力为刘备所欣赏,但孔明的战术指挥能力并没有为刘备所认可。夺益州,刘备的参谋长是庞统、法正;抢汉中,刘备的参谋长是法正,可以佐证。



B、刘备伐吴一战,倾尽全国战略部队,说白了几乎拼尽全部老本,刘备交给谁都不放心啊。

C、刘备兵败白帝城,托孤孔明,只是想孔明守住蜀汉领土,并非北伐或者东征。

二、假如孔明东征,结果一定会比刘备好得多。

诸葛一生唯谨慎,关羽大意失荆州。孔明后来六出祁山,胜多败少,即便败北,仍能全师而退。

孔明绝不会让全军上山,让陆逊红烧,孔明在历史上留下“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典故,他擅长火攻,一个用火的祖宗绝不可能被小辈再放火烧了,让后人笑掉大牙。

孔明的战略设想是进攻到一定火候,逼着孙权交还荆州的部分领土,蜀汉大军全身而退。因为和东吴彻底翻脸,两败俱伤,让曹操渔翁得利,是孔明不愿意看到的,这和《隆中对》也是相抵触的。


这一战略意图是能实现的。因为当时刘备手下纠集的是四海精锐,陆军战力总体是胜过东吴的。

孔明发明的诸葛连弩在撤退时还是很管用的,这种相当于古代自动步枪似的器械在大军失败时,还是可以保命的!

刘备的强项是识人之能,如发现孔明、法正、魏延等人才,作战能力只能用屡败屡仗来概括,征战一生拿得出手的是两场半胜仗,一是大战赤壁,算半场(刘是配角,第一主角是周瑜),一是攻益州(对手刘璋心太软、脑浸水),一是和法正夺汉中,其余都是败仗,老婆、儿子、女子多次沦落对方之手,这一点和乃祖刘邦有一拼!孔明缺少的不是军事才能,而是独挡一面的机会!像南宋中书舍人虞允文第一次带兵,采石矶一仗,指挥一万八千人的宋军大败金兵四十万,烧毁完颜亮战船三百艘,间接导致完颜亮被杀,新帝金世宗完颜雍被逼言和,南宋朝得以苟延残喘。纵观历史,唐朝的刘仁轨、明朝的王阳明、卢象升,现代的毛泽东、粟裕,“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的儒将比比皆是……刘备一手好牌,被关羽和自己打得稀烂,弄得忠君爱国的孔明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孔明成了悲情丞相!


苍茫大地顾炜斌


跟北伐一样,无功而返。

刘备跟他老祖宗刘邦一样,并不会打仗。

他们的长处是管理团队,而不是亲自带兵征战。

刘备一生除了镇压起义军立过功,唯一的一次胜利就是汉中之战,还是惨胜。

汉中之战几乎没有战略战术可言,就是残酷的消耗战。无论从时间、规模、主帅、消耗来看,汉中之战都是一场很大的战役,但后世评价的很少。究其原因,就是毫无军事战术价值可研究。

夷陵之战,刘备连营七百里,曹丕一听就说;“刘备不会打仗,不久就会失败。”

果不其然,七天后,东吴打败刘备的表奏就到了。曹丕说那话时,刘备恐怕已经败了。

如果换做是诸葛亮指挥,结局绝对会不一样。

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来看,诸葛亮无论战略、战术基本都很得当。

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导致失败,后世对此存在争议,有说法是诸葛亮战术不当。

但这也是诸葛亮不得已而为之,毕竟蜀汉与曹魏势力差距很大。诸葛亮是乐观了一点,整体而言,没啥大的过错,这里就不多说了。

就以诸葛亮北伐的套路,看一下,如果他指挥夷陵之战,会是如何?

刘备之所以开始比较顺利,是由于边境地带,东吴防御比较薄弱,没有遇到强硬的阻击。仅仅在巫地与李异、刘阿干了一仗,占领秭归。进而进攻孙桓把守的夷道,始终不能攻克。一个小小的夷道都不能攻克,如何灭掉东吴。

从后期诸葛亮北伐来看,攻城拔寨,还是很有一套,也屡屡取得阶段性胜利。多是因为大军深入魏境之后,粮草不继而主动退兵。

夷陵之战,诸葛亮一定也会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不会急躁冒进。

在受到陆逊大军阻挡,形成对峙、难以迅速取胜的情况下,考虑到天气炎热,诸葛亮一定会退兵,撤退到蜀吴边界休整,等待天气转凉,然后水陆并进,沿江而下。

孙权最怕的就是刘备的水军。一旦刘备舍弃水路,驻扎在陆上,水军变陆军,就失去了优势,变成了劣势,给了陆逊可乘之机。

另一个原因是刘备轻敌,认为陆逊就一个毛头孩子,没把他当回事。

这一点恐怕诸葛亮不会犯这个错误。他未出茅庐就自比管仲、乐毅,清楚自己年轻时能有多大的本事,就会相信别人年轻时也会有这个本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不是说说而已。诸葛亮不会轻敌,一定会谨慎对待。

由此看来,诸葛亮不会犯刘备的错误,也就不会被陆逊火烧连营,打得大败。

但夷陵之战绝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刘备从蜀中带来三万多人马,加上武陵蛮夷沙摩柯带来的一万多,也有五万左右的人马。

陆逊是率领五万东吴精兵,来对抗刘备,双方在兵力上绝对相当。

深入吴境,蜀汉军队粮草供给就困难得多,需要大批的兵力保障供给,减少了战斗人员的数量,战斗力也就下降;陆逊方面就好得多,毕竟在自己国内,粮草补给就容易的多,军心也就更稳定。

同时,吴军是保家卫国,斗志就更旺盛。

就算诸葛亮善于用兵,急切之间也难以取胜。

因此,如果诸葛亮指挥夷陵之战,恐怕不会遭受刘备那么大损失,但也不可能取得重大的胜利。

谋略是很重要,但最终还得看实力。没有足够的实力是灭不掉东吴的。

曹操没做到,诸葛亮也不会做到。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还是整个国家的实力问题。


豹眼看历史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夷陵猇亭之战。爆发于221年(蜀汉章武元年),结束于222年(蜀汉章武二年),是三国历史上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历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后卷入“二宫之争”。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侯。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

故事发生当年,刘备以年过六十,诸葛亮,四十,陆逊三十八。孔明和陆逊算是同龄人,刘备长他们二十来岁,古人云,人过六十古来稀。所以从精力上来讲,刘备以属暮年,肯定不如他们两个,再者征伐一生,也没有实现三国的大一统,觉得自己时日无多,迫切希望能早日完成大愿,因丢荆州关羽被杀,欲借为兄弟报仇之名,夺回荆州名正言顺(和借庞统死之名夺取益州一个道理)后兄弟张飞被属下杀害,刘备将恩怨归结东吴,心理上迫切想为兄弟报仇。

反观陆逊把最后一道防线设置在猇亭,懂点地理的都知道,如果突破猇亭,接下来就是一马平川,就可以直取荆州。猇亭到白帝城一带,都是沿长江的险峻地势,作战需要水陆并行,再加上当时这些山区的地方势力,东吴并不能真正掌控,所以之前设置的防线都是佯装防守,一是为了诱敌深入,拉长刘备的战线,也为了缩短自己的战线,减少自己的压力;二是为了养敌成骄兵,骄兵必败;三是为猇亭的防御做充足的准备。

然后我们分析一下:东吴这边后方是一马平川的补给线,刘备的是险峻的山路水路。从地势上,拖的越久对刘备越不利,当时又是七月盛夏,刘备是出征方,驻扎山林,炎热不说,蚊虫叮咬都够受的,所以刘备当时的心理状况,应该也非常的迫切,反观东吴,守住猇亭就行了,补给什么的都不愁,反正荆州在手,可高枕无忧。所以在这种条件下双方对峙,毕然是刘备一方容易犯错。

终上所述,除非用兵出奇,然而这场战役是刘备挂帅,纵观他一生,都是打硬仗,不用兵不厌诈的谋略,所以结局已经注定。

题目问的是诸葛亮领兵,结局会如何?同样的背景情况,如果是诸葛,以诸葛谨小慎微的性格,不会有那么迫切的心理活动,所以以当时险峻地势,派出奇兵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就算用计派出了,但成功的可能性不会太大。长此以往下来,就会一直僵持,直到己方承受不起,然后退兵,以求日后再战。至少不会有那么大的损失。

最后关于那一段的线路,现在有从宜昌到重庆的长江游轮,有时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近距离的感受一下最险峻,风景最美,最壮观的一段长江风貌。



懂事儿长


如果把刘备替换成诸葛亮伐吴,结局会出现什么变化,我个人认为有两种结论:

战争胜利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不是说某人军事才能高就一定能取胜,即使攻城人的军事才能高于守城人的军事才能,那么攻城者也不一定能攻破守城者,因为攻城不是讲究战术,而是实打实的硬拼,这个攻城的损失,远比陆地上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还要严重。守城者即使军事才能不是很高,如果带领的军队能够达到死守境界,加上城池坚固,攻城者兵力多,也很难做到取胜,当初白起对廉颇,军队也远超过廉颇,也不敢强行攻城,这样的战争,即使打赢了,自己也会损失的很严重。

如果诸葛亮伐吴,第一种结局是平局,诸葛亮千里伐吴,属于疲惫之师,而且此时吴国政权非常稳定,孙权又是明君,百姓安居乐业,此时根本不适合伐吴,诸葛亮此次伐吴,属于蜀军非常的强势,作为会用兵的陆逊,肯定也一样会采取防守战略,但是诸葛亮打仗跟刘备不一样,诸葛亮打仗从来不打无把握的仗,而且诸葛亮防守根本没有破绽给敌人出奇制胜,从诸葛亮用兵一生来看,还没有人能在诸葛亮手里占过便宜,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果不是马谡违抗诸葛亮部署,导致街亭战败,诸葛亮一生也没有败绩了,也会成为一代战胜。就连司马懿这种军事谋略家在诸葛亮面前都没有奇谋而言,还丝毫占据不到任何便宜。到陆逊这里也是一样,如果陆逊采取死守不战,诸葛亮不会强攻,很可能打消耗战,而蜀国消耗战根本抵不过吴国,用不了多久诸葛亮就会退兵,但是陆逊也不可能有机会击败诸葛亮,陆逊正面杠诸葛亮,能力还不够,三国也就曹真敢正面较量诸葛亮,司马懿正面杠诸葛亮,在卤城之战差点被全歼,张颌也战死了。而且诸葛亮也并不想伐吴,如果陆逊死守,诸葛亮必定会退兵,再次联盟东吴。

第二种结局是陆逊战败,夷陵之战双方投入兵力都在五到六万左右,如果陆逊不采取守势,那么陆逊也就会失去地利优势,陆逊正面较量,是很难抵抗诸葛亮,如果陆逊不跟司马懿一样采取守势,忍受不了诸葛亮的侮辱,主动出击,那么陆逊结局也是跟司马懿会被诸葛亮击败,然后撤退守下一座城池。即使陆逊这支五万的军队被全歼,东吴还能抽出十万大军来抵抗诸葛亮下一次进攻,诸葛亮即使击败陆逊,最多也就是把荆州夺回来,蜀国还没灭掉东吴的实力,这是因为天时时机不对,东吴还没有到灭国的地步,东吴实力还非常雄厚。

陆逊与诸葛亮同时中国儒将代表人物,也是三国有名的军事家,都是用兵高手,当这两人相遇,必定有一方守一方攻,这是两个高手之间的较量,处于弱势一方都会明白,自己打不过敌人,只能采取防守,寻找战机击败敌人。如果没有机会,就一直防守,玩消耗战,等敌人退兵。


汐水柔情


蜀国伐吴之战大败的原因并非是刘备统兵导致的,而是有诸多因素混杂其中,

致使这场复仇之战注定会输,即使有卧龙美称的诸葛孔明,来代替刘备领导这场战役,蜀国伐吴之战也一定会输。

以下将会通过详细的分析来证明笔者的观点。

伐吴之战的起因

公元二零八年,曹操挥师南下。

长坂坡一战后,曹操进军江陵。刘备孙权深感危机,故组成孙刘联军共敌曹操。

同年十二月,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大败曹操,取得巨大的胜利,曹操元气大伤,三分天下之势已初露端倪。



话说刘备向孙权借去荆州后,派关羽镇守。刘备以荆州为跳板攻下益州.

刘备发达后,面善心黑的刘备玩起了过河拆桥手段,迟迟不肯归还荆州,孙刘两家渐生异心。

不久,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又一次感受到了长坂坡上的恐惧,刘备先是派关羽攻襄阳,后又厚着脸皮向孙权求和,孙刘两家签订了湘水协议,将荆州一分为二,两家平分。

此时孙权已经看清了刘备的本来面目,从此孙刘两家的关系逐渐走向恶劣。

刘备倾国力战胜曹操拿下汉中后,孙权趁刘备自顾不暇时撕毁盟约,吴国大将吕蒙袭击荆州,攻杀关羽,一战吹一生。 关羽死后刘备称帝,此时孙刘两家的利益纠纷升级成了深仇大恨。



诸葛亮不参战的原因

刘备隐忍了两年之后,备战完毕,终于挥师伐吴,老谋深算的孙权派出诸葛瑾

(诸葛亮的兄长)对蜀进行交涉。

诸葛亮虽不赞同刘备伐吴,但深知无法阻止,加上与诸葛瑾的亲属关系使诸葛亮此时的处境十分尴尬。诸葛亮为避嫌而远退成都。

刘备伐吴之时,急其需要一个德高望重、忠心耿耿,有能力处理国事的人来管理后方,而诸葛亮正是刘备眼中的不二人选。



刘备战败的原因

刘备通过两年的修养声息,手中兵力不少于18万人,可刘备为了后方的安定(怕曹丕突袭与震慑内部)只动用了不到8万人马(三国演义中的70万大军是虚构的益州人口不过百万),而与刘备交手的吴国大将陆逊掌兵5万。


从兵力上来看,刘备占上峰,但是两军交战胜利的关键不在于兵力多寡,而在于天时地利人和与谋略方面的运用。

首先,吴蜀两国的国界线分布在长江三峡流域,这一带的地形复杂、地势狭窄对于吴蜀两方来说,这种地形都不利于作战。

吴国统帅陆逊深知蜀军为报仇关羽之仇而杀气腾腾,如若直接与蜀军展开决战只会两败俱伤,到头来只会使曹操渔翁得力。

因此,陆逊采用了且战且退、避其锋芒的手段来迷惑刘备,随着陆逊的不断示弱,刘备一路打进吴国境内,而陆逊则一路战略性撤退至夷陵,并在夷陵地区安营扎寨闭门不战,由于陆逊部队扼守险要关卡使得刘备屡次进攻不下,面对陆逊的避战,刘备只能在夷陵山线布置下几十个营寨等待作战时机。


吴蜀两军在夷陵僵持了6个月,正直酷暑的江南酷热难当,刘备军队由于酷热而失去了斗志,刘备无奈之下只好将军营移到凉爽的山林中屯兵备战,

刘备此招正好中了陆逊设的圈套,陆逊借江南酷热与山林易燃的天时地利之势,夜袭蜀军军营,顺南风放起大火,火势顺风蔓延,蜀军主力被一把大火烧的溃不成军!刘备率军西退,吴军乘胜追击一路猛杀,一举击溃刘备布置在夷陵山线上的数万主力,直接锁定胜局。

刘备输在了江南酷暑—天时、夷陵群山-地理、军队涣散-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在蜀军这一方,就算是换成诸葛亮统军伐吴也不会胜利。

这也是诸葛亮不同意刘备伐吴的原因。


白话历史君


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的看待。1.诸葛亮能指挥这场战役的可能性不大。2.诸葛亮指挥应该情况会好许多。

诸葛亮指挥的可能性不大

1.刘备在成就霸业的过程中,指挥的战役众多。攻打黄巾贼,斩杀蔡阳,火烧新野等战役都是刘备亲自指挥的。即使后期有了庞统,法正等谋士,刘备也基本上都是亲自带兵,会亲自指挥,众谋士都只是出谋划策,真正做决定的还是刘备本人罢了。

2.刘备自始自终都看重的是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刘备在世时,基本上都是刘备在前线作战,诸葛亮在后方负责后勤工作。而且如果诸葛亮派到了前线,后方将无优秀之人作后勤。所以,刘备不会让诸葛亮指挥。

3.伐吴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不一致,诸葛亮始终认为,应该联吴抗曹,伐吴不是明智之举,诸葛亮劝谏刘备不要伐吴。

4.这次伐吴,算得上是倾巢出动,皇帝刚登基,刘备怎会放心把家业交给别人的,肯定要自己亲自出马。

那如果真的交给诸葛亮指挥会怎么样呢?(虽说这种假设不成立)

诸葛亮为人谨慎小心,又熟读兵法,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都很得其要领。伐魏时,即使兵少缺将少粮也能全身而退,有时还能撤退之时,斩将立威(王双,张郃)。而且以诸葛亮的特点和用兵之道,定不会犯刘备的错误(七百里连营)。

在刘备开始伐吴之时,孙权就曾派人求和。所以如果诸葛亮带兵伐吴。应该会见好就收。

在战争的前期诸葛亮势如破竹,迅速占据了江东的一些领土,并进行一些很好的安顿。但在战争的后期,孙权启用陆逊,陆逊严阵以待,双方开始打起了消耗战。

诸葛亮(客场)VS陆逊(主场)

陆逊占据地理优势和主场优势,后勤压力小,诸葛亮这边客场作战,后勤压力较大,没有地理优势。不过诸葛亮应该会凭借自身的实力尽可能的减小双方的差距,但陆逊也绝非吃素的。

应该说双方会有小范围内的功伐,互有胜负,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作战和伤亡。双方的将士都疲惫不堪,但又都要防范曹魏的进攻。

或许在某个时刻,孙权一方面会派人求和,愿意让出荆州部分领土,以希望双方继续联合。而也会暗通曹魏(虽说是暗通,但也会想办法让诸葛亮知道,你再不和我谈和,我就和曹魏一块灭了你)。诸葛亮也是聪明之人,加之为人谨慎小心。所以见好就收,得了一定的领土后就缓缓撤退。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观点,欢迎补充与说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