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從晉文公疑被接班的兒子活埋,看皇權的邏輯:超越血緣的嗜血人性

動物尚且為了獲取對交配的支配權而每每爆發殊死的爭鬥,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自然更會為獲取更多支配權展開更高程度的競爭,無論是所謂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

周禮記載的上古文明之邦,也許只是文人墨客意淫出來的成人童話。彼此沒有血緣關係的堯舜禹,真有這麼無私開化,真有這麼至高境界,能做出有違人性的事嗎?

如果不是曹丕從漢獻帝手中接過禪讓過來的帝位後說露了嘴,堯、舜、禹之間的傳承佳話可能到今天還在被繼續膜拜。當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從魏主曹奐手中接過禪位詔書的時候,他腦袋裡也一定會浮現出曹丕和漢獻帝當年的舊事。

從晉文公疑被接班的兒子活埋,看皇權的邏輯:超越血緣的嗜血人性

漢獻帝

甚至可以這麼說,當禹把權力的接力棒直接霸氣地遞給兒子夏啟的那一刻,中國事實上以“家天下”為表徵的封建社會就形成了。自此不論是商湯代夏,還是姬周代商,還是春秋戰國的諸侯公伯,權力都是家族體系內傳承流轉,除非出現像韓、趙、燕三家分晉或者田氏代齊這樣的變故。

先不說家族內旁系末枝成員對最高權力的覬覦,就是父子之間也會因為爭權生出嚴重背離人倫的事來。越是一代英主,越是牛逼閃閃的人物,交班過程越是問題重重:春秋五霸中的兩位霸中之霸,齊桓公和晉文公,以及讓趙國崛起的改革家趙武靈王的個人遭遇,不幸充當了其中辯無可辯的重要論據。

齊桓公系姜子牙後人,名小白,為春秋五霸的第一個霸主。管仲死後,重用易牙、豎刁。這豎刁吧,人如其名,豎子刁民,易牙也好不到哪去。後來小白患病臥床,這倆貨乾脆關門,差點放狗,等於軟禁齊桓公發動了政變,想立公子無虧繼位。

桓公六個兒子無一嫡出,曾經想立公子昭卻沒有最終落定。桓公餓死數天後身上都長蛆了,六個熊孩子全都不管不顧,“束甲相攻”打的不可開交,直到老大公子無虧取得勝利,才將老爹安葬。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康熙皇帝痛罵兒子們將來會“束甲相攻”,引用的就是這段典故。

從晉文公疑被接班的兒子活埋,看皇權的邏輯:超越血緣的嗜血人性

晉文公雕像

與齊桓公被餓死的確鑿無疑相比,晉文公之死還是一段公案,真相難斷。《左傳》原文摘錄如下:冬,卒。庚辰,將殯於。出絳,柩有聲如牛。就是說,出殯時棺材裡有牛叫的聲音發出。太細思恐極了,如果左傳記載為真,有足夠的理由懷疑重耳先生是被裝進棺柩裡活埋的。最大的嫌疑人及受益人是誰呢?繼位的兒子晉襄公——公子驩。

通過 “胡服騎射”改革讓趙國走向強大的趙武靈王,晚年遭遇更是鬧心:與秦始皇一樣,他在沙丘行宮中被政變。隨後與齊桓公一樣,活活餓死。怪就怪他自己作死,放著好好的趙王不當了,非傳位給史稱趙惠文王的公子何,自稱“主父”,以方便兒子掌政、老子掌軍。

趙武靈王十分喜愛性格、體形、容貌都與自己相像的公子章,就向惠文王討要代郡以封公子章為王,遭到拒絕,激起了他重新拿回實權的雄心。於是以勘察墓地為藉口,帶倆兒子隨行,住進沙丘行宮。還沒等武靈王動手,公子何安排殺了公子章,並將老爹圍困在宮室內。三個月斷水斷糧,連老鼠、飛鳥都吃盡了,英雄一生的趙武靈王在飢餓中死去。

從晉文公疑被接班的兒子活埋,看皇權的邏輯:超越血緣的嗜血人性

胡服騎射

自戰國結束,中國歷史進入了所謂帝國時代。放眼中國所有封建王朝,在位時間最為漫長的皇帝康熙,也沒有超過六十年。即使是六十年,在人類史範疇內也短暫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發生在皇家內部,圍繞權力交接的這點事,與浩瀚的宇宙和星空相比,更是算不得什麼,頂多是螞蟻和沙礫罷了。只是,站在上帝視角回看歷史悲劇的我們這些旁觀者,除了心生悲涼,壓根無力吐槽這些圍繞帝王交班和接班而生的道德淪喪和人倫泯滅,也沒資格站在身同感受的立場去審判這些已經瘋狂迷失的“當局者”,僅此而已。

概而言之,權力是充滿魔幻的洪荒之力,也許會吞噬一切人性中的美好,無限放大人性中的暗黑。在最高權力面前,別有用心的當事人都會自動切入“動物模式”,聞見血腥會更加興奮的去提防,去猜忌,去守護,去攻擊,去爭鬥,甚至去殘殺。

在最高權力面前,有希望觸摸到的人似乎都走進了血緣關係的盲區,親情信號再也無法傳遞溝通,人人都成了一座孤島。充滿智慧的人類為保持社會的和諧發明了權力,自身往往又被其傷的屍骨無存,這也可能是最大的悲哀之一。

從晉文公疑被接班的兒子活埋,看皇權的邏輯:超越血緣的嗜血人性

玄武門

當然,我們也不必像魯迅先生那樣,“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中國人”,對整個中國歷史上的皇權傳承、權力傳承都“橫眉冷對”,其中能順利完成交接的也不在少數。

為什麼不順利的反而更引人關注?只因美好的東西通常都以最平常的面目出現,波瀾不驚。只因醜陋的個例最能引發我們的思考,給我們驚醒,舉一反三。


想了解更多讓人拍案驚奇的封建王朝故事,探索更多的複雜人性,你可以看看 《中國曆朝通俗演義》。相信你一旦讀起來就不願再放手,太過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