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从晋文公疑被接班的儿子活埋,看皇权的逻辑:超越血缘的嗜血人性

动物尚且为了获取对交配的支配权而每每爆发殊死的争斗,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自然更会为获取更多支配权展开更高程度的竞争,无论是所谓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

周礼记载的上古文明之邦,也许只是文人墨客意淫出来的成人童话。彼此没有血缘关系的尧舜禹,真有这么无私开化,真有这么至高境界,能做出有违人性的事吗?

如果不是曹丕从汉献帝手中接过禅让过来的帝位后说露了嘴,尧、舜、禹之间的传承佳话可能到今天还在被继续膜拜。当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从魏主曹奂手中接过禅位诏书的时候,他脑袋里也一定会浮现出曹丕和汉献帝当年的旧事。

从晋文公疑被接班的儿子活埋,看皇权的逻辑:超越血缘的嗜血人性

汉献帝

甚至可以这么说,当禹把权力的接力棒直接霸气地递给儿子夏启的那一刻,中国事实上以“家天下”为表征的封建社会就形成了。自此不论是商汤代夏,还是姬周代商,还是春秋战国的诸侯公伯,权力都是家族体系内传承流转,除非出现像韩、赵、燕三家分晋或者田氏代齐这样的变故。

先不说家族内旁系末枝成员对最高权力的觊觎,就是父子之间也会因为争权生出严重背离人伦的事来。越是一代英主,越是牛逼闪闪的人物,交班过程越是问题重重:春秋五霸中的两位霸中之霸,齐桓公和晋文公,以及让赵国崛起的改革家赵武灵王的个人遭遇,不幸充当了其中辩无可辩的重要论据。

齐桓公系姜子牙后人,名小白,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管仲死后,重用易牙、竖刁。这竖刁吧,人如其名,竖子刁民,易牙也好不到哪去。后来小白患病卧床,这俩货干脆关门,差点放狗,等于软禁齐桓公发动了政变,想立公子无亏继位。

桓公六个儿子无一嫡出,曾经想立公子昭却没有最终落定。桓公饿死数天后身上都长蛆了,六个熊孩子全都不管不顾,“束甲相攻”打的不可开交,直到老大公子无亏取得胜利,才将老爹安葬。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康熙皇帝痛骂儿子们将来会“束甲相攻”,引用的就是这段典故。

从晋文公疑被接班的儿子活埋,看皇权的逻辑:超越血缘的嗜血人性

晋文公雕像

与齐桓公被饿死的确凿无疑相比,晋文公之死还是一段公案,真相难断。《左传》原文摘录如下:冬,卒。庚辰,将殡于。出绛,柩有声如牛。就是说,出殡时棺材里有牛叫的声音发出。太细思恐极了,如果左传记载为真,有足够的理由怀疑重耳先生是被装进棺柩里活埋的。最大的嫌疑人及受益人是谁呢?继位的儿子晋襄公——公子驩。

通过 “胡服骑射”改革让赵国走向强大的赵武灵王,晚年遭遇更是闹心:与秦始皇一样,他在沙丘行宫中被政变。随后与齐桓公一样,活活饿死。怪就怪他自己作死,放着好好的赵王不当了,非传位给史称赵惠文王的公子何,自称“主父”,以方便儿子掌政、老子掌军。

赵武灵王十分喜爱性格、体形、容貌都与自己相像的公子章,就向惠文王讨要代郡以封公子章为王,遭到拒绝,激起了他重新拿回实权的雄心。于是以勘察墓地为借口,带俩儿子随行,住进沙丘行宫。还没等武灵王动手,公子何安排杀了公子章,并将老爹围困在宫室内。三个月断水断粮,连老鼠、飞鸟都吃尽了,英雄一生的赵武灵王在饥饿中死去。

从晋文公疑被接班的儿子活埋,看皇权的逻辑:超越血缘的嗜血人性

胡服骑射

自战国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了所谓帝国时代。放眼中国所有封建王朝,在位时间最为漫长的皇帝康熙,也没有超过六十年。即使是六十年,在人类史范畴内也短暂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发生在皇家内部,围绕权力交接的这点事,与浩瀚的宇宙和星空相比,更是算不得什么,顶多是蚂蚁和沙砾罢了。只是,站在上帝视角回看历史悲剧的我们这些旁观者,除了心生悲凉,压根无力吐槽这些围绕帝王交班和接班而生的道德沦丧和人伦泯灭,也没资格站在身同感受的立场去审判这些已经疯狂迷失的“当局者”,仅此而已。

概而言之,权力是充满魔幻的洪荒之力,也许会吞噬一切人性中的美好,无限放大人性中的暗黑。在最高权力面前,别有用心的当事人都会自动切入“动物模式”,闻见血腥会更加兴奋的去提防,去猜忌,去守护,去攻击,去争斗,甚至去残杀。

在最高权力面前,有希望触摸到的人似乎都走进了血缘关系的盲区,亲情信号再也无法传递沟通,人人都成了一座孤岛。充满智慧的人类为保持社会的和谐发明了权力,自身往往又被其伤的尸骨无存,这也可能是最大的悲哀之一。

从晋文公疑被接班的儿子活埋,看皇权的逻辑:超越血缘的嗜血人性

玄武门

当然,我们也不必像鲁迅先生那样,“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对整个中国历史上的皇权传承、权力传承都“横眉冷对”,其中能顺利完成交接的也不在少数。

为什么不顺利的反而更引人关注?只因美好的东西通常都以最平常的面目出现,波澜不惊。只因丑陋的个例最能引发我们的思考,给我们惊醒,举一反三。


想了解更多让人拍案惊奇的封建王朝故事,探索更多的复杂人性,你可以看看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相信你一旦读起来就不愿再放手,太过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