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退避三舍”,要報楚成王禮遇之恩嗎?真實戰術意圖是為此

公元前637年,公子重耳被老婆姜氏灌醉後,離開了溫柔鄉、富貴地,重新踏上了流浪的旅程,去尋找渺茫的回國機會。

重耳一行人,先後經過曹國、宋國、鄭國,最後來到了楚國。這一路走來,除了將死的宋襄公對他們禮遇有加以外,其他各國國君都對公子重耳極度輕視,曹國國君甚至還有意羞辱了公子重耳!


晉文公“退避三舍”,要報楚成王禮遇之恩嗎?真實戰術意圖是為此

這次風塵僕僕地趕來楚國,公子重耳是希望能得到楚成王的支持,能回到晉國。

不過,連重耳自己也沒想到,楚國國君給他準備了什麼樣的禮遇。

見到公子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大喜,竟然用王室接待諸侯的禮節來招待他:宴會上獻酒九次,庭院中擺滿了送給公子重耳的禮物,數以百計。

見到如此隆重的禮遇,在東周備受冷落的重耳大吃一驚,當場就想推辭。可狐偃卻上前勸說道:“這是上天的意志,您還是安然接受吧!一個逃亡在外的人,竟然要用國君的禮節來接待,如果不是上天有靈,誰會讓楚成王有這樣的想法呢?”

重耳這才接受了楚成王的禮遇。

宴會之後,正在興頭上的楚成王問了公子重耳一句:“您將來如果回到晉國當上了國君,會怎麼來報答我呢?”

見楚成王問起,重耳再拜稽首之後答道:“美女、寶玉、玉帛等等,國君原本就有;鳥羽、犛牛尾、象牙、犀牛革等等,楚國土地上都生產。那些流傳到晉國的事物,都是君王的剩餘,我還能用什麼來報答您呢?”

被重耳這麼恭維一番,楚成王很是舒服,可還是不甘心:“雖然是這樣,可我還是想聽聽您會怎樣報答我!”

這時重耳才鄭重地答道:“要是託您福能回到晉國,將來萬一晉、楚兩國交戰,在中原相遇,我願意避開您三舍之地!如果仍然得不到您的諒解,那我只好左手執鞭、弓,右挎箭袋,與國君您周旋一番!”

“一舍”,就是三十里地;“三舍”,就是九十里地。


晉文公“退避三舍”,要報楚成王禮遇之恩嗎?真實戰術意圖是為此

公子重耳大膽地說出先“退避三舍”、再與楚人正面較量,這驚呆了眾多楚人。楚將子玉聽了後,深感重耳太過猖狂,未來必將是楚國的重大威脅,一定要殺了他!

不過子玉的提議,卻被楚成王給當場否決了。


之後不久,重耳一行人就被秦穆公接往秦國,並送回晉國、當上了國君。

公元前633年,因為宋人投靠晉國,楚成王率領大軍前往圍攻宋國。宋人絲毫不敢耽誤,立刻向回國才五年的晉文公發出了求救信。


晉文公“退避三舍”,要報楚成王禮遇之恩嗎?真實戰術意圖是為此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正式率軍討伐曹、衛二國,展開這場“圍魏救趙”之戰。可楚人卻絲毫不為所動:雖然在晉人攻打衛、曹二國過程中,楚人象徵性地派出了一支救援之師,可圍攻宋國的主力部隊卻始終沒有撤離戰場。

在中軍主帥先軫一番精心運籌帷幄過後,晉國不但成功與秦、齊結盟,還激怒了楚軍令尹子玉,誘使他撤了宋國之圍、來尋找晉軍決戰!

面對氣勢洶洶迎面撲來的楚軍,晉軍上下都躍躍欲試,都想立即就與楚人大戰一場。可就在這時,主帥先軫卻下達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指令:撤退!晉軍將士們都期盼著一場熱血的大決戰,一聽說要撤退,紛紛表示反對:“晉國國君避戰楚國臣子,這是大恥!況且楚軍長期在外,已經是疲憊之師,為什麼還要撤退避戰?”

晉軍將士如此群情激昂,讓晉軍指揮層也始料未及。

為平息眾怒,晉文公心腹狐偃站了出來,向眾人解釋道:“出師的理由充分,軍隊士氣就旺盛;理由不充分,士氣就會低下。這哪在於一時的長短呢?當年如沒有楚國國君的恩惠,我們國君就不會有今天;現在退避三舍,就是報答他以前的恩惠。拋棄舊日恩惠而違背諾言,是我們理虧而楚人理直,這樣會招致敵人怨恨、增加敵人士氣,就不能說敵人是疲敝之師。如果我們撤退後楚人也迴歸楚國,那我們還有何求?如果楚人不退,那是我們國君撤退禮讓、敵人大臣無禮侵犯,這就是他們理虧了。”


晉文公“退避三舍”,要報楚成王禮遇之恩嗎?真實戰術意圖是為此

聽狐偃說撤退是為了履行當年“退避三舍”的承諾,晉軍將士頓時都無話可說,只得聽從命令,先行撤退了。

後來晉軍撤退到城濮,與楚軍進行了一場大決戰。最終,晉軍戰勝楚軍,晉文公成功地稱霸東周!


在提到城濮之戰時,後人往往稱頌晉文公的“退避三舍”,說這體現了他重信守諾的高貴品質,認為這才是他能成功稱霸天下的關鍵因素。

可晉文公的“退避三舍”,真是為了報答楚成王禮遇之恩、信守自己當年的承諾嗎?

晉國此次出軍後不久,原來的中軍主將郤縠就不幸去世。之後,在攻打衛國時立下戰功的先軫被越級提拔成主將,是整個城濮之戰的事實指揮者。


晉文公“退避三舍”,要報楚成王禮遇之恩嗎?真實戰術意圖是為此

從先軫一生所經歷過的戰役來看,勝利才是他的最高目標,政治影響都在其次。以他的作戰風格而言,絕不會為了虛幻信用而犧牲了戰爭的勝利。晉文公去世之後,秦人借道函谷,前往攻打鄭國。作為晉國正卿,先軫當即決心要伏擊秦軍。當有人指出秦穆公對晉國恩重如山時,先軫馬上就予以否定:“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晉文公當年流浪到楚國時,楚成王不過是禮節上更加隆重些,並沒有其他的特別幫助。況且楚成王之所以隆重接待重耳,是希望能從晉國的內亂中佔得便宜,有別有用心之嫌。比起楚成王,秦穆公對晉國的幫助要大得多。先軫連秦穆公恩惠都可不管不顧,對楚成王的禮遇之恩,又怎麼會如此重視、非要報答不可?

所以,在晉軍指揮層在下達“退避三舍”命令之時,肯定是別有深意。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中,曾提及晉軍之所以要先行撤退,是為了拉長楚軍供給線。可城濮之戰從開始到結束,不過持續了兩三天,並非長期的消耗戰。拉長楚軍糧草供給線,不會對戰爭的勝負造成決定性影響,這並非晉軍“退避三舍”的主因。


晉文公“退避三舍”,要報楚成王禮遇之恩嗎?真實戰術意圖是為此

要想更清楚地探討晉軍“退避三舍”的內在原因,就必須要從城濮之戰的進程中去查找。


城濮之戰是一次戰略大決戰,但參與戰略決戰的雙方,實力卻極為不對等。

晉國軍隊此次,總共出兵七百乘,依靠秦、齊、宋三國軍隊的幫襯,才能勉強地與強大楚軍平等相抗衡。


晉文公“退避三舍”,要報楚成王禮遇之恩嗎?真實戰術意圖是為此

為了確保勝利,晉軍不得已而採取了欺詐之術:其一,是讓下軍戰馬全部披上了虎皮,偽裝老虎群率先沖垮了陳、蔡之師;其二,晉國上軍先偽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冒進突擊,然後由中軍截斷橫擊,將其擊敗!

晉國軍隊之所以不敢光明正大地與楚軍正面對決,而要使用詐術,就是因為楚國軍隊實在太過強大。早在齊桓公稱霸時,在召陵楚軍就憑一己之力與諸侯聯軍周旋了數月之久,基本不落下風。為了戰勝如此強大的敵人,先軫不得不為此殫精竭慮。在戰爭中使詐,也就成了先軫確保勝利的一種必然選擇。

兩軍正面對壘時,在眾目睽睽之下使用詐術,就更需要找到一塊合適的戰場。如果戰場視野良好、毫無遮擋,像戰馬披虎皮、假裝撤退的詐術就很難騙過敵人。

楚軍子玉撤掉宋國之圍,前來找晉軍決戰之際,晉軍當時大多駐紮在曹國。一國都城附近,無論這個諸侯國再怎麼弱小,周邊環境都不會是荒蕪之地。都市的繁華地帶,怎麼會突然湧現出來那麼多猛虎?況且,都城附近環境大多視野開闊,偽裝逃跑的戰術也難以掩人耳目。

為確保詐術的成功實施,曹國絕不會是個理想的戰場。所以,指揮城濮之戰的主將先軫才特意把戰場選在了有莘之墟——有莘國的荒廢舊址。既然是荒廢之所,必然是人跡罕至、草木繁茂,易於遮擋敵人視線。在這塊戰場上,戰馬假裝老虎、軍隊設伏擊都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晉文公“退避三舍”,要報楚成王禮遇之恩嗎?真實戰術意圖是為此

因此,晉軍之所以要“退避三舍”,是要撤退到戰前預選的合適戰場,而不是為了履行晉文公當初的承諾。重信守諾、報答楚成王禮遇之恩,都不過是晉人掩飾真實戰術意圖的藉口。


城濮之戰是東周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場戰役,決定了東周新一代霸主的歸屬。然而正因如此,城濮之戰也被後人套上了太多的耀眼光環,使得後人對前人的作為也生出了不少曲解。像晉軍的“退避三舍”,就被後世人為地拔高了。


晉文公“退避三舍”,要報楚成王禮遇之恩嗎?真實戰術意圖是為此

真實的歷史,“退避三舍”是處於弱勢地位的晉軍為確保能成功實施詐術、順利撤到預定的合適戰場,不得已而推出的一種障眼法。如果當時晉軍所駐之地就適合實施詐術,晉軍也許就不需要“退避三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