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征善戰的秦國將軍,為何聽了牛販子的話,便放棄了作戰計劃?

春秋時代是各路諸侯群起角逐的時代,各國之間發生戰爭,就如家常便飯,強國攻打弱國更是屢見不鮮。雖然弱小的諸侯國,不得不在各個大國中間來回周旋,以求在夾縫中獲得一線生機,但是在不得不面對兵臨城下的威脅時,也不乏膽大機智的應對,這其中鄭國牛販子弦高智退秦軍,挽救鄭國於戰爭危難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

原本秦國派兵討伐鄭國的主帥,是勇冠三軍,能征善戰的大將孟明視,按道理說,以孟明視之勇猛,對兵法之諳熟,怎麼可能被一個牛販子嚇倒?這樣的事情,如果按照常規的邏輯去思考,簡直太可笑了,但是孟明視之所以做出退兵的決定,其中確實有著非比尋常的原因。

能征善戰的秦國將軍,為何聽了牛販子的話,便放棄了作戰計劃?

不得不說弦高雖然只是個賣牛的商人,但是處事確實冷靜而且果斷。當他在滑國正好碰到行軍途經於此,要去攻打鄭國的秦軍,弦高當機立斷,一邊派遣了心腹火速趕回鄭國報信,一邊不慌不忙,大義凜然地喬裝鄭國使臣,帶著十二頭牛,四張熟牛皮到秦軍去犒師。而且嘴巴還甜得很,說什麼:“我們國君聽說貴國的將士們就要造訪敝國,特地派我前來犒勞大家,雖然我們國家又窮又小,但是安排好各位的衣食住行還是有這個餘力的,我願意在將軍動身前,竭盡全力守護將軍和將士們的安全。”

能征善戰的秦國將軍,為何聽了牛販子的話,便放棄了作戰計劃?

這話說的,明明鄭國就是要被捱打的對象,明明對手的實力比自己強大得太多,可是到了弦高嘴裡,卻說得那麼輕描淡寫,彷彿要捱揍的不是鄭國,倒是秦國的大軍。這套緩兵之計還真的把大將軍孟明視給整暈了,原本秦國出兵鄭國的行動,是個軍事秘密,秦軍準備打鄭國一個出其不意,沒想到現在居然搞到鄭國國君親自派使臣過來勞軍的地步,看來這風聲走的還不是一星半點兒,這哪裡還是什麼軍事機密,說它是拿著大喇叭廣播的新聞摘要還差不多,既然鄭國已經有了防備,看來這仗是打不成了,還是收拾收拾準備打道回府吧。

能征善戰的秦國將軍,為何聽了牛販子的話,便放棄了作戰計劃?

可能有人會說,虧得這個孟明視還是大將軍,居然這麼好騙,智商還不如一個牛販子,難道他就一點都不懷疑弦高身份的真實性嗎?秦穆公真是看走了眼。您要是這麼想,恐怕還真是有點冤枉了這位孟明視,他會做出撤兵的決定是有理由的:

首先,在孟明視看來,既然弦高能夠淡定地來見他,就說明他對事情還是心裡有數的。既然他可以帶著隨從跑過來勞軍,有時間跟自己談天說地,那麼他一定也是可以騰出人手來,去給鄭國報信的。

能征善戰的秦國將軍,為何聽了牛販子的話,便放棄了作戰計劃?

先放下弦高的真實身份不說,反正他的出現,實際上就是在暗示孟明視,我們鄭國已經得到了秦軍伐鄭的軍事情報,我們鄭國是不會打無準備之戰的,你們秦軍雖然戰力比我們鄭國軍隊強大,但是你們經過長途跋涉,大軍消耗大,戰線長,人員疲憊,又沒有後續支援,而我們鄭國的軍隊可是以逸待勞,各種戰備物資充足,跟你們耗得起。

一旦你們秦軍喪失了出其不意的優勢,陷入持久戰的泥潭,看看到時候你們秦軍是否還有取勝的把握?孟明視能夠成為統領三軍的主帥,並非沒有頭腦,對於這樣的形勢轉換,他認識得還是相當清楚的。

能征善戰的秦國將軍,為何聽了牛販子的話,便放棄了作戰計劃?

其次,孟明視雖然是秦穆公親自任命的出征大將軍,但是他卻是秦國名相百里奚的兒子。百里奚對於秦穆公執意要發動的這場戰爭,是極力反對的。

因為秦國伐鄭不僅戰線長,軍隊疲乏,孤軍無援,而長途行軍,更是不可能不被對手鄭國察覺到跡象,提前做出戰略上的部署,更重要的是,秦軍行軍,必定會途經晉國,雖說當時表面上,秦晉還是相互修好,一致對外的聯盟關係,但實際上,秦晉之間在爭奪鄭國的問題上,有著很深的利益矛盾。

想當年晉文公出師,與秦國聯合伐鄭,就是因為秦國覺得鄭國離自己國土太遠,而晉國卻與鄭國接壤,即便佔領了鄭國,也會讓晉國得了便宜,白白為他人做了嫁衣,所以才中途撕毀合約,導致秦晉聯合伐鄭的失敗。

而此時,晉文公剛剛去世不久,秦國不但不按禮數弔唁,反而貿然出兵搶奪地盤,勢必也會激起晉國當年的舊怨,被晉國抓住機會,做出不利於秦國的行動來。

能征善戰的秦國將軍,為何聽了牛販子的話,便放棄了作戰計劃?

作為軍人,孟明視理所應當對秦穆公的命令言聽計從,但是作為兒子,他也不可能不受到父親對形勢分析的影響,況且現實中,又半路殺出來一個賣牛的弦高,與鄭國搞起了裡應外合的策略,來回一折騰,這仗看來是真的沒法打了,還不如調轉槍口,直接滅了身邊這個滑國,直接拿豐厚的戰利品,回去向秦穆公覆命,也算是不虛此行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