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牆頭草隨風倒,到處找大哥成搶手貨,秦國:別無選擇連橫齊國

戰國初期,魏國一家獨大,戰國中期,各諸侯國實力相對均衡,局勢變得更加複雜,沒有像魏國這樣的超級大國的壓迫力,各諸侯國都與參與群雄逐鹿的實力,都有爭奪霸主和爭奪統一的資格,也正因如此才導致戰國中期利益紛爭特別複雜。

燕國牆頭草隨風倒,到處找大哥成搶手貨,秦國:別無選擇連橫齊國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秦國商鞅變法越來越徹底,實力的天平再次開始了傾斜,針對這一現象,六國為了保證實力均衡的局面不被徹底地打破,而開始採取合縱的政策,合縱之後,六國的聯軍給了秦國巨大的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讓秦國的發展滯緩,讓秦國東進的腳步受到了阻攔。

秦國為了擺脫這種壓力,秦惠文王採用張儀提出的連橫政策來加以應對,自此連橫和合縱之間開始了較量;而較量的最關鍵因素在於齊國,齊國是秦國所要連橫的關鍵,正是因為齊國選擇了脫離合縱的陣營而加入連橫,導致了合縱的實力被削弱,甚至導致了最終滅國之戰時,齊國對其他國家的袖手旁觀。

戰國中期,齊國,燕國都不與秦國相鄰

齊國之所以會成為秦國的目標,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齊國與秦國沒有直接相連的土地,兩個國家之間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因此,齊國並不是合縱陣營的堅定一員,也就比較容易被策反。

燕國牆頭草隨風倒,到處找大哥成搶手貨,秦國:別無選擇連橫齊國

戰國中期,齊國並不是唯一不與秦國相鄰的國家,還有一個國家也是與秦國沒有直接相連的領土,這個國家就是燕國;燕國地處北部偏遠地區,它與秦國之間也沒有直接相連的土地,這也就意味著兩個國家之間也不存在直接利益衝突。

秦國為何選擇齊國作為連橫對象,而不選擇燕國呢?

那麼,秦國為什麼將齊國作為連橫的對象呢?為什麼,在邦交政策中主要交好齊國呢?為什麼,不將燕國也當作是連橫目標之一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以上幾個問題,看一看燕國和齊國差距在哪裡?秦國對待這兩個擁有同樣客觀條件的國家,卻採取不同態度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合縱策略的發起者和倡導者主要是燕國

首先,燕國是合縱的主要倡導者和發起者;戰國中期,各諸侯國主要的邦交策略是合縱,想必大家都是清楚的,但關於合縱之前的一些歷史,大家可能不是很清楚,其實在合縱沒有達成之前,蘇秦首先選擇遊說的是趙國。

燕國牆頭草隨風倒,到處找大哥成搶手貨,秦國:別無選擇連橫齊國

可是趙國本身是一個比較崇尚武力的國家,對於這樣的邦交斡旋體系和行政的發展系統並不是十分的敏感,所以,趙王便拒絕了蘇秦的提議,蘇秦無奈的離開了趙國,但這一次的挫敗並沒有讓蘇秦放棄他的想法,反而是輾轉來到了燕國。

  • 蘇秦遊說燕國,燕國倡導建立合縱體系

燕國國君在瞭解蘇秦的合縱策略之後,對此產生了深入的思考,並且最終以燕國的名義派遣蘇秦去遊說其他的五個國家,最終在燕國的倡導之下合縱的體系正式成立,山東六國結成了同盟共同對抗來自西方的強大秦國。

所以說,其實燕國是合縱的主要發起者,雖然在後來的合縱過程當中,燕國因為國家實力原因並沒有成為合縱長,但如果不是燕國最先對於合縱的支持,合縱可能不能夠出現在戰國時代的歷史舞臺上。

燕國牆頭草隨風倒,到處找大哥成搶手貨,秦國:別無選擇連橫齊國

因此,燕國並不是秦國所選擇當中最好的目標,畢竟是燕國肯定了合縱的策略,而且拉攏了其它的五個國家加入合縱,對於這樣的一個國家來講,它對於合縱一定是非常相信和堅定的,這就意味著拉攏燕國的難度相對來講比較大,並不適合秦國在處在巨大的外部壓力之下的時候進行考慮。

戰國中期,燕國貧弱,採取依附大國而生策略

其次,因為燕國在戰國中期,所採取的依附政策所導致的。燕國本身的國家實力比較弱小,它雖然是西周的開國諸侯,但因為它太過於在意西周流傳下來的政治制度,導致了這個國家的發展比較緩慢,在其他的國家都在積極努力的進行變法時,這個國家依舊守著祖先流傳下來的王道政策固步自封。

燕國牆頭草隨風倒,到處找大哥成搶手貨,秦國:別無選擇連橫齊國

燕國在發展節奏很快的戰國時代裡,其實承受著巨大的外部壓力,本身戰國時代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想要提升自身的實力,除了加強內部的發展循環之外,還要通過戰爭這個渠道,因此,弱小的國家可以稱得上是在夾縫當中求生存,燕國作為一個弱國自然也不例外。

  • 燕國固守王道政治,固步自封,實力發展緩慢

像韓國這樣弱國,它因為成立的時間比較短,沒有在思想上的一些束縛,它還可以通過變法來改善國內的環境,可是燕國在思想上的禁錮太過於沉重,變法不是它首先所想到的方式,因此,為了保全自己國家的宗廟社稷燕國採用的是一種依附政策。

也就是說,依附於其它比較強勢的國家來保全自身,與強大的國家結成同盟關係,通過這一行為鞏固強國的國家地位,增強強國應戰不確定因素的能力,同時也在強國的庇護之下有一席之地,比如說戰國初期的燕國生存。

燕國牆頭草隨風倒,到處找大哥成搶手貨,秦國:別無選擇連橫齊國

  • 燕國與鄰國趙國,齊國關係緊張,迫使其首先以魏國為靠山

戰國初期的時候,韓趙魏三家陡然崛起,魏國因為進行李悝變法、吳起變法而率先強大起來,趙國因為本身尚武的民風,通過胡服騎射改革而發展起了軍事實力,作為燕國的鄰國,趙國對燕國可以說是虎視眈眈的,燕國本身與它的另一個鄰國齊國的關係就不好,再加上一個發展比它強的趙國自然是舉步難行的。

燕國對於與它相鄰的中山國覬覦已久,可是在趙國成立之後,趙國就成了燕國的競爭對象,但因為國家實力的原因,燕國拿趙國一點辦法都沒有,甚至國家的生存都面臨著風險,所以,燕國必須尋找靠山,便選擇了依靠魏國來進行生存。

有了魏國給燕國撐腰,趙國不敢再對燕國有過分的行為,雖然說燕國並沒有在魏國的支持之下成功的吞併中山國,但它至少威懾了趙國,取得了一個比較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燕國牆頭草隨風倒,到處找大哥成搶手貨,秦國:別無選擇連橫齊國

  • 魏國被拉下霸主神壇後,燕國將依附政策發揮到極致

自此之後,燕國在這一條道路上走得越來越遠,到處找大哥,到處找靠山,後來魏國和齊國之間爆發了戰爭,因為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的勝利,將魏國從超級大國的地位上拉了下來,各個國家之間的發展實力突然變得相對均衡。

這時,哪一個國家擁有著比較靠譜的盟友,那麼哪一個國家可能就能夠佔據主導的地位。這樣的歷史環境對於燕國來講是十分有利的,燕國可以將它的依附政策發揮到極致;畢竟燕國也是一個老牌的諸侯國,也是戰國七雄之一。

燕國不是秦國最佳結盟和連橫對象,還有基於以下幾種考量

當時蘇代曾經說過,燕國向西依附於秦國則秦國強,向南依附於楚魏則楚魏強,向東依附於齊國的齊國強,這就很好的解釋了燕國在戰國中期的地位。而基於這一問題,燕國就不是秦國最好的結盟對象。

燕國牆頭草隨風倒,到處找大哥成搶手貨,秦國:別無選擇連橫齊國

  • 燕國是合縱策略的搶手貨

其一,合縱可以將燕國的依附政策發揮到極致,燕國本身就是靠著依附於其他國家來進行生存的,它的這種對於依附關係的倚重和變更,是體現它國家價值的重中之重,在那個時段,各個國家的發展實力差不多,沒有一個國家敢對另一個國家貿然​的發動戰爭,所以燕國在那個時候是比較搶手的,畢竟它可以左右實力天平的傾斜方向。

而合縱本身就是讓幾個國家互為依靠,讓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的聯盟,變成一個國家與另外五個國家的聯盟,這對於燕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喜事,它本身靠著依附一個強國來進行生存,靠著在強國之間的循環往復來展示自己的價值,或者維護自己的價值。

燕國牆頭草隨風倒,到處找大哥成搶手貨,秦國:別無選擇連橫齊國

  • 合縱還是連橫,燕國與秦國都有各自的考量

而合縱一旦成立,燕國就能夠把依靠一個國家的形式變成依靠五個國家了,這對於燕國的國家發展自然是有價值的,而且當時的秦國並不是具有壓倒性優勢的國家,依附於五個國家的聯盟更加具有好處,還是依附於秦國這一個國家更加具有好處,燕國自然是有著自己的考量的。

而這個問題熟是熟非,自然也不需要再具體的分析;所以,對於燕國來講,它選擇依附於秦國的可能性很少,而秦國對於這一問題同樣有著自己的考量,所以秦國並不是一個合適的對象。

燕國是牆頭草,與其聯盟不確定因素比齊國多

其二,與燕國聯盟比與齊國聯盟,要有更多的不確定因素;我們上述也說過,燕國是靠著不斷變更自己的盟友來進行生存和發展,這就說明燕國與每個國家的聯盟都是不牢靠的,但當時的秦國卻需要一個穩定的盟友來破除合縱。

燕國牆頭草隨風倒,到處找大哥成搶手貨,秦國:別無選擇連橫齊國

可以說,連橫政策是它解決當時外部壓力的唯一辦法,所以,秦國並不允許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存在,因為如果一旦連橫出現破裂,或者出現失誤而導致失敗,那麼秦國的生存和發展就會受到阻礙,簡單粗暴點來講,就是燕國其實是一顆牆頭草,風哪邊吹它就往哪邊倒,對於這樣的國家,絕對不是穩定同盟關係的最好選擇。

齊國比燕國更加強大

其三,在於國家實力的比較上;雖然燕國與齊國都與秦國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但齊國的實力卻比燕國要更加強大,這也決定著齊國在合縱當中的影響力要比燕國更加強大,而秦國之所以採取連橫的政策,目的就是為了從合縱的內部進行瓦解和擊垮,自然是要選擇分離更大的勢力。

燕國牆頭草隨風倒,到處找大哥成搶手貨,秦國:別無選擇連橫齊國

  • 燕國實力弱小,地理位置也存在劣勢,對連橫意義不大

簡單點來講,就是燕國到底在不在合縱的陣營對於合縱的影響並不大,雖然燕國是合縱的最先倡導者,但燕國的國家實力發展太過於弱小,就算是山東六國要組成聯軍發動戰爭,燕國也並不能夠提供太多的軍事支持。

燕國所處的位置也比較尷尬,在地理方面不具有著戰略優勢,農業的經濟發展受到的阻礙也比較大,在糧草的支撐方面也比不過其它的國家,所以燕國在合縱內部其實不能夠產生太大的影響力,它在與不在對合縱的影響並不深遠,這是秦國不願意看到的。

  • 齊國經濟實力強盛,具有地理位置優勢,是連橫最好對象

而齊國則就不一樣了,齊國是一個老牌強國,而且又經歷過吏治變法,國家的實力發展意識都很強。再者,齊國又具有天然的地理優勢,位居東海之濱的它,在經濟發展方面比其它的國家更加得天獨厚。

燕國牆頭草隨風倒,到處找大哥成搶手貨,秦國:別無選擇連橫齊國

在戰國時代,齊國一直都是在經濟方面領先的諸侯國,因此,齊國對於合縱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合縱的真實實力,所以,如果能夠將齊國從合縱當中分離出去,那麼合縱受到的影響就是真正的傷筋動骨了。

反觀燕國,燕國的脫離雖然對合縱也有影響,但這種影響也只是不痛不癢,如此,秦國又何必耗費巨大家的財力、物力,針對燕國進行邦交斡旋呢?畢竟就算是燕國真的加入了秦國的陣營,那麼也不能夠給秦國帶來很大的好處,它的價值遠遠小於齊國,所以出於這方面的考量,秦國也不會選擇燕國。

燕國牆頭草隨風倒,到處找大哥成搶手貨,秦國:別無選擇連橫齊國

結尾

戰國時代的利益紛爭是非常複雜的,在此其中不僅有著地理位置,地形地勢,地緣政治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也有著很多主觀條件的制約,對於一個諸侯國來講,如果想要體現自身的價值,想要在中原地區有著一定的話語權和一席之地,那麼它就必須要擁有著強大的國家實力才可以,不然連組成同盟關係都有著很大的阻礙。

就比如我們上述分析的問題一樣,單純就連橫來講,燕國與齊國的客觀條件,其實沒有太大的差距,兩個國家都與秦國不是鄰國,都與秦國不存在直接的利害關係,但就主觀條件來講,齊國卻比燕國好太多。

燕國牆頭草隨風倒,到處找大哥成搶手貨,秦國:別無選擇連橫齊國

齊國既擁有著強大的影響力,也擁有著強盛的國家實力,它能夠帶給其它五個國家更大的威懾力,能夠更好地打擊到合縱的勢力,也就更能夠發揮連橫的威力,所以燕國其實是吃了自身發展的虧。

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國家關係也是如此,國與國之間其實不存在著朋友這種關係,同時也不存在著敵人這種關係,造就兩個國家態度的其實是利益,誰能夠在利當中佔據著優勢,佔據著主動,誰就能夠成為一段關係的主導者。

所以說,要想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就要有著絕對的實力;就如同燕國一樣,它沒有強盛的實力,就只能夠依靠依附政策來進行夾縫中生存,依附於其它國家的生存形式是被動的,也是無奈的,既然要其他國家為自身的生存提供基礎,那麼就必須要在別人的眼皮子底下辦事,所謂,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就是這個道理。

燕國牆頭草隨風倒,到處找大哥成搶手貨,秦國:別無選擇連橫齊國

所以,無論歷史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無論時代發展的潮流是怎樣的,國家都要以絕對的綜合國力作為首要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文明的傳承不斷,才能保證民族的地位得以提升。

這真是:

燕國實力弱小,地理政治劣勢,牆頭草隨風倒,依附強國夾縫生存,到處找大哥成為搶手貨,將依附政策發揮的淋漓盡致,秦國被迫只能選擇連橫齊國,而放棄同樣不是鄰國的燕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