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末孟達為何敗亡?"牆頭草"行為失去信任,胳膊肘總是要往裡拐

蜀末孟達為何敗亡?

在東漢末年的戰亂中,群雄崛起,割據地方,以圖霸業。這段戰火燃燒的歲月,史稱“三國”。因為群雄混戰之後,只有三個較大的軍事勢力有著較為可靠的根基。也正是因為戰火的考驗,這段時期出了不少名震海外的歷史英雄。

明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以小說的形式展現了三國時期的英雄形象與漢朝正統。再加上羅貫中的文筆,使其登上了“中國四大名著”的文學之堂。由此,三國時期的英雄歷史故事,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一、“小人”形象的歷史價值

1、正面英雄與小人形象

在那個英雄群起的歷史時期,不僅有忠肝義膽的熱血英雄,還有奸詐狡猾的冷血梟雄,亦有被人唾棄的反覆小人。當透過文學的色彩,直面三國時期的歷史,就會發現其中還有更加深刻的人物形象。

正面英雄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可是更直觀的,大多是文學形象。在歷史史料的講述中,許多英雄形象並非如文學形象一樣完美,但是直接揭示其華麗的外表,反而會導致世人的反感。如此,同時期所描述的“小人”形象,便具有了揭示歷史真相的史料價值

2、蜀國的地理位置

在蜀國初建之後,其目標便是“聯吳抗魏”,奪回中原。可是想要從蜀國地區進攻魏國,其主要道路便是漢中和荊州兩個方向。可是荊州地界與吳國接壤,而且大部分地區並非蜀國所有。想要北伐魏國,漢中無疑成為重要的出軍通道。

3、孟達的歷史背景

而割據此地的,正是被史家稱為“反覆小人”的孟達。因為孟達在劉備入蜀之後,從劉璋帳下投靠到劉備帳下,在劉備帳下得不到重用,又轉投魏國。最後被諸葛亮設計,再次轉入蜀國陣營。如此頻繁的轉換陣營,確實難以獲得積極的評價。

蜀末孟達為何敗亡?

由此,《三國志》中並沒有為孟達立傳,即使孟達的能力亦不容小覷。

那麼為何能力不錯的孟達會被世人所忽視,其中又有怎樣歷史的背景。在發掘史料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孟達的反覆在一定程度上,並非其主觀意願,而是形勢所迫。因為在其背後,是蜀國兩大勢力集團的暗流與政權。

二、孟達第一次為何歸屬蜀國

1、蜀國勢力的預測

劉備本是漢室宗親,可是其祖上已經敗落。或許是時來運轉,東漢末年漢朝朝廷凋敝,劉備勵志興復漢室,由此受到了諸多英雄的認可。可是在謀略之上,劉備由於才疏學淺,並沒有可靠的興復謀略。

好在劉備善於問賢,並對賢士非常看重和優待。三顧茅廬,更成為了歷史美談,亦表達了劉備對賢士的重視。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諸葛亮便是被劉備所感動,

決定輔佐劉備,興復漢室。

在對天下形勢進行分析後,諸葛亮便推薦劉備入蜀以圖王霸之業,並聯合吳國,共同獲得中原之地。最後的歷史發展,也證明了諸葛亮謀略的高超與深遠。也正是如此,諸葛亮被冠以“智者”、“臥龍”的稱號。

2、劉璋選擇劉備

在劉備準備入蜀之前,剛剛完成“赤壁之戰”的收尾。而魏王曹操的元氣也剛剛恢復,打算進攻蜀地。而蜀地本屬東洲轄域,當時由劉璋管理。可是劉璋昏庸無能,無力面對曹操勢力大軍的來襲。

為了保證蜀國土地不丟,劉璋選擇相信與自己有宗親關係的劉備,來幫助自己共同抗擊曹操勢力。“益州牧劉璋遙聞曹公將遣鍾繇等向漢中討張魯,內懷恐懼”,“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

3、孟達受封宜都太守

劉璋選擇劉備之後,並沒有獲得想要的答案。在利益面前,沒有太純粹的人際關係,更多的是政治謀略。劉備的到來,好比引狼入室,劉璋原有的領地,在幾經波折後,最終落入了劉備手中。

蜀末孟達為何敗亡?

雖然劉備謀取了劉璋的領地,從表明上看確實不是很道義。可是在仔細比較劉璋與劉備之後,就會發現劉備確實可以擔以重任。因為在人君的品德上、遠見上,劉備都比劉璋要優秀。所以劉備佔取蜀地,符合了歷史的正向性。

在劉璋陣營中,亦有許多不錯的將領,如法正、李嚴、孟達等。可是劉璋心胸狹窄,不會知人善任,這便導致其帳下人才不堪其用。劉備的到來,無疑給了蜀地人才一個更好的選擇。所以蜀地人才也紛紛選擇了劉備,背棄了之前的劉璋。劉備也是求賢心切,紛紛量才重用,而孟達“為宜都太守”

三、東洲集團與荊州集團的暗流

1、劉備對於東洲集團的重視

在劉備獲得蜀地後,其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鞏固東洲集團,也就是原先劉璋帳下的謀臣與將軍。雖然在史料的記載中,蜀地人才具有幾位比較開明的人才,如法正、李嚴等,為蜀國的建設立下汗馬功勞。可是大部分東洲集團的人才,並不如劉備原有的荊州集團有才。

在現實的取捨中,劉備並沒有直麵人才才能的現實,而是依據東洲舊臣的名號,對東洲集團依然重視。如此,在情理之中,劉備的仁德又一次得到了體現。

2、諸葛亮對東洲集團的取捨

作為劉備優秀的某稱,諸葛亮並沒有劉備對東洲集團的仁德,而是更注重現實的取捨。擇良臣而御之,才更符合真正的現實意義。所以,在表面上,東洲集團與荊州集團相處融洽,可是真正的局勢是,荊州集團並不看好東洲集團。

3、在漢中關鍵地域的政治調整

在劉備仁德的維護下,東洲集團與荊州集團的關係表現的並不糟糕。可是當真正遇見現實利益時,劉備對荊州集團的袒護並沒有掩飾。“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蜀末孟達為何敗亡?

在漢中關鍵地區,劉備並不想讓原先在此盤踞的孟達獲得領導權,以影響其對漢中的控制權。由此,劉備借孟達軍事能力不足為由,派劉封支援孟達,並掌握了漢中地區。不過這種掌握,更多的是表面工程。

四、劉備逝世後荊州集團的勝出

1、孟達的離去

以孟達本人的能力,本有問鼎漢中的可能。可是由於劉備的不信任,使孟達心灰意冷。而孟達也並沒有理解劉備更深的用意,選擇放棄漢中地區。因為孟達也曾在此付出了太多心血,其不甘心就將此拱手讓人。

劉封的到任,也並沒有進一步鞏固漢中地區,而是選擇羞辱孟達,來實現自己對漢中地區的控制。“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面對如此情景,孟達憤恨不已,“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

2、白帝城託孤

正是因為劉備對孟達的不信任,擅自任用宗親來負責地區的管理,也直接導致了漢中地區的失去。但是,漢中地區的失去,與同時期的一位英雄相比,漢中地區便不足為談了。“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

正是因為關羽的戰敗被俘,並身首異處,其主要原因除了關羽自身的疏忽以外,劉封與孟達的無視,也是關羽身故的一大原因。其後,張飛、劉備的逝世,亦與關羽的死亡有直接關聯。

仔細深究,這與劉備自己的謀略也有很大關係。可是在劉備亡逝之前,他還依舊保持著對東洲集團的仁德。在白帝城託孤時,除了諸葛亮以外,蜀臣李嚴的地位也不輸於諸葛亮。“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3、諸葛亮與孟達的私人恩怨

在劉備逝世後,荊州集團與東洲集團原本的平衡狀態也被打破。首先是李嚴的孤立與弱化,接著便是對蜀地人才的選拔,最後,便是清除原有的東洲集團。孟達的離開,似乎在諸葛亮的意料之內,因為諸葛亮與孟達還有不斷的私人恩怨。

蜀末孟達為何敗亡?

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

。”史料中所言的蒯祺,正是諸葛亮的姐夫。在古代氏族的影響下,不管陣營如何,其親情關係還是存在的。雖然蒯祺沒有跟隨諸葛亮,可是孟達殺害了蒯祺,諸葛亮的姐夫,亦是無視諸葛亮的權威。由此,為孟達的死亡埋下了伏筆。

五、出於局勢的謀略

1、對漢中地區的重視

當諸葛亮對蜀國進行積極的治理後,接下來的目標便是進取中原。可是蜀地在古代畢竟是蠻夷之地,其經濟確實不如當時中原地區發達。所以諸葛亮多次北伐,皆因糧草問題而退。但是諸葛亮並沒有放棄北伐的志向。

對蜀國地理進行考察後,漢中和荊州,成為蜀國進軍中原地區最主要的戰略通道。但是荊州已失,只有從漢中地區進取,才能獲得進攻中原的資本。而孟達在投靠魏國後,“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為新城郡,以達領新城太守。”依舊執掌漢中地區,由此諸葛亮決定智取。

2、對孟達人品的擔憂

就在諸葛亮決定再次招降孟達時,對孟達的憂慮也隨之而來。因為孟達先後數次反覆,對其的誠信問題也產生了憂慮。再或許是諸葛亮與孟達的私人恩怨,最後諸葛亮決定以孟達為賭注,來選擇漢中的去留。

3、孟達的死亡

在漢中地區,孟達與魏新太守申儀不合。諸葛亮聽聞之後,便決定用計使孟達再次反叛。由此,郭模詐降,向申儀洩露了孟達即將反叛的信息。當孟達得到諸葛亮的書信,並得知申儀知其即將反叛後,孟達並沒有立馬反叛,而是“猶與不決”

蜀末孟達為何敗亡?

正是因為孟達的猶豫,使魏國獲得了調動軍隊的時間。當魏軍兵臨城下後,蜀軍支援受阻,孟達最後兵敗而亡。

結語:

就三國曆史時期而言,孟達與其他英雄武將相比,確實遜色,可是在漢中地區,孟達確實還是具有一定能力的。最終,由於其自身的原因,數次反叛,使其失去了信譽,也由此被世人譏諷。

但是孟達的失敗與反覆,也並不全是孟達自身的問題。蜀國內部的政治權力鬥爭,使他的才能沒有發揮到最大,自己最終也因此而亡。孟達被評為“小人”,可是他的出現也影響了三國時期的局勢發展。關羽的死亡,亦與孟達有著牽連,所以,一個歷史時期,並非是英雄的主場,還有一些“小人物”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