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史:秦國

因為影視劇的傳播秦國的歷史估計大家也都很熟悉

給大家梳理一下秦國統一全國的脈絡吧

從秦國自己來看:


春秋戰國史:秦國

第一階段秦獻公.秦孝公:脫胎換骨,變法強國

秦獻公:(前384-362)此時的秦國發展停滯,經過秦簡公時期處於鼎盛期的魏國的進攻,還丟失了黃河以西洛河以東的河西地區,秦惠公時進攻河西失敗。同時國內“四代亂政”,政變頻繁(秦獻公自己也是政變上臺)。幾乎是處於最低谷。

秦獻公二十多年在位時最多的貢獻,則是在制度上開始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以及中央集權制度,為秦孝公推行變法起頭引路。

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前362),則是率軍攻入河西並且取得了一個據點:少梁(現陝西韓城),算是開啟了秦國拓張的步伐。

“國際”局勢:延續著戰國以來的魏國一家獨大,其餘各國悶聲發財中

春秋戰國史:秦國

前362年,秦獻公去世時的秦國

秦孝公:(前362-338)在常規的學校歷史學習裡,彷彿從秦孝公變法後秦國就一鳴驚人飛黃騰達。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孝公二十餘年的執政生涯中,政治改革仍然是主要議題,秦國通過變法,轉變了生產形式(春秋奴隸制——中央集權+耕戰,以戰爭為生產力)

而在領土上,有所突破,仍然幅度不大:秦孝公八年,攻入魏國舊都安邑,但旋即撤出;孝公十一年攻佔固陽,二十四年攻佔岸門。總而言之,算是完成秦獻公時期對少梁的佔領,並且以此為中心擴張至少梁周圍幾個城邑。但終孝公一代,河西始終都未被收復。

“國際”局勢:仍然是魏國最強大,不過處於正在被秦趙齊等國家聯合打壓的衰落中

春秋戰國史:秦國

前337,秦孝公去世時的秦國

整個秦獻公和孝公兩代近五十年,秦國完成了統一中最重要且最基礎的變法準備。但相比於後世的橫掃天下,領土上的擴張實際上少的可憐,僅僅幾座城邑而已。

全局來看,這個階段的秦國,只是處於對諸國國力水平的追趕期,儘管自身國力上升,卻並未顯現出強勢來。嚴格來說,甚至尚沒實力被題主劃入“完成統一”的“163年6世”中。

第二階段: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前期:崛起和邊疆開拓

經過前期的政局穩定和軍事準備後。

1,報復魏國

秦惠文王八年(前330):收復河西;九年(前329):攻佔函谷關地區,同時攻入河東並且佔據

黃河東岸數個據點;十年(前328):魏國放棄上郡(現陝北,延安和榆林)。

春秋戰國史:秦國

前327,收復河西以後的秦國

2,開拓南方

秦惠文王二十年(前318):破諸侯第一次合縱伐秦。

秦惠文王二十二年(前316):滅蜀,佔領蜀中。此戰以及秦軍將領司馬錯在後人中的存在感很低,但是對於秦國來說影響極大:直接獲得了耕地人口相當於大半個秦國本身的

川西平原以及漢中平原。

秦惠文王二十五年(前313):以漢中六百里地詐騙楚國離間齊楚,而後聯合齊國伐楚,于丹陽一戰殲滅楚軍8萬,獲得了由關中平原通向南陽平原的武關通道以及楚國所屬漢中地區(現安康)。並於次年(前312)藍田之戰挫敗楚國軍隊的全力反攻。由於國力消耗嚴重,且戰略要點丟失,楚國對秦國轉入守勢

春秋戰國史:秦國

前312,秦惠文王后期擴張領土。武關是連接關中與南陽的戰略通道,秦軍可藉此東入中原或者南下江漢

(秦國此後政治波動較大,十餘年未持續大量用兵)

3,打壓韓魏,向中原滲透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白起破韓、魏於伊闕,殲滅聯軍24萬人,基本控制洛陽盆地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攻韓國,佔領以宛城為中心的南陽盆地

秦昭襄王十七至十八年(前290-289):攻佔魏國軹關,切斷連接魏國河東與中原兩大領土間的戰略通道,而後連續攻佔全部河東之地。韓魏兩國實力被嚴重削弱。

春秋戰國史:秦國

前288,伊闕之戰後。洛陽盆地雖然還有周天子,但也僅僅幾座城;河東為數百年來晉國以及戰國魏國的首都地區,由軹關可直接進入中原;南陽作為楚國春秋初年就開始經營並北上中原的戰略基地,先前已經被秦韓聯合攻佔

秦國開始了正式的崛起。經過五十年間三階段連續大規模戰役,秦國由關中中西部一隅的弱國,一躍成為擁有整個關中,河東,川蜀,南陽四大片平原的強國,並且對韓魏楚形成了優勢。

不過同期“國際”格局中有趣的是,同時期的趙國,推行胡服騎射,滅中山國佔河北,又出擊遊牧民族佔據河套平原,國力大增;燕國也擴張至燕山以北,開拓遼東;即使在西線被秦國打壓的楚國,也在東線滅了越國,佔據了江西,江淮,江南大片土地。

總之,這一階段,秦國躋身強國之列,共同逐鹿中原。不過同時期各大國的國力(秦趙燕齊楚)都有增強。這一階段更像是相互間的碰撞,尚未形成秦國一家獨大力壓六國的局勢,其間秦軍的戰役,“統一戰爭”的味道和氣氛並不明顯。

第三階段:秦昭襄王+秦莊襄王+秦始皇 :真正的“滅國”和“統一”

1,先滅一次楚國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司馬錯從蜀中進攻楚國,佔領原巴國(重慶)以及楚國黔中(湘西),。楚國被迫用上庸之地換回黔中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秦軍不給楚國喘息之機,從北線佔領鄧縣(現襄陽),西路佔領西陵(現宜昌,此時的今重慶全境以及三峽地區應當也已被秦軍攻佔)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白起攻破楚國郢都,楚國中央精銳全部潰散,秦軍佔領整個江漢平原,以及原先

黔中地區。楚國元氣大傷,遷都至陳(河南淮陽)

春秋戰國史:秦國

前277,秦國借國力和地勢,在白起指揮下,幾乎攻佔了楚國的半壁江山

經此一戰,秦國疆域大增,超越各國。吞併天下之勢隱約可見。十年後,范雎提出“遠交近攻”,正式被定為統一國策

2,在北線,秦軍開始從河東和洛陽盆地頻繁出擊中原各國,無法大面積佔領土地,而是不斷消耗各國國力。韓魏在秦國打擊下國勢益衰。

3,攻趙慘敗

秦國將下一個目標定在了六國中最強的趙國。

秦昭襄王三十八年(前269):兩次進攻趙國,戰敗;四十二年(前265):攻趙,齊國營救,秦軍撤退;

四十四至四十七年(前263-260):攻韓趙上黨,趙國損兵40萬,元氣大傷,秦軍也損失相當,佔領上黨。(長平之戰)

四十八至五十年(前259-257):進攻趙都邯鄲,列國合縱攻秦,秦軍大敗,損失三十餘萬,喪失上黨河東。

十多年的進攻,秦國遭遇了最大的失敗,長平之戰慘勝,戰果還未保住,反倒丟失了原有國土。但同時,趙國的國力遭到了根本性的削弱

4,捲土重來

五十三年(前254):攻魏,收復河東。

莊襄王二年(前248):攻趙,攻佔太原地區。

莊襄王三年(前247):攻韓,再次佔領上黨

春秋戰國史:秦國

前247,數番惡戰,失而復得的河東、上黨,以及趙國故都太原地區

5,遭遇反撲

莊襄王三年(前247):魏國信陵君引導五國合縱伐秦,至函谷關

秦始皇六年(前241):趙國引導五國合縱伐秦,攻入關中,後被秦軍擊退

6,再度攻趙

八年(前239):攻趙屯留,將領叛變失敗

十一年(前236),秦軍小幅進攻,掃清上黨地區和河南北部

十三年(前234)秦軍由山西進入攻入原中山國地區(今石家莊),趙軍損失近十萬

十四年(前233),趙國最後主力李牧軍反擊秦軍,秦軍被殲滅十二萬,敗退回山西

十五年(前232),秦軍從南路進攻邯鄲,再次被擊敗

這一輪進攻趙國在領土上幾乎又是毫無進展,但最大的意義在於,

耗盡了趙國最後的力量

7,最終統一

十七年(前230),滅韓佔領鄭州地區

春秋戰國史:秦國

本來也僅剩首都地區的韓國

十九年(前228),再次捲土重來的秦軍最終攻破

邯鄲,掃清河北;

春秋戰國史:秦國

核心區域全部丟失,雖然還有宗室逃往代地,但是一般都默認此時的趙國已經亡國了

二十至二十一年(前227-226),攻佔燕國首都地區(北京天津唐山),燕國退往遼東;

二十二年(前225),滅魏,掃平

中原

二十三至二十四年(前224-223),全力攻楚,佔領長江以北所有楚國領土

春秋戰國史:秦國

唇亡齒寒,坐視頑強的趙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魏楚也免不了被秦軍集中全力迅速擊破的命運

二十五年(前222),滅殘餘的趙國(代,今張家口地區

),燕國(遼東)和楚國(長江以南的江西,江東和湖南

二十六年(前221),滅齊,佔領山東,統一全國

春秋戰國史:秦國

同上,還有四十多年沒有參與任何抗秦戰爭的齊國,秦國不會給他任何餘地

最後上一張統一全圖:

春秋戰國史:秦國

最後一階段,才有統一戰爭的意味,秦國一家獨大,對六國步步緊逼,不斷侵蝕其國土,消耗其有生力量。所遇到的抵抗和反擊也遠大於前兩階段,甚至多次慘敗被諸侯反吞國土,嚴重時首都咸陽都被威脅過。如開頭所說,這階段才是和諸侯“拼盡家底”,將統一變為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