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決定中國走向的前奏:秦晉魏對黃河洛河之間地區的爭奪

春秋戰國,決定中國走向的前奏:秦晉魏對黃河洛河之間地區的爭奪

魏國的西河郡與上郡,位於黃河、洛河之間

春秋戰國,決定中國走向的前奏:秦晉魏對黃河洛河之間地區的爭奪

關中東部各縣地圖

一時找不到現在的關中東部詳細地圖,找到一幅民國時期的,大致相同,借來一用。

以這張陝西東部地圖來說明一下本文所提到的一些地理位置,黃河與洛河之間的河中之地,包括圖中的韓城、合陽、澄城、大荔等地,圖中右邊的藍線為黃河,下部的藍線為渭河,而洛河,則大致位於澄城與蒲城的分界線。

魏國的西河郡,包括河中,還包括華縣、華陰兩縣。

這裡說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兩河,是指黃河與洛河,當時叫河水與洛水。兩河流域,是指黃河與洛河一帶的地區,而兩河之間的廣大地區,可稱為河中之地。

洛水,縱貫陝西的北部、中部,發源於陝北,南下,流到渭北,匯入渭河。

注意,這是陝西的洛河,洛河之濱的著名縣城是洛川,在歷史上以確定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戰略決策的洛川會議著稱。至於現在河南的洛河,即洛陽邊的那個洛河,其實古代時叫雒河,洛陽叫雒邑。到了三國時候,喜歡標新立異的曹操,嫌麻煩,大筆一揮,改雒河為洛河,雒邑也就改為洛陽。

曹操嘴大,他說了算,他這一改,原先真正的洛河,只能改叫“北洛河”。我們不管曹操怎麼改,既然是說春秋戰國的事,我們就按歷史本來面目,仍然稱陝西的那條為洛水,河南的那條為雒水。

至於河南漯河,遠在河南中南部,不相干。

前1046年,武王伐紂,推翻了商王國,奪得大片土地,遂大封諸侯,將親屬、功臣,皆封為諸侯,各建其國。

西周時期,在河水、洛水之間的河中之地,諸侯國主要有:洽(音HE,二聲)國、韓國、梁國、芮國、同國等國,以及白狄、大荔戎等戎狄民族。

芮國,即內國,古漢語無R音,無捲舌音,在古漢語中,芮,同內。

這些國家的具體情況是:

韓國,姬姓,為周武王封給其子,所建立的國家,在今陝西韓城;

芮國,姬姓,為周武王封給其功臣兼親屬、卿士芮良夫,所建立的國家,在今陝西韓城;

梁國,嬴姓,為周宣王封給其功臣、大夫秦仲之弟,所建立的國家,在今陝西韓城;

同國,在今陝西大荔;

洽國,姒姓,歷史悠久,原為有莘(音SHEN,一聲)國,在今陝西合陽。

在歷史上,先後有三個有莘國,分別在山東、河南,陝西。

山東的有莘國,歷史最早,有女嫁給了河南的崇(音SONG,一聲)伯鯀,生崇伯禹,即大禹。

河南的有莘國,則是這樣的情況,大禹之子夏啟,以夏同盟取代了黃帝同盟,以世襲製取代了禪讓制,夏同盟以河南嵩山為中心,夏啟將他的一個兒子封在今洛陽一帶的伊川縣,也稱為有莘國,姒姓。商王國建立後,這個河南有莘國,其女嫁給商湯王,陪同的臣子中,出了一位伊尹,他生於伊水,故此以伊為氏,他很有才幹,成為商王國的重臣,連續輔佐了五朝國王,歷時五十餘年。

之後,這個河南的有莘國,西遷今陝西渭南的合陽,至商王國末年,這個陝西有莘國之女太姒,嫁給了西伯昌,為他生了伯邑考、武王發、周公旦等十個兒子。

再後,這個陝西合陽的有莘國改稱洽(音HE,二聲)國。

周王國八百年,包括三個階段:西周、春秋、戰國。西周末春秋初,前770年,周平王勾結犬戎,殺害父兄,謀朝篡位,引起鎬京的周人憤怒,他在關中的王室領地站不住腳,遂東遷河南的王室領地。當時,周平王之叔周攜王在今渭南大荔一帶稱王,統治關中的王室領地,並得到虢國等諸侯的支持,與篡位的亂臣賊子周平王對抗。

周攜王在大荔一帶,修建了王城。大荔後來長期成為關中東府的首城。

為了爭奪諸侯,周平王腦洞大開,突發奇想,給出重大利好政策,即,誰站在他一邊,他就允許誰自行擴張領土,於是,急功近利的秦晉等國,站在周平王一邊,幫助他幹掉了並立的循規蹈矩的周攜王,之後,秦晉兩國充分利用政策,大肆擴張。結果,晉國擴張到黃河之濱,秦國擴張到洛河之濱,而黃河與洛河之間的河中之地,洽國、韓國、梁國、芮國、以及戎狄民族,則需要考慮抗擊河外之地的秦晉兩國的威脅了。

前757年,晉國吞併韓國。晉武公將韓國地亦即韓原,封給其叔,其叔遂稱為韓萬。

前750年,周攜王在位二十年後,已經在河中之地佔有韓國地的晉文侯,發動突襲,南下進攻大荔王城的周攜王,將其攻殺。晉文侯立下大功,周平王大喜,這位慣於欺師滅祖的國王,不顧洽國是他的祖奶奶太姒的孃家之國,毫不猶豫,直接下令,廢除洽國,將其地直接併入晉國。周平王的潛臺詞是:都幾百年前的事了,誰認誰呀,先把眼前的事對付過去再說!

前720年,大荔戎攻滅了同國,佔據了大荔王城,建立大荔戎國。大荔戎國後來被秦國所滅。

前641年,秦穆公率龐大軍隊,吞併了河中之地的梁國,將其都城改稱少梁。

前640年,秦穆公繼續征戰,吞併了河中之地的芮國。

於是,秦晉兩國,在河中直接接壤。

晉獻公去世後,晉國爵位連續更替,前651年,晉獻公流亡在外的兒子、公子夷吾,向秦穆公表態,說如果秦國支持他為晉侯,他即位後,願將晉國在河中的領土,割讓給秦國。於是,秦穆公出兵,助其奪得晉侯之位,是為晉惠公。

晉惠公即位後,卻食言了,不肯將晉國在河中的國土交給秦國。秦穆公大怒,與晉國開戰,爆發了著名的秦晉韓原大戰,雙方殺得難分難解,最後,秦國險勝,生擒晉惠公。

秦穆公的夫人穆姬,是晉惠公的姐姐,求情將他釋放。晉惠公被釋放後,只得將河中的晉國領土,割讓給秦國。

前636年,晉惠公之兄晉文公即位,為春秋五霸之一,晉國稱霸。前628年,晉文公之子晉襄公即位,繼續霸業,連續擊敗秦國,晉國重奪河中重鎮少梁。

如果把春秋時期各國,按各自實力,分為五等,那麼,晉文公的晉國,是一等國,秦穆公的秦國,還夠不上一等,可以算是一等半,在秦穆公之後,連續十幾代秦國伯爵,一代不如一代,秦國一路衰落下去,下降為二等國甚至三等國,晉國則一直保持強勢。

前376年,晉國的三卿,實力強大,瓜分了晉國,建立魏國、趙國、韓國,春秋時期結束,歷史上的戰國時代開始了。

三晉之國,以魏國最為強大,為戰國前期頭號超級大國。

魏文侯,善用人才,他在位期間,魏國有吳起、樂羊、西門豹等傑出人才,國勢強大,勢不可擋。

自前409年開始,吳起率領魏國精銳部隊五萬兵馬,自少梁出兵,進攻河中的秦國領土,奪取了秦國在河中的所有領土,秦國被迫退到洛水以西,洛水成為魏秦兩國的邊界。

魏國在河中建立了西河郡,吳起出任首任西河郡太守。自此,河中在魏國統治之下,近八十年。

秦惠公率兵五十萬,前來爭奪,吳起率領魏軍精銳部隊五萬兵馬,進軍渭河以南,大破秦軍。

由於在渭河以南擊敗了大隊秦軍,因此,西河郡南界不止到渭河一線,而是直抵秦嶺一線,也就是說,吳起在擊敗秦軍後,趁勢進一步吞併了渭河以南之地,擴大了西河郡的範圍,於是,魏國的西河郡還包括了現在的渭河以南的華縣、華陰縣兩縣的廣大地區。

吳起又揮師北上,向陝北的戎狄民族發動進攻,奪取了陝北,建立上郡。直到今日,陝北還有吳起縣。

當時,魏國是一等國,秦國只能算是三等國,以當時魏軍銳不可擋、見誰滅誰之勢,如果魏國戰略目標明確,一路西進,則滅掉秦國是不成問題的;或者,也可以繼續西進,將國界線推進到涇水一線,徹底壓制秦國,把秦國變為小國,變為四等國五等國,變為魏國的附屬國。

可惜,在魏文侯之後繼位的魏武侯,沒有正確的戰略眼光,他接下來精力集中於攻打同為三晉國家的趙國,並與齊國進行爭奪,失去了滅秦的大好機會。不僅如此,魏武侯即位後,吳起遭到陷害,被迫投楚,而之後繼位的魏惠王,更是志大才疏,他起用龐涓,卻遇到了更勝一籌的孫臏,於是,魏武侯、魏惠王把魏文侯留下來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孫臏圍魏救趙,龐涓兵敗自盡,魏軍大敗,魏國實力大減,淪為二等國。

此消彼長,魏國衰落了,秦國卻在秦獻公、秦孝公父子兩代的勵精圖治之下,特別是,秦孝公起用了來自魏國的傑出人才商鞅,前356年到前350年,商鞅變法,秦國國力迅速增強,從三等國一躍而為一等國。

秦國開始主動出擊,在河中,連續擊敗魏國,魏國只得沿洛水一線,修築長城,企圖以此擋住秦軍,但這也擋不住秦軍的凌厲攻勢,秦軍繼續擊敗魏軍。至秦惠王在位期間的前330年,魏國的西河郡,大部分地方已經被秦國吞併,魏國已經無力防守河中,於是將西河郡剩餘的領土,盡數割讓給了秦國。

秦國盡佔河中所有土地,之後,魏國又將上郡十五縣(在今陝北)割讓給秦國,秦國疆土大大擴張,一直擴張到黃河之濱,秦國就此吹響了東進的號角,開始了吞併列國的歷史性進軍,已經成為一等國的秦國,將吞併所有其它國家,升級為超級國家——秦帝國。

歷史事實證明,秦魏兩強,誰佔領河中之地,誰就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如果當初魏國,能夠持續西進,吞併秦國,而不是忽然掉頭向東,那麼,之後的中國歷史,必然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