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版“春秋戰國”——18世紀的改革潮流與諸國混戰

​小炒注:誰不改革,誰下臺。


上篇:歐洲版“春秋戰國”——改革潮流與諸國混戰(上)

經過法荷戰爭、九年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荷蘭和西班牙徹底歇菜,法國元氣大傷,英國專心殖民擴張,哈布斯堡帝國繼失去荷蘭後又失去西班牙,只剩下奧地利。誰也沒能力稱霸,誰也害怕被吞併,歐洲在1713年進入勢力均衡狀態

但這種均勢並沒有歐洲多事之秋的內在,缺乏安全感的歐洲各大國繼續打造“財政-軍事國家”,在這個過程中普魯士和俄國成為新興力量。

因此,歐洲很快又進入到列強紛爭,開始了多國爭霸和合縱連橫,重演“春秋戰國”。

“政府的職責就是擴張領土。”

——腓特烈大帝

歐洲版“春秋戰國”——18世紀的改革潮流與諸國混戰


一、小試牛刀的波蘭王位繼承戰


1、俄國的加入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後,英法兩國按照既有步驟,專心國內的發展。英國發力海外市場,將控制海洋當做國家戰略的核心。在財政上英國的借款效率很高,從而持續保持高負債的能力使它可以有效調動國內資源,保證向海外輸送兵力的能力。

法國的路易十五繼位,延續路易十四時期科爾伯特的重商主義國策和自上而下的統制經濟,對內發展手工場,對外發展海外貿易。在財政上法國以絕對的專制主義保證了很高的徵稅效率,能夠直接有效地調動國內資源。

到18世紀中葉,英法兩國成為歐洲歐洲最主要的商業經濟國家,工業水平居歐洲之首。詳見上篇《歐洲版“春秋戰國”——改革潮流與諸國混戰(上)》和《英法兩國的分道揚鑣,專制與憲政的財政解讀》。

英法兩國的互相牽制,一定程度上維持了歐洲的暫時和平。18世紀初,彼得大帝改革使得俄國一舉成為大國,開始染指歐洲事務。俄國的改革是一場以軍事和財稅為核心的西化改革,目的是加強集權專制,打造“財政-軍事國家”。詳見《戰鬥民族彷徨記——不進則退的改革》。

俄國的崛起成為歐洲的不穩定因素,它與西歐強國的衝突在波蘭首次出現。


2、反面例子波蘭

歐洲版“春秋戰國”——18世紀的改革潮流與諸國混戰

波蘭應該是當時最民主的國家。它實行貴族民主制,有一個議會叫瑟姆,所有貴族都能參與議會,國王的權力受到極大限制,國王是“統而不治”,幾乎是虛君。

每個貴族都有一票否決權,擁有政治權利的貴族人數佔全國人數的10%,這個比例超過英國。立法、財政、外交都掌握在議會手裡。

就是這麼一個看起來最先進的制度,卻讓波蘭成為列強手中的魚肉。東邊有俄國、西邊有西歐、北邊還有個不安分的瑞典,每次戰爭波蘭都是有心無力,十分窩囊,因為它無法調動國內資源。這直接導致了波蘭在18世紀的三次被瓜分,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滅國。

在列強紛爭的年代,一項制度應該首先保障國家的安全,其他都是白扯,這個制度就是“財政-軍事國家”:變法改革以加強徵稅效率,富國強兵以征戰四方。這個時候的民主和分權,無疑是不合時宜的,或者說過於前衛了。

歐洲版“春秋戰國”——18世紀的改革潮流與諸國混戰

1733年,波蘭國王去世,歐洲列強支持不同候選人繼承王位,波蘭發生繼承危機。波蘭王位不值錢,背後的直接原因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簽訂的《烏德勒支和約》,以西班牙放棄全部意大利屬地的條件,換取法國波旁家族繼任西班牙國王。

波旁家族希望趁此機會,奪回屬地(現屬於奧地利哈布斯堡)。奧地利絕不允許,便與俄國站到一邊,俄國也希望趁此機會獲得一部分波蘭屬地。

於是,法國、西班牙VS奧地利、俄國。但各國的兵力規模較小,法國就派出了萬餘人而已。

1738年,這些衝突達到頂點,各國要求重新劃分領土。波旁家族放棄支持人選,但自治的洛林公國併入法國,西班牙成功收回西西里島和那不勒斯,這就是存續200年的兩西西里王國。作為補償,意大利北部的托斯卡納公國歸於奧地利。俄國的支持人選成為波蘭國王,既控制了鄰國波蘭,也獲得了一部分領土。

皆大歡喜的結局。這種通過小國領土的重新分配,成為歐洲大國解決爭端的有效方式,直到20世紀也是如此。從這裡也能看到,歐洲各大國也變得很現實起來,不再追求虛無縹緲的稱霸,而是為了眼前看得到的利益,有一單吃一單,不做虧本買賣。

二、普魯士的崛起

三十年戰爭摧毀了德意志的統一夢想,300個獨立邦國的林散狀態,也使得這些邦國在上述一系列戰爭中扮演著打醬油的角色。《烏德勒支和約》普魯士獲得主權國家的地位。這個國家的崛起開始改變了歐洲的國際體系。

歐洲版“春秋戰國”——18世紀的改革潮流與諸國混戰


1、“俄國化”的普魯士

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德意志北部的普魯士王國意識到,建立一支常備軍,是國家生存的基本。當時的普魯士,兵力只有八千,微不足道。

誰能為軍隊提供軍費呢?這就得靠徵收稅賦。當時的普魯士,還有奧地利,與西歐的法國、意大利有一點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他們還在盛行

農奴制。農民被嚴格束縛在領主的土地上,屬於領主可轉讓的動產。這一點與俄國類似。

歐洲版“春秋戰國”——18世紀的改革潮流與諸國混戰

1653年,弗里德里希·威廉制定一個政策:承認容克地主的特權,以此換取稅賦的徵收,供養自己的軍隊。實際上,就是君主和貴族聯合壓榨農民。只有容克地主可以擁有土地,還免交稅賦。結果就是,經濟落後的普魯士,人均稅賦是專制法國的2倍

這種稅收模式,其實是自伊凡三世開始的沙俄專制的隔空遺傳。詳見《戰鬥民族彷徨記——不進則退的改革》。

而且,普魯士做得更加決絕。為了保證稅收用在軍隊上,弗里德里希·威廉還創建軍事委員會,負責分配軍費和設備。軍隊完全控制了稅收的徵收和分配,不久後,又負責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方面。所以,一般是軍隊屬於政府官僚的一部分,而普魯士剛好相反,政府官僚是軍隊的延伸。

“其他國家是一個國家擁有一支軍隊,普魯士是一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

軍官只有容克地主可以擔任,獲得軍官的任命成為上層階級的身份標誌。

毫無疑問,這就是一個軍國主義國家。而農民呢,活得跟畜生一般。

這個制度,現在看起來確實很邪惡。但一項制度的評價標準,從來不是邪惡與正義,而是有沒有效果。到1688年,普魯士的國土一直處於戰爭狀態,但普魯士存續了下來,兵力也從八千擴充到3萬。

歐洲版“春秋戰國”——18世紀的改革潮流與諸國混戰

腓特烈一世(1688-1713年在位)期間,普魯士不僅在九年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等一系列大規模軍事鬥爭中屹立不倒,而且還擴大了土地,兵力擴大到3.8萬人。

腓特烈·威廉一世繼位後,實行極端的軍國主義政策。將全國劃成一個個軍區,軍區的所有成年男子必須報名參軍,每年接受3個月的訓練,隨時接受政府的應召。不報名的可以用錢來抵。

這個軍事系統使得普魯士軍隊保持在8萬人的規模,占人口比例5%,是法國的10倍。

軍隊不會憑空產生,是靠白花花的銀子砸出來的,普魯士財政收入的80%都花在了軍隊建設上,這自然就沒有閒錢去搞經濟文化建設了。所以,腓特烈·威廉一世帶頭鄙視學問,禁止文學、音樂等相關活動。民眾的生活除了種地就是軍訓,國王的最大消遣就是檢閱軍隊。

他在1740年去世時,給後人留下的是一個堅實的軍國體系,而國家的全部政策依賴於地主階級的合作。

歐洲版“春秋戰國”——18世紀的改革潮流與諸國混戰


2、奧地利王位繼承戰

1740年,奧地利國王查理六世去世,膝下無子,繼西班牙哈布斯堡後,奧地利哈布斯堡也絕嗣。根據遺詔,查理六世的長女特蕾莎繼位。但波旁家族(法國、西班牙、兩西西里王國)和普魯士拒絕承認,波旁家族是為了鞏固意大利的統治並奪取奧屬比利時,普魯士惦記著奧地利的本土領土,都希望肢解奧地利。英國和俄國懼怕西歐大陸出現強權,便支持特蕾莎。

於是,法國、西班牙、普魯士VS英國、俄國、奧地利。

1740年底,普魯士迫不及待地率先發功戰爭,普軍面對奧地利明顯佔據上風,輕鬆佔領富庶的西里西亞。這場擴張使得普魯士的稅收和領土都增加了1/3,從側面印證了普魯士的改革是很有效的。

歐洲版“春秋戰國”——18世紀的改革潮流與諸國混戰

1741年,英國和俄國還沒決定加入,奧地利孤立無援,領土不斷喪失,處於滅亡的邊緣。1743年,英國和荷蘭加入後,戰火蔓延至意大利、尼德蘭、匈牙利等地,奧地利開始收復失地。1748年,法國得悉俄國軍隊即將到達比利時,便決定議和,簽訂《亞琛和約》,結束了持續8年的紛爭。

這個條約基本維持了1740年的領土現狀,奧地利起死回生,收回了除西里西亞的所有領土,普魯士佔領西里西亞得到承認。

3、奧地利的痛定思痛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後,女王特蕾莎意識到,再不進行改革,國家有被瓜分的危險。18世紀50年代,她開始一系列改革,通過專制主義道路恢復奧地利的元氣

歐洲版“春秋戰國”——18世紀的改革潮流與諸國混戰

她仿效法國和普魯士,拉攏貴族,贏得他們的支持。將帝國劃分為10個行政區,以皇室長官取代地方代表,來管理行政區,從而將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上。

奧地利影響最深遠、卻一直為人所忽視的改革是土地改革。與普魯士、法國想著壓榨農民不同,奧地利想的是怎麼解放農民。特蕾莎認為激勵農民積極性遠比剝削他們能產生更大的收益。

她主要實施兩項政策:1、免疫錢,農民可以用金錢替代領主的勞役;2、鼓勵領主將土地租給農民耕種。這樣既解放了農奴,也能讓領主們意識到收取金錢比義務勞動更加受益。

農奴的解放,在西歐是通過商業發展來逐步實現的,東歐沒這個條件,只能用改革自上而下推行。特蕾莎採取溫和措施緩慢推進,緩和了地主和農奴的矛盾,也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在此期間,奧地利的政府收入20年間增加了近3倍,成功建立起一支18萬人的國家軍隊。

1780年,約瑟夫二世繼位,為了徹底解放農奴,實行了

激進的土地改革—廢除農奴制,並下令統計全境的領土,按照產量給地主們制定了不同的稅率,為了防止地主將稅負轉嫁給農民,還規定農民上繳稅賦不得超過總產出的30%。這是其他各國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這是鐵了心要地主們納稅了。但我多次提到過,向富人徵稅的政府是沒有好下場的,1790年約瑟夫去世後,繼任者利奧波德不得不撤銷這些法令。土地改革破產。

直接結果就是奧地利“財政-軍事國家”的中道崩殂,所以奧地利長期處於列強末尾,在影響國際秩序上只有一個辦法:能動嘴咱就別動手。這就是奧地利出現梅特涅這樣的外交家、而出不了政治強人的原因。

三、第零次世界大戰

普魯士的軍事擴張,打破了歐洲的寧靜,引發了大國的警覺。

奧地利時刻想著報仇雪恨,奪回西里西亞。法國不願意看到德意志出現一個強國,有意聯合奧地利壓制普魯士,雙方在1756年簽訂《凡爾賽和約》結成盟友。俄國也將普魯士視為東部的威脅,還惦記著東普魯士,獲得波羅的海的良港。從而形成了包圍普魯士的三方同盟。

普魯士向英國尋求幫助,而英國與法國正在進行海外殖民地的纏鬥,只有擊敗法國,英國才能坐穩海洋霸主的位置。雙方一拍即合,結成同盟。

1756年,英國向法國宣戰,普魯士進攻薩克森,拉開了大戰序幕。

歐洲版“春秋戰國”——18世紀的改革潮流與諸國混戰


這場戰爭有兩個戰場:一個在歐陸,一個在海外。
在歐陸,英國出錢,普魯士出力,英國的資助不是象徵性的,而是下了血本:年均650萬英鎊。普魯士希望進一步擴張,英國希望通過普魯士維持大陸均勢,並牽制法國的軍力。

在海外,英法大打出手,展開了一場全面的殖民戰爭,戰火從美洲到地中海,再到印度。兩大強國直接硬碰硬,事實上,海外才是這次戰爭的主戰場

所以說,它已經具備了世界大戰的影子。

歐洲版“春秋戰國”——18世紀的改革潮流與諸國混戰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我們來看看戰爭對英法這兩位主角的考驗。

1756-1763年,法國財政收入3.6-4.2億裡弗爾,七年戰爭的總花費是13.2億,相當於每年1.9億,算上平時的政府開支,法國的財政收入只能承擔1/3的軍費,剩下的只能進行借貸。也就是,法國每年需要戰爭借款1.2億裡弗爾左右。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時已經留下了20億的債務,戰爭開始前法國的債務支出在7000萬左右,1758年法國的債務支出就已經達到1億。鉅額的債務支出和財政赤字讓法國如履薄冰。

英國的財政收入只有法國1/2左右,這個進步已經很大了,資產階級革命之前只有法國1/10左右。稅收自然是無法滿足戰爭支出的,英國自然也走上了借貸之路。

英國更加極端,戰爭期間,政府支出中,軍事開支佔70%,債務支出佔22%。幾乎就是靠借新還舊支撐下來的,債務規模急劇膨脹。

到1763年時,英法兩國的債務規模幾乎旗鼓相當,英國2.43億英鎊、法國2.2億英鎊(約33億裡弗爾)。但是,兩國有個關鍵區別:法國有過不少賴賬記錄,其綜合利率是英國的2倍,達到6.6%。英國每年需支付700萬英鎊利息,而法國要支付1400萬英鎊利息(財政收入的一半)!

最終法國在這場燒錢競賽中被拖死了。1763年兩國簽訂《巴黎和約》,法國割讓大部分殖民地。

歐陸這邊,靠著英國的金錢炮彈,普魯士以一敵三。但是,眼看著債務火箭式上升,不得不讓人擔憂,1760年英國政府換屆,新首相極力主張退出耗費財力的歐陸紛爭,專心與法國爭奪海外。被英國出賣後,沒了財源,普魯士立刻兵敗如山倒,1761年,俄國攻入首都柏林,普魯士被瓜分只是時間問題了,腓特烈二世也準備自殺。

國運是個很神奇的東西,來的時候擋也擋不住。1762年,俄國女皇伊麗莎白去世,彼得三世繼位,這是一場很普通的權力交替,但是這個彼得三世是腓特烈的死忠粉,不僅停戰,還自願歸還了之前佔領的土地,並與普魯士結盟。這就是“腦殘改變世界”。

歐洲版“春秋戰國”——18世紀的改革潮流與諸國混戰

彼得三世的妻子葉卡捷琳娜受不了這種賣國行為,直接發動政變,並暗殺了彼得三世。普魯士有了踹息之機,痛擊奧地利,一舉扭轉了不利態勢。

這個時候,整個西歐的資源已經被榨乾。普魯士的所有成年男子都被徵調,奧地利債務達到1億古爾登,法國已經在破產的邊緣了,英國的債務規模讓所有人瞠目結舌。

1763年,《巴黎和約》簽訂的同時,普奧簽訂《胡貝圖斯堡條約》,七年戰爭正式結束。

戰爭以英普獲勝而告終,戰爭決定了後面的很多事。

英國不僅獲取大量的海外殖民地,而且將強大的法國擊潰,奠定世界霸主的基礎。普魯士佔有西里西亞,真正成為歐洲大國。最大的失敗者法國陷入統治危機,戰爭摧毀了它的財政,專制體系搖搖欲墜,一場革命醞釀著。

七年戰爭也催發了美利堅獨立戰爭,因為財力受損的英國從北美大量徵稅的行為深深激怒了那裡的人,法國也慫恿他們獨立以噁心英國。

歐洲版“春秋戰國”——18世紀的改革潮流與諸國混戰

小結

與中國的大一統結局不同,歐洲各國變法圖強,打得財政拮据、國力衰退,換來的是兼併之下大國均衡的割據狀態,越不過“春秋戰國”。

此後歐洲實現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雙輪驅動,徹底進入新時代。在那個辭舊迎新之際,天才拿破崙以一己之力打破割據,幾乎統一歐陸,卻也功敗垂成,法國還是沒能成為秦國。


金融男,以經濟和人性來分析歷史,力求深度和理性。小炒出品,必屬精品!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拿破崙小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