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末最后一支可战精锐之师,是怎样被崇祯折腾没的?


明末最后一支可战精锐之师首推孙承宗、袁崇焕等人打造的辽东劲旅:“关宁军“。


明朝末年,在辽西走廊(见图一),由山海关-宁远-锦州等一系列坚固城池组成了明朝针对性抵御后金入侵的“关宁锦“防线,此处驻守着明朝最为精锐的14万守城部队,被后人称为“关宁军“。


图一,关宁锦防线形势图

图二,关宁军


图三,天启皇帝

天启皇帝在位时,大力打击东林党,体恤占人口大多数的底层百姓,国内几乎没有农民起义,国内的形势相对安宁。

天启皇帝采用铁血手腕对大地主、大资本家实施重税,税收很给力,国库很充裕。关宁军的军饷足量正常发放,地雷、火铳、火蒺藜、战车装备齐全,甚至红衣大炮这种奢侈品都搬到了宁远锦州的城头。

由于军饷优先充足供应,关宁军的气势一直非常高,打了不少胜仗。内部能人辈出,先后涌现了孙承宗、熊廷弼、袁从焕等督师级人物。还拥有祖大寿、满贵、赵率跤、何可纲、吴三桂等经验丰富智勇双全的总兵官。打造的铁甲骑兵:“关宁铁骑“更是天下闻名。

明末,在关外白山黑水间的渔猎民族建州女真逐渐开始崛起,首领努尔哈赤通过武力征服先后兼并了叶赫部等女真三部,模仿明军建制打造了一套强力、高效的军政体系。创建的编制严密、军纪严明、装备精良的八旗军作战勇猛、用兵灵活、单兵作战能力极强。

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先是万历末年在萨尔浒击败了明朝十四万大军,接着连续攻克明朝的辽东重镇抚顺、沈阳、广宁等,努尔哈赤沈阳(盛京)为都城建立了盘踞辽东的高度军事化的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后金。





图四,努尔哈赤

图五,八旗军阵列

崇祯接掌皇位初期,努尔哈赤刚死,后金汗位由皇太极继承。皇太极不但弓马娴熟还熟读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研究深入的同时能够做到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并锐意进取,后金国力蒸蒸日上。多次率领八旗精锐亲征,轻易攻破朝鲜首都,破使朝鲜国王跪地臣服;同时向西驱兵千里击败风头正劲的蒙古林丹汗。作为建州女真的卓越领袖,才干与功业一时无俩!


图六,皇太极

当时的八旗军被英国东亚研究者称为:“无敌之旅、东北亚最强劲旅“,皇太极这位励精图治的一代枭雄在臣服朝鲜、击败蒙古后,改国号为满清,并在沈阳称帝。随后的日子里,多次亲自带兵绕过关宁防线,从喜峰口入关扫荡诸县,并威逼北京。

俯瞰明末的东亚大陆,有能力与满清八旗正面作战且互有胜负的唯有“关宁军“一支而已。

事实上,面对战斗力爆棚的后金(满清)八旗军,关宁军敢于与其正面交锋,并在天启朝先后创造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劫“,其实力可见一斑。

图七,孙承宗遗像


图八,袁崇焕遗像

图九,影视剧中的关宁军

图十,关宁军演练图

其中宁远大捷,大炮轰伤努尔哈赤(回盛京后不久死去)。号称“满万无敌“的八旗兵死伤惨重。努尔哈赤临终前说:“自带兵以来从未经历如此败仗!“满文老档降低了死伤数据,说八百死伤。而明朝方面记载建掳死伤“不可胜数”。

宁锦大捷时,急于为父报仇并立威的皇太极更是倾巢而出,结果在宁远城和锦州城外接连惨败。看过关宁军的军容后忌惮三分,皇太极把以往的惯用的奸计:间谍、挑拨、诈降、诱骗等下三滥手段全用上了,结果人家袁从焕、祖大寿等根本不上当!不得已气急败坏的皇太极只能在外围扫荡一番躲回盛京(沈阳)。

然而拥有这样辉煌战绩的关宁军在进入崇祯朝后可谓命途多舛,最终结局凄惨!

天启帝师、作战经验丰富的孙承宗做蓟辽督师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辽西走廊地区,荒废多年的锦州、大凌河等城池修葺一新,城高池深的宁远城拔地而起。初步构造了坚固的“关宁锦防线“。在天启皇帝死后孙承宗面临崇祯的猜忌,被发配回老家河北高平县城,后来皇太极的满洲军攻打高平县城,孙承宗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仍然毁家纾难组织守城,可惜力量悬殊,城破被擒,皇太极亲自劝降,然而孙承宗坚决不降,全家被杀。

继任者袁崇焕在天启朝获得了两次大捷,然而进入崇祯朝后,由于失去天启皇帝这样的良好有力的后勤支持,军饷一度捉襟见肘。在崇祯的逼迫下,不得已“厘清军队数量“(实际上就是裁军减饷)。再未出现什么大捷,只剩下勉力维持。

后来皇太极看打不过袁崇焕,就绕过坚固的关宁防线从喜峰口入关攻打北京,袁崇焕引兵急救,击败皇太极保住了北京。然而崇祯皇帝猜忌多疑,将袁崇焕以“救援不力、图谋造反“等罪名下狱,最终,这位“一生从无败绩“的大明蓟辽督师被凌迟处死。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培育个好的将领的难度真的堪比登天,甚至比培育几百名军事学博士都要难得多的多。像上面提到的孙承宗、袁崇焕这样的“辽东三杰”是真正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国之柱石,他们有一些古往今来优秀将领共同的特点:事必躬亲、积极了解地势民情,不断整饬军纪,与官兵同甘共苦,遇事冷静、精明强干。针对气势嚣张的满洲八旗,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打出了不少胜仗。真正维护了国家的边境安全,实现了保境安民的目的。

反过头来再看北京的金銮殿上,“众正盈朝“的东林党掌权后,作为大地主和江南工商业的老板们的代言人,他们一个个满口仁义道德,然而私下里兼并土地,虚报田产(一万亩变一亩的情况多如牛毛),废除工商税、海税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税收,只知维护自己私利;在朝堂上挑刺耍奸,污蔑武将边兵、攻击税官、给农民泼脏水等坏事信手拈来,干的飞起。

而没接受过皇家教育的崇祯深深蒙在东林党人编织的烂鼓里。一会儿精简边军、减少军饷,这不是逼着边军战斗力下降么?!一会儿向农民加征重税,这不是硬逼着老百姓造反么?!于是乎边关对满清的战争连吃败仗。而国内的农民起义也是此起彼伏,渐呈汹汹滔天之势。

图十一 东林党

图十二 东林党名录


东林党里没人想着保证更多人的不失业,也提不出保增长、搞基础建设拉动经济的办法,整日提些看似有理,实际荒唐的建议;有人居然提议裁掉占用开支很小的驿站,陕西米脂的李自成作为驿站职员的铁饭碗工作瞬间丢了,没饭吃咋办?造反算了!于是跟了闯王高迎祥,高迎祥为陕西总督孙传庭、三边总督洪承畴合谋逮捕。崇祯说:斩!李自成变成了闯王,孙传庭打的他携带18骑逃遁荒山。旋即孙传庭因直言谏阻“秦军”(孙传庭培育的一只劲旅)北上蓟辽,得罪崇祯以恃骄之罪被革职下狱,而讨崇祯喜欢的洪承畴升任任蓟辽督师;人与人的不同真的比人和猪的不同都大!被下狱的孙传庭以死报国!得宠的洪承畴最终却成了二臣!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关宁军,在失去有力的督师级别的将军统领后,加上崇祯的后勤极不给力,士气开始低落、面对后金不断的吃败仗。

1640年,总兵祖大寿被围在锦州,洪承畴集结帝国精锐兵力(十三万人)意图解围,前期步步为营胜利不断,本欲稳步推进,可是帝国没钱做军饷,崇祯逼洪承畴速战解围,结果被围在松山,尴尬的是大明国库空了,再无法招兵解围,崇祯果断放弃。一亿人的大帝国看着良将忠臣送死,还会有多少人愿意为你卖命。辽东被围的将军士兵们不可不算忠心,苦守一年、两年,没了粮食宁可杀自己人来吃都不愿意投降,可再忠心的人也架不住老板负心冷屁股啊;另一面是皇太极的热情关怀与重金许诺,最终洪承畴、祖大寿无奈的背叛了培养自己多年的繁华温暖文明昌盛的帝国(当时士人的视角),选择了跳槽到偏僻苦寒的毫无发展前途的蛮夷小国(明朝人眼中的后金),当然在那时人看来,没有自杀殉国,确实不忠,连洪的母亲都大骂之并绝交,更何况民间。可要搁今天,如果是崇祯的员工,即使是有温和隐忍性格的你,或许第一天就把朱由检这老板给炒了。


松锦战役的结局:关宁军的全部家当几乎被皇太极吃了个精光。锦州投降,松山战死六万,投降两万(编入汉军八旗)。只有吴三桂调度有方,携带三万余人及时撤退回山海关。皇太极原打算直驱山海,一统天下。可惜皇太极在此战后马上得了重病,回沈阳后旋即死去。

崇祯一朝最有战斗力的三支部队分别是:袁崇焕培育的关宁军、卢象升培育的天雄军、孙传庭培育的秦军。

前面已经提过,屡败后金军的袁崇焕因为被崇祯帝怀疑谋反获得凌迟处死的下场。

这里再顺便说说卢象升,崇祯皇帝猜忌多疑,皇太极从喜峰口攻入京畿,驻守在宣府、大同一带的兵部侍郎卢象升引天雄军来救,却因为崇祯的疑心得不到兵权,结果因为兵少被围,亲身上阵搏杀,力战满洲八旗重兵,身负重创后力竭而死。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一下陕西总督孙传庭,剿灭高迎祥、李自成的农民军立下大功的孙传庭,在陕西一带培育了“能够屯田自给“的“秦军“。秦军约六万人左右,在平灭国内农民起义军的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一度打得李自成携十八骑逃逸山中,可惜后来崇祯执意调秦军北上蓟辽,孙传庭因为谏阻秦军北上蓟辽,就被以“恃娇”之罪被革职下狱三年之久,正是这三年里,李自成有了坐大的机会。而孙传庭精心培育的秦军也消耗于皇太极之手。



图十三,孙传庭遗像

皇太极刚死,李自成就又闹了起来,连破开封、洛阳等中原重镇;河南成了李自成的天下,领50w民军直扑潼关,意在取关中平原这块王地。无人可用的崇祯终于想起了监狱里的孙传庭,崇祯封其兵部侍郎行专断之权;在诏狱里被折磨了三年的孙传庭再次准备收拾“闯贼“时,帝国的河南、山西、陕西、四川已经被受灾的农民军打烂了;孙传庭在获悉李自成占领河南全境后,知道敌众我寡,准备死守潼关。可惜又是因为没钱,饿着肚子的新兵被崇祯逼着出潼关迎战农民军,兵力悬殊,瘦弱憔悴的孙传庭凭借着胸中的一种精神以身入贼军,马革裹尸于公元1643年,孙夫人在长安听说丈夫战死投井而死。中国人尤其重视身前死后的荣誉,一直不喜欢孙传庭的崇祯居然质疑其诈死,人无谥号,家无抚恤,崇祯不给褒奖,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明史》给了个客观的评价:“传庭死而明亡矣”。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帝国失去了最后一位五星级忠臣良将,再也没了翻身的机会!


在李自成的农民军进入京畿腹地之前,北京的朝堂上就有人提议让吴三桂的部队来协防北京,可惜崇祯没钱给关宁军当路费,崇祯号召大臣捐钱,只有皇后捐了两万两,其中五千两还是国仗给的。没钱造成关宁军只能坐看北京城于公元1644年被李自成攻破。

明朝官员的俸禄很低,明末的官场,满朝文武几乎没有不贪的,官场上贪污腐败无孔不入,连科举的状元都是用银子堆出来的。此时一个空降来的皇帝突然要搞一场反腐运动, 满朝官员从刚开始的不寒而栗变成后期的笑而不语,一个个都成了超级影帝,下面的百官冬天炭敬、夏天冰敬、各种红白喜事都是搜刮漫天,可偏偏在上面皇帝跟前超级爱装清廉。“您不是爱清廉恨贪腐吗?我被逼只能装啊,适者生存嘛!”什么?你要钱?我可一个子儿都没有,微臣可是“清官”啊!朱由检(崇祯)先生像个孤独的观众一样,深深蒙在东林党上演活剧的一面烂鼓里。更别提东林党的大本营~江南的税收了,可惜他们不知收敛,戏演过了头,正剧变成了悲剧!

图十四,崇祯皇帝遗像

其实直到百万民军围困北京时,李自成仍然承诺要三百万银子,封个王就退兵,并答应帮崇祯剿灭满清!可此时满朝官员仍然没一个愿意出钱的,崇祯终于明白了,他怒了,国家居然毁在这群“吝啬”官员之手!崇祯以“惊人的愚蠢”对议和条款加以拒绝!1644年三月十九日,城破,崇祯吊死煤山(现景山)。临死前崇祯哀叹“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喷出了“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也!”之类的话,窃以为无非找个托辞洗刷自己的过失与无能,想想此前的几年里,为了找垫背的,平寇无力时,杀了多少兵部尚书?税收捉襟见肘,换了多少内阁首辅?

图十五,李自成

故事并未结束,京师沦陷后,滑稽而意想不到的一幕上演了:在京的东林党一众人本来翘首期盼着伺候新皇帝,结果却几乎统统被李自成、刘宗敏抄家、拷掠、暴尸于街头;少则几万两、多则几十万两的银子从各大臣的家中抄出。后人感叹:满朝的官员玩过头了,全是悲剧与惨剧啊,大明帝国终究还是成了茶几!

关宁军的最后的一支余脉掌握在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手中,在崇祯吊死煤山后经过充分考虑,吴三桂携关宁军最终投降了满清。关宁军被多尔衮命令充当炮灰与十余万农民军精锐厮杀于一片石,战斗持续了整整六个多小时,关宁军竭尽了最后的战力后满清八旗才从城中杀出大败精疲力尽的李自成,最终坐收渔利。而关宁军终于成了历史的符号。

当然,从当今旁观回顾者的视角来看,明末政府遇到的毕竟是此前的秦汉、隋唐、宋元1800多年来任何当朝政府都没遇到过的奇难境地:史上最强外敌和汹汹滔天的农民军内患,再有国库空虚的雪上加霜。换了任何一位“明君”搁到当时的环境下都很难说能挽大厦于将倾。


总结崇祯的一生,与爷爷万历和兄长天启相比,崇祯算是很不幸,登基之前的17年时光本来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成长学习阶段,然而因为大部分时间他不是皇储,只是个住在皇宫外面的信王,所以崇祯既没有机会跟张居正这样的大政治家学习,也没有机会向孙承宗这样的牛掰帝师请教。可以肯定的说崇祯是没有接受过完整优越的皇家教育与监管的 。他对治国之道、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对于治理国家的理念理解较少,因此论个人能力与见识,他是比不上|之前|不上朝的|万历和天启的。这也是他悲剧的重要起源之一。

回顾崇祯的一生,可以肯定的说,他是一个脸皮薄、爱面子、急躁易怒、刻薄寡恩、猜忌多疑的皇帝。如果他不折腾的话还好,可他偏偏超级喜欢折腾,但凡帝国领导者一折腾那么受苦的必然是百姓,百姓不是猪,被折腾久了难道不会反抗?

论能力,崇祯帝比隋炀帝才能如何?杨广年方弱冠即先后攻灭南陈、吐谷浑,统一中国。不仅北伐高句丽解除东北威胁,还修筑大运河沟通南北,万国来朝, 如此雄才大略 、才华横溢的杨广都亡国了,同样的折腾,才能如朱由检者焉能幸免?!


中国历史上一轮又一轮的统一政权,要么死于外敌,要么亡于内患,财政不给力通常是堤坝溃烂的最初之蚁穴,所谓周期率大抵如此。明代的财政危机早早的从嘉靖朝发端,万历朝放大,经过天启的励精图治有了一丝回光返照的亮光,可惜交到崇祯手上后,重新烂到了根子里!而曾经在天启朝烜赫一时的关宁军伴随着崇祯的折腾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只留下多少故事与叹息供后人凭吊!


土杂漫谈


最后的精锐是孙传庭的陕西军,但一直缺粮缺饷,孙传庭多次讨要都没被崇祯帝许可——他担心孙传庭会成为下一个袁崇焕。

另一方面,崇祯帝又极度依仗孙传庭的部队去给开封解围,因为开封一破,北京的南部防线就没了,所以崇祯帝在拒绝给孙传庭拨粮饷的同时,一边又反复催其出兵河南。

孙传庭无粮无饷,只好在陕西一再延误筹措粮饷,在这过程中,部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瘟疫,战斗力严重下降。

经大夫吴有性的控制后,疫情虽不再致命,但留下了短期后遗症,必须长期调养才能彻底痊愈,可是孙传庭没有时间让士兵将养了,他再不出兵就会是欺君之罪!

最后,这支部队带着病体奔赴河南前线,结果就是全军覆没!

陕西军没了,李自成得以绕过开封,直接从西北部方向威胁北京。

这时崇祯帝还有吴三桂的山海关兵马,吴三桂受命回防北京就等于放弃山海关,因此他必须要妥善安排好百姓才能离开……这中间同样需要钱,崇祯帝又肉疼不肯给,吴三桂在反复催讨中又延误了时间,北京在这期间城破了………明朝灭亡时,其实还有发霉的钱堆银山!


坊间五千年


关宁军是明未精锐之师,在对抗清朝打败清军,消灭农民起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意义,价值。可惜,关宁军三大著名将领和统帅一个个舍身取义,为国捐躯。他们不是死在清军,农民起义军手里,而是直接死在明朝皇帝和东林党人手中。祟祯皇帝从小没受过糸统正规教育,没读过几天书,不学无术,身上毛病缺点很多,他从小就爱财如命,嫉妒心很强,疑心重,自己昏庸无能,还要仇视能力强的人。他当上皇帝,就克扣关宁军响,裁撤关宁军。打仗时国库极度空虚。可是,祟贞皇帝私房钱多如金山银海。原来,崇祯皇帝把国库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国家因此腐败,贪官污吏很多,贪脏枉法盛行。东林党人会说不会做,说的是锼主义坏点子,是败坏朝纲,毁掉国家的陈词滥调。东林党人强占大量土地,偷税漏税十分严重。总之,崇祯皇帝是昏君,暴君,绝情寡义,尖酸克薄,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轻信馋言,让关宁军三大将帅,统帅一个个悲惨死去,还一个比一个死得惨。崇祯皇帝非要残忍杀死关宁军三大将领,统帅,故意冤杀有过大功的将领统帅,手段极其恶劣残忍,用莫须有罪名,残忍杀害凌迟处死了袁崇焕大将,还故意整垮消灭关宁军。借敌人之手杀了自己得力大将和消灭关宁军,还亲自杀死袁崇焕大将。世界上有这样的蠢人,蠢猪,蠢皇帝,昏君,暴君,这样皇帝怕袁祟焕大将打败消灭清军,农民起义军立下天大的功,生怕夺了他这狗皇帝的宝座和要了他的狗命。崇祯猪皇帝,天地良心被狗吃了。祟祯皇帝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残害忠良,总是挖空心思,处心积虑去谋杀,冤杀,枉杀袁崇焕大将。可没想到,袁崇焕……的关宁军三大将领,主帅都是忠臣良将,都是爱国将领,都愿把自己的命交给贪吃贪睡的崇祯这个蠢猪皇帝手中,为国捐躯,死无遗憾,死无怨言。可是死在奸臣昏君手里,死得太冤枉,蔽屈,死不瞑目,死得好凄惨,好悲惨。一句话,君要臣死,不得不死。谁叫袁祟焕……关宁军三大将领太有才能和本事了,打了大胜仗,立下天大之功,功高震主,才有皇帝下决心下狠手残杀袁崇焕,并借清军,农民起义军之手来消灭关宁军,以达到不可告人的企图,阴谋,勾当和目的。这是自断手足,自毁长城,傻子,蠢人,蠢猪才会这么做。害人终害己,因果报应,自酿苦果,自食其果,罪有应得,罪该万死。崇祯皇帝凌迟处死袁祟焕大将,自己也去吊死,成为吊死鬼。打仗要有钱,要有武器,士兵吃饱饭打胜仗,士兵饿着肚子,又怎能打胜仗在战争十分危急时,正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时,裁去不可多得又能打胜仗的军队,傻子才时,么做。足还有,克扣拼死拼命打胜仗的士兵军响,谁还愿意去为这个猪皇帝卖命。国库空虚,无钱打仗,就自甘失败,自取灭亡?这时要扩军备战,要加大力度加重收取东林党人贪脏枉法,偷税漏税的税收。还要号召广大明朝人民踊跃报名参军捐款,反击清军入侵和镇压农民起义。明朝皇帝和皇室要作个表率,要把所有的私有财产和私房钱都捐出来充实国库。命就没有,还留那么多钱送给,资助敌人来打败自己,要自己命。祟祯皇帝死也不拿出私房钱来扩军备战,训练军队,让精税军队打败敌人入侵。事实证明,崇祯皇帝心胸狭小,容不得有功将士,谋害残杀袁崇焕大将,……祟祯皇帝所作所为,都在残害忠良,残杀对自己十分忠诚的将一士,是活得不耐烦了,在处死袁祟焕时,也是在作贱并作死自己。


中国美6220


理想跟现实总有一定的差距,而这句话放在和这个历史上更贴切,明末最后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是孙传庭操练起来的,建队之处的目的就是抵御内部起义军和外部金兵,确实无论从军队整体实力和素质是相对比较高的。他们真是被起义军李自成打败的?不是,是皇太极打败的?也不是,是崇祯来回折腾,折腾没的!

崇祯十二年,孙传庭和杨嗣昌闹矛盾,且无人帮忙去协调,孙传庭生气上报奏本,发老牢骚,想休息。按说崇祯在这个位置上,应该互相宽慰,调节矛盾,以确保军队和主将稳定;而崇祯呢?居高自傲,直接告诉孙传庭爱干不干,直接罢免,贬为庶民,并直接送入打扰;

也没人帮自己,一气之下就上奏疏发发牢骚,说自己要引疾乞休。正常步骤应该是:崇祯特下圣旨宽慰,调节双方的矛盾,正值大明风雨飘摇之际,当应以和为贵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崇祯偏不,你想干就滚,耍什么性子,来人,将孙传庭免官罢职贬为庶民,再将其关入大牢。

孙传庭万万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而且李自成的军队马上被打散了,闹出这么一出,李自成在孙传庭被关的时间内,孙传庭被关的这三年期间,李自成得以休养生息,并死灰复燃,重整军队,进行起义。

后孙传庭被放出后,带队攻打李自成军队,到地方后,崇祯又多方拖延军费粮草,导致最后军队被李自成打败。

所以说,这完全是崇祯自己倒腾的,把自己国家倒腾没了!


静夜说史


关宁铁骑是崇祯年间由袁崇焕组建,祖大寿发展状大的关外抵御后金的一支精锐部队,无论是在装备上还是在作战经验和士气上都强于一般明军,是一支能与后金硬碰硬并另后金胆寒惧怕的铁血部队。初建关宁军时袁崇焕认为江南兵士无论从体形上还是从身体素质还有战斗毅志方面都不如辽东人,所以他提出以“辽人守辽土”之议。一则关外辽东人不但体格健壮而且适应熟悉当地之环境气候,且多善于骑射。于是在归附的十几万辽民当中精选出一批身强体壮者,另外,在崇祯元年约有十几万蒙古部落归降明朝,被朝庭安置在锦州一带,袁崇焕又命祖大寿从中挑选一批精壮男丁编入关宁军。袁崇焕被杀后,由祖大寿将关宁军整编训练成一支铁骑军。



崇祯二年秋(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领八旗军绕道蒙古草原,出奇不意地攻入喜峰口要塞,崇祯皇帝大惊失色急调袁崇焕进京勤王,袁崇焕不敢怠慢,率领万余关宁铁骑向蓟州挺进,中途得知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在遵化城外全军覆没,八旗军已攻陷遵化并向通州进发,崇祯皇帝已是热锅上的蚂蚁,一次次地催促袁崇焕,袁崇焕只得马不停蹄地率部向北京急弛,等到了北京郊外,早已是人困马乏,疲惫之极。袁崇焕知道单凭这么点人马无法与后金军持久战,必须出奇才能取胜,所以趁后金军调动之时全军发起决死冲锋,后金军猝不及防,军阵被冲的七零八落。但皇太极立即稳住阵营,与关宁铁骑展开激战。几个时辰过后,八旗军经不住关宁铁骑的决死拼杀,伤亡惨重开始后退,关宁铁骑与京师禁卫军合兵一处追杀八旗军,皇太极兵败撤退。袁崇焕带领的这支关宁军也损失殆尽,而他自己也被多疑的崇祯以通敌罪凌迟处死。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皇太极以围点打援的办法围困锦州,设下圈套专等来解围的明军。崇祯皇帝命洪承畴率所部及关宁铁骑共十三万人前去增援。洪承畴不傻,多年的征战生涯使他看出了皇太极的战略意图。他实施的战略部署为“建立饷道,步步为营,边战边进,”的策略,虽然稳重但进军速度缓慢,从宁远受命出发至松山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崇祯皇帝大为恼火,令兵部尚书陈新甲严历斥责洪承畴,并数次催促洪承畴出战解锦州之围。并坚决否定他这套持久战稳扎稳打的方针。洪承畴不敢抗命,虽然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说法,但他知道崇祯多疑的个性,害怕被秋后算账落个同袁崇焕一样的下场。无奈之下只好出兵。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八月二十日,明军和八旗军在松城外摆开阵势交错大战,战场上烟尘滚滚,杀声震天,矢飞炮鸣惊天动地。皇太极命阿济格攻占塔山,夺取了明军的储粮库,洪承畴见无粮秣供给,害怕后路被抄,急令关宁铁骑在前阻挡包围上来的八旗军,自已率步军及少数骑兵退守松山。关宁铁骑勇士们又一次面对生死决择,他们列阵伫立在旷野之中,面对如潮水般蜂拥而至的八旗军,刚毅的面部没有丝毫的恐惧之情,握紧手中的钢刀毅然扑向对面的敌军。十几天的激战,城外明军将士伤亡殆尽,关宁铁骑从此走下历史舞台。崇祯十五年,皇太极围攻松山,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松山、锦州失守。洪承畴被俘投降后金。至此大明王朝在关外仅剩宁远一座孤城,其余尽为后金所占。


乔江宝


明末最后一支精锐是孙传庭一手打造出来的,其开始的目的是为了对付李自成的起义军。后来战绩斐然,被当时的崇祯皇帝做为抵御野猪皮的希望之师!

打败他们的不是李自成,也不是八旗铁骑,是被崇祯皇帝生生折腾没了!崇祯十二年,堪称农民军克星的孙传庭和杨嗣昌闹别扭,如果崇祯是明君的话应该下旨抚慰,调解下双方的矛盾,都什么时候了,大明已经是风雨飘摇了,这个时候不同仇敌忾团结一致还为了一些个人矛盾而自毁长城你想大明还能有救吗?崇祯偏不,不想干就滚,一声令下,孙传庭罢官免职进了大牢!好嘛,估计孙传庭自己都没有想到会是这个结果。

这边李自成就差一步就完蛋,崇祯可能是觉得应该给李自成一个活路,不然自己多寂寞啊!关键时候掉链子不打了,一关三年,这下好了,死灰复燃的李自成又来找崇祯聊聊天,一聊可好半壁江山没了。这下崇祯又想起还是老孙好,出来吧,起复原职带5千人赶往陕西,没多久崇祯又下诏出关对付后金大军,都这个时侯了谁受得了,刚出来就被逼着去打兵强马壮的八旗铁骑,还就带五千京军,这谁顶得住?

到这里时候你崇祯该好好反思下到底怎么做才能稳定形势,徐图大局吧?他不,一边死命的催孙传庭出关,一边不给粮饷钱粮,你这不是典型的又让马儿跑还不给吃草吗?

孙传庭不愧是一代名将,崇祯不给自己想法搞,什么办法?“屯田劫富”别说这个办法真不错,真搞来了大量钱粮。这本来是崇祯该解决的事让孙传庭自己个解决了。

一般这个情况下你崇祯该好好想想了吧,他偏不,反而认为孙传庭拥兵自重,连续催促孙传庭出兵。没办法,孙传庭只能带仅训练了几个月的军队去和李自成死磕。别说刚开始,孙传庭连胜,差点将李自成抓住,李自成都准备投降了,不想老天都看不惯崇祯的做法,一连六七天大雨,道路泥泞,后勤粮草接应不济,反被喘过气的李自成大军所围,明军大败,孙传庭也被起义军在乱中杀死,仅51岁,这样大明最后的希望让崇祯皇帝一手给葬送了!令无数后人惋惜不已!


厚重的历史追记者


明末最后一支精锐之师,应该是由袁崇焕率领的。袁崇焕明末将领,如果袁崇焕不亡,清军便有极大的可能不能入关,只要清军不入关。明末政府虽然腐朽,但是有足够的能力去剿灭李自成。

我认为明末最后一支精锐之师应该是由袁崇焕率领的辽东铁骑,这支军队拥有中国传统部队的优势,又装备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先进的红衣大炮。袁崇焕军对清战,胜利很多,败退很少。曾取得宁远大捷和锦州大捷。基本上都要把清军逐出山海关千里开外。并在一次激战中,将清太祖努尔哈赤毙亡。清太宗皇太极即位之后,便不敢与袁崇焕的军队正面作战,从此改变了对明朝政府的战略,以和为主先攻朝鲜。朝鲜攻下以后,为了减除袁崇焕对清军南下的威胁,便于反奸计陷害袁崇焕。说袁崇焕勾结清军要造反。崇祯听了之后,十分恐惧,于崇祯三年,将袁崇焕凌迟 。袁崇焕死亡之后。辽东军队人人心寒,再无战心,




旧事旧人历史说


“传庭死,而明亡矣”。明末最后一支可战之师,是善于练兵的孙传庭麾下的那支军队。关宁军虽也能战,但身处要地,不到千钧一发是不可能抽调的,那样相当于把门户让给了满清,事实上崇祯直到上吊前也没能等来勤王的关宁军,这支部队就是个摆设。

抛开关宁军,在李自成东山再起,几位进剿的总督都兵败身死之后,希望就寄托在了孙传庭身上。


孙传庭同是出生于1593年,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孙传庭早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就与洪承畴有过通力合作,在潼关南原设下伏兵,击溃李自成,李部农民军几乎全军覆没,李自成仅以18骑突围而走。

1638这一年是明军镇压农民军形势最好的一年,不光是李自成,其他大大小小的农民军在孙洪联手打击下都受到重创,众多首领或被杀或被俘,其余的也实力大损远避而走,陕西境内已几无农军活动,如能再乘势进剿,李自成得不到喘息机会就很难东山再起,这一年孙传庭是四十五岁,正当壮年。


恰在此时,皇太极绕过关宁防线攻入长城,长驱直入,京师戒严,崇祯急发勤王诏,对孙洪二人来说,自然勤王第一,齐齐开往北京,大明的气运和二人的命运就在此刻开始转了个大弯,谁也不会料到,此时的大明朝,只剩下了六年不到的气数。


清兵退走后,崇祯十二年,孙传庭因为与主和派杨嗣昌的矛盾被贬官,随后又被下狱待决,在狱中一关就是三年,这三年间,李自成迅速恢复了实力,再也尾大不掉,明朝的数位总督进剿都兵败身死。


这时,崇祯几乎已无人可用,才又想起了孙传庭,将他释放并委以兵权,加三边总督,官职虽高,在当时却是九死一生,孙传庭手中掌握的几乎是明朝最后一支劲旅,面对李自成咄咄逼人的攻势,职责与压力可想而知,对于传庭来说,既受重任,也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此时已不是三年前,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李自成步步进逼,此时明廷还有三支可战之兵,分别是陕西兵、湖广兵和保定兵,孙传庭号为三边总督,有权统一节制,实际情况却是三军各自为战,互不救援,被农民军各个击破。孙传庭以练兵出名,不过他入狱前一手调教出来的精兵秦兵已经覆没,新募的兵卒需要时间训练才能出战,否则就是羊入虎口,这是常识。


崇祯的一大特点就是特别喜欢催战,手下将领如果不主动出战,立刻会被猜忌,如再有言官弹劾,百口也莫辩。前有袁崇焕、满桂,后有洪承畴,莫不如此,孙传庭当然也不例外。

好比刚把你招聘进来,基本培训都没有,连顿饭都没吃,就要你立马发挥资深员工的作用,这样的皇上可想而知多难伺候,可是没办法,人家是最高领导,箭在弦上,不是你能随便撂挑子的。


在这种情况下,孙传庭无奈勉强出战,虽然打赢了几场小战役,但在柿园之战和郏县之战两次决定性的战役中,由于天降大雨加上军中无粮等种种原因,最终功亏一篑,孙传庭于十月初三战死军中,官军溃败,此后再也无力阻挡农民军。所以《明史》才会说:“传庭死,而明亡矣”。

孙传庭从被复用到失败的经过,在《大明劫》这部电影里讲得很清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看。

传庭死于军中,后世没有疑问,但在当时,由于在战场上未能找到其尸首,崇祯竟认为他诈死潜逃,应得的抚恤一点也没给,最后到了乾隆四十一年时,才由清廷追谥“忠靖”。

为国捐躯,马革裹尸的大明督师,身后竟然一无所有,竟要由清廷来追谥,此等讽刺,何等荒唐。小院觉得,莫要说明非亡于崇祯,单凭孙传庭一例,即可看出崇祯之为人,实非有德之君。


小院之观


不知道你说的是关宁铁骑还是孙传庭的秦兵。袁崇焕死后,关宁铁骑把持在吴襄父子手中。已经成长为军阀,听调不听宣。后来更成为灭明的先锋。

孙传庭的秦兵,成军日短,训练不足,粮饷不济,又遭遇瘟疫。秦兵本身的车阵战法也不成熟。算不上精锐,守潼关尚可,野战还是算了吧。后被李自成一战而灭。

孙传庭本人也因为粮饷不足,强制征调陕西富户。当地仕绅也苦于孙传庭的暴政,极不配合孙传庭,其朝中代理人也是三天两头参奏孙传庭。

至于崇祯折腾,那也是没办法了,东北和湖北的兵团都调不动,开封被围。那里可是崇祯的叔叔福王封地。


冉闵天王


明末有好几支能打仗的部队,秦军,关宁军,天雄军,白杆兵,但是这几支军队跟当年的戚家军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只能说跟卫所兵比没那么烂,算不得精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