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魏忠贤没死,崇祯会落得煤山上吊吗?

AstroC

我之前曾写过一篇文章,论述过崇祯不应该着急杀魏忠贤,理由是帝王权术中的制衡之道~下面我再来谈谈假如魏忠贤不死会如何~

一:年少耿直的崇祯

崇祯的父亲朱常洛出身卑微,万历皇帝对他非常不满,如果不是太祖朱元璋立下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及满朝文武的支持,想必早就被万历废黜而改立福王了。但因为赌气,万历对于太子朱常洛的读书问题并不关心。甚至可以说是置之不理,难得自在的朱常洛于是一心沉溺于酒色之中。不仅自己不学无术,对于自己的两个孩子,天启帝和崇祯的教育更是撒手不管。可以说,明朝末期三代帝王,都是没有经过正统的皇家教育就草草上位执政的。所以在万历去世之后,朱常洛继位不足三个月就因为乱吃补肾药而死于非命,这就是明末历史上著名的“红丸案”,至于后来的天启皇帝则因为放任魏忠贤和客巴巴掌控朝政,自己专心研究木工而被后人嗤笑为“木匠皇帝”。在天启帝在位期间,魏忠贤不止一次的想要除去当时候的皇后和信王朱由检(后来的崇祯帝)。所幸天启虽然昏聩,但是夫妻之情手足之义却非常的重。对此魏忠贤虽然恨的牙痒痒也无可奈何。

但是,当时因为年轻还没去封地的崇祯却因此和魏忠贤结下了生死大仇。眼见太祖留下的江山一天不如一天,再加上怀绕在身边的文人士子对撺掇。年仅十几岁的少年郎,竟然也可以学习权谋之术,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铲除魏忠贤,还大明朝一个朗朗乾坤。皇天不负苦心人,天启帝在一次游湖的过程中受惊不久之后去世。雄心勃勃的崇祯皇帝继位之后。没有分析当前的局势和朝政,将祸国殃民的魏忠贤一句铲除。一时间,天下文人士子无一不用“圣君”相称,对此崇祯本人也非常满意,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二:万事不灵的崇祯皇帝

西北连年大旱终于迎来了声势浩荡的农民起义军。在加上一直在东北边境虎视眈眈的满洲女真。而一开始极力配合自己铲除魏忠贤的文官们废黜了魏忠贤摊派在士绅头上的税赋之后,也开始变得不那么听话,动不动就用“祖宗之法”来拿捏自己。回顾四周,自己竟然没有可用之人。面对如此纷繁复杂波诡云谲的天下大势,年少的崇祯皇帝不禁慌了手脚,他可怜百姓,认为是自己治国无方才逼得他们不得不起来造反。所以自始至终他都希望招安他们。他希望增加税赋,但是文官们告诉他,祖宗说了,士绅不纳税,要增税,那就摊派到百姓头上去吧。迫于无奈他只能照做,但这样一来造反的更多了,再看看当时出主意的文官们已经个个调转枪头,指责他德行有亏,所以才搞得天怒人怨。他不禁一阵气恼,不得不低头去向达官显贵们募捐,以此来缓解百姓的疾苦,但哪些个显贵和士君子们一个个比他还穷。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自己节衣缩食,并且命令宫中自行纺织。宵衣旰食,不过三十壮年的崇祯帝已经满头华发了。但这一切的问题在哪里他却始终不曾想明白,好不容易想培养个把个亲信起来,谁曾想又都是中看不中用的角色。

三:煤山上吊的末路天子

在得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的消息后,面对空落落的大殿,崇祯好不容易有了一丝明悟,这十几年的天子帝王,不过是一场春梦罢了。什么王公大臣他们心中何曾有过自己?“魏忠贤忠贞可任大事”天启帝的临终遗言此时就像霹雳一样闪过耳畔。也许自己不该如此着忙的杀掉魏忠贤吧,至少也得在有自己的亲信和派系之后在动手吧。本来是黑白交缠厮杀的两条大龙,偏偏被自己给闷死一条,再要开天辟地重塑乾坤,又谈何容易呢?这十七年的光棍天子,在文官们看来不就是一个笑话吗?

魏忠贤该死,但是还不能杀。想必在煤山上的崇祯应该会有这样的想法吧。毕竟崇祯刚刚继位的时候,天下大势还不至于糜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之所以最终会走向不归路,文官集团和东林君子党实在功不可没,这群尸位素餐的东西比手里拿着刀枪剑戟的赳赳武夫还要可拍。

四:也许还有转机

在我看来,如果魏忠贤不死,也许大明朝还有转机,因为:

1、魏忠贤阉党固然罪孽深重,但他是当时唯一可以制衡东林党的势力,皇帝在没有属于自己的帝党前不该提前动手。

2、魏忠贤再猖狂,他也得依附皇权,就魏忠贤执政期间的政策来看,他多少还是知道明见疾苦的,而对于士绅也有极大的威吓和震慑作用。

3、如果东林党诸君子能够识大体,明大义,在天灾人祸初起的时候,主动分担税赋,减缓百姓压力,以中国百姓的脾气是断然不可能造反的。

4、崇祯帝固然刚愎自用,但这也是少年心性,无人辅佐的缘故。如果在铲除魏忠贤之

后,东林君子们能够用心辅佐,崇祯未必不能成为一代明君圣主。

我不是明朝的粉,只是在读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时,感觉异常痛心疾首。“文人傲骨”在那个时代似乎就是个笑话。我恨那群为虎作伥的伪君子,恨他们一边高呼为国为民殒身不恤,一边却卑躬屈膝逢迎满清。


狐笔春秋

会。

魏忠贤的存在与否都不能左右历史的进程。朝代的兴衰存亡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两个人的事,个人的力量在历史的洪流面前还是显得太微不足道。


崇祯的上吊自杀,明朝的灭亡,是大势所趋。明朝在崇祯掌管之前就已经是积重难返了。财政空虚,流民乱串。在那几年恰好老天爷不开眼,天气等自然环境特别恶劣,非常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是得明朝这个农业型的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农作物收成很不好,很多人都吃不上饭。

正因为人们吃不上饭了,生活过不好了,所以一波接着一波的农民起义来了。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的,因为外面还有一个强大的外患,努尔哈赤经过长期的征战实力变得非常强悍,统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后金政权,然后正式向明朝开战了。



内忧外患同时袭来,魏忠贤又有什么通天彻地之能,能够力挽狂澜?不仅魏忠贤不行,当时也没人能挽回败局了,因为人心已散。


澜沧听雪

莫说是魏忠贤不死,就是朱元璋,朱棣能够复生,也挽救不了大明覆灭的命运。虽然明朝自嘉靖起,朝政就显颓废迹象,到以后都是每况愈下。自朱由检登基后,消灭了客魏集团,后又肃清其余党,朱由俭就有点飘飘然了,自命中兴之主。其在位十七年,虽说不是很长,但也不算短,有什么政绩,朝政民生又有什么改善?只不过一把差牌,被他打的更加稀烂。十七年间死于崇祯之手或被.逼自尽的大臣又有多少?东林党只不过是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而已,并不是什么权臣,也根本无法干涉崇祯的执政。确切地说崇祯是死于自已的刚腹自用,急于求成,不善变通,以及高高在上孤立了自己。这些也影响了朝臣们知道如何应付崇祯的手法,学会了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在大厦将倾时都做了树倒猢狲散的人。


史事显微镜


用户58913029341

魏忠贤就算活着也不太可能被崇祯任用,最好的一点就是不要废除厂卫,但是这基本于事无补,大明到了崇祯那一代基本已经是病入膏肓了,张居正变法为大明续上了那么几十年,否则在万历年间估计大明就垮了,大明的几个难治之症,吏治,宗室,党争,边患都可亡国,这是很早之前就预言过的了,最后果不其然大明亡于直接亡于流寇,但是实际亡于党争。

魏忠贤或者他代表的厂卫不废除,最好的一点也就是稳定政局,党争减少,可是吏治,宗室这些可办不了。

当年张居正以一己之力威加天下,可是还是人亡政息,宗室士绅反扑,以致连身后事也保不住。此后再也没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匡扶社稷的了。

这已经不是皇帝想不想改的问题了,全天下的既得利益者不会同意,所以不流血是不可能让其放出手中的利益的。所以崇祯无论怎么哀求,诸位就是不理,到了闯王满清入关马上就是另一副嘴脸,这个变脸速度就可知那个时候吏治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了。


七个名字真不容易

魏忠贤手下的厂卫,是阉宦的爪牙,也是皇帝的耳目。崇祯宰了魏忠贤,却没重视厂卫,讲各地锦衣卫所和驻扎太监直接解散了事。换来的是文臣吹捧中的飘飘然。一个少年孩子,被一群半大老头子吹为圣君尧舜,说不飘飘然是不可能的。就在他以为情况都在掌握中的时候,情况恰恰开始失控了。一群老人精发现这孩子爱听漂亮话,好哄,好糊弄。很快就不把崇祯当回事了。然而魏忠贤不一样,这是一个底层起家的泼皮无赖。在爬上高位的过程中,已经见识到了社会阶层的各个方方面面。官员们为何战战兢兢,厂卫的淫威是一面,另一面自己也确实不干净。可以这么说,当时的朝堂上的官员,全是民间大小寡头利益在朝廷的代言人。他们敢骗崇祯,绝对不敢骗魏忠贤。崇祯如果明白这一点,就不会杀魏忠贤。可惜,崇祯终究只是个孩子,还是个养在深宫大院,不知民间真实疾苦的孩子。


biu神

大明的流弊已久,就算魏忠贤不死,也只能说延缓大明的年灭亡,除非出一个文治武功绝世的皇帝。如果魏忠贤不死,崇祯可以利用阉党与东林党的争斗,坐收鱼利,而不是被东林党一家独大,而无法控制,从而失去对整个帝国的掌控。至大明四面楚歌时,才想到哥哥朱由校使用魏阉的深意所在。


长安扫地僧

这个问题没有因果关系,魏忠贤死不死,跟崇祯煤山上吊没有任何关系。崇祯皇帝是因为深知无力改变明朝灭亡的事实而上吊自杀,魏忠贤只是一个结党营私、专横跋扈的太监,根本就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改变明朝的灭亡,所以就算魏忠贤没死,崇祯皇帝也会煤山上吊自杀,即使崇祯皇帝没有煤山上吊自杀,也会以其他方式自杀。


历史的皇宫


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

不会!

魏忠贤有当年王莽的样势,

名望上全国建生祠,歌功颂德,直追尧舜。

势力上干儿子干孙子一堆,阉党布朝堂。

手里还一万宫内兵马。

只可惜魏忠贤不是王莽,没反应过来,让崇祯干掉。

魏忠贤没死,哪天醒悟,崇祯还有命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