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吉如一:始于竞赛,又要超于竞赛!

吉如一,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6级本科生,高中毕业于杭州学军中学。现任北大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代表队学生教练,曾两次代表北京大学参加ICPC全球总决赛并获得一金一银。连续两年绩点排名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等。

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吉如一:始于竞赛,又要超于竞赛!

始于竞赛

早在初中时,吉如一就接触到了程序设计与算法竞赛。自那以后,竞赛就成为了他学习中的领航员与生活中的关键字,也成为了他进入北京大学的通行证。2016年,他以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身份直接保送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同学们眼中的“大神级人物”。

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吉如一:始于竞赛,又要超于竞赛!

进入北大之后,出于对算法竞赛的热爱,他加入了北京大学ICPC竞赛队,从此扎根竞赛机房,一坐就是两三年。在过去的两年中,他所在的队伍先后四次参加ACM-ICPC区域赛,两次参加CCPC(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区域赛,都斩获桂冠。2018年4月,吉如一所在的北京大学代表队在最后30秒一记绝杀,以第三名的成绩斩获ACM-ICPC全球金牌。“因为组织实力相对较强的队,又多加了一些训练,出线没有太大压力。”回顾备战的历程,吉如一说得很轻松,他将这次胜利归功于配合默契的团队、深厚的信息学竞赛功底与“运气之神”。“高中时我们都系统地参加过信息学竞赛,就想着到大学参加这个比赛,继续努力一下。”

回归竞赛

从竞赛选手的身份退役之后,吉如一更希望能用自己积累的比赛经验回归校内竞赛队与国内竞赛发展。“希望以后的队员们能吸取我们的教训,不要在赛场上不停犯错,能再一次把冠军奖杯留在中国。”在过去的两年间,他一直以命题人的身份活跃在各项算法竞赛赛事中。从这个学期开始,他担任了北京大学ICPC学生教练的职务,辅助完成了代表队选拔等各项工作,也组织了队伍内部周期性的线下集训交流,借此提高队伍的整体实力。

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吉如一:始于竞赛,又要超于竞赛!

近几年来,北大有越来越多同学参与到算法的学习与竞赛中,而校园内定期的、大规模的相关活动依旧存在空缺。针对这一现象,吉如一发起并申请创办了北京大学算法协会,希望以此为平台,将竞赛队伍累积的相关资源惠及所有有需要的同学。协会正处于筹备阶段,即将与大家见面。

超于竞赛

吉如一说,自己曾听到这样一句话,“放弃一项技能是很困难的事情。”尽管竞赛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但是他深知,在大学生活中竞赛只是很小的一个侧面。

虽然训练与竞赛活动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是吉如一并没有因此放松对自己学业的要求。在科研方面,他跟随熊英飞老师参与了缺陷修复与程序综合方面的研究,工作正逐渐步入正轨。他先后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与唐立新奖学金,连续两年综合绩点排名全院第一,并成为了北京大学第一届图灵班的一员。图灵班致力于为中国培养计算机科学界下一代领军人物,并由图灵奖获得者、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大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担任图灵班指导委员会主任。

在前行的道路上,竞赛一直伴随着吉如一。经历初试牛刀的新奇与斩获佳绩的喜悦的同时,他也没有忽略生活中的其他精彩。始于竞赛而不止于竞赛是他的进步与突破,相信在未来,他将在学术与竞赛领域收获更多佳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