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该学什么?

我们走进大学,就迎来一个新的起点。曾经的高考压力都烟消云散,大家聚集在一个新的地方,一个叫做大学的世界里,在这里开始新的,完全不同于高中的新生活。

大家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方言、习惯。一开始我们走进宿舍,好奇地打量着我们的舍友,可能一些人高中也住宿,但是大家也大都是来自一个城市,而现在,不是本省的大学,一个宿舍都很难有本省的同学,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东西南北”。我们问候彼此,在没有开学的时候,彼此探讨着对方的家乡有什么不同。一起出去吃个饭,party一下,尽情地挥洒我们的青春。

时间很快,马上军训了。我们抱怨着好生活结束了,十分不愿意走向军训,去经历这段磨合期。我们叫苦,在军训基地的小伙伴更是加紧准备军训物资,使得能更好过一点。我们不愿意吃军训的伙食但是时间长了,自己的准备远远不够维持体力消耗,只能选择接受。我们记得训练场的尘沙飞扬,我们记得叠豆腐块的痛苦,我们记得我们当时是多么盼望下雨,我们记得拉练的时候负重徒步穿山的艰辛,我们记得教官的笑容……我们叫苦,但是就是忘不了。我们渴望回到学校,但是又感伤教官的不辞而别,那个当时带给我们痛苦的人,现在他走了,我们怎么就那么不舍。这就是军训吧!嘴上叫苦,但是却留下很多珍贵的记忆。

很快我们开学了。放松了这么久,发生了这么多事,有这么多的新鲜感,我们有点遗忘了上课是一种什么感觉。大学的课堂也和高中的不太一样,更加的自由,自主。上了一天课,很多人还是沉浸在放假的状态里。没有人督促,没有人检查,曾经的压力似乎此时都感受不到了。我们很多时候在等,等作业的最后期限才去完成。往往那些通识课就成了写作业的课,毕竟高中就是这么干的,一切都要为高考让路。这种“高效”的时间利用方式在高中实在是太普遍了,也成为了我们的一种习惯,每个人都很难说不受其影响。

于是,我们上过军事理论,却对世界军事背景知之甚少;我们上过中国近代史,却不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意义;我们上过XXXX导论,却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依旧不清楚……还有很多通识课,我们都修过,但是回头问自己一下,自己学到什么了?除了考完试不知道还能记得多少的数理化专业课,,我们还知道什么?其实这种观念渗透在每时每刻,同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享受着身边现代化的一切。我们随手触及的每一样东西都有着背后不可低估的科技与文化。从我们现在身着的衣服,(它的纤维是什么样的?怎么合成的?如何工业化、产业化的?)到每人必备的手机,(伸手触及的每一寸屏幕,打开的每一个软件都蕴含着巨大的科技含量),还有我们脚下的建筑(如何从钢筋混凝土铸成的?上面的每一个图案有着怎样的内涵?)

再去看看每时每刻一个地区、一个省份、一个国家、整个地球所滚动的经济流,我们空闲时打开的一本书、看的一个电影……这些似乎都是有着太多我们不知道、不理解、搞不懂的深刻学问了。而现在我们却似乎不愿意去学更多的东西了,陶醉在自己越来越窄的知识面里,做着考一个好大学就完成学习任务的梦。对于很多通识知识,以自己不是学这个方面的来掩盖自己的无知。我们生活在这个现代化的世界,周围有着那么多的学习课程、书籍、环境,我们为什么不去汲取这些我们不知道的,但是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的知识?这不就像原始人不会逃生一样,虽然我们可能不是以这个为主要的工作,但是确实必须的。没有对世界的充分了解就谈不上“博学”,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创新”。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做到心怀天下,博学广知,睿思创新,对世界说:我作为中国大学生,骄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