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汉献帝被曹丕篡位封为山阳公后,为什么不去投奔刘备?

靳源春


汉献帝被废后没有去投奔刘备,一方面当然是由于他始终在曹魏的控制和掌握之下,根本没有机会和能力由封地远赴益州,另一方面,汉献帝本人大概也没有了这样的打算。

曹丕完成汉魏禅代后,对汉献帝作了妥当的安排,汉献帝应该是知足的

曹丕称帝后,于黄初元年(220年)11月曹丕下诏分河内郡山阳县1万户奉邑给刘协,封他为山阳公,刘协的4个儿子被封为列侯,汉室所有的诸侯王一律降为崇德侯,宗室原被封为列侯的一律降为关中侯。

曹丕规定山阳公在封地内可以使用汉朝的正朔,也就是不必采用黄初的年号以及相应的历法,所以建安作为年号并没有完全消失,刘协在山阳又用了14年。

除此之外山阳公还享受其他特权,比如上书言事可以不称“臣”,可以在封地内用天子的礼仪郊祭天地,京城举行重大祭祀仪式时可以分到祭肉,这个意思是指今后仍可以参加曹魏朝廷举行的重大祭祀活动。

经历过很多事情后,汉献帝大概也把形势看清了,谁都不可能真的帮他,刘备也不会

《论语》在称颂周武王的功德时说:“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意思是说,周武王已经拥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二,还能奉殷商为天子,周武王堪称拥有天下最大的仁德。

曹操生前也基本占有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他也尊奉汉室,却招来了骂名,被称为“奸雄”,这的确有些奇怪。汉献帝当初从长安逃出来,一路上疲于奔命,大臣被杀、随从失散,但有实力的人都视而不见,袁绍离得最近,派人去看了看,回去之后讨论了一番,认为出手相助弊大于利,这件事就拉倒了。

弊在哪里呢?袁绍手下的郭图等人认为,汉献帝现在虽然没有什么权威了,但毕竟是天子,把他弄来,如果按规矩办事,平时就得请示、汇报,什么事都做不成。

最后只有曹操来了,如果没有曹操汉献帝和他的朝廷只能自生自灭,汉献帝一死,有称王称帝野心的人就会纷纷跳出来,天下将陷入大分裂的局面,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不是自夸,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曹操的悲剧在于,他救了汉献帝,汉献帝却要他交出权力。周王事殷,殷商恐怕也提不出这样的要求吧?无论是谁在曹操的位置上都不可能在权力这个问题做到让汉献帝及其支持者满意,袁绍做不到,刘表做不到,即使换上人们印象中最同情和支持汉室的刘备恐怕也做不到。

三分天下的格局形成后,汉献帝的历史使命也就结束了,东山再起毫无可能,逃到哪里都没有意义

汉朝衰微不是曹操的责任,汉献帝成为傀儡也不是曹操造成的,东汉末期外戚和宦官轮番执政,政治黑暗,百姓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异常突出,国运日薄西山,这是历史的大势。

在当时的情况下,对汉献帝真正有感情的是那些长期受儒学、礼教教育和影响的人,或者本人和家族几代为汉臣的人,他们世受汉室之恩,他们之中还要剔除袁术那样的机会主义者和袁绍那样对汉献帝抱有成见的人,从当时各阵营的情况看,曹操手下这样的人最多。

应该说汉献帝来到曹操这里情况还算是好的,曹操手下还有荀彧、孔融,还有不少服膺儒教的人,虽然不能帮汉献帝夺回权力,至少也能与汉献帝聊聊文学和经学。

山阳公刘协死于曹魏青龙二年(234年),时年54岁,山阳公夫人曹节又过了27年才去世。

刘协去世后仍以汉朝天子的礼仪安葬,陵墓称禅陵,位于今河南省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东汉皇帝的陵墓都集中在洛阳附近,只有刘协的陵墓孤伶伶地在河南省的北部。


南门太守


历史不可能重演,我们也无法安排古人的命运 !其实在曹操时代,除了没有称帝,其它待遇已经跟皇帝没有多大差别了,所缺只是一个名号问题。他的江山靠的是 “挟天子以令诸侯 ”打下的,这是他的招牌,所以还能维持对汉献帝的君臣之礼 ,汉献帝实际上就是一个摆设,一个提线木偶而已;到了曹丕,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迫不及待地想称帝。当然,汉献帝是没有办法保住帝位的,宫里宫外朝堂上下,全是人家曹丕的人,最多也就是拼了老命,搭上皇族一干人等的性命,给曹丕的登基弄点血腥味,其它的都于事无补。他为何不投奔刘备?一是他很可能就走不了,曹丕要的效果就是要他禅让,而非篡位,所以对汉献帝的监控绝对严密,没有曹丕的允许,汉献帝想出都城估计都没有可能。另外,为了禅让的顺利进行,曹丕会与汉献帝讨价还价一番,尽可能的让这位汉室江山的最后一位皇帝保存一些颜面。曹丕即位后,对汉献帝进行分封,享天子制。这一点,汉献帝应该说,还算满意,从他后来把自己的两位女儿嫁给曹丕,就很说明问题 。所以说,他估计就没有投奔刘备的打算 !


翟永立


汉献帝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存在,他像一条被摁在菜板上凌迟的鱼一样,被一个又一个野心家侩子手,一刀一刀地剥夺掉青春和尊严。刘协本和帝王之事没啥太大关系,袁绍等诛杀宦官的时候,小孩子蹦蹦哒哒的让俩宦官给绑了,后被董卓救下,说是救下,不如说是刚脱虎口,又如狼穴,董卓为立威废了刘协的哥哥汉少帝,立时年九岁的刘协为皇帝,从此便开启了他窝窝囊囊的帝王之路。董卓死后,汉献帝流亡在外,屡遭挟持,就因为他血管里的皇族身份。一番颠沛流离之后,196年,终被曹操收入囊中。说是收入囊中,是因为刘协自登基以来,俨然只是乱世各种势力分庭抗争的一枚棋子了。直到220年,将帝位禅让曹丕,他才结束了傀儡帝王之路。

身为皇帝,却成傀儡,刘协也曾是个血气方刚的少年,他当然是要反抗的,书密诏,谋刺杀,想推翻压在他身上的曹操做个真真正正的皇帝。曹操一世奸雄,刘协事情败露,几百颗人头落地,刘协那最后的倔强怕是此时也消殒了。

那么汉献帝被曹丕篡位封为山阳公后,为什么不去投奔刘备呢?笔者以为,原因有三:

一是不敢。汉献帝前半生颠沛流离,遇见的尽皆口呼大义、心怀不轨之徒,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仍享天子礼乐,已经给足了面子,早就在曹操挟持之下吓破了胆的刘协,实在不敢再冒险一搏,毕竟人心险恶,乱世复杂,又有子女在宫,实在是没有这个血性胆气再掀风雨了。

二是不能。曹丕虽封刘协做了山阳公,然而绝不会将他散养。瞧曹丕对付自己兄弟的手段就知道他不会对任何人绝对信任。当时曹丕稳坐江山,大魏国力强盛,贤臣在内,强将在外,监视刘协轻而易举,如果刘协有任何异动,恐怕根本没法活着离开封地。就算刘协有投奔之心,也无操作之力。


三是不愿。刘协做了一辈子傀儡,深知自己在这乱世中能力所及,刘备虽为宗亲,但此时蜀国势头正强,帝位之争,兄弟尚且相残,刘备有怎肯轻易放手既得利益,刘协去了根本吃不到现成的,最好的结果,也只不过是继续流着帝王血脉做傀儡而已。而这个傀儡,他真的已经做够了。实际上,山阳公也好,汉献帝也好,刘协从没品尝过帝王之力的味道,唯一的区别的一个在宫里权谋交织之地,一个在宫外青山绿水之间,身为山阳公的刘协禅让了帝位,才卸下了尊严之上的屠刀,才一身轻松地在乱世中谋求到一丝平和,此时此刻,纵然有千万条再入乱世的道路,他 也不愿再迈出一步。


国家人文历史


在曹丕称帝,将汉献帝贬为山阳公后,远在成都的刘备同志,竟然得到小道消息——汉献帝挂了!于是乎擅长哭戏的刘备立刻本色出演,然后麻溜的称了帝

你说,让汉献帝怎么办?就算他准备动身前往,是不是该一边唱着“该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别逼一个最倒霉的人即兴表演...”

我想,此时此刻心酸无助的汉献帝,只能把牙咬碎,然后默默的当山阳公

因为、因为就算他想去,也去不得了呀!见了刘备,这戏还怎么演呢?

天下早已不在手中掌握,连想要怒放的生命也没有一点点自由。我想在献帝看来,如果有来生不如去做一棵树好了


是寡人是孤还是朕,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再重要

作为皇帝来讲,不仅仅是这个国家最大的官儿,还拥有很多特权,比如说称呼。

而对于刘协来讲,从他登上皇位以后,他唯一的特权就是不用再做事儿了,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个人喜好,都不“需要”他来执行,因为有阿瞒同志在,国家大事自然不用皇帝大人“操心”,至于个人爱好嘛,打猎射箭这种小事还用您老亲自动手?来来来,让我曹某人替您吧,那个金翎箭我早就想试试了!

刘协真的成为了孤家寡人,当然了,老婆照娶、孩子照生、宫女太监也常伴左右,也不算太孤...曹操还算“心地善良”,至少没有连他的皇帝称号都给夺了,能让他睡龙床坐龙椅,还能没事到朝堂之上摆摆Pose亮个相,刺龙画虎的衣裳照穿,bulingbuling的帽子照戴

可到了曹丕这儿,一切都不一样了,看中了汉献帝的行头不说,还想把他唯一的戏份——上朝,给抢掉,于是乎汉献帝同志变成了山阳公同志

该配合你演出的我,选择视而不见,别逼一个...

公元221年,从皇帝降级为山阳公的刘协,不能再穿漂亮的衣裳,也不能在皇宫里继续溜达,当然也失去了在朝堂之上扮演酱油男的角色。当然了,生活还是继续的

只是不小心成为了亡国之君的汉献帝,再也不能喊出我大汉咋地咋地的豪言壮语了,也不能够再自称为孤或是寡人了,虽然他就是个孤独的寡人

刘备同志作为一代皇叔,听说了这个场景,自然十分不忿,先是手握拳头义愤填膺状,誓死表示忠心汉室,然后又偷偷的拿胳膊肘拐孔明,不停的使眼色。于是乎,小道消息传出来,汉献帝已经死了!擅长哭戏的刘备一个劲的哭,锲而不舍的哭,面对属下的多次劝进,就是不闻不问,还一个劲的捶胸顿足

逢场作戏是必要的嘛,随后刘备麻溜儿的继承大位,登基称帝并赌咒发誓一定要恢复汉室,而恢复之后汉献帝怎么办,不好意思这个没提。想必刘备的这一出精彩的戏码,会传到汉献帝的耳朵里,所以他自己应该也会知趣,不会去叨扰刘皇叔,不,刘皇帝!已经演了三十年龙套的刘协,此刻应该放弃了成为主角的梦想,也不会再有什么精彩的即兴表演了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那辽阔天空

不得不说,这首歌很应景,虽然那个时候应该还没有这么振奋人心的歌曲,但至少汉献帝可以像楚霸王一样弹剑而歌,整一句“吾之生命何时怒放兮,遨游于天际”

窝囊了三十年的刘协,此时已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看着垂垂老矣的自己,我想他也只能发出这样的感叹了。从他即位之初,便以傀儡的身份遭受各个权臣的胁迫和掌控,也曾担惊受怕,也曾流落荒野,直到遇见了阿瞒

不得不说,曹操虽然喜欢欺负他,但至少还保留了他的性命,保留了他的名节和帝位,虽然一切如浮云,但是浮云都没有的日子,就只剩下照的人睁不开眼的太阳了

被时光磨砺的没有任何棱角的汉献帝刘协,得知刘备称帝,或许也只是淡然一笑,不予置评!更别提去投奔了。而且,刘备会接纳他吗?这是个问题

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山阳公就山阳公吧,至少不是龟公啊!

毕竟还有一万户的人归我管,毕竟见了你曹丕,也不用我下跪,毕竟——我的命还在,这就够了不是吗?

彻底“解脱”的汉献帝,还成为了华佗的优秀继承人,在一些野史记载中,汉献帝看病不收费,卖药良心价,可谓是造福了一方百姓

你说,第一枚华佗在世的锦旗,是不是就送给了汉献帝呢?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其实以旁观者之姿来看,汉献帝的选择是正确的!

曹丕是明目张胆的窜汉,可以说已经完全将汉朝作为过去式来看。汉献帝对于曹丕来说,不就是一个前朝的遗留废人。也已经没必要再在他身上做什么文章。也毫无威胁,让他安稳的做个山阳公,也算弘扬一下自己的仁者之姿!

相反刘备这边就不一样了,刘备是以扶汉为旗帜的。恰恰刘备又是有野心的,他是借扶汉的口号来完成自己的野心。假如汉献帝到了刘备这边,他的野心如何能实现(皇帝都来了,他最多挟天子,而此时天子又完全没有了威望,只能成为刘备心中刺)。大汉皇帝在敌方,刘备才有借口兴兵,扩展势力。甚至称王称霸。

所以汉献帝最终留在曹魏那边,得以善终就是最好的证明!




老三聊历史


因为他只是被迫禅让退位而已,还没傻。他要去找刘备,说不定死得更快。

汉献帝最后被迫把皇位禅让给曹丕,做了山阳公。纵观汉献帝的一,是无奈的一生,悲剧的一生。他永远都只是个棋子和幌子,被无数的人摆布,何曾有一天自己当家作主过?先是董卓,然后是李傕和郭汜,最后是曹操。他只不过是个道具而已,配合着出演背后的人的野心。他早已经习惯了木偶一样的存在。他也想过抗争,“衣带诏”事件,董承和董贵人被杀,伏皇后被废,几百颗人头已经足以让汉献帝灰心。他早已经看惯了这世间的虚伪。这帮每天跪在他的面前,山呼万岁的人,没有人谁真正的是为他打算,只是想利用他而已。而今他已经被利用完了,能得个善终就已经不错了。

曹丕虽然逼他让出了自己的帝位,但是那个皇帝之位其实早已经不属于他了。让或者不让,只是个形式而已,现在他把终于把那个虚位让给了曹丕,反倒是一种解脱。从此之后,那个位置的一切纷扰再也和他无关了。只要他肯安心做自己的山阳公,平平安安到老也是不错的选择 。

他也只能选择做这个山阳公了。西南边儿的刘备口号喊得山响,要匡复汉室,并且以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在那里壮大实力。可就在曹丕刚称帝没多久,大汉最后一位皇帝刘协还没死呢刘备也再也不要这块裹羞布,急不可耐的称帝了。虽然刘备喊着匡扶汉室的口号。但这口号有几分真?如果他要去投靠刘备的话肯定死得更快。那边已经有一个皇帝了,他去了又算什么?刘备会把皇位传给他?简直是痴人说梦,刘备真有这颗心也就不会称帝了。刘备又不是雷锋,辛辛苦苦几十年打拼的东西可以毫不吝啬的给人。他如果真到了刘备那里,那到时候刘备才真的尴尬,肯定会让他莫名其妙的消失,还不如安稳的呆在这里,好歹没有生命之虞。


就算刘备真的是活雷锋,他又怎么可能跑到千里之外的四川。虽然曹丕封了他做山阳公,但是他那个山羊公身边又有多少人是曹丕的耳目,他自己都不清楚。恐怕他前脚准备出发,后脚曹丕的人就已经到了。去往成都的路上关隘重重,重兵把守。只怕他还没到四川,就已经被剁成肉泥了。不如老老实实的呆在自己的地方,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得一个善终的好,运气好的话,还能保子孙富贵。


朱铁平


延康元年,即公元220年,这是汉献帝刘协在位用的第六个年号,也是最后一个。就在这一年十月,汉献帝禅位给曹丕。曹丕称帝之后,“奉帝为山阳公”。

山阳,是当时河内郡的一个县名,大致是在现在河南焦作一带。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河南的山阳距离蜀中的刘备非常遥远,不太好实现去投奔刘备的问题。再说河内郡在曹魏都城的东北方向,想去蜀中必须要先绕过洛阳,还得保证一直向西南过了汉中才能逃出曹魏的势力范围,实属不易。

其次,曹丕给山阳公的待遇并不差。山阳公邑一万户,地位在诸侯之上,向曹魏的皇帝奏事不用自称“臣”,曹魏的天子下诏也可以不跪拜受诏。山阳公有权力以天子的车马服饰祭祀天地宗庙,保持汉制。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山阳公刘协的待遇比起后世的违命侯李煜之类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何况刘协和曹丕还是郎舅之亲,刘协的皇后曹节是曹操的女儿。以这层关系来看,比起刘备那个很可能冒名的皇叔来,刘协和曹丕的关系反倒更近。

山阳公刘协应该也知道,刘备和汉室宗亲刘表以兄弟相称,最后不管什么原因,荆州一度归了刘备。西蜀刘璋视刘备为兄,刘备后夺其地自立。能不能去投奔刘备,刘协心里应该也有数。再说,刘备一直都顾着开拓自己的势力,也并没有想着要早点对抗曹魏以救汉室于危难。倒是诸葛丞相一直想着还于旧都。基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刘协没有任何一个要去投奔刘备的理由。


沅汰


其一,没有投奔刘备的条件。公元220年汉献帝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封国地点在兖州山阳郡在现今山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东,当时属于曹魏的地盘,即使他想投靠刘备也未必实现,作为亡国之君曹魏必定会派人监视一举一动,如若被发现命都可能保不住。

其二,虽然被废,富贵仍在不会冒险。他虽然被迫禅位给曹丕,曹丕也待汉献帝不薄,封国不称臣,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相当于国中之国。他原来虽说是汉朝皇帝,但不过是曹操手中的傀儡,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即使被废只要富贵仍在何必去投靠刘备了。

最后,即使投靠刘备,也不过是别人的手中的一枚棋子。当时刘备经过30多年创业好不容易拥有益州、荆州,如果汉献帝跑来投靠他,刘备怎么办?让位给汉献帝?开玩笑吧,刘备千辛万苦创下的基于就供手让他人,即使他答应,手下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能答应吗?人都是自私的,别被《三国演义》里刘备的假仁假义骗了,你看历史上这边曹丕刚篡位称帝,刘备就在一帮重臣的拥立下称帝。如若汉献帝跑到刘备哪里去,不一定有好果子吃,说不定刘备集团会把他当累赘找个机会毒杀了。

题外想说说汉献帝的子孙比较有趣的事,其子孙刘阿知在西晋时带2000多人东渡日本,在日本繁衍生息,后裔有原田、秋月、高桥、波多江、江上等诸多姓氏,其中原田、秋月、高桥家族曾为城主为日本贵族。原田家族在1988年的时候还专程来中国为其先祖刘邦祭陵。


东东的鱼


汉献帝被曹丕逼迫禅让后,被封为山阳公,并于许多年后在封地病逝。那么,汉献帝被废后,为什么没有去投奔当时打着所谓“兴复汉室”旗帜的刘备?其实原因很简单。



一是时间上、空间上不允许。汉献帝当时身在许都,刘备集团在益州,汉献帝想要逃到刘备那里需要走很长一段路程。况且此时曹丕已经完全掌握了朝政,根本没有人愿意护送汉献帝前往益州刘备处。即使汉献帝肯化妆潜行,一路上还有很多把守的官兵,将很轻易被识破。



二是去刘备那里无异于自寻死路。汉献帝禅让后,曹丕承诺,“天下的好东西,我可以跟你一起享受”。事实上,汉献帝也的确受到了较好的待遇,最后寿终正寝。

但到刘备那里就不同了。虽然刘备名义上打着的是“兴复汉室”的旗号,但实际上谁都看得出来他也想过把皇帝瘾。在汉献帝禅让后的第二年,刘备集团就造谣说汉献帝已死,然后刘备就顺理成章地自立为帝。“刘备称帝,急不可待”!



所以,即使汉献帝最终排除千难万难,逃到益州刘备处,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更有可能发生的是,汉献帝逃到蜀国边境后,刘备下令,隆重迎接汉献帝到成都即位。然后,在护送过程中,由于蜀道难,山路崎岖,汉献帝由于走不惯山路,不慎坠崖身亡!

我是桅子花香,热爱历史,欢迎点赞、评论、关注!


司马公昭


汉献帝被曹丕篡位,废为山阳公后,为什么不去投奔刘备。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汉献帝剧照)

一是早年汉献帝曾对刘备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秘密写了衣带诏,通过董承给刘备,希望刘备能够诛杀挟持他的曹操。也因为这样,刘备和曹操闹翻,曹操四处追杀刘备。

二是刘备从第一天起事开始,就以“兴复汉室”为口号。比如他在隆中见诸葛亮的时候,就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对天子蒙尘的事情耿耿于怀。也正因为这个,刘备才从一穷二白变的三分天下。

三是刘备三分天下以后,一直致力于北伐。他北伐的理由就是要光复汉室,把汉献帝救出来。这个理由,也让他获得了非常多的支持。

既然如此,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后,他为什么却不去找刘备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汉献帝去不了。

汉献帝被废后,虽然没有留在京城,被拘禁起来。但是,曹丕对他依然是防护森严的,并没有放松对他的看管。山阳位于河南的腹地,汉献帝但凡有些什么举动,曹丕第一时间就知道了。所以汉献帝不可能逃跑。

此外,汉献帝身边还有曹丕的三个姐妹。尽管他们都不高兴曹丕篡了汉献帝的位,当时的皇后曹节甚至还和曹丕大吵起来。但汉献帝如果想去投奔刘备,她们肯定是会坚决反对的。

所以,无论如何,汉献帝是走不了的。

(曹丕剧照)

第二,汉献帝不愿意去。

当董卓专权和曹操刚开始专权的时候,汉献帝还是有脾气的,还是非常不满的。衣带诏事件,董贵人和伏皇后两次和汉献帝合谋刺杀曹操事件,就可以看出,汉献帝如何一心想要自己做主,想要重振汉室雄风。

但是,在经过董卓和曹操连续不断的打击以后,尤其是汉献帝把三个女儿嫁给他,对他进行严密的监视和软化后,汉献帝变得意气消沉,到了后来,已经没有早年刚上台时候那样的冲劲了。这是其一。

经过雄才大略的曹操的运作,朝中文武百官,基本上都已经变成了曹操的人。当时有两套官制,一套是汉官,也就是汉献帝的官员。一套是魏官,也就是曹操的官员,当时的朝中大臣,都想当魏官,而不想当汉官。曹操让夏侯惇当汉官,夏侯惇还坚决表示要当魏官。

既然汉献帝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支持者了,他就算想做大,也没有帮手了。这是其二。

还是个重要原因,曹丕给汉献帝的待遇不错。让他在当山阳公期间,感到非常满足,这使得他不想再冒险。这是其三。

(刘备剧照)

第三,刘备绝对不会接纳汉献帝。

刘备“兴复汉室”,只不过是一个口号而已。当汉献帝被曹丕废为山阳公后,他立刻就以汉献帝被曹丕“害死”为由,自己当了皇帝。

其实,就算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畅通,汉献帝究竟是活是死,刘邦要打听个确切的消息,还是很容易的。但是他不愿意去打听,就匆匆忙忙称帝,可见其野心是不小的。

假如汉献帝真正逃脱出来,前往投奔刘备,很可能才在半路上,他就“意外”去世了。总之是绝对不可能走到蜀国的。

汉献帝不是傻子,他明白自己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他当然不会去刘备那里自取灭亡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华阳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