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有和無能夠互相轉化,難和易能夠互相形成,長和短能夠互相顯現,高和下能夠互相充實,音與聲能夠互相諧和,前和後能夠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不變的,這裡體現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通過日常的自然現象,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關係,闡述了對立統一的規律,確認了對立統一是永恆的、普遍的法則。

《道德經》第二章

處於矛盾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應當如何對待呢?老人提出了“無為”的觀點,但是“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以辯證法的原則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他以聖人為例,教導人們要有所作為,但不是強作妄為,以動中找尋靜,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

《道德經》第二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