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要作死偷襲美國珍珠港?

倪翠坪


談不上打不過美國,以當時日軍的海上力量,絕對能叫板美國!日本之所以不願意與美國開戰主要還是忌憚美國的工業力量!在沒開戰以前,美國還是日本的武器及物資供應國,一旦開戰後,美國必然切斷對日本的物資供應!但是雙方經過幾次磋商都沒用,美國給日本開出的條件是停止侵略退回原地,否則美國將對日本宣戰,這是日本所不能答應的!這才有了日軍先下手為強的舉動!

其次,偷襲本身就是一場大成功!按著山本五十六的計劃,是一舉剿滅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而後美軍重新組建太平洋艦隊肯定需要時間!然後日軍就可以趁機順利進軍澳大利亞,一旦日軍佔領澳大利亞,則可以驅逐澳大利亞的人口,然後完全佔領澳大利亞,屆時日本擁有澳大利亞的資源,然後再以日本的工業技術,掠奪自東亞戰場的勞動力,日本將不會輸給美國了!這是山本五十六大將的全盤計劃!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偷襲珍珠港竟然讓美國航母跑了,而最山本氣死的是中途島戰役,明明佔盡上風的日軍艦隊竟然在蠢豬中將南雲的帶領下全軍盡沒於美軍艦隊。所謂,報應不爽!活該遭虐!


優己


日本問題要讓橋本來回答。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要談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的問題。這個問題要從幾方面來分析。首先日本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能夠進入世界列強的行列就是進行了兩場戰爭,與比自己強大的國家爭奪,最後都獲得了勝利。如與清國戰爭獲得成為朝鮮半島的控制權,臺灣的割讓,以及大量的白銀。與俄羅斯的戰爭,不但獲得旅順軍港,還完全獲得對滿洲的全部控制,讓俄羅斯的勢力全部退出了東北。這樣以小博大的勝利,讓日本全體上下都有了只要孤注一擲,就可以獲得勝利的幻覺,這樣的方式繼續使用。


在日中戰爭初期,日本與中國戰爭中,美國一直沒有對日本採取禁運手段,日本因自己不生產石油,而石油提煉技術都不行,航空汽油等油料都要從美國進口,中國政府從七七事變以後,一直要求美國對日本採取石油禁運措施,一直沒有或的美國政府的正面回應。直到日本看到歐洲結果,認為法國在歐戰失敗,法國在中南半島的殖民地都要歸日本所有,出兵越南以後,美國政府開始向日本施壓,要求日本撤出越南北部,以及滿洲地區,如果不撤兵,美國政府將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這時日本政府與美國政府談判,關於是否撤兵以及有關日本撤離東南亞問題。


日本的戰爭石油儲備只有3個月,如果美國採取禁運,日本對戰爭的維持只有3個月時間,但日本國內對美國的最後通牒有以下的判斷:雖然美國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強大,但是日本只要擊敗,消滅美國的第七艦隊,就可以控制東南亞的產油區,在美國沒有航母時,尋機與美國海上決戰,完全可以象與清國,俄羅斯那樣,一舉獲得海上的勝利。而且夏威夷還有很多日本人,對美國的軍事情報收集很方便,這樣也使日本方面對戰爭的前景很樂觀。


日本當時擁有世界最大的海軍艦隊之一,擁有8艘航母,以及先進的零式戰機,對於日本來說,美國很強大,但日本只要在第一次襲擊成功,就會獲得最後的成功,日本在與清國,俄羅斯的戰爭中都是使用過這樣的方法,但是美國不是清國,也不是俄羅斯,美國在第一次受到打擊以後,研究日本,最終獲得勝利。讓日本第一次知道了以小博大不會次次成功的道理。


橋本看日本


日本原本的計劃是憑藉美國國內強烈的反戰情緒,美國人絕對不會同意政府同時對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開戰。而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對於日本來說如芒在背,時刻懸在日本人頭上的一把劍,必須徹底斬斷,並且讓美國人放棄對日本宣戰。許多報道都是說日本人不宣而戰,實際上日本是想通過偷襲,瓦解了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力量,再通過外交和軍事雙重壓力迫使美國政府和解並放棄對日開戰。畢竟之前幾次與美軍小規模的衝突最後都不了了之了。日本對英屬法屬東南亞的侵略,美國也只是譴責。對華侵略已經很久,美國雖然支持中國,但從未實際派兵,在中國最多的還是蘇聯教官。太多的事例讓日本判斷美國不願與日本開戰。日本通過這次冒險,解決了美國海軍對自己的後背威脅,同時可以威脅美國做出不參與亞太戰事的保證。這是何其大的誘惑。令日本沒有想到的是美國政府對於參戰的決心和美國民意因為珍珠港偷襲的極劇轉變。美國人對於日本敢於偷襲美國表現出極端的羞恥,舉國上下同仇敵愾,甚至超過了對德國的仇視。日本在中國已經屠戮千百萬人,而正是珍珠港被殺害的幾千美國人讓美國民眾意識到如果放任日本,美國或許也將付出千百萬人的代價。美國政府拒絕了日本所有的和談要求,拒絕接見任何日本官員,逮捕在美日本公民,隨後向日本宣戰。日本依靠的是美國人怕死,美國人害怕的是日本人在南京等地的滅絕人性。


明天不就可以吃好多好吃的東西了


1941年12月7號清晨,日軍做出一個瘋狂舉動,派出戰機轟炸美國位於夏威夷珍珠灣港口的戰艦,連瓦胡島上的飛機場也遭受重創,美軍傷亡人數高達2400多人,1250人受傷,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對日宣戰演講說:“必須記住這個奇恥大辱的日子”!

為何日軍膽敢公然轟炸珍珠港呢?這是誰給他們的勇氣呢?請聽筆者娓娓道來。

在1939年,日軍高層曾經做出了兩套大東亞作戰方針,第一套方案就是“北上”,入侵蘇聯奪取西伯利亞地區,西伯利亞雖然位於高寒地區,但是各種礦產和石油資源十分豐富,可為日軍戰備武器提供能源保證。蘇聯老大哥也不是吃軟飯的,集結重兵跟日軍在諾門罕地區幹了一架,日軍被蘇軍打得落荒而逃。第一套方案就此止步。

第二套方案就是“南下”,也就是奪取東南亞地區,但是當時的東南亞可是歐美列強的殖民地,日軍派兵奪取了大部分東南亞地區,歐美國家既得利益受損,當然不給日軍好臉色看。美國先發制人,下令禁止給日軍供應石油,同時凍結日本在美的資產。隨後英國、荷蘭等國家紛紛效仿。

日本是個島國,石油資源十分匱乏,絕大部分能源都依賴進口,如今石油被美國禁運,那就意味著所有的軍械工業都運轉不起來,如此下去只能是彈盡槍絕,坐以待斃!美國這個舉動把日本逼到狗急跳牆。

當時任日本聯合艦隊司令的山本五十六在日方高層會議中揚言美國這是將日本逼上死路,為了戰爭的勝利,唯有拼死一搏,轟炸美軍艦隊,打擊美軍囂張氣焰,以此讓日本恢復太平洋的統治勢力。在山本五十六的堅持下,高層最終同意了這場戰役。

1941年12月7號,日軍先派出183架戰機轟炸珍珠港,第一波空襲轟炸結束後,第二批戰機共計168架開始第二輪轟炸,大大小小的穿甲炸彈打得美軍毫無招架之力。除此之外,各種魚雷也在同一時刻投向美軍戰艦,這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給予美國群眾的不僅僅是憤懣,我想這憤懣之中還夾雜著不少的恐懼。

當時在日本軍界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我們恐怕將一個沉睡的巨人喚醒了,現在他充滿了憤怒!

美國這個國家從來不記仇的,因為有仇他們很快就會報了。珍珠港戰役結束後,美國立馬宣誓對日軍宣戰,不報此仇誓不罷休!隨後的太平洋海戰,空襲日軍大本營,原子彈轟炸廣島和長崎這些都是美國對日本的“回禮”。

綜上所述,日軍明知這個戰役的結果可以獲得短時間內的勝利,但是必須要為此付出代價。而他們也未嘗想到這個代價是如此之大。自作孽不可活,不知你們怎麼看?


鄧海春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洋麵秘密的行駛著一列龐大的日本艦隊,正在悄悄地的接近珍珠港。7點35分,一名名叫淵田的日本軍人第一個開著飛機到達了珍珠港,他發射了一枚信號彈,打破了美國人靜謐的週日早晨。日本機群開始了對珍珠港的奇襲。這次襲擊將駐紮在珍珠港的美國海軍、空軍基本摧毀,美國海軍將士陣亡2300餘人。這次襲擊史稱珍珠港事件。


日本襲擊珍珠港的圖片

因為這次的襲擊,美國第二天就直接對日宣戰,而美國的直接參戰,讓同盟國的實力大大增強,推動了二戰的進程。當丘吉爾聽到這一消息時老淚縱橫,他的第一句話就是“好了,我們終於勝利了!”,同時蔣介石正式宣佈斷絕與日本的一切來往,並致電羅斯福表達共同戰鬥的決心;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卻大驚失色。正因美國的參戰加速了德、意、日三國的失敗,那為何日本還要襲擊珍珠港?個人分析原因如下:

一:戰爭中美、日兩國的國家利益衝突。日本在亞洲的戰略是“北上”和“南進”,為了解決後顧之憂,日本於1940年9月與德國和意大利簽訂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於1941年3月與蘇聯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而這些條約矛盾直指美國,使得美日關係急劇惡化。 日本對亞洲國家發動侵略戰爭以來節節勝利,獲取了大量的資源,這嚴重侵犯的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的利益。例如日本想繼續向荷屬東印度推進,卻被美國警告和反對。在這些措施無效之後,美國不得不向日本停止出口戰爭原料石油並凍結日在美的一切財產。為了應對美國的制裁,日本無奈只有通過戰爭加緊掠奪原料。到此美日的關係已無法調和,戰爭爆發只是時間問題。

二:對當時國際形勢的判斷。這個時候德國隔著英吉利海峽進攻英國的本土,而英國卻只有苦苦掙扎的份;同時德國還發動了侵蘇戰爭,佔領了大片土地,並且打到了蘇聯的首都莫斯科(雖然德國於1941年12月中旬圍攻莫斯科失敗,但日本事先並不知情。);還有就是日本在亞洲戰場的不斷勝利,都讓日本盲目覺得襲擊珍珠港是可行的。

三:日本國內的狂熱軍國主義。1941年10月18日日本戰爭狂熱分子東條英機上臺,他擔任首相後堅決主張,如果美國不按他的意圖辦事就立即開戰。在日本裕仁天皇召集歷屆元老討論是否對美開戰的會議中,東條英機一上來就堅決主張不答應美國讓日本在中國撤軍的請求,並認為陸海軍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儘管眾多元老反對開戰,而且海軍所有將領高層都認為與美國長期作戰勝利無望,但由於天皇的支持,加上海軍軍令部由主戰的少壯派掌權,日本最終決定對美國開戰。

後記:日本對美國的襲擊,最終迎來了美國兩顆原子彈的回贈,自己終於嚐到了戰爭的惡果,但那些死於日本戰爭的平民們卻是無辜的,特別是中國的抗日先輩們,他們用鮮血為我們換來了和平,我們應當永遠銘記他們。

參考文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史》 白虹 編著


千尋史記


二戰爆發前,維持世界秩序的是英、美、法三大國。任何國家想改變世界秩序,都要挑戰三大國。在這個全球格局下,日本原本只是一個冤大頭,沒少被大國欺負。但是當德國滅掉法國,打殘英國後,三大支柱一下子就瘸了兩條腿。只剩下一個美國了。改變世界格局,已不再是夢想。

後來日本加入了軸心國,傍上了德國這條大粗腿。這讓日本有個錯覺:就是有希特勒大哥撐腰,西掃英法,東掃蘇聯,區區美國有什麼惹不起的?並且我戰無不勝的皇軍,早就想教訓傲慢的美國人了。

二戰前,日本雖然是當時世界上排的上號霸權國家,但卻是霸權國家的末流。它的經濟要受制於歐美,政治上也被歐美排擠,沒有國際話語權。也就是說,日本當時在亞洲的區域霸權地位,是英美默許給它的。目的是為了把日本往前推,在東亞做一道抵擋蘇聯的擋箭牌,替自己當狗腿子。

最早,日本人甘心當英美狗腿子,畢竟日本起步晚,必須要依賴大國支持。日本最早的工業基礎和軍隊近代化建設,都是在歐美大國的支持下才建立起來的。可是在日俄戰爭之後,日本發現了三個很致命的問題:

第一、沙俄太大,也太強。以日本當時的實力根本在沙俄身上佔不到任何便宜。日本與沙俄為敵,是一個吃力不討好,走上之後就沒有回頭機會的不歸路。

第二、日本必須要有話語權。啥意思呢?比如說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這兩場大戰,日本只是明面上的主角,背後真正的大佬是英美。如果英美不默許日本開戰,這兩場大戰是打不起來的。更為致命的是,日本的利益分配,也要看英美的臉色。

就比如日俄戰爭,日本砸鍋賣鐵,從英美借錢買軍火打仗。英美賺的盆滿缽滿,也達到了利用日本削弱沙俄的目的。而日本呢?卻因為戰爭搞得國庫裡除了耗子屎,什麼都沒有了。日本要求沙俄政府像清政府一樣賠償自己鉅額的賠款,可是沙俄底氣足,就是不賠錢。日本希望英美能出面,逼迫沙俄政府賠錢,可是此時英美卻翻臉不認人了。

英美認為,利用日本削弱沙俄的目的已經達到了,過分的刺激沙俄,可能會引起沙俄的強烈反彈。於是此事不了了之。最後英美賺了,沙俄傷了,日本雖然贏了,但卻當了冤大頭。

像這種充當冤大頭的事情,日本後來多次反覆的上演。



第三、日本想要稱霸,就必須要挑戰英美的霸權地位。日本崛起前,世界基本被歐美大國瓜分完畢,留個它的只剩朝鮮和中國。朝鮮因為太窮,各國都瞧不上,中國因為太大了,各國都無法單獨吞併。於是這才給了日本一點點擴張的空間。

但是當朝鮮被日本吞併,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後,日本的發展也就到頭了。如果日本再想擴張,它就只能從歐美大國的嘴裡奪食,這無異於是虎口奪食。

原本按照正常的軌跡發展,日本是沒有這個機會的。可是日本人的國運來了,好運氣擋都擋不住。

當時,歐洲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看準了機會,加入協約國(日本跟協約國的英國是盟友),吞併了德國在亞洲(包括中國膠東半島)的殖民地。

其後,歐洲大國忙於歐戰,無暇東顧。日本一面向歐洲出售軍火和戰爭必需品,大發戰爭橫財。一面乘沒有國家與它競爭,瘋狂壓制北洋政府,大肆從中國攫取利益。

在一戰的四年期間,日本賺瘋了。

可是一戰結束後,美國認為日本的吃相太難看了,於是就在凡爾賽會議後,又召開了一場華盛頓會議。在這個會議上,美國把日本削的很慘。


這個會議的宗旨主要就是兩點:

第一,美國要提高自己,把自己抬高到與英國平等的位置。

第二,美國要打壓日本,把日本打回到一戰爆發前的地位。

具體表現就是三點,首先就是削弱日本的海軍噸位,逼迫日本削減海軍;二是拆散英日同盟關係,讓日本回到沒有靠山的時代。第三點最狠,也是日本最不能接受的。

前面提到過,由於一戰期間,歐洲國家忙於大戰,無暇對中國進行侵略。日本當時瞅準了機會,頻頻向北洋政府施壓,攫取了大量在華利益。等一戰結束後,美國認為日本從中國拿的利益太多了,就下山摘桃子。逼迫日本把一戰期間從中國攫取的利益,全部都給吐了回去。

具體來說就是,凡是日本在一次大戰期間獲取的在華利益,美國都要分一杯羹,不僅美國要分,參與華盛頓會議的其它六國(英法等歐洲國家),也都要分一杯羹。日本代表當時簡直要氣炸了!

但是日本實力不如別人,最後日本代表也只能忍氣吞聲的答應了。


從這個事情之後,日本人算是看明白了:自己的目標是達到是英美的那種高度,可是英美始終只把自己當狗腿子看待。英美是壓在自己身上的兩座大山。如果日本不能把英美這兩座大山搬開,日本就沒有任何崛起的可能性。

後來日本在對美宣戰時也說:西方國家人口稀少,卻坐擁龐大的國土和豐富的資源,而且不願分給東方,這是不義的!

所以日本對美開戰,這是不能迴避的。


這裡額外插一句,為什麼當時英美會縱容日本侵略中國呢?難道他們不怕日本獨吞中國?真相的背後,很讓中國人心酸。

蘇聯崛起後,英美看到了威脅,希望日本當抵擋蘇聯的擋箭牌,擋住共產主義。但是遛狗也要給狗子一點好處才行,否則狗子沒有幹活的動力。於是,中國淪為了英美賞賜給日本的肥肉。也就是說,英美拿中國當犧牲品,用來吊日本的胃口。

所以我們在歷史上就看到,日本在全面侵華的時候,時時刻刻都在計劃侵蘇。因為日本不去打蘇聯,美國就不會再縱容日本侵略中國。這是一個獅子驅狼咬狗熊,用兔子當獎勵的悲劇故事。

但是前面也重點的提到了,俄國太大,日本侵蘇是不划算的。除非日本心甘情願的永遠給美國當狗腿子,否則日本必然不會把侵略蘇聯當做是自己擴張的第一目標。

並且,英美賞給日本的中國也是個巨坑。從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全面侵華,截止到日本加入軸心國之前。日本雖然在中國高歌猛進,佔領了中國的所有富庶之地。可是當時的中國實在是太落後了,日本在中國掠奪的資源是天文數字,然而日軍在華的開銷也是天文數字。

全面侵華,不僅讓日本沒有賺到錢,反而還虧錢了。



虧錢之後的結果必然是要找出路,儘快的止損才行。

當時日本日本可以選擇的路有三條:一是退出軸心國,與德國劃清關係,並且從中國關內退兵,默認美國為老大;二是積極配合德國打蘇聯,尋求自己的存在價值(利用反共產國際尋求英美支持);三是進軍東南亞地區,與英美翻臉。

這三條路,日本最終選擇了第三條,也就是跟英美翻臉。

那麼日本為什麼會跟英美翻臉呢?這明顯是找死啊。這其中的原因,大致有三點。

首先,日本經歷了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兩次大戰都有“天照大神”保佑。讓日本有一種戰無不勝的錯覺。當時,日本軍中抱有“老子天下第一,皇軍戰無不勝”觀念的人,非常非常的多。日本國內儘管也有像石原莞爾這樣的明白人,但是這些明白人都被少壯派擠去坐冷板凳了。

第二,日本被英美欺負太久了,醞釀出了一種報復心理。當時日本的重要戰爭資源全部要從美國進口。日本要發展,但卻總被英美卡他的脖子。既然英美是一道日本越不過去的坎,那就乾脆打敗他們。否則日本沒有前途,永遠都是英美眼中的冤大頭。

第三,德國當時在歐洲非常亮眼,德軍橫掃西歐,包圍英倫三島。法國已死透,英國半死不活,也就剩一個美國而已。世界大格局已然變了,這是一個渾水摸魚的好機會。是一個讓日本改變命運的好機會。

於是日本就在這種自己想打,背後還有大哥支持的背景下,制定了一個在現在看來,非常不靠譜的戰略規劃。



按照這個不靠譜的計劃,日本首先對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實施毀滅性打擊,讓美國在半年之內無法組織還擊。

插一句,日本認為美國當時的造船廠分佈在東西海岸,如果只靠西海岸的工廠,美國短時間內無法再建一支艦隊。東海岸的工廠由於航線太長(巴拿馬運河無法通行五萬噸以上的戰列艦),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再建一支艦隊。因此日本單方面認為,只要消滅珍珠港內的美軍艦隊,那麼美軍起碼在半年之內無法組織反擊。

當美軍的艦隊被消滅後,日軍海陸並進,攻佔東南亞,獲取東南亞的石油、橡膠等重要戰略資源。然後日軍以東南亞為後方,以太平洋為前線,憑藉日本的國力與美軍打總體戰。

當德國消滅蘇聯之後,世界大局已定。軸心國迅速瓜分歐亞大陸,與美國全面對抗。到了那時候,美國也得對自己禮讓三分。然後日本與美國談判,迫使美國承認自己在西太平洋的霸主地位。至於區區的重慶政府,也就不在話下了。

這個計劃,看起來很美好。只不過,這個計劃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了。



首先,就是美軍是否如日本所想的那樣,在半年之內無法發動反攻?事實證明,日本的預想是自以為是。美軍不僅反攻了,而且僅用了半年時間就逆轉了戰場主動權。讓軸心國全部大跌眼鏡。

其次,日本就是個豬隊友。南雲忠一偷襲珍珠港前,希特勒表示不反對這個計劃,但是他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希望日本開戰後,能否阻斷美國從北太平洋援助蘇聯的航線,減少美國對蘇聯的支援。結果日本表示,我已經跟蘇聯簽了互不侵犯條約,不想再招惹蘇聯人,你這個過分的要求我不能答應哦。

第三,東南亞的資源確實豐富,但是日本並沒有好好的利用。粗狂經營就不說了,美軍還經常在航線時狙擊日軍的運輸艦隊。導致日本到了戰爭後期,運輸的成本比開站前的購買成本還要高。到了最後,日本還是因為資源匱乏而堅持不下去了。

而當意大利被盟軍擊敗,蘇聯逆轉了蘇德戰場後,二戰的大局實際上已定!

日本不希望招惹蘇聯,可最後壓垮日本最後一根稻草的,恰恰就是蘇聯。希特勒找日本這種豬隊友當盟友,也算是瞎了眼了。

總的來說,日本與美國宣戰,明知道不可為卻還要為之,主要是三個原因。

第一、日本的野心很大,不甘心永遠當美國的狗腿子。挑戰美國的霸權,是日本擺脫狗腿子地位的必走之路。

第二、德國強勢般的存在,讓日本人有一種嫁入豪門的錯覺。有德國大哥撐腰,日本招惹美國的底氣也足了。


第三、日本迷之自信,先後挑翻了清政府和沙俄兩個大國。有之前成功險勝的案例,讓日本也有賭國運挑翻美國的勇氣。


Mer86


山本五十六主導的珍珠港襲擊戰,把美國直接拖入戰爭影響是很大的。把問題擴大點說,當然珍珠港襲擊戰的搞笑在於,美國人真正能用的軍艦都被沒擊中,被摧毀的都是沒啥用的老式戰列艦。如果不襲擊珍珠港直接攻擊菲律賓的話,美國人得把這些龜速戰艦組織起來去馳援菲律賓,真要那這樣的話,說不定在路上被日本航母沿路暴打損失更大,而且更慘的是航母編隊得用來掩護這些龜速戰列艦,被死死綁著捱打沒法出擊。在山本五十六決定空襲珍珠港之前,日本海軍的戰爭計劃是先打菲律賓,然後以逸待勞等美國太平洋艦隊來援,然後用潛艇和航空兵逐次截擊,不斷削弱美國戰列艦隊,為最終的戰列艦決戰創造勝利機會。美國太平洋艦隊去菲律賓肯定是全員出動,5艘航母都得給戰列艦護航,於是就會被日本航母沿途不斷空襲。太平洋戰場是航空戰的戰場,尤其是大洋戰鬥都是靠航母說了算,而航母必須採用高機動編隊方式隱蔽行動,比如說中途島就是互相隱蔽搜索,如果帶著一群老戰列艦累贅那就完全沒法隱蔽也沒法機動了。

所以說偷襲珍珠港是一次在戰術上很成功,戰略上甚是失敗的行動……


殘酷角鬥士S


個人認為,如果偷襲成功,二戰歷史很可能要重寫。日本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忽略了人的本性,反抗外來人入侵奪取本利益集團利益的本性,前面的命題我有點不贊同,日本當時的實力也不弱,航母也有,戰鬥機也先進,,不能說日本明明打不過美國,海上力量主要是航母在這之前並沒有被世界各國在戰爭中所看到,沒有先前的戰例,日本打不過美國也是在二戰中所看到的,日本偷襲珍珠港也是試探性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只是沒有傷及要害,情報厲害也好,幸運也罷,總之美國躲過了一截,後面日本遲早要敗的,惹眾怒可不是什麼好事,二戰個人認為是一場個別國家不滿世界現有的利益分配模式,統治秩序而發動的人類集體鬥毆事件,這樣的鬥毆事件經常有,偷襲珍珠港,是日本人當時認為揚名立萬的一件大事,對手眾多,打倒一個是一個不是嗎?!


品位人生39


通俗點,這麼說吧,美國二戰時還沒想怎麼動日本,日本海軍當時還是很牛逼的。小日本因為國內資源貧乏,只能以戰養戰,但也沒想要打美國。美日可能還有那麼點默契。但小日本太悲催,打毛子打不贏,佔了我們東三省,卻愣沒鑽出石油,只好向東南亞進軍,但他美國乾爹覺得東南亞應該是他的勢力範圍,不讓小日本,小日本急眼了,國內石油儲備已支撐不了多久了,再搞不到石油還打毛線,還管什麼乾爹,你不讓我找石油我就幹你,遂有了偷襲珍珠港。美國是萬萬沒想到他乾兒子敢來這招,惱羞成怒,於是世間知道了原子彈這個噩夢的存在。


好雨188569967


山本五十六明知當時美國工業基礎雄厚 告誡下面的要打美國 跟這樣的對手交手 必須發動突襲 而且要擊中要害 一舉打垮美太平洋艦隊 就能掌握現場主動權,然而在偷襲珍珠港成功之後 山本居然下令艦隊主動後撤沒能乘勝追擊殲滅潰退的美軍殘餘艦隊致使美軍有了喘息機會 之後美太平洋司令 尼米茲 將軍臨危受命 帶領美太平洋艦隊在中途島一戰打的山本艦隊一蹶不振 自此日本在太平洋上再也不能組織起來強大艦隊與美軍抗衡 美軍逐漸將戰場前沿往前延伸 以至於後來直接從太平洋艦隊的航母上起飛轟炸機轟炸東京 使小日本加速走向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