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張之洞創辦的高校,民國與北大齊名,教師陣容豪華,建築耗資巨大

文|劉瀛璐

張之洞創辦的高校,民國與北大齊名,教師陣容豪華,建築耗資巨大

1931 年5 月,國民黨一手操辦的“國民會議”在國立中央大學召開

南京成賢街以西,四牌樓以北,北極閣以南,一直以來有“學府聖地”的美稱。國立中央大學的前身三江師範學堂初建之時,就選址在此,之後便以此沿襲。成賢街得名自該路通往國子監,取准入仕途的寓意,一反南京城佈滿法國梧桐的景象,成賢街兩側遍植槐樹;欽天山北極閣,背靠玄武湖,曾為六朝宮苑;北極閣正南方,即為四牌樓,今東南大學,原國立中央大學舊址所在地。

國立中央大學之前身,經過數次易名和重組。肇始兩江總督張之洞創立三江師範學堂(1902年),後更名兩江師範學堂(1905年),兩江停辦後於原址籌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5年),1921年在南高師基礎上組建國立東南大學,1927年國立東大與其他幾校合併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江蘇大學,同年定名國立中央大學。(以示簡明,本文均以中大指代。)

而與中大的校長更迭比起來,易名就算不上什麼新鮮事了。在1937年羅家倫執掌中大之前,曾有15人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校長或代理校務,平均任期一年半,更頻繁者有一年就更換五、六次校長,這在中國大學史上也是創下了奇蹟。這些人選或為著名科學家,如化學家任鴻雋、地質學家李四光、物理學家吳有訓、醫學家戚壽南、數學家周鴻經;或曾為黨政高官,如國民黨元老吳稚暉,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張乃燕,國民黨中央常委、宣傳部長、交通部長顧孟餘,教育部次長桂崇基、段錫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或是二者兼備,如朱家驊、顧毓琇、羅家倫等。身為官辦國校,隨政局動盪激烈,校長也並不好當。

張之洞創辦的高校,民國與北大齊名,教師陣容豪華,建築耗資巨大

孟芳圖書館,位於原中大校園中軸線西側。

國立中央大學成立之初,規模宏大、學科齊全、教授陣容均居全國之首。無論是出身、氣場、資質、實力都配得上“超級大學”的名號。民國30年、32年教育部兩次遴選出的“部聘教授”45人中,中央大學入選12人。

1921年中大成為當時國內僅有的幾座綜合性大學之一,郭秉文出任校長,廣納名師,當時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稱,東大(中大)以科學名世”之譽。堪稱豪華的教師陣容一時在國內教育界風頭無兩:中文方面有黃侃、王伯伉、胡小石、吳梅、陳中凡;西洋文學方面有吳宓、梅光迪;藝術方面有徐悲鴻、陳之佛;哲學方面有湯用彤;建築方面有劉敦楨、楊廷寶;土木工程方面有茅以升;地理方面有竺可楨等等。梁啟超、杜威、羅素等人都曾應邀到校親自發表演講。也是在這一年,由於一直沿用原有校舍,過於破舊,難以適應學校發展。郭秉文特聘杭州之江大學建築師威爾遜到校兼任建築股股長,經過實地考察,擬定規劃,以四牌樓為中心按輕重緩急輻射式分期施建新校。根據這一規劃,孟芳圖書館、體育館、學生宿舍、科學館等相繼落成。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在政府支持下,這所官辦最高學府又建起了南大門、大禮堂、生物館等等。

身為“官辦楷模”,中大的校園建設備受矚目。而其最終選擇,似乎與三江學堂莫名呼應。1902年,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京創立三江師範學堂。學堂初建,選址國子監,建成後,當時的《東方雜誌》對其評價:“校舍俱系洋系,壯麗寬廣,建築耗費,不亞於日本東京大學。” 1921年開始的中大校園建設,也走上了西洋古典之路。這種17世紀後期法國興起的建築風格,以柱式結構為基礎,突出軸線,注重比例,強調對稱,可以在中大校園中一一得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