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印度有什麼硬傷,導致它成不了一流大國?

一米漫畫連載


印度不能成為超級大國但主要硬傷在於當年英國政府採取的印巴分治政策。直接把一個可以在未來成為世界一流大國的印度一分為三。再加上印度自身的原因。導致了印度始終不能成為一個統一的一流國家。



1947年由英國聯邦主持,印度和巴基斯坦採取印巴分治政策。印度擁有298萬平方公里國土(印度自己宣稱有328萬平方公里,其中把我國爭議領土和克什米爾加入了進去),而巴基斯坦則擁有88萬平方公里。孟加拉國就擁有14.7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這樣整體算下來整個印度就擁有4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英國聯邦堅持的印巴分治政策。並且給印巴之間遺留下來了,克什米爾領土爭端問題,這直接導致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因為克什米爾領土爭端問題,兩國之間產生了龐大的內耗。本人認為這是導致印度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國眾多原因中最主要的。

因為克什米爾領土問題的歸屬,讓印度和巴基斯坦本身都是印度曾經的聯邦。結果導致了雙方反目成仇。最終的結果就是不斷因為領土爭端發生邊境戰爭。這就導致雙方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針對彼此的方向上。更多的競爭都是想要想方設法的佔據在對方的優勢之上。



假如當年英國政府不採取這樣的分制政策不遺留下克什米爾的問題。那麼印度和巴基斯坦想聯合成為印度聯邦,那麼印度就是國家就會專心致志地發展國內經濟,而且印度還趕上了經濟發展的最好時期。也就是戰後的六,七十年代。只是可惜,印度把這樣的最好時機用在了與巴基斯坦的對抗之上。


本人覺得這也是當年英國政府為了不讓印度成為世界一流大國而刻意採取的政策。其實這樣的政策,英國不止做了印度這一次,在對我國的藏南地區英國同樣使用了,這樣卑劣的手段。這與美國當年阻撓我們解放臺灣的目的如出一轍!

當然,印度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國,還有這其國內的內在因素,比如印度的人口素質問題。雖說,印度擁有13億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但是這樣的大國並沒有把人口的才智和優勢發揮出來。而且是印度的很多,人口都處於貧困線以下,和文盲當中。這樣就嚴重拖累了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崛起。



再比如印度的民族性格,雖說近些年來印度經濟發展迅速。2016年GDP總量達到2.26萬億美元,但是對於印度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結構,仍然需要巨大的調整。印度要想成為世界一流大國。首先就應該把自己的基礎工業建立起來,這樣才能成為一個一流大國的最基本的基礎。這才能為日後巨大的人口優勢發揮出其強大的潛能。
圖片來源於網絡


再比如,一些印度的政治體制,宗教矛盾,城邦制度,獨立勢力,種姓制度,語言文字,經濟政策等等吧,這些都是影響其成為世界一流大國的相關因素。總結成為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無法做到統一的整體,就無法做到統一的步伐。”印度缺少的就是能夠做到統一。個人觀點,朋友們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留言和評論,喜歡的可以點贊關注!


淡然小司


按理說,印度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超過13億總人口、可耕地面積僅次於美國,地理位置也非常優越(把控著印度洋,優良港口極多),應該是很有希望成為一流大國的。但是,印度與中美等大國相比,還有幾個致命的缺陷!

1. 種姓制度:2.7億人是文盲!

印度的種姓制度分為四種,由高到低依次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被視為“不可接觸的人”的階層——佔印度總人口近1/5的賤民。種姓制度禁止與低人種交流,禁止低人種與高人種通婚,禁止或者排斥低人種成為高人種,低種姓人群幾乎沒有希望依靠“努力來改變未來”。

印度要發展成大國,必須要有強大的製造業,而製造業又必須有大批量的熟練技術工人,而產生大批量熟練工人的前提,除了要有大批量的勞動力與之對應,更為重要的是完善的基礎教育(印度有2.7人的文盲)和開放的社會文化。印度的種姓制度無疑會打碎莫迪的“印度製造”的美夢。

2. 基礎設施:3億人用不上電!

去過印度的人都知道,中國和印度最大的差別就是基礎設施。中國有全世界最先進的高速鐵路,復興號的時速能達到300公里/小時;而在印度超快列車的定義是平均速度達到55公里/小時,印度的列車和火車站也非常破舊,“火車外掛”的景象非常常見。

印度政府智庫NITIAayog的數據顯示,目前有約3.04億印度人無法用上電,佔印度人口數的23%;而2015年的一項審計發現,全印度還有18452個村莊沒有電力供應。連發展工業最基本的電力都無法滿足,印度的基礎設施之差可見一斑,這也嚴重阻礙了印度的經濟發展。

3. 行政體制:印度實際上處於分裂狀態!

相比美國實行的聯邦制和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印度在複雜的國情下,當前的行政體制非常奇葩。印度有100多個名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佔總人口的30%,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

印度雖然有82%的人信奉印度教,但仍有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考慮到印度猛增的人口數量,印度反而成了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此外,印度共有1652種語言和方言,其中使用人數超過百萬的達33種,而憲法規定的聯邦官方語言仍然有18種......

這種情況下,印度雖然是聯邦制國家,但各邦自治程度很高,而且各邦嚴格按照民族(語言)劃分邊界,印度實際上分裂成了幾十個“國中之國”。這種分裂和混亂的程度,跟中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有的一拼,這樣的印度又怎麼能成長為世界性的大國呢?

2018年再度連任的普京能否挽救俄羅斯經濟?幾百萬印度女犯人為何與男子關在一起?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答!

金十數據


毫無疑問,對於大國地位的追求,是印度自獨立以來歷屆政府不懈奮鬥的動力和不容置疑的歷史使命。

按照印度人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他們的國家應當在亞洲乃至世界居於中心地位。具體來說就是印度既要將南亞次大陸牢牢掌控,同時也要掌控印度洋。

但是,一個突發性事件導致了印度數十年以來的發展一直處於一種畸形的狀態。而這個事件就是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對於戰勝國中國來說,意義實在微不足道,但是對於印度可就不一樣了,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印度的發展軌跡,也就造成了印度的硬傷。

第一、政治形態強幹弱枝,引發了巨大的貧富差距及一系列民生問題。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與中國不同,沒有經歷過大一統時代,在歷史上大多數時期只不過是一個地理概念。在南亞次大陸,大大小小的文化相近的邦國在多數時間內都是獨立存在的,期間雖然也有過孔雀王朝、戒日帝國、莫臥兒帝國這些統一的政權,但是與邦國之間的關係類似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與諸侯國之間的關係。19世紀中期英國人進入印度,經過200多年的殖民統治,這才實現了印度在疆域、貨幣、國防、法律上的統一。

印度獨立後,以國大黨為主體的印度精英層全盤繼承英國人留下的統治模式。與有著兩千年大一統歷史的中國來比,印度的中央政府對地方的影響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國家資源則掌握在地方豪強手中。權力和資源的不對等,導致印度的貧富差距達到了驚人的地步。據世界銀行的報告說,全世界貧困人口的1/3來自印度,超過8億人每天生活費還不到2美元,佔總人口的75%以上!相反,印度眾多的產業包括戰略產業都掌握在赫赫有名的塔塔、阿班尼、米塔爾、博拉四大家族中。

反映到教育問題上,導致了畸形的結果。印度實行免費教育,奇怪的是印度成年人的文盲率佔全世界的37%,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國家。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其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嚴重失衡,受傳統觀念影響,幹體力活在印度屬於不體面的行為。

第二、非理性膨脹狀態下的軍事力量。

受中印戰爭的刺激,1962年後印度進入緊急備戰時期。僅僅3年,印度常備軍從50萬增加到90萬,國防開支從29億盧比猛增至100多億。在武器裝備上,印度傾向於“立竿見影,”——直接向外軍購買成品。因為教育體系的失衡導致工程師群體先天不足,工業體系也失去了根基。因此印度軍工企業很難吸收外軍技術,即便是有外國技術陪護式的全力支持,由印度人自己組裝或維修過的先進設備也很難保證質量。如幻影戰機、蘇霍伊戰機、美洲虎戰機在印度空軍中經常事故不斷。同時本國的裝備研製也長期處於急功近利的氛圍中,大量裝備始終處於研製過程中。而研製機構往往根據世界上“最時髦”的概念來修改指標要求,經常將設計方案一次次推倒重來。當得知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時,他們往往又會宣佈停止研製然後重新開發新的裝備。

同樣因為教育問題和傳統觀念問題,印軍內部的人才培養是重軍官而輕士兵,培養軍官卻又不重視基層實踐。士兵雖然技能過硬,但是除了會服從命令別的什麼也不會,戰場上一旦軍官失去了指揮能力,那麼整支隊伍會在一瞬間潰敗。


大將軍威武K


我認為印度有三個方面的硬傷,而在這三個方面中國都與印度相反。也就是說,中國能夠崛起的原因,恰好是印度成不了一流大國的原因。

第一,分裂與統一

歷史上印度各小國林立,各自為政,從來沒有出現大一統的王朝。只有近代被英國殖民統治的二百年才算是統一的時代。因此印度人缺乏大一統的思想。印度像中國一樣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主體民族印度斯坦族只佔印度總人口的30%左右,可見印度民族的分散情況。因此印度語言眾多,宗教林立,難以在文化上產生向心力和凝聚力,整個國家的力量難以往一處使,也難以形成統一的市場。

而中國呢,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大一統的思想深入人心。雖然時常有天下大亂,國家分裂的歷史,但分裂的結果總是走向統一。而且中國人從古至今、從南至北使用著相同的文字,傳承著相同的思想,漢族占人口的91%,是絕對的主體。因此中國天然具有凝聚力,能夠集中力量謀發展,而不是把力量消耗在內鬥中。


第二,等級與平等

印度的宗教氛圍極其濃厚,很多人篤信宗教,而且大約百分之九十的印度人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是從婆羅門教發展來的,它維持著種姓制度。種姓制度就是將人分為四個種姓,尊卑貴賤不同,種姓之間壁壘森嚴。種姓制度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在印度人心中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種姓制度造成了嚴重的階層固化,是印度發展的桎梏。

而中國呢?兩千多年前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這一口號深入人心。雖然中國古代有皇帝,有貴族,有平民,有奴僕,但他們之間沒有不可跨越的界限。朱元璋一個乞丐可以當皇帝,說明中國人與人之間在本質上是平等的。雖然中國在某些朝代存在賤戶、賤籍等賤民,但畢竟是很少數,而且是按照職業劃分,不像印度之間從宗教的角度把某一類人判為賤民。

另外說一句,佛教在印度產生時,就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提倡眾生平等,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然而佛教最終在印度消亡,卻在中國發揚光大,可以說是天命了。


第三,懶惰與勤勞

印度地處熱帶,氣候溫暖,物產豐富,凍不死人也餓不死人。結果這造成了印度人的民族性格,說好聽一點是樂天知命,隨遇而安,說難聽一點就是懶惰。其實也只有印度這樣的民族性格才能使種姓制度存在幾千年之久,因為底層人民安於現狀,不思反抗。印度苦行苦修的印度教徒很多,也是因為這種民族性格,因為他們沒有過多的物質慾望。

而中國的領土主要在溫帶和寒帶,人民求生不易,有句老話叫“土裡刨食”。所以中國人必須努力耕種,才能生存下來。久而久之中國人養成了勤奮節儉的民族性格,這在國際上也是有名的。看看我們身邊那些做小生意的、賣小吃的人,往往一天工作十幾小時,全年無休,除了過年。看看那些農民工,真是拿汗水和生命在換錢。正是勤奮的中國勞動者,才使中國日新月異地發展起來。

佛教在印度時,是靠乞食為生。而傳到中國後,出現了自己耕種土地的寺廟和僧人。這種差別正是中印兩國民族性格的體現。

我認為以上三點是印度與中國的最大差別,也是印度目前無法騰飛的硬傷。



夢露居士


印度的硬傷主要是基礎落後,缺乏統一的民族凝聚力,邦國林立,種姓制度增加隔閡。但是這並不等於他一定不能成為一流大國。

題主這個問題,描述的情感色彩,大致是“印度很差,為什麼這麼差呢”,其實這一點我首先是要反駁的。

印度並不差。作為一個殖民地國家,印度發展已經相當好了。

要知道。印度1947年才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獨立,至今也不過70餘年。獨立後,打了三場印巴戰爭,直接肢解了巴基斯坦。作為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如今已經發展到世界第六經濟實體,擁有規模數量全球前五的軍隊,擁有世界上第二大的航母編隊,擁有全球第六強大的核武器。

1980年到2017年這30多年之間,美國的GDP增長到原來的6倍多,而印度的GDP增長到原來的13倍多。當然你沒法和中國比,中國是70倍。

我個人評價現在世界各國,美國為超級大國,中國、俄羅斯為強一流大國,英國、法國為中一流大國,那麼印度至少已經是準一流大國。他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幾乎已經不亞於德國、日本這些國家,甚至某些方面還超過之。

阻止印度進一步發展的,首先是其底子差。英國在印度這麼多年真沒幹啥好事,臨到頭隨便一劃拉邊境線,拍拍屁股走了,留下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相互殘殺。

其次,印度雖然也有幾千年文明史,但幾千年大部分時候,印度邦國林立,最接近統一的時刻居然是在英國殖民下達成的。這不但造成印度至今依然邦國林立,嚴重分散力量(落後國家尤其是大國,想要大步追趕,必須加強中央政府的執行力),而且也使得印度全國凝聚力較為缺乏。

再則,印度的傳統文化從幾千年前開始就是腐朽落後和反動的。無論是極端的重男輕女,還是種姓制度。這些人為將十多億印度人割裂成為多個彼此對立,難以逾越的群體,然後在群體之間煽動不滿和鬥爭,最後一損俱損。

但是,片面輕視印度、嘲笑印度的人也是愚蠢的。

印度擁有世界第二的人口,很快就會達到世界第一,而且這裡面年輕人比重很大,人口結構非常健康。

印度在偉大總理魔帝的率領下,已經開始大力強化中央集權,建設民族凝聚力。

印度的軍事實力,足以保障他的國家安全,也足以讓他成為強有力的棋子。

印度在國際外交陣營上,依然是俄羅斯、美國和歐洲三足拉攏的對象,左右逢源。

印度人傻錢多,各國都願意賣給他諸多相對先進的武器,適宜於扮豬吃老虎。

印度的經濟增速很快,12億窮人提供了無盡的增長空間,1億多精英則是無窮的奢侈品消費市場,可謂上下都有人。

而且,隨著國際大環境的變化,某些國家會更加強對印度的拉攏與扶持,以牽制他們的對手。

我這裡斗膽預言,再過15-20年左右,即2045年左右,印度的實力將與英法並駕齊驅,正式成為世界一流大國。


巴山夜雨涮鍋


印度國土面積接近300萬平方公里,除了西北邊境少量沙漠之外,全國大部分地區都適宜居住。此外,印度已有超過13億人口,考慮到這個國家年輕的人口結構,未來具有相當大潛力。從基礎條件來看,印度確實具有成為一流大國的潛質。

不過印度想成真正一流大國,至少得克服幾道障礙。這些障硬源於觀念、制度和文化,它們已深刻融入印度民族文化,很不容易克服。說是印度民族的硬傷,一點不為過。

第一項硬傷,是印度民族有深厚的國家干預經濟的基礎。在殖民地時期,雖說英國人對印度有深厚的殖民統制色彩,殖民當局大體允許私營企業發展。印度深厚的國有經濟傳統來自於獨立以後,尼赫魯引進了蘇聯式計劃經濟體制。大量國有企業成立,建立起濃厚的官僚經濟體制。印度自獨立以後,就建立起龐大的、自以為傲的民主制度。

在印度,哪怕最赤貧的流浪漢,他也擁有選舉權,能決定別人財產。這在早期實行代議制的國家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存在,是對民主的侮辱。早期英國人的選舉制有嚴格的限制,通常是有一定數量財產的成年男性。在他們看來,民主是商議決定國家大事,是對他人財產的支配,需要參與者有財產自理的能力。連自己財產都沒得支配的人,談何國家大事?

這種觀念放在今天屬於奇觀,其背後蘊含對民主之惡的警惕,不能說沒道理。過去二十多年,印度政府搞改革開放,可還是出臺大量仇視商業、敵視外國人的政策。沃爾瑪家樂福想在印度開一家分店,規模龐大的小商販們害怕失業,就去圍追堵截。外資在印度所受的壓力遠大於中國,根本原因在民意。這種民意通過政治安排,能發揮出實際的傷害力。

最低工資制度、勞工保護制度、免費醫療教育制度,這些反市場的制度,有著深厚的民意基礎。哪個政客反對這些制度,無異於政治自殺。

第二項硬傷,是印度傳統文化糟粕太多,遺毒至今。

印度民間有濃厚的宗教傳統,主張禁慾冥想的印度教還大有市場。印度農村深陷舊文化束縛壓迫人的泥潭裡。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延續三千年的種姓制度的存在。印度的法律制度裡,種姓已被完全取消,實際它在民間還有很大影響力。低種姓者想實現階層跨越,晉身上流社會,千難萬難。隨著經濟發展,階層冰封板結的現象終會消融,但它卻是印度走現現代化國家的重大阻礙。

悠久爛熟的傳統對現代印度來說,也許意味著沉重包袱。印度多種姓、多種族、多民族、多文化和多語言現象,很多停留在很初級階段,彼此的對立衝突還很普遍。印度看起來是統一國家,其內部多元分裂著阻礙經濟發展,還需要很長時間的糅合。這既是印度市場的統一進程,也是印度國家重塑的過程。在完成這點之前,印度要處理的內部事務還有很多。

第三項硬傷,印度擁有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印度民族情緒起源於殖民時期,甘地領導下,現代印度種下了抵制現代化、仇視西方的種子。直到今天,甘地粉絲仍是印度不可忽視的存在。尼赫魯執政時期,印度民族主義情緒達到狂熱。印度一度想充當第三世界國家領袖,為此牽頭搞出“不結盟運動”。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導國,事實上印度都沒遵守。冷戰時期,印度和蘇聯走得很近。911以後,印度又是美國在南亞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印度民族主義情緒有幾處來源:一是對歐洲殖民者的排斥牴觸;二是和敵國巴基斯坦長期對立中,印度滋生起的“南亞霸主”心態。民族情緒是巨大的隱患。倘若經濟發展不順,內政不昌,會不會有人把矛盾的焦點引向外部,通過引發地區性衝突來轉移國內矛盾呢?這樣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一個國家要想走向現代文化,狂熱民族主義情緒是應該拔掉的炸彈引信。


菁城子


四月初至中旬我在印度旅遊,從加爾各答往北走,遊遍了北印最主要的城市和地區,多次遇到氣溫高達37度以上,在德里的幾天,氣溫更達到了42度。帶領我們的導遊說,我們這個團離開後,他就該休假了。因為到11月以前,很少有大量遊客去印度,因為太熱了。乾旱少雨、沙化現象嚴重,土地貧瘠,沿途常見。

印度有13億人口,是一個名符其實的人口大國,國土面積卻只有320萬平方公里,大部分處於熱帶地區。一個如此規模的大國,又處在如此炎熱的自然環境中,國民的思維邏輯和生活習慣、對自己和對神的態度,自然深受影響。我走過60多個國家,不得不說,印度是我到過的最髒亂差的國家。許多印度人,對來生的嚮往超過對現實生活的重視,想來這會影響到他們在今世的勤勞和創造力。

印度沒有全國性統一的語言,印地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全國卻只有約30%的人使用。除了英語是第二官方語言,被廣泛用於政府管理和商務活動中,另有22種語言為印度附加官方語言。所以印度的憲法,有22個不同語言的版本。每個邦或者大區,都有自己的一種以上官方語言。事實上,印度現在依然在使用的語言有2000多種,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這些文字同樣還在鮮活地使用著。

另一個讓人驚訝的數字是,印度有212個民族。這些民族的人,信仰十數種宗教。除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錫克教這些誕生於印度的,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在這裡都有自己的信徒。所以,印度又被稱為全球罕見的民族學、語言學和宗教學博物館。信徒最多的自然是印度教,往下排依次是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和拜火教。

種姓制度在印度依然堅不可摧,在印度社會形成了許多壁壘和限制。綜上所述,印度發展的硬傷,個人認為不外幾點:封建落後束縛社會創造力的種姓制度、火熱乾旱的自然條件、文化和宗教的過度分裂使國家難以形成合力打造實力。

印度至今有30%的人口生活在世界銀行規定的貧困線以下,5歲以下兒童中,近40%營養不良體重不達標。世界糧農組織的統計,全國人口中,營養不良的人口數高達15%。約1800萬印度人,依然過著奴隸般的生活。販賣人口、童工、大規模組織的乞討等社會問題,十分嚴重。單是童工的數量,就不下1000萬,據稱這已經是歷年來最低的數字。根據印度官方的統計數據,印度成人的文盲有足足3億。6歲至14歲的兒童,入學率雖然接近100%,輟學率卻高達31%。


世界真的很大


印度是一個領土面積300多萬平方公里,擁有超過13億總人口,而且可耕地面積僅次於美國排名世界第二的國家。從印度的自然稟賦來看,這是一個擁有成為超級大國潛力的國家。但是為什麼現在的印度還只是一個地區性的大國,他到底有什麼硬傷,導致自己沒有成為一個世界一流國家呢?
(印度孟買)


2016年印度GDP總量為2.264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七位,人均GDP還不到2000美元。印度之所以這樣貧窮,這其中肯定是有很多原因存在的。比如印度的種姓制度、宗教矛盾以及封閉的市場經濟體制等等,這一系列的因素都嚴重阻礙了印度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印度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一直都是實行蘇聯式的國家控制經濟的模式,這導致印度錯過了上個世紀二戰之後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

印度90年代改革開放之前實行的蘇聯式計劃經濟模式不僅嚴重壓制了印度經濟的活力,使得印度的發展速度長期落後於西方國家,而且幾十年的計劃經濟體制給印度經濟今後的發展設下了很多的障礙。國家對於經濟的過度干預和控制導致現在的印度市場依然缺乏市場活力,政府的市場化改革方向也步履維艱。這大概是印度沒有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國家的最大原因。
(印度種姓制度)


印度的貧窮與落後絕對不是一兩個原因造成的,其國內存在的很多問題都阻礙了印度經濟的增長。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認為印度存在什麼硬傷,或者認為印度必然不可能成為一流大國。

如果問澳大利亞或者加拿大存在什麼硬傷導致他們不能成為像美國一樣的超級大國。顯然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明確,那就是這兩個國家的人口太少,註定無法成為世界一流大國,這是硬傷。但是印度並不存在什麼硬傷,導致他必然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國。無論是印度的種姓制度、宗教矛盾還是國內市場的相對封閉,這些都不是什麼絕對不可改變的事情,只要印度政府有足夠的改革決心,問題最終都可以得到解決,畢竟美國曾經還存在奴隸制度,如今他不是同樣發展地很好嗎?


(印度總理莫迪不斷推動印度經濟改革)

印度是一個擁有成為超級大國潛質的國家,他現在的貧窮與落後並不是因為他存在什麼硬傷,他只是走了一段彎路,錯過了幾十年的經濟黃金髮展時期。如今的印度經濟在經歷上世紀90年代的改革開放之後已經走上了高速發展的正軌,相信印度不會再次錯過機會,他完全有可能成為一個世界一流的大國。


李姓先生


各位答主都是專業的我就從另一個方面來回答吧,

人才外流。

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種姓制度非常嚴重的國家,去年過年的時候大學同學聚會有個在土澳的朋友跟我們說了一件事,他在一家餐廳做兼職,店裡有一個印度的婦女負責收洗盤子這些雜物活,朋友看她的談吐並不想那種普通的印度人,相處一段時間之後才瞭解到她是印度某大學的老師,卻因為種姓低劣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才偷跑來土澳。

常理來說一個人如果能通過自己努力來得到回報的話再怎麼說也不至於自降身份來做一些與自己能力不符的工作。

其次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和印度人接觸過,印度人總是有著一種迷之自信,認為自己的國家最牛逼,但是除非是高種姓要不然第一選擇不會是在外留學之後回去報效祖國,他們更願意選擇國外的生活。


小刀掌櫃


印度的硬傷有很多,但總結起來就是以下幾點最為重要。第一,嚴重的宗教對立。印度教徒佔絕大多數,穆斯林佔少數,但人口也高達一億多人。因為歷史上印巴分治的原因,印度教與穆斯林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對立情緒,而印度的民主政治又給了政黨煽動民族情緒的動機,這就導致印度的國內宗教衝突嚴重。第二,印度國內的種姓問題。印度教內部的種姓歧視,使得印度教徒內部很難建立起一個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同時種姓矛盾也給社會的穩定帶來極大的干擾。第三,也是前兩者原因的集中體現,就是印度這個國家是英國殖民者硬生生在地圖上建立起來的國家,國家先天發育不良。因為宗教和種姓等多種原因,很多印度人的印度民族國家意識淡漠,對國家的認同感不夠強。

在印度的理解中,只要強大了自己的軍事力量,就可以威懾控制自己的周邊小國,就可以樹立自己的大國權威。但其實,在南亞地區,印度的實力無疑鶴立雞群,而印度要想成為一流大國,顯然不能只在南亞稱王稱霸。在世界範圍內,要想成為有一流影響力的世界大國,印度不但需要經濟實力的躍升,還需要強有力的國家執行力和穩定的國內社會。而這一切都需要印度先練好自己的內功,解決上述幾個自獨立之初就困擾印度的老大難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