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徐蘭沅:琴師怎樣練習在伴奏過程中“抓腔”

徐蘭沅

徐蘭沅(1892-1977),京劇琴師。原籍江蘇省蘇州吳縣,生於北京。曾被梨園界譽為“胡琴聖手”。他一生主要為譚鑫培、梅蘭芳兩位京劇藝術大師操琴,為京劇音樂的革新與創造,做出了重要貢獻。

 京劇是相當完整的一種戲劇藝術,表演、音樂有它的格局。比如各種不同的臺步、喜怒哀樂各種感情的固定的表演身段,這些都形成了一定的程式。然而這些程式不是凝固的,在這些程式裡面的一些細緻的表演活動又是千變萬化,有人稱謂“有規律的自由運用”,這是很恰當的。

徐蘭沅:琴師怎樣練習在伴奏過程中“抓腔”


徐蘭沅便裝照

 一個戲,一個演員演三次,三次都會不同樣。唱腔也如此,同是原板,各人唱法就不同。儘管各有不同,然而總的規律是非常嚴的,拿唱腔來說,上句下句的起落音及板眼,是毫不走樣的,由此京劇胡琴便產生了一種特有的技巧,就是“抓腔”。這一點是京劇文場非常講究的技術,因為唱腔常變動是無法記譜的,因此是交場也就必須“抓腔”。

 為什麼能抓呢?就是它有一定的程式規律。

 這種細微的千變萬化的地方,演的演技好壞、唱工的優劣,也都在這兒能區別開來。比如同樣一個“起霸”,某人就有氣派,某人就很難看。唱腔也是如此,有人的唱腔得到滿堂彩聲,有人的唱腔就平淡無味。

徐蘭沅:琴師怎樣練習在伴奏過程中“抓腔”


徐蘭沅操琴照

 過去做琴師,“抓腔”就得要好,因為從來也不排戲,我在跟梅先生操琴時,配角的唱腔就“抓腔”。“抓腔”不能領會成亂碰,要在各種唱腔裡從中找出規律來,加以分析和研究,比方說一個西皮原板,大致共有多少腔兒,一般的是怎樣變化的,第一句起音是(上)(1)字,那麼落音就一定在(工)(3)字上等等。諸如此類的學是不可少的。過一番努力以後,就能在伴奏唱腔時,只要聽到演員唱腔的兩個以後,便能斷定腔兒的發展趨勢了。

 我在過去抓腔,有兩點方法:

 (1)多記腔兒,只要是新的、自己生疏的都要記,做到廣泛的吸收。

 (2)平時要勤勞,多幫演員調嗓,從中積累唱腔。腹內要像一個雜貨店,五花八門,什麼腔兒都掌握。再就是在技巧上要鍛鍊三快:耳快、心快、手快,能跟演員的唱腔隨機應變。這也是在幫人調嗓中的主要的一種鍛鍊。

 總之,京劇的琴師,根據京劇唱腔的特點,是不能不“抓腔”的。

(《徐蘭沅操琴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