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徐兰沅:琴师怎样练习在伴奏过程中“抓腔”

徐兰沅

徐兰沅(1892-1977),京剧琴师。原籍江苏省苏州吴县,生于北京。曾被梨园界誉为“胡琴圣手”。他一生主要为谭鑫培、梅兰芳两位京剧艺术大师操琴,为京剧音乐的革新与创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京剧是相当完整的一种戏剧艺术,表演、音乐有它的格局。比如各种不同的台步、喜怒哀乐各种感情的固定的表演身段,这些都形成了一定的程式。然而这些程式不是凝固的,在这些程式里面的一些细致的表演活动又是千变万化,有人称谓“有规律的自由运用”,这是很恰当的。

徐兰沅:琴师怎样练习在伴奏过程中“抓腔”


徐兰沅便装照

 一个戏,一个演员演三次,三次都会不同样。唱腔也如此,同是原板,各人唱法就不同。尽管各有不同,然而总的规律是非常严的,拿唱腔来说,上句下句的起落音及板眼,是毫不走样的,由此京剧胡琴便产生了一种特有的技巧,就是“抓腔”。这一点是京剧文场非常讲究的技术,因为唱腔常变动是无法记谱的,因此是交场也就必须“抓腔”。

 为什么能抓呢?就是它有一定的程式规律。

 这种细微的千变万化的地方,演的演技好坏、唱工的优劣,也都在这儿能区别开来。比如同样一个“起霸”,某人就有气派,某人就很难看。唱腔也是如此,有人的唱腔得到满堂彩声,有人的唱腔就平淡无味。

徐兰沅:琴师怎样练习在伴奏过程中“抓腔”


徐兰沅操琴照

 过去做琴师,“抓腔”就得要好,因为从来也不排戏,我在跟梅先生操琴时,配角的唱腔就“抓腔”。“抓腔”不能领会成乱碰,要在各种唱腔里从中找出规律来,加以分析和研究,比方说一个西皮原板,大致共有多少腔儿,一般的是怎样变化的,第一句起音是(上)(1)字,那么落音就一定在(工)(3)字上等等。诸如此类的学是不可少的。过一番努力以后,就能在伴奏唱腔时,只要听到演员唱腔的两个以后,便能断定腔儿的发展趋势了。

 我在过去抓腔,有两点方法:

 (1)多记腔儿,只要是新的、自己生疏的都要记,做到广泛的吸收。

 (2)平时要勤劳,多帮演员调嗓,从中积累唱腔。腹内要像一个杂货店,五花八门,什么腔儿都掌握。再就是在技巧上要锻炼三快:耳快、心快、手快,能跟演员的唱腔随机应变。这也是在帮人调嗓中的主要的一种锻炼。

 总之,京剧的琴师,根据京剧唱腔的特点,是不能不“抓腔”的。

(《徐兰沅操琴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