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一)初识李门

2018年11月28日,我们(DK三观)应公众号“京胡那些事儿”的邀请来到位于西直门外中国国家京剧院宿舍,拜访我国著名京剧音乐家、国家一级琴师、著名梅派琴师李门老先生,开启了我们《国宝琴师》的首次专访。

=======================================================

李门,中国著名京胡演奏家、京剧音乐家,国家一级琴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理事、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咨询委员、曾任文化部资格(艺术)评委会委员,宁夏京剧团音乐指导、艺术顾问,《中国京剧艺术百科全书》编委。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梅派名琴师李奘图的儿子,梅派著名琴师李超的哥哥,师事已故梅派琴师(也是演员)苏盛琴先生。他幼年学唱老生,1948年初次粉墨登场,在青岛登台唱娃娃生,1952年起在爸爸身边做京剧二胡(京二胡)琴师,1958年7月28日,年仅17岁的他就考进了北京中国京剧院四团,专任琴师,并师从团内资深琴师苏盛琴(徐兰沅的学生)学习京剧胡琴艺术。

李老师与著名梅派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有长达数十年的合作,对以《白蛇传》为代表,其它如《谢瑶环》、《柳荫记》、《桃花扇》等杜近芳著名代表剧目的音乐和唱腔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完善,使其更加完美,可以说他对梅派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对新中国京剧音乐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

一行人缓步走进国家京剧院宿舍,从外观上看是这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北京小区,环顾周围,不由感慨,心想,李门老师家里会是怎样一个情况……

《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轻轻的敲门声后,门里传来一位老人和蔼可亲的声音“来了”……随着门徐徐打开,一位满头白发、年近八旬的老人出现在我们面前,因为之前看到过李老师的照片,知道这位慈祥的老人就是李门老先生。

他满头银丝,但一点都不稀疏;身材挺拔,虽有些发福但一点都不觉得臃肿;身着便装,却遮不住那股儒雅的老艺术家气息……让我们不禁对当年在京剧舞台叱咤风云、风华正茂时的李先生浮想联翩。

简单的自我介绍后,“请进!”……我们第一次走进这位国宝级梅派琴师家的大门。

屋内没有奢华的装修,看似普通,但又收拾的井井有条,一尘不染。李老引我们步入客厅,抬眼望去,随处都能看到与京剧有联系的物件。墙上挂着的照片一下子把我们又拉回到几十年前舞台上的栩栩如生的剧中人物;桌子上放着的京胡又让我们耳边响起京胡高亢婉转的琴声;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让人心驰神往的京剧表演环境中……台上的演员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精彩绝伦,台边的琴师神情关注,琴声悦耳……台下的我们,甚是享受。

一阵寒暄过后,大家分宾主落座,我们详细地说明此次来访的目的及需要李老配合的地方,李老师稍加思索后,欣然接受了我们接下来的专访。

此时,下午的阳光从阳台窗户漫射进来,洒在我们的身上,一切是那么的温暖祥和,我们的专访就是在这种气氛下开始了……

(二)父亲引领 我走上艺术路

李门,1941年出生于山东青岛,李老出生的家庭虽然不是梨园世家,但其父亲李奘图却是对京剧非常着迷,可以说是如醉如痴,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他的京胡演奏技巧堪称一绝,在当地乃至山东省都可以说是赫赫有名。

《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李奘图

几年之后,弟弟李超出生。随着这兄弟二人的出生,恐怕当时谁也不会预想到在以后的近八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对中国京剧的发展会有多么大的影响。

父亲李奘图与著名琴师王少卿、倪秋平、沈雁西、张似云、孟广亨、费文治、沈玉才、杜奎三、赵都生、韩恩华等人,都有着很深厚的友情。李奘图酷爱梅派京剧艺术,与梅派琴师交情不浅,每次梅兰芳先生来到青岛时,他都要热情招待。记得有一次梅先生琴师王少卿来青岛时,他曾送给王先生一顶法国礼帽作为礼物,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份厚礼。

李奘图南开大学毕业,毕业后回青岛老家经商,所以家境还算殷实。至今李门还记得,家里后院经常是父亲招待梨园朋友的地方。那时的家里经常是高朋满座,或是专业的名家,或是票友。家中几乎每天都有很多朋友来家里聚会唱戏,弹、拉、吹、打十分热闹,完毕之后就在府中的后院架起一个大铁桶,大家一起吃烤肉,要不就到馆子里“叫菜”,用提盒送到家里。晚饭用毕,又吹拉弹唱起来。李门就是在这个亦文亦商亦梨园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李门告诉我们,他不是出生在梨园世家,他的家庭跟当时中国绝大多数家庭一样,父亲在外挣钱养家,母亲在家相夫教子,父亲在家里是有绝对权威的,家庭地位那是绝对毋庸置疑。而他的母亲,则是中国传统妇女形象的典型代表,贤妻良母,温婉体贴,虽然父亲有一点大男子主义,但家庭却非常的和谐温馨。

“我从10岁便开始学习拉京胡,都是受父亲影响”李老回忆道,“我小时候喜爱大提琴,想学大提琴,但父亲不许,逼着我学习京胡,而且教学非常严厉”

李老还记得,每当练琴时,父亲都会站在身旁监督,其实站在身旁的父亲并不会让年幼的李门感到紧张,而让他感到紧张的是父亲手中拿着的小木棍。身体姿势稍有僵硬,手指稍有松懈,父亲手中的小木棍就会如疾风暴雨般落在他的小身板或手上,那叫一个精准。每次练琴后,小手红肿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这时母亲就会过来把儿子领到桌边,一边轻轻地吹着他红肿的小手,一边安慰强忍泪水的他。即便如此,面对母亲的百般呵护,年幼的李门也从没掉下过眼泪。

现在回想起来,李老承认,年幼的他那时有点恨父亲,但现在只剩下感恩了……

就是这样,年幼的李门苦苦在家练习京胡演奏七年,其间,弟弟李超也加入到练习队伍里面来,兄弟两个人经常是小手红红的被妈妈安抚安慰…….

正是这7年的苦练,为他们以后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兄弟两人的演奏默契也是从那时开始培养。可以说,从此以后,兄弟二人在艺术道路上就再也没有分开过,“李氏门超”的组合更是让广大戏迷特别是京胡迷们津津乐道、耳熟能详和心存敬意。

《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李门(左)杜近芳(中)李超(右)

(三)恩师考试 我上了专业团体

上世纪50年代末,也就是李门17岁时,中国京剧院四团到青岛演出,父亲带着他去看望乐队朋友,其中不乏大腕儿,比如罗万金、马玉山、苏盛琴等。

一日,老友们相见很是亲热,他们问李门的父亲“李门会拉京胡吗?拉得怎么样?”,父亲还没回答,年少的李门便抢着道“当然会!”,于是大家半信半疑地说:“拉来让我们听听”。这时的李门早已成竹在胸,7年的苦练早就给了他强大的自信。于是,李门在各位大师前非常熟练地拉了起来。谁知,这一拉不要紧,各位大师纷纷竖起大拇指,道:“是块料,好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受到各位大师的夸奖,李门甚是欢喜,而过往练琴所受的苦早已成为过往云烟而灰飞烟灭了,取而代之的是脸上所泛起的自信的微笑。

演奏完大家也就散了,当时的李门一家人也没在意。可谁知正是这短短的几分钟,却是他整个艺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就在半年后,李家收到了来自中国京剧院四团的团长石天先生寄来的信函,邀请李门来京面试!

1958年10月的北京,秋风瑟瑟,略有寒意,但李门的心里火热的异常,因为他知道,艺术的大门已经为他打开了一道缝。能否顺利地踏门而入,进入这个当时全中国最高的京剧艺术殿堂的大门,就看接下来自己的发挥了。

李门还记得面试的曲目是《洛神》,考官是苏盛琴先生。

=======================================================

苏盛琴5岁即同四兄同入富连成社习艺,初从王喜秀学习老生,后经肖长华建议改学旦行,师从苏雨晴、萧长华、金喜堂等,能戏百余出。满科后因年纪太小又延续两年,后因身材猛长,不再适宜演旦角,遂改习胡琴。

=======================================================

这次面试可以说是异常顺利、圆满成功,李门获准加入到中国京剧院。但,另外一个收获也许对他来讲更有意义,那就是作为考官苏盛琴成为了他日后的恩师!

《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苏先生不仅教李门京胡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他做艺如做人的人生道理,在舞台上如何与其他人配合,如何为演员补漏;在台下,如何与角色交流。

李门对恩师苏先生是异常尊敬和感激。他感慨道“像恩师那样的老辈琴师那技艺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和他们比,我们只是学到点皮毛罢了”。他认为自己运气不错,能和那么多老一辈琴师学习过,有机会可以和那么多名角合作。

所以说,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机会永远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四)宁夏生活 22年艺术沉淀

到了专业团体不久,随着宁夏自治区成立,当时的中国京剧院四团整建制搬到了宁夏,那时全团人以最快速度搬家。

“所谓搬家,就是把被子打个卷一背,提着网兜装上毛巾、缸子、牙刷就走了,不像现在零星琐碎一大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李老师以然记忆犹新,“我们把它当作革命任务来完成,肩负着党和国家交给的使命,去支持建设和繁荣宁夏地区的文化建设!团里没有一个人有二话,像军队一样,雷厉风行。”

那时宁夏处处还在建设中,条件艰苦,他们一边演出一边劳动体验生活。基本上宁夏各个县市都去过,大到厂矿小到乡村,无一没有留下他们的身影。他举了几个例子。

“去农村慰问演出,和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没有舞台,我们就开来两辆大卡车,我们站在车斗里演出,车斗就变成了露天的舞台。冬天刮着大风,吹得人脸生疼,张不开嘴,但那时,团里没有一个人抱怨诉苦,依然兢兢业业、满腔热情!为人民服务,还讲什么条件。”李门老师的这番话,给我们触动很大,看到老人说的略带激动,不禁对老一代艺术家的纯粹和奉献精神所感动,一股敬意油然而生。

“我们去矿山演出,没有住的地方怎么办?我们每个人发个铁锹,挖出一个一人来高的大坑,铺上稻草,就睡在大坑里,拿大幕当隔断,男女各睡一边,一早上醒来,满脸黄土,谁都不认识谁了,哈哈”爽朗的笑声仿佛又把李老师带回到那个时期……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演出不断,还开发新剧目,基本是一年一个新剧目。虽然这22年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为他的演艺生涯做了深后的沉淀和升华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及丰富的人生阅历,同时也为宁夏地区的京剧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他参加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所创剧目《铁流战士》的设计唱腔和音乐。1976年,他为全国文艺汇演剧目设计设计唱腔和音乐,并获得宁夏文代会戏曲音乐奖等等。

回忆这22年,李先生说,“京剧那时还受到人民的认可和喜爱,今天是《龙凤呈祥》,明天是《穆桂英挂帅》,后天是《红鬃烈马》,演出不断,所以并没有觉得有多艰苦,反而感觉生活很饱满充实。一边演出一边向老师学习,这些都潜移默化的为自己京胡艺术丰满了不少。”

宁夏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对李门的艺术水平的提高却是受益颇丰,同时,李门也把他的人生这个最重要的22年的艺术青春奉献给了宁夏这片热土。

之所以说这22年是李老师人生的最重要的一段时期之一,除了艺术迅猛提高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在这里找到了他的人生的另一半,老伴宁小平老师。

《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宁小平(左)李门(右)

“传统京剧就是五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阮、三弦,但现代样板戏的要求就不同了,从人物的内心,一直到环境都需要乐队的烘托,所以必须要适用西洋乐队了。”李老师道。

“像《沙家浜》里就不但使用了传统的民乐,还用了西洋乐队。而当时那几个团呢,尤其是省一级的团,都不具备这个条件,每次演出都跟其它省协调请人也不现实,就像我们在宁夏,就更难实现。“李老师继续说道,”但是如果没有西洋乐队的参与,又演不成。经过团里领导的研究,就派我去沈阳音乐学院去招应届毕业生。“

据李老师讲,当时的招生还是比较困难的,有些学生甚至连宁夏在哪里都不知道……

”去了几次之后,终于按西洋乐队的编制招到十几个毕业生,包括大提琴、中提琴、大管、小号等等。但是乐队还是不完整,怎么办呢,我们就从文化大院里面的歌舞团借人。“

在这批招来的学生中就有宁小平宁老师,当时宁老师的专业是大管,后又改学琵琶。这批人到位以后就开始排演了《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龙江颂》等。这批学生的加入,使当时剧团的乐队丰富了,让不可能排练的剧目成为了可用。可见,这批人的到来,对当时的宁夏京剧团来说意义重大。

李门老师当时是乐队队长,乐队的日常工作协调安排,日常的排练等等都由他负责。随着时间的推进,乐队中的一位女演员引起了他的注意。说到这里,李老师似乎回到了50年前,“她跟其她的女生不同,性格直爽、单纯,对工作非常认真投入,别的学生业余时间去玩,她不去,而是去练琴。又是琵琶,又是黑管,还能拉手风琴,多才多艺。“

“当时的人都比较保守,工作第一,甚至当时的婚礼都是异常的简陋。两张床一并,再加上同事们送的脸盆、暖壶什么的,弄点瓜子弄点糖,就开始新的生活了。”

婚后,伴随着两个孩子的诞生,宁夏这片热土,又带给了李老师一份家的温暖。

(五)搭档李丽芳 我和《杜鹃山》结缘

1964年,宁夏京剧团在人民剧场参加全国汇演,演出《杜鹃山》。这出剧目是他们首先创作出来。

“开始剧中女主角柯香设计的是老旦,但是后来感觉,老旦的唱腔无法尽显女主角的英姿飒爽,于是改成青衣。”李老师回忆道。

这个改动看似简单,但其实是十分复杂的,因为整个角色的唱腔、音乐都要重新设计!为了尽快完成,李门、李丽芳等主创人员在北纬饭店加班熬夜一星期,其中李门负责剧目的唱腔设计和音乐设计,每天基本上就是白天边排练边调整,晚上,李老师再继续熬夜做唱腔和音乐的设计,然后第二天和团队再排练、再调整,天天如此。一星期后,可以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们的精心改造,该剧收到了非常好的演出效果,并且经上级决定,还要拍成京剧电影。

《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注:上图为1964年全国现代戏汇演,宁夏京剧团在北京人民剧场演出现代戏《杜鹃山》,周总理上台接见全体演员并与全体演员合影。

但是不久,李门和李丽芳被紧急调去上海参加现代剧《海港》的创作,《杜鹃山》电影摄制就放弃了。

创作完《海港》,李丽芳希望李门留在上海,专职为李丽芳操琴,这可让李老师为难了,一边是李丽芳的盛情邀请,一边也舍不得宁夏的老朋友、老同事。

“那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没有留着上海呢?”我们问道。

“因为我听不懂上海话,作为一个北方人,吃不惯上海菜啊,哈哈。” 李老师半开玩笑的说到。其实,我们都能体会到,毕竟还是那陪着他二十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让他难以割舍……

1979年在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的帮助下,李门一家和弟弟李超都回到了北京。李门成为杜近芳的专职琴师。他们一起创作恢复了《白蛇传》、《桃花扇》、《谢瑶环》等代表剧目。1982年,他还为《李慧娘》重新创作唱腔和音乐。他曾赴日演出《三借芭蕉扇》,并为该剧设计唱腔音乐,为纪念宋庆龄诞辰100周年,李门设计了京剧《宋庆龄》的唱腔和音乐。

《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1991年,他在潍坊“世界风筝之都中国京剧演员邀请赛”中获得最佳京胡伴奏奖。同年他为于魁智操琴,演出《打金砖》等剧目,1992年、1993年他还和刘秀荣、张春孝、袁世海合作,都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1994年,为纪念梅兰芳诞辰100周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金唱片,他为杜近芳、李丽芳、李慧芳、杨秋玲、杨春霞等名家操琴。

《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李门自己总结,自己的接受能力还不错,场上表现力强。所以现在李门收学生有三个要求,一是定要接受能力强悟性要好,二是表现力强,三要辨别能力强。


(六)弟弟李超 在台成绩斐然

谈起弟弟李超,李门说,“他是我一手带出来的!虽然不像父亲对自己那样严厉,每每练琴时拿着木棍在一旁监督,但也是严格要求,督促认真练琴。“

“李超人很聪明,比我那时聪明多了,但也是贪玩,爱活动、外向调皮,所以我对他要求就更加严苛,因为,我知道他将来必成大器!“

他举例说,在宁夏,剧团经常要在下午和晚上演出,李超爱钓鱼,一次他出去钓鱼竟然把演出给忘了,差点耽误演出。为此,李门严厉批评了他。

“但弟弟很聪明,演出一点都没耽误,所以我经常拿他也没办法,有时甚至也是哭笑不得。“

从宁夏回到北京后,哥儿俩还在一起演出,配合默契,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对方就能心领神会。“李氏门超“的名头在中国京剧界就更加响了,基本是门不离超,超不离门。

《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注:上图为2013年在香港中京院、北京院、上京院、台湾国光剧团联合演出《龙凤呈祥》时的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魏海敏、梅葆玖、李门、李超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哥俩先后赴台湾国光剧团帮助提高当地京剧乐队的水平,李门参与设计新剧目的开发并设计唱腔、音乐,亲自操琴,其中包括《大将春秋》、《妈祖》、《孟丽君》、《李尔王》、《暴风雨》、《李世民与魏征》等剧目,其中《大将春秋》获得台湾戏曲最高奖---金钟奖,李门兄弟俩还参加京剧进校园活动,开发儿童京剧十多出如《风火小子红孩儿》、《禧龙珠》,为海峡两岸的京剧文化交流、繁荣台湾京剧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2004年,与香港著名导演徐克、吴兴国、叶锦添合作舞台剧《暴风雨》,这也是徐克导演的第一部舞台剧,演出大获成功。

《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几年后,李门从台湾回到北京,弟弟李超接替哥哥去了国光剧团,一直到现在还在台湾。

《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李门说,“我刚去台湾时,那边的京剧乐队水平跟咱们的县一级剧团差不多,经过十年二十年的锤炼,如今水平进步非常大,基本看齐咱们省一级剧团了。“可以说李超功不可没,在台湾成绩斐然。

《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说到台湾,李老师道“台湾有很多水平很高的票友,当地剧团也十分重视去高校推广京剧艺术,剧团卖票基本没有打折票和送票,不像我们这里送票太多。”

虽然京剧在台湾的戏曲界中与豫剧、歌仔戏三足鼎立,但台湾只有两个公办的京剧团,国光国剧团是其中的中流砥柱。

李门认为,京剧在大陆发展也是处在瓶颈期,要想发展就应该抓住当下、放眼将来,既要重视中老年的老观众,更要培养年轻票友,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粹长久建康地发展下去。

(七)结束语

《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李门(左) 翟惠生(中) 张建国(右)

整个专访持续近7个小时,年近80高龄李门老师虽然略感疲倦,但我门能感觉得到,李老师非常开心,特别是回忆过往得经历时,虽然历经坎坷,但他依然乐观豁达,丝毫没有遗憾。而且,现在的社会活动以然很多,经常出席为推广京剧及京胡艺术四处奔波的同时,还要带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班,讲学及传授梅派京胡艺术。

《国宝琴师》系列专访(一):李门

在此,我们再次对李门老师接受我们的专访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祝李门老师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DK三观

2019年春 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