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一)初識李門

2018年11月28日,我們(DK三觀)應公眾號“京胡那些事兒”的邀請來到位於西直門外中國國家京劇院宿舍,拜訪我國著名京劇音樂家、國家一級琴師、著名梅派琴師李門老先生,開啟了我們《國寶琴師》的首次專訪。

=======================================================

李門,中國著名京胡演奏家、京劇音樂家,國家一級琴師。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胡琴專業委員會理事、首都京胡藝術研究會理事、中國戲曲學院附中諮詢委員、曾任文化部資格(藝術)評委會委員,寧夏京劇團音樂指導、藝術顧問,《中國京劇藝術百科全書》編委。

瞭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梅派名琴師李奘圖的兒子,梅派著名琴師李超的哥哥,師事已故梅派琴師(也是演員)蘇盛琴先生。他幼年學唱老生,1948年初次粉墨登場,在青島登臺唱娃娃生,1952年起在爸爸身邊做京劇二胡(京二胡)琴師,1958年7月28日,年僅17歲的他就考進了北京中國京劇院四團,專任琴師,並師從團內資深琴師蘇盛琴(徐蘭沅的學生)學習京劇胡琴藝術。

李老師與著名梅派京劇表演藝術家杜近芳有長達數十年的合作,對以《白蛇傳》為代表,其它如《謝瑤環》、《柳蔭記》、《桃花扇》等杜近芳著名代表劇目的音樂和唱腔進行了重新設計和完善,使其更加完美,可以說他對梅派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對新中國京劇音樂的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

一行人緩步走進國家京劇院宿舍,從外觀上看是這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北京小區,環顧周圍,不由感慨,心想,李門老師家裡會是怎樣一個情況……

《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輕輕的敲門聲後,門裡傳來一位老人和藹可親的聲音“來了”……隨著門徐徐打開,一位滿頭白髮、年近八旬的老人出現在我們面前,因為之前看到過李老師的照片,知道這位慈祥的老人就是李門老先生。

他滿頭銀絲,但一點都不稀疏;身材挺拔,雖有些發福但一點都不覺得臃腫;身著便裝,卻遮不住那股儒雅的老藝術家氣息……讓我們不禁對當年在京劇舞臺叱吒風雲、風華正茂時的李先生浮想聯翩。

簡單的自我介紹後,“請進!”……我們第一次走進這位國寶級梅派琴師家的大門。

屋內沒有奢華的裝修,看似普通,但又收拾的井井有條,一塵不染。李老引我們步入客廳,抬眼望去,隨處都能看到與京劇有聯繫的物件。牆上掛著的照片一下子把我們又拉回到幾十年前舞臺上的栩栩如生的劇中人物;桌子上放著的京胡又讓我們耳邊響起京胡高亢婉轉的琴聲;我們彷彿置身於那個讓人心馳神往的京劇表演環境中……臺上的演員唱唸做打,一招一式精彩絕倫,臺邊的琴師神情關注,琴聲悅耳……臺下的我們,甚是享受。

一陣寒暄過後,大家分賓主落座,我們詳細地說明此次來訪的目的及需要李老配合的地方,李老師稍加思索後,欣然接受了我們接下來的專訪。

此時,下午的陽光從陽臺窗戶漫射進來,灑在我們的身上,一切是那麼的溫暖祥和,我們的專訪就是在這種氣氛下開始了……

(二)父親引領 我走上藝術路

李門,1941年出生于山東青島,李老出生的家庭雖然不是梨園世家,但其父親李奘圖卻是對京劇非常著迷,可以說是如醉如痴,更加不可思議的是,他的京胡演奏技巧堪稱一絕,在當地乃至山東省都可以說是赫赫有名。

《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李奘圖

幾年之後,弟弟李超出生。隨著這兄弟二人的出生,恐怕當時誰也不會預想到在以後的近八十年的時間裡,他們對中國京劇的發展會有多麼大的影響。

父親李奘圖與著名琴師王少卿、倪秋平、沈雁西、張似雲、孟廣亨、費文治、沈玉才、杜奎三、趙都生、韓恩華等人,都有著很深厚的友情。李奘圖酷愛梅派京劇藝術,與梅派琴師交情不淺,每次梅蘭芳先生來到青島時,他都要熱情招待。記得有一次梅先生琴師王少卿來青島時,他曾送給王先生一頂法國禮帽作為禮物,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一份厚禮。

李奘圖南開大學畢業,畢業後回青島老家經商,所以家境還算殷實。至今李門還記得,家裡後院經常是父親招待梨園朋友的地方。那時的家裡經常是高朋滿座,或是專業的名家,或是票友。家中幾乎每天都有很多朋友來家裡聚會唱戲,彈、拉、吹、打十分熱鬧,完畢之後就在府中的後院架起一個大鐵桶,大家一起吃烤肉,要不就到館子裡“叫菜”,用提盒送到家裡。晚飯用畢,又吹拉彈唱起來。李門就是在這個亦文亦商亦梨園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

李門告訴我們,他不是出生在梨園世家,他的家庭跟當時中國絕大多數家庭一樣,父親在外掙錢養家,母親在家相夫教子,父親在家裡是有絕對權威的,家庭地位那是絕對毋庸置疑。而他的母親,則是中國傳統婦女形象的典型代表,賢妻良母,溫婉體貼,雖然父親有一點大男子主義,但家庭卻非常的和諧溫馨。

“我從10歲便開始學習拉京胡,都是受父親影響”李老回憶道,“我小時候喜愛大提琴,想學大提琴,但父親不許,逼著我學習京胡,而且教學非常嚴厲”

李老還記得,每當練琴時,父親都會站在身旁監督,其實站在身旁的父親並不會讓年幼的李門感到緊張,而讓他感到緊張的是父親手中拿著的小木棍。身體姿勢稍有僵硬,手指稍有鬆懈,父親手中的小木棍就會如疾風暴雨般落在他的小身板或手上,那叫一個精準。每次練琴後,小手紅腫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而這時母親就會過來把兒子領到桌邊,一邊輕輕地吹著他紅腫的小手,一邊安慰強忍淚水的他。即便如此,面對母親的百般呵護,年幼的李門也從沒掉下過眼淚。

現在回想起來,李老承認,年幼的他那時有點恨父親,但現在只剩下感恩了……

就是這樣,年幼的李門苦苦在家練習京胡演奏七年,其間,弟弟李超也加入到練習隊伍裡面來,兄弟兩個人經常是小手紅紅的被媽媽安撫安慰…….

正是這7年的苦練,為他們以後的藝術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兄弟兩人的演奏默契也是從那時開始培養。可以說,從此以後,兄弟二人在藝術道路上就再也沒有分開過,“李氏門超”的組合更是讓廣大戲迷特別是京胡迷們津津樂道、耳熟能詳和心存敬意。

《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李門(左)杜近芳(中)李超(右)

(三)恩師考試 我上了專業團體

上世紀50年代末,也就是李門17歲時,中國京劇院四團到青島演出,父親帶著他去看望樂隊朋友,其中不乏大腕兒,比如羅萬金、馬玉山、蘇盛琴等。

一日,老友們相見很是親熱,他們問李門的父親“李門會拉京胡嗎?拉得怎麼樣?”,父親還沒回答,年少的李門便搶著道“當然會!”,於是大家半信半疑地說:“拉來讓我們聽聽”。這時的李門早已成竹在胸,7年的苦練早就給了他強大的自信。於是,李門在各位大師前非常熟練地拉了起來。誰知,這一拉不要緊,各位大師紛紛豎起大拇指,道:“是塊料,好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受到各位大師的誇獎,李門甚是歡喜,而過往練琴所受的苦早已成為過往雲煙而灰飛煙滅了,取而代之的是臉上所泛起的自信的微笑。

演奏完大家也就散了,當時的李門一家人也沒在意。可誰知正是這短短的幾分鐘,卻是他整個藝術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就在半年後,李家收到了來自中國京劇院四團的團長石天先生寄來的信函,邀請李門來京面試!

1958年10月的北京,秋風瑟瑟,略有寒意,但李門的心裡火熱的異常,因為他知道,藝術的大門已經為他打開了一道縫。能否順利地踏門而入,進入這個當時全中國最高的京劇藝術殿堂的大門,就看接下來自己的發揮了。

李門還記得面試的曲目是《洛神》,考官是蘇盛琴先生。

=======================================================

蘇盛琴5歲即同四兄同入富連成社習藝,初從王喜秀學習老生,後經肖長華建議改學旦行,師從蘇雨晴、蕭長華、金喜堂等,能戲百餘出。滿科後因年紀太小又延續兩年,後因身材猛長,不再適宜演旦角,遂改習胡琴。

=======================================================

這次面試可以說是異常順利、圓滿成功,李門獲准加入到中國京劇院。但,另外一個收穫也許對他來講更有意義,那就是作為考官蘇盛琴成為了他日後的恩師!

《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蘇先生不僅教李門京胡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他做藝如做人的人生道理,在舞臺上如何與其他人配合,如何為演員補漏;在臺下,如何與角色交流。

李門對恩師蘇先生是異常尊敬和感激。他感慨道“像恩師那樣的老輩琴師那技藝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和他們比,我們只是學到點皮毛罷了”。他認為自己運氣不錯,能和那麼多老一輩琴師學習過,有機會可以和那麼多名角合作。

所以說,命運永遠掌握在自己手裡,機會永遠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四)寧夏生活 22年藝術沉澱

到了專業團體不久,隨著寧夏自治區成立,當時的中國京劇院四團整建制搬到了寧夏,那時全團人以最快速度搬家。

“所謂搬家,就是把被子打個卷一背,提著網兜裝上毛巾、缸子、牙刷就走了,不像現在零星瑣碎一大堆。”回想起當時的情景,李老師以然記憶猶新,“我們把它當作革命任務來完成,肩負著黨和國家交給的使命,去支持建設和繁榮寧夏地區的文化建設!團裡沒有一個人有二話,像軍隊一樣,雷厲風行。”

那時寧夏處處還在建設中,條件艱苦,他們一邊演出一邊勞動體驗生活。基本上寧夏各個縣市都去過,大到廠礦小到鄉村,無一沒有留下他們的身影。他舉了幾個例子。

“去農村慰問演出,和老鄉同吃、同住、同勞動。那時沒有舞臺,我們就開來兩輛大卡車,我們站在車斗裡演出,車斗就變成了露天的舞臺。冬天颳著大風,吹得人臉生疼,張不開嘴,但那時,團裡沒有一個人抱怨訴苦,依然兢兢業業、滿腔熱情!為人民服務,還講什麼條件。”李門老師的這番話,給我們觸動很大,看到老人說的略帶激動,不禁對老一代藝術家的純粹和奉獻精神所感動,一股敬意油然而生。

“我們去礦山演出,沒有住的地方怎麼辦?我們每個人發個鐵鍬,挖出一個一人來高的大坑,鋪上稻草,就睡在大坑裡,拿大幕當隔斷,男女各睡一邊,一早上醒來,滿臉黃土,誰都不認識誰了,哈哈”爽朗的笑聲彷彿又把李老師帶回到那個時期……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演出不斷,還開發新劇目,基本是一年一個新劇目。雖然這22年生活非常艱苦,但是為他的演藝生涯做了深後的沉澱和昇華奠定了堅實的藝術基礎及豐富的人生閱歷,同時也為寧夏地區的京劇藝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他參加蘭州軍區戰鬥文工團所創劇目《鐵流戰士》的設計唱腔和音樂。1976年,他為全國文藝匯演劇目設計設計唱腔和音樂,並獲得寧夏文代會戲曲音樂獎等等。

回憶這22年,李先生說,“京劇那時還受到人民的認可和喜愛,今天是《龍鳳呈祥》,明天是《穆桂英掛帥》,後天是《紅鬃烈馬》,演出不斷,所以並沒有覺得有多艱苦,反而感覺生活很飽滿充實。一邊演出一邊向老師學習,這些都潛移默化的為自己京胡藝術豐滿了不少。”

寧夏的生活雖然艱苦,但是對李門的藝術水平的提高卻是受益頗豐,同時,李門也把他的人生這個最重要的22年的藝術青春奉獻給了寧夏這片熱土。

之所以說這22年是李老師人生的最重要的一段時期之一,除了藝術迅猛提高之外,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在這裡找到了他的人生的另一半,老伴寧小平老師。

《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寧小平(左)李門(右)

“傳統京劇就是五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阮、三絃,但現代樣板戲的要求就不同了,從人物的內心,一直到環境都需要樂隊的烘托,所以必須要適用西洋樂隊了。”李老師道。

“像《沙家浜》裡就不但使用了傳統的民樂,還用了西洋樂隊。而當時那幾個團呢,尤其是省一級的團,都不具備這個條件,每次演出都跟其它省協調請人也不現實,就像我們在寧夏,就更難實現。“李老師繼續說道,”但是如果沒有西洋樂隊的參與,又演不成。經過團裡領導的研究,就派我去瀋陽音樂學院去招應屆畢業生。“

據李老師講,當時的招生還是比較困難的,有些學生甚至連寧夏在哪裡都不知道……

”去了幾次之後,終於按西洋樂隊的編制招到十幾個畢業生,包括大提琴、中提琴、大管、小號等等。但是樂隊還是不完整,怎麼辦呢,我們就從文化大院裡面的歌舞團借人。“

在這批招來的學生中就有寧小平寧老師,當時寧老師的專業是大管,後又改學琵琶。這批人到位以後就開始排演了《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龍江頌》等。這批學生的加入,使當時劇團的樂隊豐富了,讓不可能排練的劇目成為了可用。可見,這批人的到來,對當時的寧夏京劇團來說意義重大。

李門老師當時是樂隊隊長,樂隊的日常工作協調安排,日常的排練等等都由他負責。隨著時間的推進,樂隊中的一位女演員引起了他的注意。說到這裡,李老師似乎回到了50年前,“她跟其她的女生不同,性格直爽、單純,對工作非常認真投入,別的學生業餘時間去玩,她不去,而是去練琴。又是琵琶,又是黑管,還能拉手風琴,多才多藝。“

“當時的人都比較保守,工作第一,甚至當時的婚禮都是異常的簡陋。兩張床一併,再加上同事們送的臉盆、暖壺什麼的,弄點瓜子弄點糖,就開始新的生活了。”

婚後,伴隨著兩個孩子的誕生,寧夏這片熱土,又帶給了李老師一份家的溫暖。

(五)搭檔李麗芳 我和《杜鵑山》結緣

1964年,寧夏京劇團在人民劇場參加全國匯演,演出《杜鵑山》。這齣劇目是他們首先創作出來。

“開始劇中女主角柯香設計的是老旦,但是後來感覺,老旦的唱腔無法盡顯女主角的英姿颯爽,於是改成青衣。”李老師回憶道。

這個改動看似簡單,但其實是十分複雜的,因為整個角色的唱腔、音樂都要重新設計!為了儘快完成,李門、李麗芳等主創人員在北緯飯店加班熬夜一星期,其中李門負責劇目的唱腔設計和音樂設計,每天基本上就是白天邊排練邊調整,晚上,李老師再繼續熬夜做唱腔和音樂的設計,然後第二天和團隊再排練、再調整,天天如此。一星期後,可以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他們的精心改造,該劇收到了非常好的演出效果,並且經上級決定,還要拍成京劇電影。

《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注:上圖為1964年全國現代戲匯演,寧夏京劇團在北京人民劇場演出現代戲《杜鵑山》,周總理上臺接見全體演員並與全體演員合影。

但是不久,李門和李麗芳被緊急調去上海參加現代劇《海港》的創作,《杜鵑山》電影攝製就放棄了。

創作完《海港》,李麗芳希望李門留在上海,專職為李麗芳操琴,這可讓李老師為難了,一邊是李麗芳的盛情邀請,一邊也捨不得寧夏的老朋友、老同事。

“那又是什麼原因促使您沒有留著上海呢?”我們問道。

“因為我聽不懂上海話,作為一個北方人,吃不慣上海菜啊,哈哈。” 李老師半開玩笑的說到。其實,我們都能體會到,畢竟還是那陪著他二十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讓他難以割捨……

1979年在京劇表演藝術家杜近芳的幫助下,李門一家和弟弟李超都回到了北京。李門成為杜近芳的專職琴師。他們一起創作恢復了《白蛇傳》、《桃花扇》、《謝瑤環》等代表劇目。1982年,他還為《李慧娘》重新創作唱腔和音樂。他曾赴日演出《三借芭蕉扇》,併為該劇設計唱腔音樂,為紀念宋慶齡誕辰100週年,李門設計了京劇《宋慶齡》的唱腔和音樂。

《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1991年,他在濰坊“世界風箏之都中國京劇演員邀請賽”中獲得最佳京胡伴奏獎。同年他為於魁智操琴,演出《打金磚》等劇目,1992年、1993年他還和劉秀榮、張春孝、袁世海合作,都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

《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1994年,為紀念梅蘭芳誕辰100週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製金唱片,他為杜近芳、李麗芳、李慧芳、楊秋玲、楊春霞等名家操琴。

《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李門自己總結,自己的接受能力還不錯,場上表現力強。所以現在李門收學生有三個要求,一是定要接受能力強悟性要好,二是表現力強,三要辨別能力強。


(六)弟弟李超 在臺成績斐然

談起弟弟李超,李門說,“他是我一手帶出來的!雖然不像父親對自己那樣嚴厲,每每練琴時拿著木棍在一旁監督,但也是嚴格要求,督促認真練琴。“

“李超人很聰明,比我那時聰明多了,但也是貪玩,愛活動、外向調皮,所以我對他要求就更加嚴苛,因為,我知道他將來必成大器!“

他舉例說,在寧夏,劇團經常要在下午和晚上演出,李超愛釣魚,一次他出去釣魚竟然把演出給忘了,差點耽誤演出。為此,李門嚴厲批評了他。

“但弟弟很聰明,演出一點都沒耽誤,所以我經常拿他也沒辦法,有時甚至也是哭笑不得。“

從寧夏回到北京後,哥兒倆還在一起演出,配合默契,一個眼神,一個表情對方就能心領神會。“李氏門超“的名頭在中國京劇界就更加響了,基本是門不離超,超不離門。

《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注:上圖為2013年在香港中京院、北京院、上京院、臺灣國光劇團聯合演出《龍鳳呈祥》時的合影。從左至右依次為:魏海敏、梅葆玖、李門、李超

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哥倆先後赴臺灣國光劇團幫助提高當地京劇樂隊的水平,李門參與設計新劇目的開發並設計唱腔、音樂,親自操琴,其中包括《大將春秋》、《媽祖》、《孟麗君》、《李爾王》、《暴風雨》、《李世民與魏徵》等劇目,其中《大將春秋》獲得臺灣戲曲最高獎---金鐘獎,李門兄弟倆還參加京劇進校園活動,開發兒童京劇十多出如《風火小子紅孩兒》、《禧龍珠》,為海峽兩岸的京劇文化交流、繁榮臺灣京劇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2004年,與香港著名導演徐克、吳興國、葉錦添合作舞臺劇《暴風雨》,這也是徐克導演的第一部舞臺劇,演出大獲成功。

《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幾年後,李門從臺灣回到北京,弟弟李超接替哥哥去了國光劇團,一直到現在還在臺灣。

《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李門說,“我剛去臺灣時,那邊的京劇樂隊水平跟咱們的縣一級劇團差不多,經過十年二十年的錘鍊,如今水平進步非常大,基本看齊咱們省一級劇團了。“可以說李超功不可沒,在臺灣成績斐然。

《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說到臺灣,李老師道“臺灣有很多水平很高的票友,當地劇團也十分重視去高校推廣京劇藝術,劇團賣票基本沒有打折票和送票,不像我們這裡送票太多。”

雖然京劇在臺灣的戲曲界中與豫劇、歌仔戲三足鼎立,但臺灣只有兩個公辦的京劇團,國光國劇團是其中的中流砥柱。

李門認為,京劇在大陸發展也是處在瓶頸期,要想發展就應該抓住當下、放眼將來,既要重視中老年的老觀眾,更要培養年輕票友,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國粹長久建康地發展下去。

(七)結束語

《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李門(左) 翟惠生(中) 張建國(右)

整個專訪持續近7個小時,年近80高齡李門老師雖然略感疲倦,但我門能感覺得到,李老師非常開心,特別是回憶過往得經歷時,雖然歷經坎坷,但他依然樂觀豁達,絲毫沒有遺憾。而且,現在的社會活動以然很多,經常出席為推廣京劇及京胡藝術四處奔波的同時,還要帶中國戲曲學院的研究生班,講學及傳授梅派京胡藝術。

《國寶琴師》系列專訪(一):李門

在此,我們再次對李門老師接受我們的專訪表示衷心感謝!同時也祝李門老師身體健康,桃李滿天下!

DK三觀

2019年春 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