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堆里捡“国宝”系列故事

首先声明:这个可不是什么“国宝帮”的故事,

不是介绍那些大神自己的“藏品”,是真真切切的摆在国家博物馆里面的“国家文化瑰宝”。

如果您已经关注过我,就可能看过我前面写的系列“国宝”故事:有从废品收购站花30元收购的。带有“中国”两个文字的西周“何尊”。还有从地下掏土,捡回来卖给文物站30元的“中华第一龙”,三星达拉玉龙。还有在外面风雨交加几百年的咸菜缸:“渎山大玉海”,我想用这种连载的方式告诉你,还有许多你知道或者不知道的“国宝”,都是通过这种不寻常的方式,才留在了我们的博物馆里。

每一件“国宝”,都是无价之宝,也是我们中华文明艺术精粹的结晶。

特殊的时期,特殊的遭遇,很庆幸,我们还能看到这些“国宝”。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拥有着数千年之久的灿烂文明古国,因此地下埋藏着数不胜数的奇珍异宝。几乎每年在全球各地的大型艺术品拍卖行上,都有价值数千万乃至上亿的中国古文物被拍卖,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藏品在世界收藏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文物法规定从地下出土的古代物品属于国家的文物范畴,因此即便是被私人给寻到,也得无偿上交给文物部门。

早些年大家的这种意识很强,但是当时的文物概念很差,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还有许多被投入了回收的熔炉,炼铁铸铜,很多的书籍和字画被打成纸浆,毁之殆尽······

后来,随着城镇工业化建设和房地产、交通基础设施的大力推进,中华大地遇到了几千年以来最大的土木工程,按理说,应该有更多的“珍品”面世?但是,能够被收入国家文物部门和考古单位的及其有限,而国外拍卖市场上,东方的文物和中华历史标志的物品开始走上前台,掀起一波又一波高潮。

孰是孰非,我们不去判断和争辩,只是力所能及的做一些文物知识普及的工作,

今天,我们再说一件,中国人耳闻目详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1949年,张克威同志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十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

1951年,文博学者杨仁恺在清理东北博物馆文物时,在一堆残次品中,竟然发现了这幅《清明上河图》真迹,简直是一段传奇!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

2015年9月8日至11月8日,《石渠宝笈特展》在故宫的武英殿展出,长528厘米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全卷铺开陈列。

到目前为止,这幅画只公开展示过两次,但都未曾全部展开,因为担心受损,这件国宝现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被列为重中之重。


垃圾堆里捡“国宝”系列故事

好了,今天在“垃圾堆里捡国宝”就说到这里,如果想经常得到这方面的奇闻异事,可以点击关注我,

每天我都会将这些有趣的故事汇总,奉献给每一个喜爱传统文化的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