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场 “九根弦”与“京二胡”的问世

文场 “九根弦”与“京二胡”的问世

“九根弦”

文场有“九根弦”一说,指胡琴儿两根弦,月琴四根弦,南弦子三根弦。“九根弦”的和音脆亮浑厚,有旋律有节奏,圆润饱满动听。现在时常坐在胡琴儿旁边的“京二胡”(也叫“京二”、“嗡子”)是后来的事。关于九根弦的问题还有个插曲。月琴原本是四根弦,弹起来声音如珠落玉盘,优美清丽,老生、花脸戏都缺不了它。有一回谭鑫培嘴里念叨“我们伶界场面向来是九根儿弦的,不知道谁给去掉了两根儿”,他这话指的是月琴少了两根儿弦。其实这件事就是他的胡琴儿梅大锁(梅雨田)干的。

梅大锁是梅兰芳先生的伯父,光绪年的胡琴圣手,与老谭一拉一唱可称绝配。有一回在台上他觉得旁边的月琴弹得太乱,简直是搅合,就扭脸问月琴:“你弹的什么,怎么跟小孩儿的琴车似的?”他说这琴车就是那种小孩儿拉着满地跑,呱啦呱啦乱响的小鸭子车。弹月琴这位碍于梅大锁的技艺和名望,一声儿不敢言语。大锁接着说:“去掉两根弦吧。”月琴立马照办,当时就拧轴子卸了两根弦。后来另一位胡琴儿名家孙老元(孙佐臣)也觉得月琴用两根弦更干净利落,这就定了局。再往后月琴全换成了两根弦。顺带提一句,月琴不管栓几根弦,弹时经常就用一根弦。


“京二”问世

这样文场一度变成了“七根弦”,及至“京二”出现才又回到了“九根弦。” 民国十二年(1923年),梅兰芳先生排演新剧《西施》,总觉得场面有些单薄,就与琴师徐兰沅、王大少(王少卿,小名二片儿)商量办法。当时梅先生的琴师是徐兰沅先生,可王大少也是位“六场通透”的人物,尤其胡琴儿技艺具相当水准。再有一层,王大少之父凤二爷(王凤卿,王瑶卿胞弟)在梅兰芳刚出台时,很是提携了梅一阵子。二十年代梅兰芳开始享大名,却没忘王家情谊。论辈分名气,徐兰沅在王大少之上,梅总不能舍徐而改用王,但总想给王大少安排个适当位置。这几个因由加一块,促成了“京二”的出现。王大少与琴匠反复研究实验,狠了下了一番功夫,终于发明出了尺寸大小、声音宽窄薄厚均介于胡琴儿与民乐二胡之间的一种新乐器,取名“京二胡”简称“京二”。登台一试,胡琴儿的高亮响脆与京二的圆润醇厚交融一起,正合梅腔儿的大器雍容华贵委婉,可谓天作之合。一时被称作“梅派二胡”。没多久,“京二”就遍及旦行其他流派,随之坐了旦角文场的第二把交椅,月琴降至老三。沿及至今(生净两行不大用京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