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兰沅说京剧板鼓

徐兰沅说京剧板鼓

单皮鼓:

单皮鼓的名称,是因为凡鼓皆两面蒙皮,而它仅是一面蒙皮,故称其为单皮鼓。当年鼓造得最好的响器铺要算苏州的“老悦来”。

很早以前的单皮鼓,与现在的略有不同,就是鼓的堂儿大(鼓堂儿即是单皮鼓当中的鼓心),算它的直经约有两寸八分左右,现在的鼓心约有一寸五分上下。过去的单皮鼓由于它的堂儿大,打出来的音调就比现在的单皮鼓低,但是要高也能够,就是用鼓箭打鼓心的边缘部分,武场中叫“撕边”,这一名称的由来就是由此而取的。

打“撕边”时是用双鼓箭击边,讲究的是两根鼓箭所打出的音要同样的高度,这就需要打鼓者的劲头儿大而准,因为鼓堂儿大,分打两边时两箭下得稍不平衡,那么就会有高低不同的两种音调出来了,这个技巧是较难练的。

“撕边”分“硬撕边”与“软撕边”。所谓“硬撕边”,即是上面谈的音要脆亮,“软撕边”的打法就不同了,是用双箭点鼓心,因而发出的音较为绵一些,故称“软撕边”(“撕边”是单皮鼓滚奏的术语),用它们表达情绪时是有分别的。

用老戏《失街亭》为例,来看两个“撕边”的用法:

当诸葛亮听探子报“街亭失守,司马懿离西城不远”,他念“难道叫我束手被擒”时,武场起“乱锤”,接着就是一个“硬撕边”,再接一个“软撕边”,最后用答答答答才。锣鼓这样安排是很恰当的。“乱锤”是表现诸葛亮的惊恐的心情,“硬撕边”是表现他在极度紧张的心情里,寻思对策,“软撕边”表明他拿定了主眼,答答答答才是表现他的心绪又暂归于平静。经过这两个撕边的烘托,人物内心情绪的演变过程就更分清了层次。有些鼓师在这里用两个“软撕边”,这就不太好了。

单皮鼓的音调在武场中为最高,能与小锣相差五度与四度音程那算最好。

最起码的不能低于小锣,现在单皮鼓的制作有了很大的进步,由于鼓心的皮绷得紧,因此音调是很合适的。

打鼓在我们本行里,人们很尊重他,称为“鼓佬”,他是一台之主,打鼓的坐处名叫“九龙口”,尺寸的快慢,气氛的渲染,情绪的烘托,都是由他领起,因此他对戏是很熟悉的。

清末时扬州人刘兆奎老先生是当年极享盛名的一位鼓家,曾佐过俞菊签(武生)打鼓,堪称一绝,为他鼓技所迷的,实在不乏其人。

摘自《徐兰沅操琴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