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三國演義》張郃死後,魏國後期還有哪些名將?

三孚叔達


在《三國演義》中,張郃是曹魏陣營中最後的一抹亮色,張郃死後沒多久,蜀漢陣營中的魏延也作亂被殺,從此《三國演義》再無精彩的打鬥,很多朋友對後面的廝殺就不怎麼關心了。



如果說張郃死後魏國後期還有什麼名將的話,除了領兵才能,我覺得還必須要考慮到武藝的因素,武力值太低,戰績拿不出手就沒啥意思了。

那麼,在魏國後期能拿得出手的還有以下幾位,咱們來檢點一下:

一、郭淮

郭淮肯定應該算是名將了,他最早出現是在曹洪部下做行軍司馬。郭淮對張郃很欣賞,他認為張郃是個智勇雙全的人才,“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張郃打了敗仗,曹洪要收拾他,郭淮還為張郃求情。後來郭淮在大將軍曹真麾下任職,很受信重,經常為曹真出謀劃策,抵禦西蜀。


郭淮真正的單挑廝殺只有兩場:

第一場是雍州平叛。司馬懿奪政後,誅殺曹氏和夏侯氏宗親,當時正在西蜀前線的夏侯霸大驚,率部下反叛,郭淮帶兵前來鎮壓。雙方擺開陣勢,郭淮“挺槍驟馬”,直取夏侯霸。夏侯霸舞刀迎戰。“戰不十合”,郭淮敗下陣去,夏侯霸隨後追趕,落入伏擊圈,郭淮和陳泰兩路夾攻,夏侯霸大敗而逃。

第二場是鐵籠山之戰。姜維兵困司馬昭,郭淮收服羌兵後,雙方合作,突襲姜維。姜維措手不及,長槍和箭矢都遺落了,郭淮窮追不捨,被姜維使出空手接箭的大招,一箭射中面門而死。

看來郭淮的武藝並不高強,但總能鬥幾個回合,他領兵打仗的智謀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從劉備、諸葛亮到姜維,郭淮都曾經對抗過,應該算得是名將了。

二、夏侯霸

夏侯霸也完全算得上是一代名將。他是夏侯淵的兒子,當初還是司馬懿推薦到軍中擔任將領的,說他“弓馬熟嫻”,可為大將。大家記得,諸葛亮七星燈祈禳,曹軍來襲,魏延進帳撲滅了主燈,導致諸葛亮功敗垂成,那個晚上率兵偷襲蜀營的就是夏侯霸。


夏侯霸有過三次對陣:

第一次就是夜襲蜀營。魏延向諸葛亮彙報,撲滅了七星燈。諸葛亮命魏延率兵出戰,夏侯霸一看到魏延出來了,慌忙退兵。這說明夏侯霸很清楚,自己的武藝與魏延相比還差得挺遠。

第二次是隨司馬懿遠征遼東公孫淵,公孫淵部將卑衍出陣挑戰,夏侯霸“縱馬揮刀來迎”。戰不數合,夏侯霸一刀將卑衍斬於馬下。卑衍是公孫淵麾下第一戰將,夏侯霸能數合斬殺,武藝也算不錯。

第三次就是雍州反叛了。司馬懿奪取政權後,對曹氏和夏侯氏族人大肆捕殺,在前線的夏侯霸聞訊大驚,發動叛亂。郭淮率兵前來鎮壓,兩人交鋒,“戰不十合”,郭淮敗走,夏侯霸追擊,落入埋伏,被殺得大敗。

夏侯霸投降蜀漢後,受到重用,從此輔佐姜維向故國的戰友們發動進攻,最後中伏身死洮陽。

三、鄧艾

鄧艾是當之無愧的名將,在曹魏年輕一代中,是智勇雙全的帥才。在他的領導下,曹魏軍隊能力抗姜維,立下了赫赫戰功。

鄧艾有過四次戰鬥:

第一次是樂嘉城之戰,文鴦夜襲司馬大營,左衝右突,無人敢當。到天明時分,鄧艾率兵趕到,與文鴦交鋒,“戰有五十合,不分勝敗”。能和後三國第一勇士文鴦對抗五十回合不敗,鄧艾的武藝相當不錯了。

第二次是項城之戰,鄧艾率兵攻擊毋丘儉,毋丘儉命部將葛雍出馬,與鄧艾交鋒,“不一合,被艾一刀斬之”。

第三次是侯河之戰,姜維率兵挑戰,鄧艾出馬迎敵,“二人交鋒數十餘合,不分勝負”,各自收兵回營。能和姜維打數十回合,鄧艾的武力值也能算得上是一流了。

第四次是沓中,對手仍然是姜維,姜維抖擻精神,與鄧艾“戰有十餘合,不分勝負”。

後來鄧艾巧度陰平,奇襲成都,成就滅蜀第一功,但被鍾會設計害死,父子雙亡。

四、徐質

不知道徐質和徐晃是什麼關係,徐質也是一員猛將,武器也是一柄開山大斧。

徐質有三次戰鬥:

第一次是董亭之戰,與廖化交鋒。“戰不數合,化拖刀敗回”。

第二戰是對張翼,廖化被打敗後,張翼出戰徐質,“戰不數合,又敗入陣”。

第三戰是鐵籠山之戰,與姜維的交鋒。姜維用木牛流馬誘徐質來劫,徐質上當,陷入埋伏,姜維突襲,徐質“大驚無措,被維一槍刺倒坐下馬”,蜀兵蜂湧而至,亂刃分屍。

五、文鴦

在後三國時代,文鴦無疑是天下第一勇士,肯定算得上是名將了。他最初是在曹魏陣營中,算是曹魏名將。

文鴦最著名的就是樂嘉城之戰,夜踹司馬大營,所向披靡,無人能敵。隨後大戰鄧艾五十合不分勝負,再單鞭突圍,幾返幾回,打死魏將魏兵無數。

六、王基

很多朋友不太熟悉,但在《三國演義》後期,能征善戰、武藝高強的戰將實在太少了,只好把他拉出來充個數,畢竟,王基連勝三將,也算是個厲害人物。

王基是曹髦時期的戰將,當時是魏國的鎮南將軍,攻打東吳的時候擔任先鋒大將。他有過三次戰鬥:

第一場戰鬥是淮南之戰,魏國伐吳,王基為先鋒,東吳的先鋒官朱異率領兵馬迎敵。兩陣對圓,王基出馬,朱異迎戰。“戰不三合,朱異敗走”。

第二場是東吳將領唐諮出馬迎戰王基,戰不三合,“亦大敗而走”。

第三場是壽春之戰,王基率兵殺到壽春西門,正遇到吳將於詮,於詮“急揮刀死戰三十餘合”,最終人困馬乏,累倒在地,被亂軍殺死。三十回合就累成這樣,可見後三國時代的將領的體能已經衰褪到何種不堪的程度了。

總的來說,就是這些了。如果再把鍾會、衛瓘這樣的智謀型將領也算上,總感覺有點對不住那些刀頭舐血,衝鋒陷陣的勇士們。


饞嘴肥貓鏟史官


看三國,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張郃就好比是個分水嶺,在張郃之前,武將如雲,璨若星河,隨便拿出一個,都能秒殺一大片。

而在張郃之後,武將少之又少,成了稀缺資源,能稱得上“萬夫不當之勇”的更是鳳毛麟角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何三國後期武將集體歇菜了呢?


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三國後期戰爭頻率低了很多,三國初年,群雄逐鹿,戰火頻仍,軍閥之間相互攻伐,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而這無疑給武將以嶄露頭角的機會,在大大小小的戰鬥中,無數猛將脫穎而出了。

戰場才是名將的誕生之地。

而到了後期,三國鼎立形成,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頻率大幅減少,除了蜀國與魏國不時有大的戰爭之外,東吳基本上是坐山觀虎鬥,因為戰爭頻率的減少,不少武將沒有出場的機會,所以名將數量自然少了許多。

三國後期,名將不論數量,還是武藝,都不及群雄逐鹿時期,但也並不是沒有了,張郃之後,魏國還是有幾個實力派武將的,這裡不妨一一介紹一下。

鄧艾


要說三國後期名將,鄧艾首屈一指,可以說沒有鄧艾的偷渡陰平之計,魏國滅蜀怕還要等上好幾年。

當年,魏國兵出三路,大舉進攻蜀國,蜀國聞風而動,邊打邊收縮防線,將魏軍阻擋於劍閣,

劍閣是個險要關口,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魏軍發動了多次進攻,但均宣告失敗,當時的魏軍甚至一度有了班師回朝的想法,若不是鄧艾獻了“偷渡陰平”之險招,說不定魏軍就撤退了。

鍾會


提鄧艾,就必須提鍾會。滅蜀之功,至少有一半在於鍾會。不過,鍾會和鄧艾這哥倆,各懷異心,都想獨自貪功,矛盾越發激化。

蜀國被滅了之後,鄧艾居功自傲,處處彰顯自己,甚至代替司馬昭,給蜀國降臣授予官職。

鄧艾此舉留下了諸多口實,於是鍾會趁機誣陷鄧艾謀反,司馬昭果然疑心,令衛瓘逮捕了鄧艾。

最後,鍾會在姜維的慫恿之下,起兵征討司馬昭,最後兵敗被殺。

文鴛


三國提到猛字,一般人都會想到張飛,其實文鴛也是個猛人,他的猛,比之張飛毫不遜色。

當年,文鴛是曹爽手下大將,當司馬師廢了曹芳之後,文鴛隨父親文欽在淮南起兵勤王,司馬師大舉來攻。

文欽見司馬師領兵而來,與文鴛分兵兩路,趁夜夾擊司馬師,文鴛單人單騎,在敵營中七進七出,一夜血戰,天明之時,恰好遇到了鄧艾,二人打了五十回合不分勝負。

血戰一夜,與鄧艾大戰五十回合,這個實力,就算張飛在世,也力所不及。


一半秋色


《三國演義》前期,亂世造英雄,名將如雲,如曹魏有宗親八虎騎和五子良將,蜀漢有五虎上將,東吳也有江表十二虎臣。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到了三國後期,武將凋零,以上能數得著的大將不是戰死沙場,就是因病去世。

總之,厲害的武將少了。曹魏最後一位五子良將張郃於公元230年被諸葛亮設計,戰死在木門道後,好多人感覺曹魏已經沒有什麼能排得上號的大將了。真的是這樣的嗎?

在張郃被殺後,曹魏如果沒有一些像樣的名將,估計很快就被諸葛亮攻破,恢復漢室江山了。因此,即使張郃被殺,曹魏還有許多名將,至少有五人,分析如下。

第五:徐質

徐質是與同姓徐晃的一員猛將,他的武器也是一柄開山大斧。他先後打敗廖化、張翼,都是幾個回合內打敗的。正史上,徐質還斬殺了蜀軍大將張嶷,殲滅蜀軍最精銳的無當飛軍。

最後在鐵籠山之戰中,姜維用木牛流馬引誘徐質,使其陷入埋伏,突然襲擊,將其刺傷,掉落馬下,蜀軍蜂擁而至,才將其斬殺。像徐質這麼厲害的大將,曹魏還是很少見的。

第四:郭淮

郭淮在魏軍中,是老將了。他最早為曹洪手下行軍司馬,後跟隨夏侯淵,坐鎮漢中。在夏侯淵被黃忠斬殺於定軍山,魏軍群龍無首之時,郭淮聯合杜襲,推舉張郃為臨時主將,收拾殘兵敗將,這才穩住了潰敗局勢,成功抵禦了劉備軍隊的進攻。

在三國後期,尤其是張郃死後,郭淮脫穎而出。他曾大戰反叛的夏侯霸,可惜的是,戰不十合,便大敗而走,最後和陳泰聯手,兩路夾擊夏侯霸,這才取得勝利。

在鐵籠山之戰中,姜維兵困司馬昭,郭淮收服羌兵後,雙方合作,突襲姜維。姜維措手不及,長槍和箭矢都遺落了,郭淮窮追不捨,被姜維使出空手接箭的大招,一箭射中面門而死。

看來郭淮的武藝並不高強,但總能鬥幾個回合,他領兵打仗的智謀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從劉備、諸葛亮到姜維,郭淮都曾經對抗過,應該算得是名將了。

第三:文鴦

有人說,三國前期,呂布是天下第一猛將,打遍天下無敵手,除非三人(劉備、關羽、張飛)以上才可能打敗他。後三國時代,文鴦乃是超強猛將,曾夜襲司馬師大營,猶如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曹營,所向披靡,無人能敵,打死打傷魏將魏兵無數。司馬師的死,主要就是受到了文鴦的驚嚇。

第二:鍾會

在伐蜀之前,鍾會一直是司馬昭的幕僚,為其出謀劃策,沒有獨立作戰的經驗。因此,公元263年的伐蜀之戰,是鍾會的“處女戰”。然而,鍾會卻沒有犯了馬謖街亭的錯誤,而是穩步推進,和久經戰陣的姜維打得難解難分,對峙在劍閣,給鄧艾偷渡陰平爭取了時間。

其實,蜀漢是鍾會和鄧艾兩人滅了的,是兩人共同的功勞,離了誰也不行。因此,在歌頌鄧艾滅蜀首功的同時,也不能忽略鍾會大軍牽制姜維主力的功勞。可以這麼說,鍾會是沙場奇才,第一次就取得了攻滅一國的戰績,值得驕傲了。

第一:鄧艾

鄧艾,是三國後期一顆耀眼的將星。他出生於寒族,從一個小兵,一步步走到了徵西將軍,是當之無愧的名將。在好多人的眼中,三國後期就是鄧艾和姜維的爭霸賽。兩人你來我往,這一戰姜維勝,下一戰鄧艾贏,兩人“打得不可開交”。鄧艾還是大都督司馬懿的得力門生,深得真傳。

三國後期,鄧艾是曹魏年輕一代中的翹楚,是智勇雙全的帥才。在司馬懿退居二線之後,鄧艾就代替老師司馬懿駐紮在邊境,與蜀軍大戰。除此之外,鄧艾還參與了平定淮南三叛之中的第二叛(文欽、毋丘儉)。

他能和後三國第一猛將文鴦大戰五十合,不分勝敗,還一刀斬殺毋丘儉部將葛雍。鄧艾偷渡陰平,和諸葛亮獨子諸葛瞻血戰綿竹,並取得完勝,逼迫劉禪歸降,立下滅蜀頭功。他是一員不可多得的大將。

結語

曹魏最後一位五子良將張郃死後,至少還有這五位名將。以上五人,除文鴦外,其餘四人(徐質、郭淮、鄧艾、鍾會)都曾與蜀漢交戰,不是抵禦蜀漢姜維的中流砥柱,就是滅蜀的大功臣。除了這五人外,還有其他名將,如郝昭、夏侯霸、衛瓘等人誰說張郃死後,曹魏就沒有名將了,站出來解釋解釋。


魁哥說歷史


如果說《三國演義》張郃時候,魏國後期還有哪些名將?首先要推的肯定就是鄧艾了。

很多人一提到鄧艾就會想到鄧艾滅蜀之戰,這確實是鄧艾的巔峰之戰,鄧艾趁蜀國大將軍姜維與鍾會在劍閣對峙的時候,從陰平小道偷襲蜀國的後方兵臨成都城,至使蜀國後主劉禪不戰而降,最終成功的滅掉了蜀國。


這也是鄧艾沙場生涯的最大亮點,這也將是他標記史冊的輝煌之戰,所以鄧艾當之無愧的成為張郃後魏國第一名將。

其實鄧艾在滅蜀之此之前,就已經是魏國的名將了,鄧艾作為魏國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與蜀國大將軍姜維多次在隴右交戰互有勝負,魏國也正是因為有了鄧艾,徹底的將姜維大軍遏制在隴右,使姜維北伐屢次失敗,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鄧艾的軍事才能完全不在姜維之下,他成為繼張郃之後成為魏國第一名將這也是毫無疑問的。

說到滅蜀之戰,就不得不提滅蜀之戰中另外一個重要的人物了,在滅蜀之戰中除了鄧艾偷襲蜀國陰平小道之外,最重要的還因為有鍾會率領大軍在劍閣與姜維相對峙,才得以讓鄧艾有機可乘。

鍾會作為魏國滅蜀之戰大軍的主帥,率領魏國的主力軍隊與蜀國大將軍姜維在劍閣交戰,鍾會率領部隊在劍閣猛攻姜維,引了蜀國的注意,麻痺了蜀國的大部分官員,讓他們放鬆了警戒,以為魏國軍隊都被姜維擋在劍閣之外了,所以被鄧艾順利的從陰平小道突襲蜀國後方。


雖然偷襲陰平這個計謀不是鍾會想出來的,但是他在劍閣拖住了姜維的主力部隊,這才有了鄧艾偷襲陰平成功的功績,而且正因為有了鍾會在前線死死地咬住了姜維,讓他無法脫身及時的回援成都,才讓鄧艾僅憑二千殘兵就把蜀國後主劉禪給迫降了,因此滅蜀之戰中鍾會也是有一定功勞的,所以要說到從張郃之後魏國的名將的話,滅蜀之戰的鄧艾和鍾會應該上榜。

除了鄧艾和鍾會之外在三國後期還有一名非常著名的名將羊祜(雖然在羊祜的時候正處魏國政權向西晉政權交替的時期)

羊祜是三國後期非常著名的軍事家和戰略家,他不僅軍事天分高,為滅吳之戰做了非常大的貢獻。

羊祜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滅吳之戰(因為滅吳之戰在他死世之後才發動的),然而他卻為滅吳之戰,做了非常大的貢獻。


他在鎮守南方與吳國陸抗相對峙的時候,非常重視教育,他在駐守的地方廣設學堂,興辦教育安撫百姓,為因此得到百姓的尊重與敬愛,為邊境的穩定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

在羊祜還沒有駐守襄陽時,那裡的軍隊儲存的糧食連供給一百天都不夠,但是,在他上任之後採取了積極的措施,他將軍對分為兩半,一半執行巡邏的任務,一半進行屯田,漸漸的糧食就充足起來了,足夠供給軍隊征戰十年,為徵滅吳國奠定了基礎。

而且他為了平定東吳謀劃了半生,為了平定吳國做出了許多策略,但是很可惜的是在他死之前都沒有能夠出徵東吳,但是他還沒有放棄統一全國的夢想,他在臨終前推薦杜預代替自己,後來杜預沒有辜負羊祜的期望,他根據羊祜之前定下來的戰略平定的東吳。


中流擊楫


第十位諸葛誕。諸葛誕是諸葛亮的族弟。在魏官至徵東大將軍。曾與司馬師一同平定毌丘儉、文欽的叛亂。之後因與被誅的夏侯玄、鄧颺交厚,且見到王淩、毌丘儉等人的覆滅而心不自安;於257年起兵反魏,並得到東吳的支援,但於次年被鎮壓,諸葛誕被大將軍胡奮所斬,夷三族。諸葛誕麾下數百人,全部拒絕投降而被殺。 第九位夏侯霸。夏侯霸是徵西將軍夏侯淵次子,在魏國官至右將軍、討蜀護軍,封爵博昌亭侯,屯駐隴西。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殺曹爽。徵西將軍夏侯玄被調入朝,由雍州刺史郭淮接任徵西將軍。夏侯玄是夏侯霸的堂侄、曹爽的表弟。夏侯霸從前得到曹爽的厚待,與郭淮不和。曹爽被司馬懿殺死後,他心中不安,投奔蜀漢,被任命為車騎將軍,曾隨姜維伐魏。 第八位郝昭。郝昭少年從軍,屢立戰功,逐漸晉升為雜號將軍,後受曹真的推薦鎮守陳倉,防禦蜀漢。228年,諸葛亮第一次率軍北伐,在陳倉這個地方,郝昭用一千人阻擋諸葛亮數萬精銳,當時郝昭無後援,諸葛亮本來想勸降郝昭,不成,於是強攻;在數十倍的差距下,諸葛亮連續圍攻了二十餘日,沒有攻下,只得撤退。 第七位杜預。杜預歷任曹魏尚書郎、西晉河南尹、安西軍司、秦州刺史、度支尚書、鎮南大將軍,官至司隸校尉。是魏國至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滅吳統一戰爭的統帥之一。滅吳功成之後,耽思經籍,博學多通,多有建樹,被譽為“杜武庫”;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及《春秋釋例》等。他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之人。 第六位文鴦。文鴦早年於曹魏為官,隨父文欽與毌丘儉在淮南起兵,討伐執政的司馬師。文欽兵敗後,隨父南奔吳國。諸葛誕在淮南叛魏時,吳國遣文欽父子馳援諸葛誕,由於內訌,諸葛誕手刃文欽,文鴦於是出降司馬昭。西晉建立後,文鴦仍仕晉朝,任平虜護軍。277年,文鴦都督涼、秦、雍州三州軍力,大破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名聞天下。 第五位毌丘儉。毌丘興的兒子,238年從司馬懿攻滅公孫淵;244年至245年兩次率兵征討高句麗,攻破丸都,幾亡其國,刻石紀功而還;253年擊退吳國諸葛恪的大舉進犯,戰功累累。司馬師廢帝,毌丘儉感昔日魏明帝之恩,為曹魏政權做拼死一搏,於255年發動兵變,即後人所謂“淮南三叛”之一,惜準備不足,兵敗身亡。 第四位鍾會。鍾會是鍾繇的小兒子,自幼才華橫溢,精通玄學。大力支持司馬昭的伐蜀計劃,拜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主持伐蜀事宜。263年魏滅蜀之戰,鍾會與鄧艾分兵攻打蜀漢,導致蜀漢滅亡。此後,蜀漢降將姜維行反間計,與鍾會共謀,打壓同僚鄧艾,欲據蜀自立,圖謀反叛,以郭太后遺命之名,矯詔起兵,討伐司馬昭,因部下發生兵變而失敗,死於亂軍。 第三位羊祜。杜預為何能順利的完成滅吳大計?這當然與羊祜早期的安排密不可分了,當時羊祜坐鎮襄陽、都督荊州諸軍事。繕甲訓卒,廣為戎備,做好了伐吳的軍事和物質準備。但是當時吳國陸抗也很強,所以羊祜和陸抗雖然對壘,但卻欣欣相惜,在陸抗死後,羊祜立馬上書要求滅吳,卻因百官反對而沒能進行,羊祜死後,杜預按羊祜生前的軍事部署一舉滅吳。 第二位鄧艾。鄧艾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公元263年他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後他率先進入成都,使得蜀漢滅亡。後因遭到鍾會的汙衊和陷害,被司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後與其子鄧忠一起被衛瓘派遣的武將田續所殺害。 第一位郭淮。郭淮早年被舉孝廉,徵西將軍夏侯淵戰死時,郭淮收集殘兵,與杜襲共推張郃為主將,得以穩定局勢。曹魏建立後,獲封關內侯,又任鎮西長史。諸葛亮伐魏時,郭淮料敵準確,多立戰功。240年,擊退姜維,升任左將軍、前將軍。而且郭淮還順勢討伐諸叛羌,殺死餓何、燒戈,投降的人有幾萬。


國學小故事


田豫(171年-252年),字國讓,漁陽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區東北)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初從劉備,因母親年老回鄉,後跟隨公孫瓚,公孫瓚敗亡,勸說鮮于輔加入曹操。曹操攻略河北時,田豫正式得到曹操任用,歷任穎陰、郎陵令、弋陽太守等。後來田豫常年鎮守曹魏北疆,從徵代郡烏桓、斬骨進、破軻比能,多有功勳;也曾參與對孫吳的作戰,在成山斬殺周賀,於新城擊敗孫權。官至太中大夫,封長樂亭侯。

孫禮(?-250年),字德達,涿郡容城(今河北容城)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孫禮為人剛毅而有勇略,曾經為保護魏明帝曹叡而欲獨身搏虎,但明帝因擔心孫禮有閃失而阻止了他;後來孫禮在芍陂與吳將全琮交戰時親冒矢石,奮不顧身,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終於擊退吳軍。後來孫禮因在清河、平原二郡的疆界問題上與曹爽意見不合而得罪曹爽,被罷官,不久因眾人的請求而重新被起用。曹爽死後孫禮為司隸校尉,在所治理的七個郡與五個州里,均能建立威信,有顯著的治績,不久被加為司空。公元250年病逝,諡曰景侯。其孫孫元繼襲其爵。

郭淮,字伯濟,太原陽曲(今太原市)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曹魏大將軍、陽曲侯。生年不詳,卒年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建安年間舉孝廉,先後任平原府丞、丞相兵曹議令史、夏侯淵的司馬。夏侯淵戰死時郭淮收集殘兵,推張郃為主將而得以穩定局勢。魏文帝繼位封郭淮為關內侯,鎮西長史。諸葛亮伐魏時郭淮料敵準確立下戰功,正始元年(公元254年),郭淮打退姜維,升任左將軍、前將軍。正元二年(公元255年)郭淮去世後被追贈大將軍,諡號貞侯。

鄧艾(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範,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 公元263年他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後他率先進入成都,使得蜀漢滅亡。後因遭到鍾會的汙衊和陷害,被司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後與其子鄧忠一起被衛瓘派遣的武將田續所殺害。泰始九年(273年),鄧艾被平反昭雪。

鍾會(225年—264年),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市)人。三國時期魏國軍事家、書法家,太傅鍾繇幼子、青州刺史鍾毓之弟。[1]

出身潁川鍾氏,才華橫溢,精通玄學。弱冠入仕,歷任要職。深得魏帝和群臣賞識。隨從司馬師征討毌丘儉,典知機密。獻策於司馬昭,粉碎曹髦的奪權企圖。隨軍平定諸葛誕叛亂,屢出奇謀,時人比之為張良。累拜司隸校尉,插手朝廷大小事務及官員任免。勸說司馬昭殺害嵇康。

景元年間,力挺司馬昭伐蜀計劃,拜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主持伐蜀事宜。景元四年(263年),魏滅蜀之戰中,配合鄧艾分兵進取,最終滅亡蜀漢。拜司徒,封縣侯。功成之後,萌生不臣之心,勾結蜀將姜維,圖謀據蜀自立,打壓太尉鄧艾。景元五年(264年)正月,以郭太后遺命之名,矯詔討伐司馬昭,為部將胡烈所害,死於亂軍,時年四十歲。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趙儼,生卒:170—245。字:伯然。籍貫:潁川郡陽翟縣(今河南禹縣)。終屬:魏。官至:驃騎將軍、司空。爵至:都鄉侯。諡號:穆侯。潁川名士,三國時期魏國大臣,傑出的政治軍事活動家。趙儼投奔曹操之後歷任郎陵縣令、司空府掾屬、主薄、都督護軍等職。曹丕繼位之後,趙儼歷任侍中、駙馬都尉、河東太守、典農中郎將、度支中郎將、尚書,封關內侯、宜土亭侯。魏明帝繼位之後,又出任大司馬府軍師、大司農、徵蜀將軍、徵西將軍、驃騎將軍、司空等職。死後諡號穆侯。

劉放(?—250年),字子棄,涿郡(今河北涿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 劉放在東漢末年舉孝廉入仕。後投奔曹操,歷任參軍事、主簿記室。魏國初建,命為秘書郎,旋改中書監加給事中,賜爵關內侯,職掌中樞機密。明帝即位,愈加寵任,加散騎常侍,進爵西鄉侯。朝廷詔令密命,多由其所為,參決大政,權傾一時。又晉爵方城侯。明帝臨終,皇儲幼弱,劉放力主召曹爽、司馬懿託付大政。是以齊王即位,再加獎拔,增邑至一千一百戶,並加左光祿大夫。正始七年(246)致仕,嘉平二年(250)卒。諡敬侯。

孫資(?-251年),字彥龍。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人。三國時期曹魏重臣。 孫資三歲喪雙親,由兄嫂撫養成人。長大後入太學,為同郡重臣王允賞識,薦為縣令。後兄為人害,孫資刺殺仇人後攜家眷避居他鄉,好友賈逵薦之於曹操帳下。先為功曹,後任計吏,參丞相軍事,受尚書令荀彧稱讚。魏國建立後,孫資為秘書郎,後轉右丞,改中書令、給事中,賜爵關中侯,與劉放同掌機要。後進爵關內侯。魏明帝即位後,孫資與劉放權勢益重,備受寵幸。累遷至衛將軍,仍兼中書令,進爵中都侯。正始七年(246年),孫資以特進遜位。正始十年(249年)復為侍中、中書令。次年再次遜位,拜驃騎將軍、侍中。 嘉平三年(251年),孫資去世,諡號“貞”。

王昶(?-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晉陽縣(今山西太原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東漢代郡太守王澤之子。 出身太原王氏,少有名氣,進入曹丕幕府,授太子文學。曹丕即位後,拜散騎侍郎,遷兗州刺史,撰寫《治論》、《兵書》,作為朝廷提供施政參考。魏明帝曹叡即位後,升任揚烈將軍,封關內侯。齊王曹芳即位,遷徐州刺史,拜徵南將軍。太傅司馬懿掌權後,深得器重,奏請伐吳,在江陵取得重大勝利,升任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晉爵京陵侯。正元年間(255年),參與平定“淮南三亂”有功,遷驃騎大將軍,守司空。 甘露四年(259年),去世,贈司徒,諡號為穆。


司馬望(205年-271年6月17日),字子初。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曹魏時將領,西晉宗室重臣,安平獻王司馬孚次子、晉宣帝司馬懿之侄。 最初過繼給司馬孚的長兄司馬朗為後,在曹魏歷任平陽太守、洛陽典農中郎將等職,封永安亭侯,後升任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為魏帝曹髦所親待。當時司馬師、司馬昭相繼輔政,掌握大權,政事都由他們決斷。司馬望因為被曹髦寵待,所以感到不安,於是請求外出任職,擔任徵西將軍,持節,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在任八年,威化明肅,多次抵禦姜維的進攻,保衛曹魏西陲。 後來被徵入朝為衛將軍、中領軍,掌禁軍,累遷至司徒。西晉建立後,司馬望受封義陽王,多次統率中軍抵禦吳國的進攻,官至大司馬。271年(泰始七年),司馬望去世,享年六十七歲,諡號成。

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人。東漢末至西晉時期官員,三國時曹魏和西晉重要將領,官至西晉司徒。

司馬師(208~255)司馬炎的伯父。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字子元。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司馬懿長子。西晉奠基人之一。魏景初年間,拜散騎常侍,累遷中護軍。曾與其父司馬懿謀劃誅殺曹爽,以功封長平鄉侯食邑千戶,旋加衛將軍。司馬懿死後,以撫軍大將軍輔政,獨攬朝廷大權。魏嘉平四年(252),遷大將軍,加封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正元元年(254),魏帝曹芳與中書令李豐等密謀除司馬師,事情洩露,司馬師殺死參與者,迫太后廢掉魏帝曹芳,從太后命以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次年,司馬師親率兵平定毌丘儉、文欽之亂,途中病死。晉朝建立後,追尊為景皇帝。廟號世宗。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宣帝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早年隨父抗蜀,多有戰功。景初二年,封新城鄉侯。正始初,遷洛陽典農中郎將。曹髦時,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走向代魏之路。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後,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滅之。封晉公。鹹熙元年三月丁丑加為晉王。鹹熙二年,司馬昭病死,數個月後,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

文欽(䲁-257年),字仲若,譙郡(今安徽亳州)人,曹操部將文稷之子,三國時期魏國將領。文欽仕魏時官至前將軍、揚州刺史。正元二年(255年),文欽與毌丘儉等起兵勤王,討伐專權的司馬師,兵敗後投奔吳國,吳國授任他為鎮北大將軍、幽州牧等,封譙侯。甘露二年(257年),魏將諸葛誕起兵反抗司馬氏,文欽隨從吳軍前往支援。甘露三年(258年),軍情告急時文欽與諸葛誕意見不同,而且兩人之間原本就有矛盾,文欽見諸葛誕什麼事都要策劃一番而不滿,於是諸葛誕殺掉文欽。文欽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文鴦、文虎又投奔回魏國。


文鴦本名俶,小名鴦(或說‘鴛’)。武力絕人、勇冠三軍,文欽中子也。隨父欽協毌丘儉舉兵反,討司馬師。鴦與欽分二隊夜襲樂嘉敵營,鴦奮勇先至,未見欽乃退。欽隊於樂嘉為鄧艾敗,毌丘儉事敗身死,鴦隨欽歸吳。及壽春諸葛誕舉兵叛司馬昭,譴子為質,結以吳援,鴦欽等人率軍突入城而守。誕素與欽有隙,以他事誅欽於內,鴦怒勒兵赴之,眾不為動,乃逾城出,降司馬昭,表為將軍,賜關內侯。咸寧年間,破涼州虜,名威天下。太康中為東夷校尉,後受誣,夷三族。

滿寵(?-242年),字伯寧,山陽昌邑(今山東鉅野昌邑,一說今山東微山)人滿寵是魏國名將,最初在曹操手下任許縣縣令,掌管司法,以執法嚴格著稱;轉任汝南太守,開始參與軍事,曾參與赤壁之戰。後關羽圍攻樊城,滿寵協助曹仁守城,勸阻了棄城而逃的計劃,成功堅持到援軍到來。曹丕在位期間,滿寵駐紮在新野,負責荊州側的對吳作戰。曹睿在位期間,滿寵轉任到揚州,接替曹休負責東側對吳作戰,屢有功勞,後因年邁調回中央任太尉,數年後病逝。

蔣濟(188年-249年),字子通。揚州楚國平阿(今安徽省懷遠縣)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官至太尉。蔣濟在漢末出任九江郡吏、揚州別駕。後被曹操聘為丹楊太守,不久升任丞相府主薄,西曹屬,成為曹操的心腹謀士。魏文帝繼位之後出任右中郎將。魏明帝繼位之後出任中護軍,封侯關內。曹芳繼位之後,出任領軍將軍,封昌陵亭侯,又任太尉。公元249年(正始十年),蔣濟隨司馬懿誅殺曹爽之後,晉封都鄉侯,同年卒,諡曰景侯。


夏侯霸,夏侯淵之子。219年,夏侯淵在對蜀戰爭中遇害,夏侯霸經常咬牙切齒,要征討蜀國報仇。魏黃初年間(221年-226年),夏侯霸在魏官至偏將軍,封關內侯。230年,魏國大舉伐蜀,曹真入子午道,招夏侯霸為先鋒。夏侯霸前進至興勢,與蜀軍交戰,一度被圍,最終被援軍救解。239年,夏侯霸官至右將軍,屯住在隴西,訓練士兵,安撫少數民族,得到眾人的支持。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夏侯霸代替夏侯儒為徵蜀護軍,進封博昌亭侯,歸徵西將軍、夏侯霸的侄子夏侯玄統領。247年,蜀將姜維伐魏,夏侯霸、郭淮率兵抵擋,姜維退回。255年,夏侯霸隨姜維伐魏,大敗雍州刺史王經。

還有很多


水清瀮


三國演義到了後期,名將基本上死傷殆盡。魏國張郃死後,魏國最出名的兩當屬名大將鄧艾與鍾會了。鄧艾偷渡陰平,直取蜀漢。鍾會平定諸葛誕,與鄧艾分兵取蜀漢。

鄧艾,字士載。從開始的屯田民,典農都尉,到最後的領軍大將,不得不說,鄧艾一生充滿了傳奇。並且鄧艾在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其偷渡陰平一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傑作而載入史冊。遭鍾會陷害而死。

鍾會,字士季。仕途本該一帆風順。奈何自己作妖。與鄧艾攻取蜀漢之後。又與姜維合謀妄圖據蜀自立,打壓鄧艾。最終死於亂軍。


隱泉


張郃死後魏國優秀的將領層出不窮,這也是魏國能笑到最後的原因之一。那自張郃以後還有郭淮,鄧艾,羊祜,鍾會,毌丘儉,文鴦,杜預,郝昭,夏侯霸等名將。


吾味雜譚


鄧艾,鍾會


用戶83903916492


在這些厲害的將軍之中,肯定就是有鄧艾這個人,他實在是太厲害了。居然把蜀國給打敗了,那可是曹操都沒有打敗的國家,完全是憑藉著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根本沒有藉助魏國很多的兵力,他自己一個人孤軍深入,但跨過了無法跨過的天險,最終是取得成功,讓劉禪這個軟弱無能的人就投降了,最終成就了自己。


嗯,這樣的厲害的人物在魏國是沒有人能夠和他相比的,唯一能夠和他相比的都已經死去了,老一輩的都已經是消亡了,該新的一輩在戰場上表現,長江後浪推前浪,長一浪更比一浪強,果然是少年出英雄。

張郃死的那時候有非常厲害的將軍,魏國人才特別多,但是最厲害的還是鄧艾

張郃雖然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大將軍,能夠和張飛相比,在三國算是一流武將,可是他也並不是唯一的頂樑柱,就算魏國當時死了很多厲害的將軍,但是他也並不是最厲害的,那時還是有更多厲害的將軍。貴國的地盤可是比蜀國非常的多,而且人才大多時都在北方,所以這些人得到了人才補充也是非常的好的,像關羽張飛他們這些厲害的人都是來自北方的,而在南方的話人才還是比較稀少的,大多數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的文人。



而且在當時的魏國實行的政策也是非常好的,就是因為曹操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所以就得到了很多的人才,而且魏國的後繼者也是集成了這一個光輝的傳統,所以就不斷的補充人才,所以也造成了魏國是越來越強大,而其他國家是越來越衰弱的。

在這些人才裡面就是有鄧艾,這一個人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但是他做出了一個非常厲害的事情,那就是他打敗了蜀國,真正的算是完成了曹操和那些魏國國君的心願,也就是三國很多人的心願。



但是鄧艾這個人好大喜功,最後是被殺了。

他當時率領著自己的一支部隊和蜀國交流了很久很久,但是一直沒有辦法打敗他,可是這已經都是諸葛亮死後了,他唯一的對手就是姜維,他當時就抓住了一個機會,那就是爬過了一座又一座山,終於是到達了蜀國的內部,這個可是經歷了千辛萬謝,別人以為他們是翻不過來的,結果他們成功了。


可惜的是他當時已經是將蜀國徹底的打敗了,但是沒想到的是他居然是做了司馬昭都還沒有做的事情,這個讓司馬昭非常的痛恨,最後是殺掉了鄧艾這個人。

我們認為這個人到底怎麼樣,能歡迎在下面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