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一条街上的两家老字号,一家郭沫若赋诗点赞,一家八元吃八宝海鲜

一条街上的两家老字号,一家郭沫若赋诗点赞,一家八元吃八宝海鲜

| 一条街上的两家老字号,一家郭沫若赋诗点赞,一家八元吃八宝海鲜

| 成都回忆系列 019

在成都,城市记忆总是和城市味道捆绑在一起的。

一个地名后面藏着是几家口袋餐厅。

或者说关于这条街的记忆是由这几家餐馆拼凑而成的。

一说到三洞桥街,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了老妈蹄花、豆花饭、八宝海鲜,还有一辆辆绿色的出租车。

一条街上的两家老字号,一家郭沫若赋诗点赞,一家八元吃八宝海鲜

01 莫得啥子稀奇的名字来源

因为街上有一座三孔石拱桥,所以这条街被叫做三洞桥街。

三洞桥街的名字由来不稀奇,但是背后却有几个疑问。

既然有桥,那为什么现在三洞桥街上没有河也没有桥?他们是怎么消失的呢?

旧时成都曾是一座“水城”,城内有一条穿城而过的金河。在金河进水口上行二里多路,就会看到一大一小两条河相会的地方。小的那条河是曾经的护城河,大的那条河由摸底河中段分流出来的,流经三洞桥附近的水闸之后,经过十二桥之后汇入百花潭附近的南河中。

后来因为70年代修建防空洞的需要,成都市决定将贯穿整个成都城的金河人为断流,然后再在上面修建拱形的“盖盖“,这就修建出了一条很长的“防空洞”。与金河密切相关的三洞桥水闸自然也人为的消失了。没有了河水,几经城市建设的变迁之后,三洞桥街上石拱桥自然也消失不见了。

一条街上的两家老字号,一家郭沫若赋诗点赞,一家八元吃八宝海鲜

民国成都地图,图片源自网络

根据《成都县志》记载,三洞桥过去是修建在二道河上面的一座三孔石拱桥,建国以后成都新修西安路,将三洞桥改为了一座平桥。

成都以前有不少的三洞桥,为什么只有这条街被命名为三洞桥街?

三个桥洞的桥就可以被称为三洞桥。已经成都不止这一座三洞桥,像是沙河上就有两座三洞桥。但是为什么只有这座三洞桥成为了街道名呢?

相传农历的二月十五日是道教祖师太上老君的诞辰之日,所以每年的这一天成都青羊宫都要举办盛大的庙会和花会来庆祝。而三洞桥是城内百姓赶花会的必经之道。

一条街上的两家老字号,一家郭沫若赋诗点赞,一家八元吃八宝海鲜

青羊宫见证了成都上千年的变迁和历史

根据《成都地方史.老成都》记载,每到花会之时,推车的、抬轿的、骑马的、步行的,统统都挤在桥上,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种每年一次的热闹劲一直持续到1913年通惠门开通,赶花会的人潮才被分为两股。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只要是路总是有一个便于称呼的名字,于是“三洞桥街”这个名字就保留至今。

一条街上的两家老字号,一家郭沫若赋诗点赞,一家八元吃八宝海鲜

02 名人慕名来吃的带江草堂

那时候三洞桥头有一座“三江茶园”。说是一个茶园,其实就是桥头搭得一个竹席棚,开得一个茅屋野店。这个茶园除了卖些茶水以外,同时也卖点凉粉凉面、花生糕碗豆糕之类小吃和成都人喜欢的"冷啖杯"。茶园的老板叫邹瑞麟,他年少的时候曾经得名师指教,烧得一手好菜,其中"大蒜烧鲶鱼"便是他们的招牌菜。一来二去熟客都称这里为“邹鲢鱼”。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地方。虽然名字叫做“邹鲢鱼”,但是它所卖的鱼从来都不是鲢鱼,而是鲶鱼。旧时成都人称称鲶鱼为鲢鱼,也就是老成都人口中的“鲢巴浪”。(个人觉得这是因为成都方言里面鼻音和边音是不分的)。

据说那个时候“邹鲢鱼”已经是“现点、现捞、现杀、现做”。顾客落座之后,可以亲眼看到厨师将放在河中的大竹笼捞起来,选上一条顾客满意的野生土鲶鱼,现场开膛破肚。郫县豆瓣,犀浦酱油,温江独蒜,汉源花椒下锅,没过多久鲜香的大蒜烧鲶鱼就端到了食客面前。

一条街上的两家老字号,一家郭沫若赋诗点赞,一家八元吃八宝海鲜

抗战期间,成都城里的人跑空袭警报,一来二去“三江茶园”就成了避难的好地方,也成了当时川菜馆里最受欢迎的名店之一。那时候茶园顾客中有一名成都文士叫陈践石,他看到茶园外河水、吊脚楼、竹席棚心有所感,便借用杜甫诗句中"每日江头带醉归"之意,摘"带江"二字赠与邹瑞麟,"三江茶园"遂改名为"带江草堂"。

“带江草堂”这个名称十分的文雅,乍一听倒是和餐馆没有任何关系。这倒和李劼人的“小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条街上的两家老字号,一家郭沫若赋诗点赞,一家八元吃八宝海鲜

李劼人的小雅菜馆当时也是受到食客们的追捧

彼时成都的美食就有很多名人的追捧。成都的文化名人巴金、沙汀、李劼人等人都曾慕名到带江草堂就餐。

那时候张大千到成都筹备抗日美术展览,成都文化名人严谷孙就在带江草堂宴请张大千。张大千在吃了大蒜烧鲢鱼后赞不绝口。后来郭沫若来到成都,邹瑞麟亲自下厨为他做了一道鱼肴。郭沫若见盘中若鱼游清水,便为这道菜起名为"浣花鱼"。吃到兴头的郭沫若还留下一首诗。

"三洞桥边春水深,带江草堂百花明。烹鱼斟满延龄酒,共祝东风万里程。"

后来“带江草堂”1995年和2006年两次被授予了"中华老字号"的称号。

成都有很多老字号的餐馆,其味道服务环境大多都一言难尽。那现在的“带江草堂”又是什么样子呢?

一条街上的两家老字号,一家郭沫若赋诗点赞,一家八元吃八宝海鲜

现在的“带江草堂”位置已经不算在三洞桥街上,而是在一个路口之隔的西安北路上。令人可惜的是,在网上的一些评价网站和介绍资料里,可能是便于餐馆的推广,采用了“邹鲢鱼”这个称呼,而不是文雅的“带江草堂”。

现在“邹鲢鱼”的味道可谓是毁誉参半。喜欢这一口的老成都人觉得味道正宗,价格也比较实惠。一些年轻人嫌弃餐馆的环境陈旧,服务员爱理不理,味道也不符合口味。

现在年轻人的川菜口味已经被市场调教的喜麻辣,重油重盐。老字号的传统口味已经和现在的主流市场有偏差。时代变了,人们的口味变了。经典的老味道或许可能受到情怀的追捧,但是却不被年轻的消费者所接受。

成都老字号的服务倒是一脉相承的,服务员爱理不理倒是一贯的“特色”。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今年6月份马未都老先生吃过龙抄手之后说过的一句话。

“老字号就剩招牌了。“

一条街上的两家老字号,一家郭沫若赋诗点赞,一家八元吃八宝海鲜

03 八块钱吃八宝海味

记得很久以前,黄胖子和我打了一个赌输了,赌注是一顿海鲜。

黄胖子打了个车带着我直奔三洞桥街。就在我还在疑惑的时候,一碗热气腾腾的海味面已经摆到了我面前。我刚想说海鲜喃,黄胖子不慌不忙指着碗说道。

“鱿鱼算不算海鲜?淡菜算不算海鲜?金钩算不算海鲜?”

就这样黄胖子花了八块钱请我吃了一碗海鲜。

海味面在成都的面条界算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成都的面条界历来是红汤唱主角。

重庆小面,宜宾燃面,内江牛肉面,资中兔子面……一系列的外地面几乎都是红汤。

回锅肉面,鳝鱼面,猪肝面,鸡杂面,肥肠面……一系列的浇头面几乎都是红汤的。

担担面,甜水面,杂酱面,排骨面,豆花面……这些都是“可白可红”的苗条。

一条街上的两家老字号,一家郭沫若赋诗点赞,一家八元吃八宝海鲜

猪肝面

海味面这样的纯白味面在成都面条界倒是稀有品种。海味面的稀有不仅在于味道,还在于很多面馆都不做这个品种,只能在有些年生的店铺才能吃到,因为浇头做起来实在有些费事。

三洞桥街上的这家八宝海味面也是有些年头的“老字号”,关于它的记忆是被切割成两部分的。前半部分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那时候它的老店还在西大街往花照壁方向,小小的一个店面,店门口摆放着几口装满各种浇头的大锅,店面前的街道上永远都是摆满了吃面的桌椅。记忆里依稀记得小店旁还有一个破旧的公共澡堂。

小时候总是喜欢赖床的,但是爸妈只要说早上带我去吃海味面,立刻就会自己乖乖地穿好衣服,乖乖地坐上自行车后座,万分期待地等着一碗鲜香的海味面。

煮得软烂的蹄筋和剔骨肉,颇有嚼劲的鱿鱼和墨鱼,脆生生的笋子,带有浓浓海味的金钩和淡菜,一碗鲜甜的海味面连汤带面吃得精光,一早上都是快乐的。

一条街上的两家老字号,一家郭沫若赋诗点赞,一家八元吃八宝海鲜

后来西大街一线经历了城市改造,我就很久没有吃过它家的海味面了。只是在爸妈的回忆中才能听到它的排骨面也是好吃的很。

关于海味面的后半截记忆是黄胖子帮我续上的,后来三洞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们的夜宵聚集地。在成都吃货界有一个共通的经验:跟着“的哥”找美食。那时候每当夜宵时分,三洞桥街上总是停满了出租车,有些出租车师傅叫上几个菜边吃边聊,有些师傅叫上一碗面飞快地吃完就走了。

三洞桥街的老妈蹄花,豆花饭,冷啖杯都是极好的夜宵食物。加上几样卤菜配上几瓶啤酒,就这样坐在路边的小摊上可以天花乱坠地聊一晚上。

看着海味面从六块一两涨到了现在的八块钱,我却再也没有点过了。美好的味道就让它留在记忆里就好,每次吃完面口干地到处找水喝确实是种糟糕的体验。

【老成都美食回忆往期专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