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一條街上的兩家老字號,一家郭沫若賦詩點贊,一家八元吃八寶海鮮

一條街上的兩家老字號,一家郭沫若賦詩點贊,一家八元吃八寶海鮮

| 一條街上的兩家老字號,一家郭沫若賦詩點贊,一家八元吃八寶海鮮

| 成都回憶系列 019

在成都,城市記憶總是和城市味道捆綁在一起的。

一個地名後面藏著是幾家口袋餐廳。

或者說關於這條街的記憶是由這幾家餐館拼湊而成的。

一說到三洞橋街,我的腦海裡就浮現出了老媽蹄花、豆花飯、八寶海鮮,還有一輛輛綠色的出租車。

一條街上的兩家老字號,一家郭沫若賦詩點贊,一家八元吃八寶海鮮

01 莫得啥子稀奇的名字來源

因為街上有一座三孔石拱橋,所以這條街被叫做三洞橋街。

三洞橋街的名字由來不稀奇,但是背後卻有幾個疑問。

既然有橋,那為什麼現在三洞橋街上沒有河也沒有橋?他們是怎麼消失的呢?

舊時成都曾是一座“水城”,城內有一條穿城而過的金河。在金河進水口上行二里多路,就會看到一大一小兩條河相會的地方。小的那條河是曾經的護城河,大的那條河由摸底河中段分流出來的,流經三洞橋附近的水閘之後,經過十二橋之後匯入百花潭附近的南河中。

後來因為70年代修建防空洞的需要,成都市決定將貫穿整個成都城的金河人為斷流,然後再在上面修建拱形的“蓋蓋“,這就修建出了一條很長的“防空洞”。與金河密切相關的三洞橋水閘自然也人為的消失了。沒有了河水,幾經城市建設的變遷之後,三洞橋街上石拱橋自然也消失不見了。

一條街上的兩家老字號,一家郭沫若賦詩點贊,一家八元吃八寶海鮮

民國成都地圖,圖片源自網絡

根據《成都縣誌》記載,三洞橋過去是修建在二道河上面的一座三孔石拱橋,建國以後成都新修西安路,將三洞橋改為了一座平橋。

成都以前有不少的三洞橋,為什麼只有這條街被命名為三洞橋街?

三個橋洞的橋就可以被稱為三洞橋。已經成都不止這一座三洞橋,像是沙河上就有兩座三洞橋。但是為什麼只有這座三洞橋成為了街道名呢?

相傳農曆的二月十五日是道教祖師太上老君的誕辰之日,所以每年的這一天成都青羊宮都要舉辦盛大的廟會和花會來慶祝。而三洞橋是城內百姓趕花會的必經之道。

一條街上的兩家老字號,一家郭沫若賦詩點贊,一家八元吃八寶海鮮

青羊宮見證了成都上千年的變遷和歷史

根據《成都地方史.老成都》記載,每到花會之時,推車的、抬轎的、騎馬的、步行的,統統都擠在橋上,現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這種每年一次的熱鬧勁一直持續到1913年通惠門開通,趕花會的人潮才被分為兩股。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只要是路總是有一個便於稱呼的名字,於是“三洞橋街”這個名字就保留至今。

一條街上的兩家老字號,一家郭沫若賦詩點贊,一家八元吃八寶海鮮

02 名人慕名來吃的帶江草堂

那時候三洞橋頭有一座“三江茶園”。說是一個茶園,其實就是橋頭搭得一個竹蓆棚,開得一個茅屋野店。這個茶園除了賣些茶水以外,同時也賣點涼粉涼麵、花生糕碗豆糕之類小吃和成都人喜歡的"冷啖杯"。茶園的老闆叫鄒瑞麟,他年少的時候曾經得名師指教,燒得一手好菜,其中"大蒜燒鯰魚"便是他們的招牌菜。一來二去熟客都稱這裡為“鄒鰱魚”。

這裡有一個有趣的地方。雖然名字叫做“鄒鰱魚”,但是它所賣的魚從來都不是鰱魚,而是鯰魚。舊時成都人稱稱鯰魚為鰱魚,也就是老成都人口中的“鰱巴浪”。(個人覺得這是因為成都方言裡面鼻音和邊音是不分的)。

據說那個時候“鄒鰱魚”已經是“現點、現撈、現殺、現做”。顧客落座之後,可以親眼看到廚師將放在河中的大竹籠撈起來,選上一條顧客滿意的野生土鯰魚,現場開膛破肚。郫縣豆瓣,犀浦醬油,溫江獨蒜,漢源花椒下鍋,沒過多久鮮香的大蒜燒鯰魚就端到了食客面前。

一條街上的兩家老字號,一家郭沫若賦詩點贊,一家八元吃八寶海鮮

抗戰期間,成都城裡的人跑空襲警報,一來二去“三江茶園”就成了避難的好地方,也成了當時川菜館裡最受歡迎的名店之一。那時候茶園顧客中有一名成都文士叫陳踐石,他看到茶園外河水、吊腳樓、竹蓆棚心有所感,便借用杜甫詩句中"每日江頭帶醉歸"之意,摘"帶江"二字贈與鄒瑞麟,"三江茶園"遂改名為"帶江草堂"。

“帶江草堂”這個名稱十分的文雅,乍一聽倒是和餐館沒有任何關係。這倒和李劼人的“小雅”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條街上的兩家老字號,一家郭沫若賦詩點贊,一家八元吃八寶海鮮

李劼人的小雅菜館當時也是受到食客們的追捧

彼時成都的美食就有很多名人的追捧。成都的文化名人巴金、沙汀、李劼人等人都曾慕名到帶江草堂就餐。

那時候張大千到成都籌備抗日美術展覽,成都文化名人嚴谷孫就在帶江草堂宴請張大千。張大千在吃了大蒜燒鰱魚後讚不絕口。後來郭沫若來到成都,鄒瑞麟親自下廚為他做了一道魚餚。郭沫若見盤中若魚遊清水,便為這道菜起名為"浣花魚"。吃到興頭的郭沫若還留下一首詩。

"三洞橋邊春水深,帶江草堂百花明。烹魚斟滿延齡酒,共祝東風萬里程。"

後來“帶江草堂”1995年和2006年兩次被授予了"中華老字號"的稱號。

成都有很多老字號的餐館,其味道服務環境大多都一言難盡。那現在的“帶江草堂”又是什麼樣子呢?

一條街上的兩家老字號,一家郭沫若賦詩點贊,一家八元吃八寶海鮮

現在的“帶江草堂”位置已經不算在三洞橋街上,而是在一個路口之隔的西安北路上。令人可惜的是,在網上的一些評價網站和介紹資料裡,可能是便於餐館的推廣,採用了“鄒鰱魚”這個稱呼,而不是文雅的“帶江草堂”。

現在“鄒鰱魚”的味道可謂是譭譽參半。喜歡這一口的老成都人覺得味道正宗,價格也比較實惠。一些年輕人嫌棄餐館的環境陳舊,服務員愛理不理,味道也不符合口味。

現在年輕人的川菜口味已經被市場調教的喜麻辣,重油重鹽。老字號的傳統口味已經和現在的主流市場有偏差。時代變了,人們的口味變了。經典的老味道或許可能受到情懷的追捧,但是卻不被年輕的消費者所接受。

成都老字號的服務倒是一脈相承的,服務員愛理不理倒是一貫的“特色”。

寫到這裡,突然想到今年6月份馬未都老先生吃過龍抄手之後說過的一句話。

“老字號就剩招牌了。“

一條街上的兩家老字號,一家郭沫若賦詩點贊,一家八元吃八寶海鮮

03 八塊錢吃八寶海味

記得很久以前,黃胖子和我打了一個賭輸了,賭注是一頓海鮮。

黃胖子打了個車帶著我直奔三洞橋街。就在我還在疑惑的時候,一碗熱氣騰騰的海味面已經擺到了我面前。我剛想說海鮮喃,黃胖子不慌不忙指著碗說道。

“魷魚算不算海鮮?淡菜算不算海鮮?金鉤算不算海鮮?”

就這樣黃胖子花了八塊錢請我吃了一碗海鮮。

海味面在成都的麵條界算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成都的麵條界歷來是紅湯唱主角。

重慶小面,宜賓燃面,內江牛肉麵,資中兔子面……一系列的外地面幾乎都是紅湯。

回鍋肉面,鱔魚麵,豬肝麵,雞雜麵,肥腸面……一系列的澆頭面幾乎都是紅湯的。

擔擔麵,甜水麵,雜醬麵,排骨麵,豆花面……這些都是“可白可紅”的苗條。

一條街上的兩家老字號,一家郭沫若賦詩點贊,一家八元吃八寶海鮮

豬肝麵

海味面這樣的純白味面在成都麵條界倒是稀有品種。海味面的稀有不僅在於味道,還在於很多面館都不做這個品種,只能在有些年生的店鋪才能吃到,因為澆頭做起來實在有些費事。

三洞橋街上的這家八寶海味面也是有些年頭的“老字號”,關於它的記憶是被切割成兩部分的。前半部分的記憶已經有些模糊了,那時候它的老店還在西大街往花照壁方向,小小的一個店面,店門口擺放著幾口裝滿各種澆頭的大鍋,店面前的街道上永遠都是擺滿了吃麵的桌椅。記憶裡依稀記得小店旁還有一個破舊的公共澡堂。

小時候總是喜歡賴床的,但是爸媽只要說早上帶我去吃海味面,立刻就會自己乖乖地穿好衣服,乖乖地坐上自行車後座,萬分期待地等著一碗鮮香的海味面。

煮得軟爛的蹄筋和剔骨肉,頗有嚼勁的魷魚和墨魚,脆生生的筍子,帶有濃濃海味的金鉤和淡菜,一碗鮮甜的海味面連湯帶面吃得精光,一早上都是快樂的。

一條街上的兩家老字號,一家郭沫若賦詩點贊,一家八元吃八寶海鮮

後來西大街一線經歷了城市改造,我就很久沒有吃過它家的海味面了。只是在爸媽的回憶中才能聽到它的排骨麵也是好吃的很。

關於海味面的後半截記憶是黃胖子幫我續上的,後來三洞橋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我們的夜宵聚集地。在成都吃貨界有一個共通的經驗:跟著“的哥”找美食。那時候每當夜宵時分,三洞橋街上總是停滿了出租車,有些出租車師傅叫上幾個菜邊吃邊聊,有些師傅叫上一碗麵飛快地吃完就走了。

三洞橋街的老媽蹄花,豆花飯,冷啖杯都是極好的夜宵食物。加上幾樣滷菜配上幾瓶啤酒,就這樣坐在路邊的小攤上可以天花亂墜地聊一晚上。

看著海味面從六塊一兩漲到了現在的八塊錢,我卻再也沒有點過了。美好的味道就讓它留在記憶裡就好,每次吃完麵口乾地到處找水喝確實是種糟糕的體驗。

【老成都美食回憶往期專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