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民族歌劇更好聽了,但也暴露了問題

民族歌劇更好聽了,但也暴露了問題

歌劇《沂蒙山》劇照 (紀晨/攝)

文 |倫兵

一段講述福建老區人民在送走自己丈夫和兄弟參加紅軍後,對革命堅韌不捨的精神的故事成就了福建歌舞劇院的原創歌劇《松毛嶺之戀》;一部以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為創作主題的原創歌劇《沂蒙山》最近在北京演出,感動得現場觀眾熱淚盈眶;一部描寫農科所青年幹部馬向陽幫助鄉親致富的故事而創作的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近年第三次進京,依然贏得觀眾的歡聲笑語;一部描寫敬老模範劉德芬生前創立福利院收留幫助老人和孤殘兒童故事的歌劇《有愛才有家》,用真摯的情感感動觀眾……在今年3月初舉辦的“2019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暨優秀民族歌劇展演”中,文化旅遊部從全國各地調集了7部近兩年創作的優秀民族歌劇,讓觀眾看到了歌劇工作者為弘揚民族歌劇傳統、挖掘現實題材創作所進行的不懈努力,這7部歌劇也代表了近年來我國文藝舞臺上歌劇創作的“井噴”現象。

感人的故事催人淚下

動人心絃,催人淚下,這是中國民族歌劇的一大特點。而中國民族歌劇從《白毛女》開始就以現實題材為創作的主要方向,《白毛女》的故事、《江姐》的故事等都讓觀眾在感同身受的狀態下得到心靈的啟迪。在新的時代新的發展中,民族歌劇的創作怎樣讓廣大觀眾接受,讓普通觀眾走進劇場?“2019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暨優秀民族歌劇展演”中,《有愛才有家》《松毛嶺之戀》《沂蒙山》等作品將貼近百姓的感人故事,經過創作者的精心打磨,通過優美的音樂和真實的表演感動著現場觀眾。歌劇《沂蒙山》講述在抗日戰爭的山東沂蒙山下的戰役中,以海棠為代表的普通百姓捨去自己親人的生命保護八路軍及其後代的故事。該劇在天橋藝術中心演出時,當看到舞臺上普通農村婦女海棠把撫養的八路軍烈士的女兒交還給孩子的父親,孩子執意將海棠當作親生母親時,劇場很多觀眾都為之動容流淚。《松毛嶺之戀》中女主角阿妹丈夫在松毛嶺戰役已經犧牲,她卻30年如一日等待丈夫回來的那份堅守,同樣也感動了現場的觀眾。在歌劇《有愛才有家》中,劉德芬用博愛之心為福利院孤、寡、殘、幼撐起一個溫馨大家庭,也深深感染著現場觀眾。流淚感動成為今年優秀民族歌劇展演中最為受到關注的一個現象。

民族歌剧更好听了,但也暴露了问题

歌劇《有愛才有家》

19世紀末,以意大利作曲家馬斯卡尼和普契尼為代表的真實主義歌劇作家曾經創作了多部膾炙人口的歌劇,這些歌劇以現實題材為藍本,講述百姓的生活,受到觀眾喜愛,一些劇目流傳至今依然為各大歌劇院熱演。在我國的歌劇創作中,現實題材的作品更能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在7部優秀歌劇中,《馬向陽下鄉記》和《塵埃落定》也是近年來湧現的優秀民族歌劇作品。《馬向陽下鄉記》以喜歌劇的風格講述了當今農村精準扶貧的故事,《塵埃落定》講述了藏族地區一個與農奴解放追求自由有關的故事。這兩部作品在題材和風格上都展現了中國民族歌劇未來創作發展的一個方向。中國的歌劇創作應該追求百花齊放,追求多題材、多風格的創作,讓歌劇文化更為立體地展現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

追求民族旋律入耳入心

民族歌剧更好听了,但也暴露了问题

歌劇《馬向陽下鄉記》劇照(劉海棟/攝)

什麼樣的作品能留下來,什麼樣的歌劇唱段能夠像《洪湖水浪打浪》和《紅梅贊》這樣的經典流傳開來,這是我國歌劇人一直探討的話題。改革開放以後,大量的海外藝術湧入進來,在歌劇、交響樂領域,各種風格和現代作曲技法也展現在觀眾面前。於是在相當一段時間裡,以現代技法創作歌劇也成為歌劇界的一種潮流,新的和聲系統、無調性和多變調性在創作上的運用也在歌劇中得到呈現。這種創作確實使我國作曲家走在與國際同步的創作軌道上,但由於國內觀眾聽慣了以優美旋律為主導的歌劇作品,對運用現代和聲與調式體系創作的歌劇並不習慣,所以,歌劇的創作和演出也與國內聽眾產生了一定的距離。這30年中,原創歌劇湧現不少,但有些歌劇讓普通的觀眾很難入戲。而這次優秀民族歌劇展演中湧現的7部歌劇中,旋律性和民族音樂的融入成為一大特點,也湧現出不少優美動聽的旋律。這些旋律在歌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保持了歌劇與普通百姓的親近感。

《沂蒙山》以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的旋律開始,在歌劇音樂中運用了大量的民歌素材,同時,歌劇唱詞的創作運用了很多民謠體,每兩個樂句重複的形式,使得音樂既優美動聽又易記上口。海棠的唱段加入了板腔體的節奏特點,其唱段旋律在原有的民歌音樂的基礎上更加豐富多彩,情感更加濃烈,在表現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時,也更具催人淚下的效果。歌劇《松毛嶺之戀》的音樂以福建民歌為基礎,劇中“不屈的松毛嶺”和“阿根哥,你在哪”等唱段融入了閩西民歌的元素,讓音樂更貼近百姓的欣賞習慣。歌劇《馬向陽下鄉記》的作曲運用了呂劇與山東民歌的元素,加入了很多呂劇丑角的表演,在伴奏中凸顯墜琴詼諧幽默的喜劇風格。劇中會計和眾鄉親演唱的“錢錢錢”和四個婦女嚼舌根的演唱喜劇韻味濃郁,極有特色。歌劇《塵埃落定》的演出中,藏族民歌的素材給了作曲家孟衛東強大的創作基礎,因此,歌劇音樂中帶有極強的青藏高原的氣息,旋子、鍋莊和藏族牧歌風格的音樂隨時湧動出來。

歌劇《塵埃落定》的作曲家孟衛東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的作曲原則是寫演員唱得舒服、觀眾聽得舒服的旋律。”因此他的創作不追求有多少現代和聲和調式的變化,用樸素優美的旋律感動觀眾。在《有愛才有家》中,扮演劉德芬的歌劇表演藝術家劉丹麗更是每一段每一句的唱詞都會與作曲家商議探討琢磨,加入她過去是楚劇演員的經驗和戲曲表演中對人物演繹的體會,將戲曲元素巧妙融入歌劇的演唱和表演中,達到細膩刻畫人物的藝術效果。民族的旋律和傳統音樂戲曲旋律的運用,使得近年來的民族歌劇創作在質量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時在普通觀眾親和度上有了很大改進,這也是很多歌劇能夠感動觀眾的原因之一。

劇本創作還要少些套路

民族歌剧更好听了,但也暴露了问题

歌劇《塵埃落定》劇照

題材的感動,旋律的感人,是近年來民族歌劇創作出現的新氣象,也正在成為民族歌劇創作的潮流。然而,在“2019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暨優秀民族歌劇展演”邀請的7部歌劇中,人們也看到了一些需要逐步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歌劇劇本的創作,關係到整部歌劇的呈現,也特別關係到歌劇音樂創作的走向,因為音樂是需要按照劇本的結構、按照劇作家創作的唱詞來譜寫的。但當今很多民族歌劇的創作中,劇本的先天不足影響了歌劇創作的水準。比如在優秀民族歌劇展演中,有些劇本在戲劇結構上就有不合理的地方,《塵埃落定》原是一本魔幻現實主義小說,改編成歌劇將部分魔幻色彩刪除了。但是在上半場二少爺發誓要做土司後,魔幻式歌詞突然出現,將原本的戲劇性破壞。近年來我國民族歌劇的創作中總有一些大家都追求的模式在歌劇創作中出現,比如歌劇中的英雄人物或主要人物犧牲後都會有一段追思情節,已經去世的人物會以靈魂的身份出來與現實人物對話,以表達愛或意識的堅定。當很多同類題材的結尾都用這種表達時,這一“見鬼”現象就成了套路。講好符合中國觀眾審美的中國故事,應該是所有藝術工作者的職責。中國歌劇首先應該讓中國觀眾看得懂聽得明白,才更易流傳久遠。

中國歌劇的唱詞應該怎樣寫?從唱詞是否合轍押韻到中國歌劇是否需要宣敘調,都是爭論探討最多的話題。而從近年來歌劇創作來看,最重要的“為誰而唱”“唱什麼詞”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很多觀眾在看歌劇時聽到的唱段如同一首流行歌,很多表達劇中人物心事的唱段拿到其他劇中一樣通行。原創歌劇的劇本創作首先是寫好故事和人物,唱詞也應該在刻畫人物內心世界和人物之間交流上下功夫。詞不達意的抒情歌詞與劇情無關,也削弱了歌劇的戲劇張力,阻礙了歌劇的戲劇進程,不會為觀眾所喜愛。

近年來民族歌劇的音樂創作確實湧現了不少融入了民歌旋律戲曲元素的好作品,而作曲家在歌劇創作思維上也應進一步加強。很多民族歌劇作曲家過去以寫歌為主,因此在歌劇創作中就把很多寫歌的經驗放在裡面。歌曲創作講究在短短的幾分鐘內把歌者的情緒帶入高潮,而把這樣的思維帶入歌劇創作,每一個唱段都有高潮,男高音都有High C,女高音都有高音和花腔,容易導致另一個極端——滿臺音樂高潮,使得觀眾聽覺疲勞。

當前歌劇創作中依然有很多問題需要廣大歌劇人探索和解決:歌劇創作題材還可以更廣泛,歌劇的風格還可以更多樣,劇本創作可以更講究合理,音樂創作可以更歌劇化,歌劇的呈現能夠更精緻……只有呈現精緻的演出,只有創作演出的每一部門都具有高水準,我們的民族歌劇才能真正唱得響,傳得開,留得下來。

- THE END -

近期熱門文章

《音樂週報》@你!快來說出你和《音樂週報》的故事…

北京合唱節5月開幕,音樂週報與北京音樂家協會邀全國合唱團晉京展演

師範音樂人才怎麼培養?16所高校專家論道

教師減負,能惠及弱勢的音樂老師嗎?

張國勇:夕陽無限好,但願這不是“交響樂王國”隕落的預兆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訂閱2019年《音樂週報》,戳這裡!

快收藏!改革開放“40載·40歌”完整版來了

潮·湧 | 改革開放40年之“十大古典音樂事件”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民族歌剧更好听了,但也暴露了问题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A:發這裡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民族歌剧更好听了,但也暴露了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