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新書推薦|《溫州戲曲口述史》

新書推薦|《溫州戲曲口述史》

口述歷史研究專論/書評書介/學術信息

溫州戲曲口述史

新书推荐|《温州戏曲口述史》
新书推荐|《温州戏曲口述史》

目 錄

上冊

序一:為地方文化傳承做了有意義的工作

序二:20世紀溫州戲曲人的口頭記憶

序三:記錄與傳承溫州戲曲發展的個人經歷與集體記憶

父親把一生的心血付給木偶事業

——木偶戲老藝人許家卿兒子訪談錄

董每戡的“戲劇藝術生命史”簡述

甌劇百歲男旦翁洪淼的戲曲情緣

詞曲學家鄭孟津

逼出來的木偶戲“全才”

——張增周口述實錄

永昆第一代女旦

——周雲娟口述實錄

與溫州戲曲事業結緣經歷

——吳桐口述實錄

溫州南戲研究的先驅者

——胡雪岡口述實錄

追尋高則誠的足跡

——侯百朋口述實錄

來自越劇故鄉的“工作狂”

——黃湘娟口述實錄

演紅甌江南北

——越劇小生陳劍秋女兒訪談錄

留住遠去的記憶

——陳壽楠口述實錄

甌劇音樂聲腔(理論)的求索者

——李子敏口述實錄

我的戲劇人生

——尤文貴口述實錄

新书推荐|《温州戏曲口述史》

下冊

一枝紅蠟燭

——越劇旦角商小紅學生訪談錄

為舞臺而生 與越劇相依

——楊佩芳口述實錄

找回失落的青春歲月

——沈沉訪談錄

勤於筆耕 甘當伯樂

——黃世鈺口述實錄

木偶傳人 超越傳統

——平陽木偶戲傳人卓乃金口述實錄

她驚動了梅蘭芳

——徐兆格回憶陳美娟

心懷甌越 鍾情南戲 業廣功苦 兢兢業業

——南戲與文史專家徐順平口述實錄

永昆聲腔的守護者

——林天文口述實錄

心寄澹泊 意存高遠

——孫崇濤口述實錄

非常道的追夢人

——導演、舞美設計師楊軻口述實錄

嘗過人生百味 戲寫百味人生

——張烈口述實錄

戲裡文外話人生

——國家一級編劇張思聰口述實錄

舞臺意境的締造者

——舞美設計朱吉慶口述實錄

唯有家山常夢迴

——葉長海訪談錄

苦中求學 勤於筆耕

——徐宏圖口述實錄

肩負起復興甌劇藝術的重任

——甌劇藝術家章世傑口述實錄

後 記

啟動《溫州戲曲口述史》工作是在2010年,那時,溫州市藝術研究所編制7個,在職人員只有3名,我本人及編劇蔣勝男、作曲池方華,都是一二度主創人員。

早一年,在朋友應真的舉薦下,一位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學碩士研究生黃慈帖來單位實習,她的畢業論文是溫州鼓詞的田野調查。

那時,我主持工作,正缺人手,理論研究人員的空缺,離我藝研所唯一一位戲曲理論專家沈沉先生離休已經20來年了。且藝研所當年在歷任所長重視下,團結了一大批理論研究專家,在南戲等溫州地方戲曲史研究方面已獨樹一幟,頗具影響。

但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各方面因素,專職研究人員青黃不接,工作難以為繼。如何才能做到四兩撥千斤?

在市文廣新局的領導與重視下,我所整體規劃了《溫州戲曲史》撰寫、《溫州戲曲口述史》採編、南戲博物館駐場演出劇目《溫州·南戲》創作“三套車”工程,並且在市局工作中得到立項與資金的支持。其中的《溫州戲曲口述史》工作我就帶動實習生黃慈帖一起籌劃、開始。這是緣起。

我們都是白手起家。我知道口述歷史這件事,是當時在溫州的媒體上,看到了一則有關“溫州大學新引進了一位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研究生楊祥銀在做口述歷史”的報道。

這是我第一次瞭解口述歷史,同時也萌生了要做《溫州戲曲口述史》的念頭。因我多年跟隨劇作家尤文貴先生學習戲劇創作,先生口傳心授手改,除了修改處留下筆跡,其餘講課交流都沒有事先安排錄音錄像,事後每每感到遺憾。

溫州作為戲曲故里,南戲發源地,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叫做“中國的戲曲一半在浙江,浙江的戲曲一半在溫州”,因此,在溫州,像尤老師這樣有經驗有成就的戲曲工作者在戲曲各劇種、各專業領域,都有很多代表性人物需要把他們的口傳心授記錄下來,且歷史已經到了多媒體時代,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記錄,已不能僅僅停留在紙媒時代,應該利用最新科技,如錄音、錄像、攝影、資料拷貝等手段,進行全方位的記錄、留存、傳播。這是初衷。

在市局多次召集參加的專家會議上,定下首批口述歷史選擇對象,為溫州現有各劇種編導演音舞及理論研究等各個門類的70歲以上有成就的戲曲藝術家及理論家(包括溫籍),上限至溫州現當代戲曲史上的代表人物。如戲史專家董每戡先生、戲曲理論家王季思先生,聲律專家鄭孟津先生,他們雖已過輩,還是想以百年的時間跨度,拉下溫州本土戲劇發展的一條紅線,那麼這一部分以補述的體例記載。

採錄工作除了本所的黃慈帖(引進)、林倩倩(考入)兩位剛走出校門的年青工作者外,還得到社會各界的新老專家加盟。其中徐兆格先生年事已高,他本人也已夠採訪對象,但他先人忘已,積極投入,平陽越劇、木偶劇、和劇的最早的幾位藝術家的訪錄、回憶、整理、圖片蒐集等工作都是請他牽頭完成的,部分後期資料工作還得到了時在平陽非遺中心的鄭金開同志的協助,確屬難能可貴。

另馬必勝先生父女兩人為我們承擔了徐宏圖先生的訪談錄及已故董每戡先生、聲律家鄭孟津先生的生平及其藝術成就的回憶、整理與補述。其女馬驌早年追隨鄭先生身邊,研習聲律,深得真傳,後雖身居寶島臺灣,但對鄭先生的追述研究歷歷在目、鉅細備註,海峽兩岸常是信息往來,共同支撐起對一位畢生醉心於詞律聲腔的世紀老人的尊崇。

還有身在北京的家鄉人年輕的池浚博士,當年滿懷熱情加盟這項工作,所做孫崇濤先生的口述史,以身在北京之便,屢登先生家門拜訪,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孫先生本人及其他所生活過的瑞安、平陽、杭州、北京及海外講學等的戲曲活動生態圖景,栩栩如生。

而身在上海的葉長海先生的口述史,則轉請上海戲劇學院其門生王淑瑾利用課餘時間,也以在葉先生身邊之便幫助我們完成,所記所述令人感佩。

時為溫州大學戲曲理論專家原南京大學博導俞為民先生的碩士研究生浦晗同學,也通過對與自己所學相對應的學問的追索,對沈沉先生做了多次的訪談、記錄、資料拷錄,多次修改,整理成文。

而沈沉先生自己做為一個專家,也以對胡雪岡、侯百朋先生做學問的敬重,幫助完成了對這兩位南戲、高則誠研究專家的前期採錄,後期由林倩倩協助完成。

金玉玲身為溫州電臺音樂專題編導,熱愛溫州傳統戲曲,本著豐富的工作經驗積累,專題採訪老所長黃世鈺先生,駕輕就熟,與黃老師配合默契,挖掘出了很多寶貴的講述。

最為可貴的是本所兩位年輕的研究人員黃慈帖、林倩倩,她們或碩士、或本科畢業,初涉戲曲領域,所採寫的專家學者一非完全與大學所學專業相符;二是採訪多位專家,所涉戲劇各個專業門類,有編劇、導演、音樂、舞美、演員、理論等跨學科跨專業,劇種也多至崑劇、甌劇、越劇、木偶劇等等,但她們本著好學精神和良好的工作素養,在做好案頭準備之餘,虛心聽取專家老師的講述,不厭其煩,記錄下了大量珍貴的信息。

象黃慈帖採訪的李子敏先生、張思聰先生、尤文貴先生、林天文先生等,林倩倩採訪的陳壽楠、徐順平、朱吉慶、張烈、章世傑等專家,翻錄的初稿字數,有多達10萬字左右。光錄音、錄像、翻譯,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所黨支部書記陳峰同志,本著豐富的文藝工作經驗的紮實基礎,所採錄的崑曲旦角周雲娟、導演吳桐,是直奔話題,讓讀者能感其時其境。

而全部採錄補述的文字錄音、錄像5000分鐘,配圖蒐集達490幅,這個過程,得到了所有采訪專家的大力支持,傾囊而出,使目前我所所掌握的專家數據達到一定的權威性與獨一性,可形成一個數據庫。

在反覆審閱、反饋意見前提下,多數文稿歷經採訪者與被訪者多次核實、修改、壓縮,儘量做到準確少誤。同時,也請市局領導、藝術處,翁煥新、黃世鈺、張思聰等老專家老領導,幫助我們把關。

最令人痛惜的是,在本次口述史採訪專家中,有幾位先生,採錄後不久,就過早地離我們而去了。這使我們每每談及,都止不住心生痛惜,眼裡含淚。

我們從李子敏先生處聽到了甌劇男旦翁鳳渺先生的情況,立即安排黃慈帖前往採訪。那年99歲高齡的翁先生,眉清目秀,健朗善談,所言之事,無疑是一部新中國戲曲百年史的一個縮影!孰料第二年老人百歲之時,倏忽離我們而去!這同時也讓我們感到這項工作的搶救性意義。

我所國家一級導演、舞美設計師楊軻先生,本是採訪對象裡的年輕的老專家,但卻突發腦溢血,不幸去世,令人痛惜。所幸林倩倩已對他進行多次訪談與資料蒐集,而他的劇本手稿也已由其女加以保管。

另有吳桐導演、崑曲老人周雲娟先生、溫越首任團長黃湘娟老師,也在採錄之後相繼辭世。在此表示深切的哀悼!願在天之靈安息!

最為感謝的,還有協助我們做周邊採訪的市內外專家、周邊見證人。省文化廳原廳長、劇作家錢法成,原藝術處處長、國家一級編劇顧天高,浙江話劇團原團長、國家一級編劇童汀苗等領導專家,因著長期以來對溫州戲劇工作的領導、支持,與溫州的戲劇家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請他們回顧與評價之時,都是真誠以待,坦誠相言,做了很多客觀且有價值的評述,為本書增添了份量。

還有幾位在工作啟動之初共同開展,後因各種原因沒有繼續合作的支持者們,在此也表示衷心的感謝,尤其是幾位媒體的朋友們,在過程中的報道與部分成果的率先見報中,都給予大力支持。《溫州日報·文化週刊》還辟專欄,陸續刊登了部分稿件,宣傳了這個項目與其中的藝術家,引起社會關注與好評。在2013—2014浙江省文化廳社科項目評選中,《溫州戲曲口述史》榮登全省100多個項目榜首。這在我市、我所,都是第一次獲此殊榮。

多媒體工作的開展是在文字材料基本定型後,我們得到了市局資金的支持,委託溫州的兩家公司,在他們的專業工作支持下,對全書的採錄者,或本人、或旁人,深入本市、各縣市區口述者所在地一一做了專業機器採錄,有的還遠去杭州、上海、北京,做了全面的採訪記錄,做到一個不拉地把寶貴的動態資料保存下來,為靜態的文字做了很多生動的註腳。此舉確屬良苦用心,想必將勞苦功高。在此對他們為此項工作的支持合作,一併謝過。

最要感謝的,是為該口述史寫序的中國文藝戲劇界的著名專家廖奔先生、謝雍君研究員,還有口述史專家楊祥銀教授。其中廖奔的《為地方文化傳存做了有意義的工作》、謝雍君的《評溫州戲曲口述史:關於溫州戲曲的百年記憶》分別在《文藝報》《中國作家報》發表,宣傳了溫州,擴大了影響。

有了他們的評價,《溫州戲曲口述史》就有了一定的歷史定位,其來自本土的溫度,與專業評價的高度,將與讀者品讀的譽度,歷史回眸的惜度,構成多維度的戲曲時空,穿越而來,恆久相伴,不會離去。更將為溫州打造“戲曲故里”文化建設,留下濃墨重彩!

令人遺憾的是,已列入這批採錄的專家,還有幾位是中途而輟。如甌劇代表人物陳茶花先生。由於彼時茶花老師年事也高,哮喘病經常復發,這對於採訪時間限制很大,有季節的限制,身體條件的限制等等,再加上外請的採訪老師本職工作也很忙,後來也就擱置了。

儘管茶花老師生前很多媒體都有各種記錄與報道,但做為甌劇的代表人物、國家級傳承人茶花老師的口述史沒在我們這項工作中留存傳世,讓我們深有缺憾之感。

而由於人手緊缺,很多藝術家都還沒能對他們進行採訪,讓我們深感力不從心。缺憾之餘,所幸,這樣的工作已得到大家重視與社會共識,各劇種的專題口述史也都已擺上了各個團隊的議事日程,如《溫州越劇口述史》,在市局領導重視下,已由我所與溫州市越劇演藝中心合作開展。

最後,要感謝的是中華書局、北大方印務有限公司及孫建舜先生、特約編輯吳逢旭先生、溫州廣電傳媒集團林建亮先生,為這部書的紙媒出版、多媒體的製作所給予的幫助與支持。感謝溫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所楊祥銀教授熱誠的專業指導!

吾本一平凡之人,斗膽挑起這項重擔,水平有限、經驗之不足,部分採寫各有難度,其艱難謹慎歷程所造成延宕不周之處,在此敬請大家見諒!拜謝了!

是為記。

溫州市藝術研究所所長 施小琴

口述歷史

ID:wzuoralhistory

長按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