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戰時美國為什麼要跟德國打,而不是支持德國削弱蘇聯?

邱思民


美國支持德國削弱蘇聯?如果不是美國援助蘇聯,或許蘇聯已經被德國坦克碾壓了

二戰結束後,赫魯曉夫訪問美國的時候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沒有美國的SPAM罐頭,我們真的不知道用什麼去養活蘇聯紅軍。”

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190個師快速湧入蘇聯,在戰爭初期,蘇聯一觸即潰,將近三百萬名士兵在半年內損失,兩萬輛坦克與自行火炮,一萬七千多架飛機全部損毀。

軍事上的潰敗,帶來的是領土上的丟失,蘇聯最有價值的領土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區,而這些重用工業區和農業區都被德軍佔領,多達71%的鐵,58%的鋼,63%的煤等等全部被德軍佔領,尤其是傳統農業區烏克蘭的丟失,更是讓蘇聯嚐到了餓著肚子打仗的滋味。

很明顯,僅憑蘇聯的能力很可能已經無法阻擋德國,因此在蘇德戰爭爆發後,美蘇方面就開始尋求合作。當美國的援助物資到達蘇聯後,解決了蘇軍的燃眉之急,可以說,沒有美國的物質資源,蘇聯根本就沒有機會同德國戰鬥到底。

在美國後來的租賃法案中,美國持續加大了對蘇聯的援助,從物資到車輛,到軍火源源不斷的從各個方向運往蘇聯。

在整個戰爭中,美國交付蘇聯超過1700萬噸的貨物,在開戰前蘇聯只有34萬輛汽車,然而美國援助了超過40萬輛,比蘇聯生產的還要多。

尤其是在石油方面,更是源源不斷的輸入蘇聯,石油是戰爭的血脈,如果德國和日本擁有充足的石油,後果不堪想象,盟軍向蘇聯提供的飛機燃油就多達1935萬噸。

在彈藥方面,盟軍提供的援助也達到蘇聯本身生產的一半,可以說,蘇聯即使再能生產,褲腰帶就是勒折了,也不夠戰爭用的。

德國能夠從一戰後崛起,就是因為有美國的幫助

美國並不是沒有幫助過德國,如果不是美國攪混水,或許歐洲已經是英法說算的天下,但是美國就是要獨樹一幟,你們英法搞凡爾賽體系,我美國自然就搞華盛頓體系。

一直以來,美國都是有兩個地區發展,一個是亞洲地區,另一個就是歐洲地區,在亞洲地區,美國一方面扶持日本,一方面增加其在遠東的影響力,結果就有了二戰前期小日本的叫囂,可以說,日本敢於叫囂,是因為他們背後有美國的支持。

在歐洲也是一樣,一戰後美國想要插手歐洲大陸是不可能的,英法畢竟還是具有重大的影響力的,不突破英法的政治封鎖,新興的帝國主義很難稱霸世界。

在共同的政治利益下,美國選擇幫助德國發展,這就是為什麼德國能從一戰後的戰敗國發展到二戰時期的軍事強國,沒有美國幫助,英法國怎麼可能讓德國崛起?

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本身就是美國在背後搞鬼,不把傳統的政治強國搞掉,美國如何稱霸世界!難道讓美國直接和英法宣戰,最聰明的人不是捲入戰爭,而是看著別人捲入戰爭,然後自己兩面裝好人。

實際上,二戰初期,德國、日本都和美國有貿易關係。

美國不幫助德國是早就知道加入戰爭是遲早的事情,問題是站在哪一方

世界的二戰是從1939年開始的,美國的二戰是從1941年6月開始的,可見,在養精蓄銳這方面,美國做的很到位。

美國之所以遲遲不加入戰爭就是希望他們兩敗俱傷,然後自己從中漁翁得利,讓敵人們兩敗俱傷,並且保持平衡也是一門技術活。美國也沒想到英法那麼不抗揍,差一點就都讓德國給幹翻了,在充分意識到德國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後,美國就開始考慮以什麼樣的身份加入到戰爭中,以及站在哪一方面。

就傳統的國家關係來說,美德有很好的合作基礎,畢竟英法都是他們曾經的敵人,蘇聯也不是什麼好餅,但是就現實利益而言,如果美國站在德國的一邊,戰爭很可能打的更加順利,德國卻將成為一個更大的對手,美國當然不希望看到一個能夠和自己匹敵的敵人出現。

正是因為德國發動蘇德戰爭,日本偷襲珍珠港讓美國堅定決心,擁有藉口加入戰爭。

可以說,1941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分水嶺,一個是沒有美國的二戰,一個是有美國的二戰,沒有美國的二戰,軸心國氣勢洶洶要打敗全世界,在有了美國的二戰,盟軍開始反擊,最終一點點戰敗了軸心國。

可以說,二戰時期大多數國家都是砝碼,而美國是重量級秤砣,放哪天平就往哪邊傾斜。

至於蘇聯後來的崛起,估計也在美國意料之外,誰能想到蘇聯竟然這麼猛。要是知道後來美蘇能夠爭霸四十年,美國當初可能不會援助蘇聯那麼多了吧!


史論縱橫


這個問題要時間拉長著看,這正說明美國是有策略的,在二戰時打納粹(國家社會主義)德國,二戰後支持德國聯邦對抗蘇聯,進而削弱蘇聯。


二戰開始時美國是中立的。美國在一戰中是嚐到甜頭的,通過大賣軍火、物資等從債務國迅速轉為債權國。二戰美國故伎重演,打算在最合適的時間踢進最關鍵的一球。

蘇聯同樣有此打算,斯大林不止一次對部下說,蘇聯要參戰,但要最後一個參戰,這樣戰爭利益的天平會傾向蘇聯。但蘇聯沒有美國運氣好,希特勒如此迅速的搞定歐洲大陸,隨後於1941年6月22日突然對蘇聯發動全面進攻,打了個蘇聯措手不及,蘇聯只好倉促應戰。

美國就不一樣了,美國首先直接面對的是日本,日本在中國大陸的入侵想學德國閃電戰,打算三個月解決戰鬥,結果陷入持久戰不可自拔,當日本打算偷襲珍珠港,以創建所謂大東亞共同圈時,美國通過先進的情報組織以事先得知,但美國此時奉行孤立主義,只要戰火不燒到屁股才不管呢!美國政府為說服民眾參戰,故意給日本機會,當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戰役爆發時,美國隨即對日本宣戰,並由國會一致通過。

由於日本和德國是軸心國同盟,德國隨即對美宣戰,美國自然在歐洲戰場是和德國打,但這並不說明美國不想削弱蘇聯,此時意識形態的對立由於面對共同的敵人德國被遮掩下去。


當德國被打敗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立刻對蘇聯翻臉,因為二者是嚴重對立的,其實是有思想根源的,一個是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思潮,一個是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思潮,兩者勢不兩立,直接導致冷戰的爆發。
我是歷史小玩家,關注我哦,一起分享更多精彩!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權速刪。謝謝!


羅西小南多


二戰美國立場深度解析,其實德國就是美國扶持出來弄垮歐洲的傀儡而已,原因就是這樣的,至於為何這樣說,看文章就知道了。

大家都知道,作為一戰戰敗國,經歷戰火,在加上凡爾賽條約的苛刻,德國戰後是無比困難,連賠款都難以給出。也因此在1923年,才會發生著名“魯爾危機”原因就是德國政府無力擔負鉅額賠款,開始用通貨膨脹手段緩解壓力,最終導致德國經濟更衰落,失業激增,通貨膨脹達天文數字,美元與馬克的兌換比率由1:4.2達到1:4.2萬億,德國經濟陷入崩潰。


面對如此嚴重經濟危機,德國為何能重振經濟重新武裝,成歐洲強國進而發動二戰咧?如果僅僅說運氣好,誰都不會相信。

其實這和當時國際政治博弈,還有大國需求以及德國自身有關。

首先我們看國際政治影響,以及一戰後各國對待德國的態度。德國一戰投降後被迫簽下《凡爾賽合約》,這條約是各國勢力博弈鬥爭情況下籤訂的壓制性合約。

具體鬥爭態勢如下,各國不同態度。

法國態度:德法可謂世仇,普法戰爭傷痕依舊,法國又在一戰中被德國吊打,如果不是英國支援,根本就守不住,法國死了整整一代人,因此深恨德國,所以他們最苛刻。主張全方位壓制德國戰爭潛力。

  • 德國全境無軍隊化,解除德國武裝
  • 割讓德煤鐵產地魯爾區,歸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去除德國工業潛力。
  • 割讓德國東部領土給波蘭,在德國身後埋釘子並製造潛在對手,營造緩衝區和盟友。

法國不可謂不陰險,果真如此德國就真完蛋啦,二戰也不用打了。

英國態度:英國是傳統大陸均勢政策執行者,外號(歐洲攪屎棍)所有政策都圍繞,不讓歐洲大陸一家獨大來進行,所以他們肯定反對法國對德國的過分壓制。 於是他們反對全面解除德國武裝,德國能有軍隊只是要限制數量,保留德國在東普魯士領土給波蘭,並且反對割讓德國主要煤鐵產出基地。美其名曰保留德國人民的生存權利,其實質不過是為啦自己利益保持大陸均勢格局。

英國主要訴求就是,在歐陸必須有二個勢均力敵對手,彼此消耗,進而維持大英搖搖欲墜的世界影響力。

美國態度:作為新興大國,還有世界格局破壞者,美國訴求,相對英法都有所不同,他們更加關注的不是地緣政治格局,而是商業利益還有未來世界角色。

所以他們訴求是

第一:保持德國經濟活力和基本消費力,因為美國產品需要市場。美國不愧是生意國度,賣資源,賣文化,賣產品,二邊錢都賺,在他們眼裡,其他不重要,經濟第一。

第二:保留德國軍事實力,因為他不希望德國太過衰弱,英法沒有對手,威脅美國崛起。

基於以上幾點,在合約中,為了照顧法國情緒,只得給予德國鉅額賠款,為了照顧英國情緒,又保留德國部分領土和資源產區維持競爭力。為了照顧美國情緒,又保留德國經濟活力。


以上是合約為何簽訂,以及基本內容。 那麼合約後續又發生了什麼。

合約簽訂後,其實法國是極度不滿的,在德國無法賠付戰爭賠款情況下,就強佔魯爾區。要求用土地換賠償。

而英國眼看情況失控,於是主動出面調解德法關係,並要求法國歸還魯爾區。

美國看到德國經濟崩潰現狀,發現生意做不了,英國法國越來越強大,自己出頭阻力越來越大,於是開始暗地支持德國,即提供經濟扶持,又通過技術扶持等各種手段恢復德生產力。

合約簽訂後德國的經歷如下:法法那是落井下石,英國居中調停,美國雪中送炭!

而美國的雪中送炭,對德國後來崛起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其實美國扶持是德國重新崛起關鍵,當然英國的容忍默許,還有法國的被無視也是原因,具體到事列,我們可以繼續看!

首先:“道威斯計劃”出臺,美國提供鉅額貸款,幫助德國恢復經濟

德國經濟陷入崩潰後,協約國曾經組成專家委員會,研究德國賠款問題。借這個機會,1924年,美國銀行家道威斯提出著名的“道威斯計劃”,由美國主導外國資本向德國投資,挽救其經濟,然後再讓德國提供賠款。

1933年時,美國又以“楊格計劃”取代原本的“道威斯計劃”,繼續向德國傾注資本,高達數十億美元的資本投資德國,於是在國際資本支持下,德國經濟迅速恢復,可是,恢復經濟的德國,並沒有繼續支付賠款,而是開始擴軍。


其次:來自華爾街的支持於納粹黨上臺

選舉活動是最費錢的,而希特勒的納粹黨最後能崛起,進而成為德國執政黨,其實是和美國華爾街的風投支持密不可分。

在希特勒上臺之前,美國頂級銀行家向這位納粹黨魁提供了高達3000多萬美元資金資助,包括小約翰·洛克菲勒,亨利·福特等人在內,都有參與。因此人們普遍認為華爾街與納粹之間存在著合作關係,至於美國政府,當然是知情而且樂見其成的。


再次:美國全方位技術支持納粹德國發展軍工

希特勒上臺後,就開始與美國談判,要求延期償還貸款,並提出美國在德資本全部收入只能供德國使用,隨後希特勒就用這筆錢,在德國興建軍工企業,並向美國購買各種先進技術還有設備。
僅在1933年-1939年六間,與德國軍工企業合作的美國公司就超過60餘家,其中福特公司不僅賣汽車,還幫助德國建立組裝廠,最後這些工廠都成長為軍工廠,為此亨利福特被授予十字鷹徽勳章,而美國鋁業公司則將生產的60%的鋁製品賣給德國;陶氏化學則為德國提供高端技術,通用汽車也在德國設分廠,生產軍用汽車。美孚石油公司則向德國提供坦克潤滑油技術,美國電報電話公司還參加德國新型飛機研製,法本公司更是吧最新技術氯丁橡膠和飛機防爆劑技術賣給納粹。

二戰爆發後,美國海軍部長都承認,是美國公司向希特勒提供了先進飛機發動機。那美國政府及美國企業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麼呢?僅僅是經濟考慮嗎?

最後:第三帝國崛起的真實原因

於政治上考慮,是大國矛盾給啦德國崛起的機會,在各國博弈之後,原本待宰羔羊一般得德國,居然成了被支援的對象,而這一切的發生,全部是美國的助力。

其實“道威斯計劃”、“楊格計劃”也許原本初衷並非是幫助納粹政權,但卻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美國出手幫助德國的真實目的,除了經濟利益之外,至關重要的是,政治利益考慮,當時的美國已經是世界上經濟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但是在歐洲事務上依然缺乏話語權。

傳統英法二強實力依然雄厚,而美國不甘心如此國際地位,需要打破這樣的國際次序,就需要一個爆發點,這個爆發點可能是經濟危機也可能是戰爭,相對來說戰爭更方便,於是他就在歐洲找尋有潛力的合作對象,而德國恰恰非常合適,因為戰敗的他們有動力,而德國也有實力,在加上一個善於蠱惑人心的瘋狂人物希特勒,於是美國德國一拍即合。

即能收穫經濟利益,又能獲得政治利益,何樂而不為,最終結果也如美國所見,德國在歐洲一通亂戰,法國徹底被打趴下了,英國也被打殘廢,英法持續衰弱,最後美國在出面收拾殘局,世界就是美國的了。唯一意外就是蘇聯的崛起。面對一個意識形態不同,而實力強大的蘇聯,美國又如何會幫助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二戰開始前美國一直在支持德國。目的並不單純。


阿斗不傻


二戰前,美國根據三十年代制定的《中立法》和四十年代制定的《租借法》,對德國出口工業產品和各種資源,間接幫助和武裝了德國。

二戰中,德軍也在使用美國生產的卡車、製造的炸彈、開採的石油。即使美國對德國宣戰後,這種合作依然在繼續。

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源源不斷地通過中立國瑞士將石油運往大西洋另一邊的德國。

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也參加了德國的軍事建設。

美國許多企業都從與德國之間的生意中獲取鉅額利潤。

1933年至1939年,在納粹德國的軍事機構中營業的美國公司超過60家。美國軍方甚至曾經承認,德國空軍戰機的許多先進發動機都是由美國提供的。

1941年11月29日,斯大林下達對德國反突擊的命令。

1941年12月6日,蘇聯西方面軍在南北兩個方向上對德軍發動反擊,德軍部隊在氣候和蘇軍的雙重夾擊下,被從莫斯科附近擊退。

美國參加二戰的時間是1941年12月8日。

美國加入的時間,正是德國取勝無望之時。

美國自始至終都在支持德國,對付蘇聯。

英法戰前的綏靖政策,戰中的法國投降,英國的敦克爾克大撤退,客觀上,都保存了各自的力量。

德國兵敗蘇聯,令歐美失望,牆倒眾人推,歐美以殘酷之手段,取而代之。

美國也自始至終都在支持日本,對付中國共產黨。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曾經不斷要求西方列強給予外交、經濟及武器上的援助,但西方列強都不理不睬或冷峻拒絕。英法甚至多次要求中國接受日本所提的和平條件。到了1940年夏天,英法更進一步切斷中國經過緬甸和越南通往國際的通道。

美國商人將很多戰略物資賣給日本,表面上是賺取暴利,實際上是間接支持了日本侵華戰爭。美國政府更是奉行一貫的孤立主義。雖然美國也發出過一些譴責日本的聲明,但無意為中國而與日本直接作戰。美國多少對中國提供了一些貸款和軍援,但數量卻不足以真正提高中國的作戰能力。

至於美日血戰,客觀上,反而鍛鍊了美軍,為日後朝鮮戰爭,積蓄了精銳力量。

兩顆原子彈,只能說明美國對已無用失敗的日本,懲罰之冷酷無情。


共論矛盾


從始至終,美國都在執行削弱蘇聯的政策,只是方法比較巧妙而已。首先,美國大力對蘇聯進行援助,就是希望蘇聯可以和德國血戰下去。

防止蘇聯和德國談和,將注意力轉移到英美身上。另外,美國極力倡導德國必須無條件投降,也是要讓德國與蘇聯殺到流盡最後一滴血。

1944年夏天,美軍登陸歐洲,是在德國已經敗局已定的大背景下展開的行動。在1944年上半年,德軍已經在東線完全崩潰,德國龐大的中央集團軍群遭到了殲滅性打擊。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庫爾蘭集團都遭到殲滅性打擊和包圍,羅馬尼亞和芬蘭退出戰爭。

俄軍各集團軍在南方的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境內迅猛推進,並準備從南面向德國實施突擊的同時,蘇軍開始進攻德國北方集團軍群。

美國一直在嘴上說先歐後亞,但是美國一半以上的軍事實力都在太平洋戰場。美國空中力量半數和絕大多數海軍都在太平洋,美國是個務實的國家,沒有必要把力量浪費在西線,還不如在太平洋一支獨霸。而蘇聯當了冤大頭,出力最多卻沒有得到最大利益,德國更是直接完蛋。

而到了1944年夏天,美國摘桃子的時候到了,再不開闢第2戰場,蘇聯就要一統歐洲,紅旗就要插到巴黎了。那美國以後還怎麼玩?為此,美國必須在1944年夏天開闢第2戰場,控制西歐和德國部分地區,不能讓蘇聯掌控歐洲大陸。


深度軍事


大家好,我是小葉。為了能夠更好的理解在二戰中美國為什麼幫助蘇聯打德國,而不幫助德國打蘇聯,我先從一戰後的德國說起。一戰後的德國,歷經戰火,再加上是戰敗國,受簽訂的凡爾賽條約裡的苛刻條件的影響,使德國戰後國內條件十分困難。甚至德國政府因為通過正常稅收無法償還鉅額賠款,而開始大量印製鈔票,造成惡性通貨膨脹,馬克(德國貨幣)與美元匯率從4.2:1巨貶至4.2萬億:1。面對如此嚴重的經濟危機,以及如此兇險的外部,德國為何能短短十一年時間裡迅速重整經濟,成為歐洲強國,並發動二戰呢?這其實和歐洲各國間的政治博弈有關。

德國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

一戰後的各戰勝國,根據各自的利益對德國有各自的不同的態度。首先,法國在一戰中雖是戰勝國,但死傷了近150萬人,傷亡慘重,因此,他們對德國的要求最為苛刻,一方面不僅要求德國全境不能有軍隊,另一方面還要求德國割讓產煤區以及割讓德國領土給波蘭。其次,英國長期執行的是大陸均衡政策,他不想歐洲大陸出現一個實力超群的國家,所以他們對於法國過分壓制德國的做法並不贊同,英國認為德國不應全面解除武裝,而且德國不能割讓產煤區,美其名曰維護德國基本生存權利。站在英國的立場,他認為歐洲大陸應該是各國彼此消耗,相互制約的狀態最有利於他維持全球影響力。再者,美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國家,他的態度不同於英法,美國想要德國能夠很好的發展其經濟,因為美國需要一個市場來賣出他的產品。這種各個國家間的博弈,使德國保留了發展的潛力。凡爾賽條約簽訂後,其實法國是極為不滿的,後又因德國無力賠償賠款,法國就要求德國以土地抵押賠款,英國從中調停。其實當時的美國雖然已經是世界上經濟最強的國家,但那時,世界的中心依然在歐洲,他在歐洲事務上的發言權很少,他不甘心於如此地位,眼看德國被“制服”,英法兩家逐漸變得更加強大,他便開始大量援助德國。首先,美國先後出臺“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向德國提供鉅額貸款,在資本的傾注下,德國經濟開始逐漸恢復。然後,美國對德國實施全方位的技術支持,僅在1933年到1939年的六年時間裡,德國的軍工企業與美國公司間的合作就有大約60家,其中福特公司由於表現優異還被授予了十字鷹勳章。美國作為新興大國,想要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其實並不容易,會受到來自英法等傳統老牌帝國的各種阻撓,而一個混亂的歐洲更有利於美國的發展。所以美國想要在歐洲找一個潛在的合作對象,來打破世界原有的次序,而戰爭狂魔希特勒的上臺迎合了美國的這種需求,

希特勒

所以在二戰初期,美國並沒有做出選邊站,一邊兩邊賣武器獲得經濟利益,另一方面獲得長遠政治利益。

那最後美國為什麼要跟德國打,而不是支持德國削弱蘇聯呢?

第一、日本偷襲珍珠港

日本偷襲後的珍珠港

美國支持蘇聯打德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二戰中,德意日是盟國。而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對日宣戰,因為德日是盟國,美國不可能和德國站在一起。

第二、德國實力過於強大

就像一開始,美國因為不想要英法強大而支持德國一樣,在二戰進行一段時間後,法國已經投降了,英國被瘋狂轟炸,已經差不多殘了,如果再支持德國,那歐洲可能就德國一家獨大了,這顯然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再者,德國所表現出來的強大科研實力,也著實讓美國人覺得德國是一個強勁的對手。對於蘇聯,其開始發家是從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後開始的,那時蘇聯的綜合實力相對於德國還是較弱的,不然開始也不會被打得這樣慘。因此,在壓制德國問題上是絕對符合美國利益的,至於和蘇聯結盟,更多的是聯合所有可以聯合的力量來打擊德國。至此美國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現在歐洲,擊敗強大的德國,二戰後歐洲凋敝,在美國的軍事援助與經濟援助下,英、德、法、意等國都對美國俯首帖耳,美國牢牢控制住了西歐各國,事實證明美國的戰略取得了全面的成功。


小葉談軍事


戰前,包括戰爭中,全世界普遍認為德國遠強於蘇聯。所以初想的戰略是,先讓蘇聯消耗德國人的實力,等到蘇聯被德國人打的就剩下一口氣,然後大軍進攻歐洲大陸“拯救世界”。最後整個歐洲大陸,不是被打到徹底殘廢,就是直接被打死的。

但是實際操作中發生了什麼?

巴巴羅薩計劃太猛了,蘇聯差點一下子被德國人一波打死。所以美國沒辦法,為了讓蘇聯人給德國人放血,所以只能瘋狂給蘇聯支援,幫蘇聯續命。

這就導致了什麼?

雖然蘇聯前線被拼的很慘,但是在美國的支持下,不但穩固了戰線,還沒耽誤後方的發展。

結果變成了什麼樣?

盟軍開始兩線反攻的時候發現,在美國的支持下,蘇聯已經擁有了超過當時德國,可以單挑整個歐洲大陸的實力。因為這時候,整個歐洲大陸的國家都已經被打成廢墟了,唯一剩下一個能跟蘇聯拼一拼的國家還是德國。

戰後:

蘇聯面對一個“自己好像隨時可以統一的歐洲”,當然狂的沒邊了。而美國又不可能再為了歐洲國家跨越大西洋再打一次“三戰”。

所以幸好有核彈,讓蘇聯人不敢輕易開戰。要不然就憑斯大林的脾氣,肯定要統一歐洲了。別的不說,蘇聯當時擁有的坦克就比其他歐洲國家加起來的綜合還要多上好多。而蘇聯紅軍也是久經戰火,戰鬥經驗戰鬥素質極其強大的軍隊。

這就倒是冷戰初期相當長時間裡,歐洲對蘇聯都是保持一種類似“綏靖”的政策,完全不敢招惹。


掘招飯局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二戰那些事兒。(約500字,閱讀需2分)

認為美國在二戰時期應該和德國聯合起來削弱蘇聯是一種後見之明。

覺得冷戰時期美蘇爭霸讓美國也吃了不少苦頭,為何二戰時美國不和德國一起收拾了後來成為美國最大競爭對手的蘇聯呢?

其實,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據說,美國總統羅斯福曾經告知自己的兒子,我們美國人應該感謝中國人,如果讓日本人佔領了中國,他們就會武裝出一隻數千萬人的軍隊然後直接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和德國會師,那個時候是基督教文明的末日。

羅斯福的話中,美國肯定是屬於基督教文明的,日本和德國是法西斯,美國怎麼會和法西斯德國一起收拾蘇聯呢?

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對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威脅,這可能就是題主所提這個問題的出發點。但隨著希特勒的興風作浪,對當時資本主義的英法美等國來說,威脅最大的是一戰的手下敗將德國。

然而,當時英法等國是矛盾的,他們一方面預防著德國的壯大,另一方面又希望德國進攻蘇聯,“禍水東引”。經過一戰的洗禮,美國的綜合實力大增,軍事能力也比較強,但當時美國並不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老大,和蘇聯的對抗走在最前面的資本主義國家是英國和法國,尤其是英國。

英法美對蘇聯並不是沒鬧過矛盾,而且他們並不是不知道蘇聯的威脅,但由於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要征服世界的希特勒對他們的威脅更大。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因為美國需要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的歐洲,而不是一個持續強大的歐洲。美國需要的是儘可能讓歐洲全部參戰,但全部都得不到實質性好處,從而得到歐洲衰落,資本主義世界當中美國獨大這樣的一個國際態勢。從二戰之後歐洲衰落這樣一個國際態勢來看,這一點美國人的算盤實現了,但美國人沒料到的是戰爭同樣激發了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從而催生了二戰之後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冷戰。

首先我們要強調一點,二戰的戰場有歐洲、亞洲、太平洋以及北非等等,然而主要的決定力量在於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剩下的幾個戰場算牽制、算延伸,但大概率算不上主要力量。而歐洲作為主要戰場,則基本上絕大部分國家都參與了二戰。

美國在一戰之前就已經實現了GDP全球第一,但主要的政治地位還是遠不如歐洲各國,所以美國當時實行的主要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政策,在一戰當中前期自保,通過對同盟國和協約國的雙邊貿易賺取高額的戰爭財。一戰結束後其實戰爭的結果是不能滿足美國人的意思的,因為戰爭並沒有導致歐洲衰落,各國通過瓜分戰敗國的財產重新補血,短時間內恢復了實力。

所以一戰後的美國反倒是支持德國的,並通過“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等先是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德國的戰爭賠償責任,而後又通過資本家和銀行家等民間手段逐漸為德國輸血,這也是一戰之後德國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戰開始之後,美國人還是執行孤立主義,兩邊做買賣賺錢,並在合適的時候出手對付大的一家,保證不會出現什麼歐洲強國。例如當時美國的“援助法案”實際上就可以看做對英法蘇三國的變相援助,保證他們可以有足夠的力量跟德國人繼續拼命,消耗雙方的財力和實力。換句話說,就是美國人拿著罐頭去換英國人和俄國人的命,為自己的孤立主義做炮灰。

現在看來的話,美國的孤立主義實際上很類似於當時英國在歐洲施行的大陸政策,但又是大陸政策的升級版。都是要求本國一家獨大,從而通過消耗的形式耗盡潛在大國的資源和國力,形成兩邊互相消耗,美國從中得利這樣的一個國際環境。


鐵匠工坊


二戰時的美國為什麼要跟德國打,而不是支持德國削弱蘇聯?我們都知道二戰時期的德國橫掃了歐洲大陸,可以說當時的歐洲大陸除了英國依託地理優勢還有抵抗之力外,基本已經都成為了德國的囊中之物,但是有一個國家用一己之力幾乎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的二戰戰局這個國家就是蘇聯,正是因為蘇聯頑強抵抗了住了德國的進攻,才讓美國看到了同盟國勝利的希望,美國最終下定決心參與到二戰中來。

當時的美國在二戰開始的時候其實就是運用的一戰策略“坐山觀虎鬥”,因為美國之前嚐到了一戰的甜頭,所以在戰爭初期美國並沒有任何選擇任何一方,因為當時歐洲是世界的絕對核心,即便是美國在整體實力上也要比歐洲稍遜一籌,所以歐洲內戰對美國來講其實是一個戰略機遇期,美國的策略也很簡單就是要以最小的代價得到最大的利益。當時的蘇聯其實也是這種策略,只是德國選擇了先對蘇聯下手。

當時的歐洲英國退守英倫三島,蘇聯在頑強的抵抗德國的進攻,但是我們都知道兩個時間節點第一個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第二個同年12月日本就偷襲了珍珠港,瞭解二戰歷史的讀友都知道德日當時是盟友,所以日本遠渡太平洋攻擊美國其實就是為了牽制美國防止其和蘇聯夾擊德國,也就是說德日早就判斷出美國會對他們下手。其實這種判斷也是完全正確的,我們都知道當時的歐洲大陸除了蘇聯基本都已經淪陷,如果德國統一歐洲大陸那麼美國要單獨面對的將會是一個強大無比的對手,以歐洲當時的工業水平在軍事上碾壓美國可以說是沒有任何難度的,所以美國為了自身的安全和國家利益必然會對德日出手,而德國和日本其實也是一場豪賭,在德國輸掉對蘇戰爭之後德國其實也就知道了自己將要面對的結果。

綜上所述,美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在二戰開始之初其實就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只是沒有想到法國會如此不堪一擊,也沒有想到蘇聯居然會抵擋住了德國的進攻,如果美國再不參戰,二戰的勝利果實很可能就會被蘇聯摘走,最終美國在一個恰到好處的時間節點參與了一場正確的戰爭,同時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